1、1岭南中西合璧建筑之岭南中西合璧建筑之澳门宗教建筑分析报告澳门宗教建筑分析报告2 澳门号称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博物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西方不同风格的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代表文化形态最核心层面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灵魂的宗教的最主要的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本文试以澳门现存的中式、西式及中西合璧的宗教建筑包括宗教像设为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在澳门相遇接触、交融合璧和分流共存的鸿印轨迹,从中可以发现不少耐人寻味的有趣现象。 3说起澳门文化,人们总是习惯说:“华洋杂处”,“中西合璧”。毋庸置疑,澳门文化是比较复杂和特殊,其内涵中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又有以近代西欧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渗入,既有中国地域文化
2、之一的岭南文化的鲜明特征,又有以葡萄牙文化为主流的南欧文化的不少印记。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澳门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建筑文化、传播文化、商业文化及本土文艺等方面,甚至在人种上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土生葡人”。本文试图以宗教建筑为视角来审视中西方文化在澳门的交融合璧和分流共存,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4一 多姿多彩的澳门建筑文化澳门的建筑文化,堪称是中国也是远东地区城市中最富有特色的。东西方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在澳门琳琅满目,交相辉映。这些建筑是澳门从一个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历史中逐渐积累、沉淀起来的。在中、葡混合统治的前300年间(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
3、中叶),澳门建筑基本上是中西独立发展,原有的中式建筑和外来的西式或欧式建筑,在分别建造,满足华人和葡人各自的需要。开埠之初,葡人建造了一批欧式住宅和教堂。到17世纪,葡人在澳门建造了城堡形碉楼与数座两层楼房相连的中世纪欧式庄园建筑。一直到19世纪后期,澳门结束混合管治之后,才出现了中西不同建筑风格开始交融的现象(1)。如今,我们既可以看到风格迥异的中西各式建筑杂然共存,又可发现中西不同风格浑然一体的建筑特立独形。这些建筑从功用上分,有官署建筑如衙门、都台,宗教建筑如庙宇、教堂,公共建筑如医院、剧院,民居建筑如私宅、别墅,军事建筑如炮台,海事建筑如灯塔等。从建筑的文化类型而言,澳门历史建筑主要有
4、三种类型,即岭南风格(2)的中式传统建筑,南欧风格的欧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 5中式建筑主要有殿堂式衙署庙宇、园林式庭院和岭南风格民居。殿堂式建筑最为多见,一般规模较大,平面布局,对称均衡,装饰精致华丽。主要有莲峰庙、普济禅院及明清时代的澳门县丞衙门、部行台等,都是三进三楹的殿堂建筑,中轴布局,墙头、屋脊、砖瓦都精巧华美,装饰性强,具有明显的岭南建筑艺术特色。6园林式建筑以卢园(又称卢九花园、卢廉若花园)为代表,属江南苏州园林建筑,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回廊,错落有致,为典型的江南庭院。而澳门华人民居则相当简朴,富有岭南独特风格,如福隆新街樘栊门建筑样式,彩漆浮凸,墙面、珍珠母窗、镀
5、金木板等,都是岭南建筑的特有装饰物7 欧式建筑主要受19世纪欧洲流行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如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 大三巴牌坊,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的大堂和板樟堂,古色古香的葡萄牙式建筑澳督府,气派豪华的法国宫廷堡垒式建筑松山“白宫”,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8 澳督官邸,融合了葡萄牙与希腊、罗马古典式建筑风格的岗顶戏院,以拱廊、圆柱、栏杆、拱门、花边和三角窗楣外观特征和粉红、米黄、浅蓝、锈红等为主色调的新古典主义的陆军俱乐部和风景酒店(1999年后成为葡驻澳领事官邸)。此外,还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仁伯爵医院等和折衷主义风格 关闸拱门等建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9至于中西交融浑然一体的建
6、筑,除了早期的西式建筑装饰中点缀象征性的中式符号或图案,和后来的少数名门私宅如郑家大屋等部分采用欧式装饰外,最典型的恐怕是“洋观音”了。观音菩萨在中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无论是南海观音、送子观音、滴水观音还是千手观音,她都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慈眉善目、救苦救难形象,是人们心目中崇敬的偶像。而澳门的“洋观音”则大不相同,脸部瘦长,容貌清秀,鼻梁高挺,侧头弯腰,身材修长,巾袍飘然,踏海而来,宛若一位中西混血的少妇,少了一些传统观音菩萨像平静祥和的典型特征和世俗化的现实主义风格,多了一份动态感和神圣色彩,可以说既保留了中国佛教传统造型的观音菩萨的“本具”元素,又赋予了西方圣母玛丽亚的神情“异味”,
7、堪称中西文化交流在宗教造像上的经典之作 10 澳门的众多历史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澳葡当局颁布了澳门文物保护建筑名单,公布评定为纪念物52处、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44处、建筑群11处和地点24处名单,累计131处。近年来,特区政府有计划地开展保护工程,整修部分毁损建筑,并将其中12处文物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文物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中西特色的历史建筑群。11 其中圣老楞佐堂教堂、圣奥斯定教堂、圣玫瑰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天主教教堂建筑,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筑;圣若瑟修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而且保存完整的修道院;大三巴牌坊是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以大炮
8、台为代表,包括东望洋炮台、烧灰炉炮台在内的炮台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近代西式炮台建筑;位于白鸽巢公园旁的基督教坟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式坟场;岗顶剧院是中国首座西式剧院;东望洋灯塔更是远东地区第一座灯塔。 12 作为具有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澳门,保存了一批欧洲,特别是葡萄牙建筑特色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也保存了极具岭南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是品类最全、建筑质量与艺术水平较高的东方城市。可以说,澳门历史建筑群是西式古老建筑在中国最集中的展示,最能体现“东西方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中西文化交融,多元文化共存,是澳门建筑文化的最大特色 13二 澳门宗教建筑概况 中西方宗教在澳门的传播,在
9、时间上中方略早于西方,两者都对澳门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琳琅满目、风格迥异的中西各式宗教建筑,更是成为澳门文化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数十间大小教堂和寺庙,以及珍藏在教堂、寺庙、图书馆或档案馆里的文物和宗教文献,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澳门宗教文化,使澳门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一座内容极为丰富的世界宗教文化博物馆。这里以中式传统寺庙和西式教堂为例,对澳门的宗教建筑作一简单的介绍 14(一)澳门的中式庙宇 中国传统宗教包括民间或地方信仰在澳门的传播,始于明朝的妈祖信仰,妈祖阁是澳门最早的宗教建筑,供奉航海保护神天后神。后来随着澳门华人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佛教、道教也陆续传入,关公、土地、
10、包公、康公等民间信仰和地方信仰紧随其后。其中佛教是澳门人中最主要的信仰,以禅宗最盛,还有净土宗、观世音、藏传密宗和日本的日莲宗、泰国的四面佛信仰等宗派。现在,澳门有各式中式宗教建筑40多处(间),构成澳门宗教建筑中的中式传统建筑的主体。 15其中主要有:妈阁庙,原称妈祖阁,又名正觉禅林、海觉寺、妈祖庙、天后庙,与普济禅院、莲峰庙并称为澳门三大禅院。位于澳门半岛南端妈祖山下,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系为供奉我国沿海地区渔民信仰的航海保护神妈祖而建。妈阁庙是一座典型的岭南风格的庙宇建筑,背山面海,沿崖而筑,周围古木参天;庙门口有一对石狮,雕工精美,形态逼真,传说是3
11、00年前的杰作;庙内花木错落,岩石纵横,景色清幽,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4座建筑组成。石阶小径,曲折通幽,摩崖石刻,遍布内外;院内有一块名为“洋船石”的巨石上刻有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写有“利涉大川”的幡旗,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帆风顺”图景。16 从宗教角度看,妈祖信仰是我国沿海渔民特有的海洋信仰形式,属于区域特色文化,但由于妈祖信仰随着华人的足迹而散布于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从而使“妈祖文化”成为一种国际文化现象。因此,妈祖信仰及其天后庙既是地方的、中国的文化,也是国际的、世界的文化,而就澳门的妈阁庙而言,带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征。尽管如此,这种信仰的主体和形式,至今仍然保持
12、其原有的传统特征和性质,在形式上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近年来,澳门妈祖文化村及其巨制妈祖像雕塑的落成就是明证。 17莲峰庙,因坐落在莲峰山而得名,原名天妃庙,又名关阐庙、慈护宫,始建于159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从清朝起多次进行修建,1876年经过重修后形成现在的规模。莲峰庙门前广场宽旷,围以石栏,建筑宏伟,庙貌森严。整体布局,横连三座,内殿二进,供奉着天后、关公、观音、吕祖等多位神祇,首进为天后殿,供奉天后圣母,左右为关帝殿、药王殿。二进为观音殿,供奉观音。观音殿后依次为吕祖殿、金花娘娘殿。庙后为小花园,有亭台花草,风景宜人。 18莲峰庙可以说是中国各大宗教如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如关
13、公、妈祖等的混合体,这一方面反映出国人讲求实际的现实主义观念,另一方面也是澳门地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兼容并蓄,为我所用。这或许是地处沿海开放型文化的一大特征。 19普济禅院是澳门著名禅院之一,俗称“观音堂”,因院内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创建于明末天启年间,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上曾10多次重修,是澳门古刹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最具特色的庙宇,也是中国南方少数至今保存较好的禅宗寺院之一。 20 普济禅院为三进式建筑,首座为大雄宝殿,二进为长寿佛殿,三进为观音殿。观音殿内的十八罗汉中有一个鼻高眼凹、须发鬈曲的洋罗汉,传说是为了纪念意大利马可 波罗在此学习佛理而塑造的。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有天后殿、地藏
14、殿、关帝殿、藏经楼等建筑,东侧有一花园,广植花草,茂林修竹,清荫幽寂。整个庙宇巍峨壮观,古朴典雅,构筑精美,庭院广阔,香火旺盛,是港澳罕见的佛寺建筑群,寺院气氛相当浓郁。澳门八景之一的“普济寻幽”指的就是这里。 21 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祀奉的神祇看,普济禅寺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的佛教寺庙,它供奉的观音菩萨是佛教在中国最具大众化的偶像,尤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但它同样是一个兼具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的混合体,不仅有观音,也有关公和天后,甚至还有洋人罗汉马可波罗。这不能不说,是澳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甚至可以说,广收博取、兼容并蓄就是澳门的文化性格和内在气质,它在成为中西
15、文化交融点的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同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的结合点。 22此外,如净土宗道场菩提禅院,观音庙有望厦观音古庙,路环观音古庙、观音庙,凼仔观音岩庙、观音堂等,藏密的大三巴梅花精舍,沙梨头土地庙,以及哪吒庙、鲁班师傅庙、北帝庙、医灵庙、三婆庙、包公庙、康公庙等等遍布澳门各处。 23(二)澳门的西式教堂 西方或外国传入的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伊教、犹太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主教和基督教。1553年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后,天主教迅速发展,1576年成立主教区,到1644 年澳门天主教徒达4万多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华人。天主教在澳门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天主教文化在澳门的勃兴。几平方
16、公里的土地上,教堂林立,教士满城,教堂办起了学校,带来了西洋音乐,传播着宗教艺术,每年都举行沙勿略圣像出游,可以说,在1618世纪这两百年间,澳门城中几乎完全“基督化”。现在澳门有公私天主教教堂20多座,学校三四十所,福利机构32个。 24 澳门的西式宗教建筑群是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发展和中西文化在澳门交流融合的重要见证。澳门的欧式宗教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包含了文艺复兴以后大部分欧式建筑风格,如圣若瑟修院教堂、圣玫瑰堂的巴洛克式,圣老楞佐堂教堂、仁慈堂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而最独特的是澳门的西式宗教建筑在欧式风格的基础上,又糅合了中国及岭南地区乃至印度、日本的建筑特色,如圣奥斯定教堂、大三
17、巴牌坊等,都表现出结合中国乃至东方元素而产生的变体。 25圣保禄教堂,1594年罗马耶稣会意大利神甫发起筹建,1602年奠基,1637年落成。在澳门的天主教堂中,它的建造年代最早,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在欧洲巴罗克式建筑中溶入了东方建筑的某些特点。建成之初,在华南一带非常著名,许多外国传教士都来这里研修教义,学习中国文化,同时把西方文化带到东方来。如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德国教士汤若望就在这里研修中国文化,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也曾在此研习过教义。后来屡焚屡建,1835年1月26日被火焚毁,只剩教堂前壁,因形似中国的牌坊而被当地人称为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的标志之一,澳门八景之一的“三巴圣迹”即指此。2
18、6大三巴牌坊共分5层,从上到下都镶嵌着、雕刻着形态迥异、笼罩着浓厚基督教色彩的艺术群像。底层是教堂的3面大门,正门和两个旁门顶上分别用拉丁文刻着“天主圣母”和“耶稣”的字样;第二层壁龛中雕刻有耶稣会圣人像;第三层正中有一童贞圣母雕像,数名天使和两种花朵环绕两旁,其中牡丹花象征中国,菊花象征日本,左方石柱上刻有代表生命之树及圣母征服魔鬼并刺穿耶稣的工具,以象征战胜死亡;第四层有一耶稣圣婴雕像,其旁刻有用以钉死耶稣的工具;第五层刻有一个代表圣神的鸽形铜像,旁边围有代表太阳、月亮、星辰的石刻;牌坊最顶端有一个十字架。牌坊前有68级石阶。整座牌坊的雕刻和镶嵌非常精细,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一个
19、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品。27板樟堂,又名板樟庙,原名多明我堂,亦称圣母玫瑰堂。1585年,约40名多明我会教士来澳门传教,因经济困难,支木为架,结板为樟,建成简易的木屋教堂,人称“板樟庙”。1587年,多明我会教士在澳门设立板樟堂。1828年,板樟堂由一位擅长建筑的西班牙神甫筹划进行了重修。内供奉着葡萄牙人最崇拜的神花地玛圣母。教堂的建筑注重艺术趣味,堂内保存的油画和雕像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尤以逼真的耶稣像最为著名。教堂的天花板布满图案文饰,其中有一皇冠图案,正对着地面的祭坛。教堂内部色彩缤纷,由形状不一的彩色玻璃组成各种图形,光彩夺目,明亮璀璨,为澳门最美丽、最典雅的教堂之一。 28风顺堂,
20、原名圣老楞佐堂,位于风顺堂街,约建于1569年。为纪念老楞佐而建。老楞佐是西班牙人,为罗马教皇西斯笃二世的助手。公元3世纪时,教会受到罗马王的迫害,不得不交出全部财产,老楞佐带着教会接济的乞丐、病人和残疾人求见罗马王。罗马王认为这是一种挑战,命人拷打老楞佐,最后把他放到火上烤。葡萄牙人认为老楞佐是一位庇佑平安、赐予风信的海神。所以风顺堂又被称为风信堂,堂内供奉着身着衣袍,右手擎圣经,左手持法杖的圣老楞佐像。圣老楞佐堂的形状为拉丁教堂的十字形,尖状屋顶用琉璃瓦铺就,门楼中为十字架,两旁建有钟楼,时钟用来报时,铜钟供教徒作弥撒时用。墙面装饰线条洗练,室内梁柱拱立,吊灯垂挂,东西方文化浑然一体。 2
21、9圣母望德堂,建于1568年,位于疯堂斜巷。昔日此地位于澳门城墙之外,地处偏僻。1576年,罗马教皇宣布将澳门升为天主教主教区后,望德堂成为澳门第一座主教座堂。新任主教必须到该堂领取法杖,才有权行使职责。1818年,在原堂附近另建望德堂,供附近教友祈祷。由于来澳葡人日众,加之华人教徒不断增加,无法容纳,就拆除旧堂,于1885年建成新堂,开始启用。望德堂有400多年历史,但现存的望德堂则是100多年前所奠定的规模。 30圣安多尼堂,位于白鸽巢公园对面花王堂街,建于1556年前后。安多尼是天主教“婚姻主保”之神,类似中国的月下老人,故民间称圣安多尼教堂为“花王堂”。创立之初,草棚竹笆,耶稣会教士称
22、其为澳门第一所“天主之屋”。1638年改建成比较完备的教堂。后该堂于1809年、1874年、1875年三次遇火灾。1930年进行了重修。至今教堂仍以中葡两种语言做弥撒 31西望洋圣母堂,位于西望洋山山顶。17世纪初,山顶建立炮台,以抵御荷兰人进攻,后炮台被废弃。1622年,在炮台原址建造了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圣母堂。1935年进行大规模改建重修。教堂的建筑主体为高耸的门楼,屋顶有圣母全身塑像,正门上方有一回状彩窗。门楼右侧是一座顶为锥体的钟楼,门楼左侧是三层带拱门内走廊的主教府。圣堂门前是一个平台。在教堂临崖处有一高台,供奉着一座用大理石雕成的圣母全身立像。圣母双手合十,眺望大海,面容慈祥,被当地
23、华人称为“望海观音”。圣母像下有一圣母岩,圣母岩旁的古墓是昔日澳门主教的墓地。 32三 从宗教建筑看中西文化在澳门的交流与融合以上已经对澳门的建筑文化和宗教建筑作了基本的介绍。下面根据中西宗教建筑的不同风格及其在澳门的移植共处和嫁接交融作一分析。(一)澳门中西宗教建筑在选址、布局、结构、外型、装饰和建材等方面的比较。在选址上,作为宗教建筑,无论是西式教堂还是中式庙宇都特别讲究,在信徒们看来,那里是神灵栖止的庄严神圣之地。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以来中国佛教寺庙都建造在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的好地方,在选址过程中,普遍采用传统的风水舆地之说,来选定具体位置和四至八到以及朝向。为了采光、通风的需要
24、,北半球的房屋建筑一般普遍采用朝南包括东南和西南(9)。一般的寺庙,大多数是根据所在地方及其周围环境而选择朝东南或西南。澳门的中式庙宇,几乎无不例外地建造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而欧式教堂的选址,为了体现和象征上帝的至高无上和神圣庄严,让教徒觉得自己的渺小低下,大都选择在高旷之地。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也许是因为上述这种宗教理义的需要,澳门的教堂大都建造在高地上。根据学者研究,澳门的13座欧式教堂,除了一座在城区的只有海拔5.7米,其余大都建造在海拔10米到25米之间的高地,最高的东望洋教堂则在海拔91.4米。至于朝向,除个别外,其余都朝东南或西南。33在平面布局上,中式宗教建筑的建造,历来都是按照神灵
25、的大小和寺主的贫富贵贱以及资金的多少而分等级规模的,不可逾越常规。如佛教寺庙,由于早期皇家信仰和推崇的因素,一直来采用皇宫的规制,有中轴线,一般是三轴三进六院,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前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和后殿(药师殿),左右次中轴线分别为钟鼓楼、客堂、寮房、香积等建筑。也有的根据所处地理环境而有变化,增加或减少某些单体建筑,但基本格局一般都是轴进布局。而欧式教堂建筑大都是单体建筑,至多在周围土地、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围建庭院。在立体结构上,由于受到建筑技术和特殊功用的限制,澳门的中西宗教建筑大都是二三层高,高度在20米以内。一般一层正堂为主要的宗教活动功能场地,如中式殿堂大多安置佛菩萨等
26、神像主,欧式教堂多为礼拜祈祷场所。二三层为次要或附属用场所,如经阁、阳台、钟楼、房间等。尤其是西式教堂尖而高耸的屋顶,大多是钟楼。在建筑空间结构上,中式庙宇一般是柱梁结构,如主轴大殿一般是一进三间、进深一间,7架2柱抬梁式结构。二进为三间、进深三间,前廊后殿,11架4柱抬梁式结构。三进多为9架2柱抬梁式结构。有主次分明、等级森严的庄严肃穆之感。而欧式教堂由于是单体建筑,在空间结构上多采用柱廊拱顶,大跨度穹顶,如圣老楞佐堂的主堂的穹顶跨度达16米之多,给人以高敞空旷、气度宏大的感觉。在外观轮廓或造型上,中式庙宇是传统的歇山顶,木柱砖墙,方门圆牅,红墙绿瓦,飞檐斗角,显得气势非凡,庄重典雅,稳重大
27、方。而西式教堂多为某种或几种欧式风格的结合体,在总体外观上是尖顶,拱门,石墙,券形或三角型窗顶,瓶式矮栏杆阳台,红顶白墙,显得神圣庄严,对称协调,和谐美观。34在内外装饰上,中西宗教建筑也大异其趣。中式庙宇具有浓重的岭南建筑风格,在梁柱、屋顶、藻井彩绘各种花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佛本生经变故事等,鲜丽夺目。门、柱、梁、壁之间,有形式多样的对联、匾额、旌幡等装饰美化。而西式教堂在内外装饰上,往往汲取当时欧洲流行的建筑装饰流派而不拘一格,在同一建筑上采用多种风格,如圣老楞佐堂正面三层钟楼,立面用葡萄牙式飞檐分隔,扬声窗洞两边是方形突柱,突出了钟楼的高耸之感。首、二层以花岗岩作框,配上长为宽两倍的
28、“双倍高”窗户,窗顶为古典式山形浮雕。中间入口为两层的古希腊式门楼,首、二层各置一对爱奥尼式方突柱,顶饰希腊式山形墙,整组装饰都突出于立面。山形墙背后为一对卷轴式扶壁,衬托正中的椭圆标志,在基部两边设一对三角扶壁。可以说把各种古典欧式风格的装饰元素都集合在一起,对称协调,浑然一体。在建筑材料上,中式庙宇建筑的地下基础和地面建筑部分,如墙基、柱础、石级、门框以及少数的地面、栏杆等,采用花岗岩,墙身一般是青砖,以蠔灰混合黏土砌成,柱、梁、楹都采用硬木,甚至酸枝、紫檀等名贵木材,屋顶多用绿色琉璃瓦,屋脊饰材多为陶瓷烧制。西式教堂在早期或许有部分建材如用于特殊装饰用的饰物是从葡萄牙进口,或者从日本、南
29、洋采购,后来则大多采用澳门当地花岗岩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而建造。当然,内部附属的宗教或艺术性装饰品,也许只能是从葡萄牙或欧洲引进的。 35 从上述分析可见,澳门的中西宗教建筑,在建筑文化或工艺技术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完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在450多年的澳门发展历史中,作为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建筑,总体上而言,他们只是相遇在澳门,有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和可能。具体说,是欧式宗教建筑移植到了澳门这个地方,与中式宗教建筑和其他中西各式建筑共处一地而已。严格地说,这不能说是中西宗教建筑的交融合璧,而只是杂处或共生 。36(二)从“大三巴”到“洋观音”中西宗教建筑在澳门的交流与融合。 当然,从局部或某一
30、方面而言,它们之间也有彼此影响,吸收借鉴,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交融合璧。 可想而知,最早葡人在澳门登陆时所建的居室、教堂,与其他华人民居一样,也是十分简陋的,采用的建筑材料以竹、木、芦苇和土坯为主,不得不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以满足迫切需要。如板樟堂最初就是支木为架,结板为樟而建。由于时间久远,这些建筑实物如今很少保存下来。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不能算是中西建筑的交流或合璧。因为同样一块木料,在中西方不同建筑设计建造师手里,完全可以建造出不同风格的建筑来。 37 到17世纪后,开始用砖、瓦、石、土坯等来建造,但是,无非葡人按照欧式技术建造欧式风格的建筑,华人按照中式技术建造中式建筑
31、。当时的欧式建筑开始出现部分或局部采用中式建筑元素的例子。著名的大三巴牌坊上就用牡丹图案象征中国,用菊花图案象征日本。抛开澳门当时作为远东地区天主教传播中心不谈,这种在欧式宗教建筑中加入了东方的象征性符号的现象,也至少是一种文化接触在宗教建筑上的反映,虽然只是点缀式的,但毕竟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开始或起步,其文化上的意义是不可小视的。 38在19世纪上半叶,一些欧式民居和少数教堂采用了中式建筑的屋顶,但在总体上仍然是欧式风格的。这一时期可称为“点缀式”阶段。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澳门结束混合管治阶段后,开始出现较多的中西合璧建筑,主要集中在民居私宅。一方面,当地华人或外来华人开始在私宅建筑中采用许
32、多欧式的建筑风格,在门头饰、窗头饰上采用券顶或三角型顶,如郑家大屋。另一方面,葡人也在欧式建筑中采用中式的庭院布局,或单体中西建筑共存一院,如南湾大宅。这一时期可称为“合流式”阶段。遗憾的是,在众多的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中,始终没有宗教建筑的出现。无论是中式庙宇还是欧式教堂,在整体上都坚持固有的建筑风格。尤其是中式庙宇,恪守着一贯的传统风格,如果说对西方或外来文化在宗教上有什么反映的话,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普济寺的观音堂罗汉中有一个“洋罗汉”马可波罗而已。而欧式教堂最多也只是“点缀式”或“合流式”,在一个整体建筑中,部分单体建筑或某一建筑的部分结构采纳了中式元素。而在其他类型或功用的建筑中,特别是
33、在民居私宅和公用建筑中,中西合璧的成功例子,就多得多。 39有意思的是,在澳门回归的时候,在中西文化在这里接触交流了四个半世纪后,在中西宗教建筑坚守各自的精神堡垒这么漫长的岁月之后,居然出现了“洋观音”这样的中西合璧的近乎完美的经典宗教造像。显然,洋观音是中国的佛教造像,但她融合了欧式的具体说就是圣母造型的许多风格和元素,从而给人以中西合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特殊韵味。这种韵味正是澳门文化特有的。因此,这不能不说是中西文化在澳门交流400多年的结果,是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以佛教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宗教造像上交融合璧的代表之作 40结论: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时
34、间上,中西文化在澳门从相遇接触到交融合璧,已经经历了四个半世纪。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在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漫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抵触、冲突、排斥,最后在相互理解中彼此尊重,在矛盾斗争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最后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是世界上任何两种文化相遇时都必然经历的过程。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印度的佛教文化从秦汉时传入到唐宋时中国化,完成交流融合的过程,经历了大约近千年的时间。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从唐初传入中国,到元代后期回回民族的形成,经历了约八个世纪。澳门从16世纪中叶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远东最早的传教中心,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最早基地。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中国五
35、千多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是明末清初;从地域上来说,就是澳门”,“明末清初传入西方文化者实为葡人,而据点则在澳门。”从明末清初开始的西方文化通过澳门传入中国以来,已经历了四个半世纪。可以说,从全局看,这一过程到现在还没有最终完成。而澳门作为这一轮中西文化交流的首站,其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也还在继续进行中,但相对别处而言,这里的机会更多,交融的程度更充分,更全面,更深入。在文化交流中,作为文化精神层面的宗教往往是最“顽固不化”的,交融的进程往往是滞后的。正因为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像“洋观音”这样的造像才
36、会也只能在澳门诞生。 41从澳门中西宗教建筑交融的过程看,如果欧式教堂有“中国化”的话,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最初的是“点缀式”阶段,其次是“合流式”阶段。如果说中式宗教造像有“西方化”的话,起初是“移植式”的,在中式佛教庙宇里设置“洋罗汉”,后来是“嫁接式”的,建造有欧式圣母造像韵味的“洋观音”。或许有人会说,洋罗汉与洋观音的出现,只是文化交流中的个案或特例,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甚至政治原因,不足以来说明宗教文化的交融。但是,尽管如此,尽管这两个过程的划分未必十分符合逻辑和科学,但从中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规律:文化交融总是从外表到内在,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从躯体到灵魂,到最后是形神兼备
37、,浑然一体。在这方面,欧式教堂表现得谨小慎微,小心翼翼,步履艰难,始终只是在外表、局部徘徊,没有进入核心层面。尽管欧式教堂里可以用中葡两种语言做弥撒,可以供洋教士来研究中国文化,可以发展大量华人为教徒,可以采用中式建筑的某些元素,甚至圣母雕像可以被华人成为“望海观音”,但整体上而言,它始终坚守着自己本有的欧式风格和上帝领地。而中式庙宇虽然在外在形式上基本不为所动,但在代表宗教文化核心的像设和造像上,却不拘泥于成规,因时因事制宜,大胆移植或嫁接西方因素,先有洋罗汉,后有洋观音。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结构和恢弘大气的精神气质。尤其是深受海外或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岭南文化,本身具有浓郁的开放、外向和
38、商业气质,讲求现实需求,功利色彩明显。惟其如此,澳门的中式庙宇中,往往把佛、道、妈祖、关公等神像并列一堂,形成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如此看来,澳门出现洋罗汉、洋观音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澳门回归文化母体之际,诞生洋观音这样的作品,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包括岭南文化雍容大度、广收博取的表现。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澳门的明天会更好。 42写在最后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43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