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100.63KB ,
文档编号:263894      下载积分:3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63894.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大王叫我来巡山)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大王叫我来巡山)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教案.docx

1、1 1 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 15 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 35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 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 略写的好 处。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 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 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

2、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 (zhng)月 掺和 (ch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 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火暴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 间 风

3、 俗 习 惯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火包,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火包,吃团圆 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历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火包,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 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元旦、 正月初六、 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

4、三、除夕、元旦、元宵 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 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 开心,文章字里行 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 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

5、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 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 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 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 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

6、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 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 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 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 5 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火包,吃 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

7、黑过年的味 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 7 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火包、吃团圆饭、守岁等活 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 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火包声日夜 不绝” ,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 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

8、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 吧!让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 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 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

9、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 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 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 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 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

10、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 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 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 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 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 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女予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 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

11、的春节 腊八 忙碌 详略得当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 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2 腊八粥腊八粥 1.会写“腊、粥”等 15 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 9 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 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 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 明在腊月天气很冷

12、。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 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 (tu mo) 孥孥 (n n)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 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 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

13、图 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 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 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 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1.请一位同

14、学朗读文章第 1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 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 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 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 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 28 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 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 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 28

15、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 者是如何表现的? “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 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 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 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 919 自然段)。 1.朗读第 913 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卝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 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 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

16、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 所以八 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 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 14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 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饭豆月中月长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 满的状态。 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 粥做铺垫。) 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

17、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 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 1517 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月中月长,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 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 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卝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

18、师小结:在第三、 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 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 2021 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 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 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 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

19、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 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 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 喜爱的食物。 腊八粥 详写 等粥盼粥 想粥 猜粥 看粥 略写 喝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 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 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 充分唤起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3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1.会写“宫、侯”等 8 个字。

20、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 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 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 12 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生从意义

21、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 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

22、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 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 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

23、全城皆已沉浸于 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 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 的牜寺木又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4、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 飞花 御柳写景 蜡烛 轻烟抒情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 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 东汉末年。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 (tio tio) 皎皎 (jio jio) 擢 (zhu)素手 札札 (zh zh) 机 杼 (j zh) 脉脉 (m m) 2.重点指

25、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 “牛郎星” ,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 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

26、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 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 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

27、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 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 札札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脉脉不得语 美丽、勤劳、 孤独、哀怨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 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

28、,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 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 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纟充氵台阝介纟及的暴彳亍。语言通俗明 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29、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

30、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 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 景 地白 栖鸦 冷露 桂花 明月 情 秋思 望月兴叹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 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 的情感。 4 4 * * 藏戏 藏戏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 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

31、,领悟表达方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 处,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 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 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本文 主

32、要写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作用。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作用。)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 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 组内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 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 么异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

33、 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 度?(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江河、 草原大地 当作背景,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 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 指名朗读后,问: “藏戏在演出的程序、 时间、 唱腔、 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生欣赏。加深生对藏戏面具、 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 47 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

34、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 彩? 2.集体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体会雅 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 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 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赏戏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 58 座 铁索桥的事迹,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 7 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 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

35、剧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感受藏戏 的特点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还了 解哪些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 术形式。 藏戏 形成 唐东杰布 为民造福 特 色 面具 舞台 演出独具魅力 1.由于戏曲离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教学时采用了 “听戏曲、 看视频、 设悬念” 等方法激发生的兴趣。 2.以“藏戏的特色、藏戏的形成及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本课的重点,采用 自主学习、小组研读、合作交

36、流的方式,加深了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突破了本 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习作习作 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 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 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

37、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 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 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 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

38、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 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火包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 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 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 通宵” “鞭火包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 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 受

39、。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 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 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 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 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 述。 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 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 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

40、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 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 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 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1.本次习作,鉴于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生充 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

41、场景的叙述过于 简略,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 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4 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 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4 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 象。(生自由交流)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交 流) 2.交流

42、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 旦、 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3.交流学习心得。 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八儿等粥写得详细,一家 人喝粥写得简略。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 八儿渴望吃粥的心理描写,更能表现出腊八粥的色香味美,及一家人温馨美好、 其乐融融的氛围。而对一家人吃粥这件事,作者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 写了一家人吃饱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了 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要做到详略得当,首 先应想好要表

43、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细写,次要内容则 要简略。 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围绕中心 选材,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 内容则写得简略一些。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生自由读后交流:“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都是 “全部”的意思。 “勇夺第一

44、” “喜获金牌” “摘得桂冠” “拔得头筹”都是“取 得第一”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重复, 让文章表达更生动。) (二)第二题。 1.课件展示问题: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 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 建筑上雕刻蝙蝠: 2.生自由交流。 四、学习“书写提示”。 1.生观察书写提示里的文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大小相兼。每个字字形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 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

45、放;多 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被包围部分大小适宜, 周围留白越小越好。 2.生照样子写一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强调书写速度) 3.师生交流、评价。 五、学习“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日积月累”的诗句,注意读准“晞(x)”的读音。 2.生交流诗句意思,明白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

46、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出语意就好。) 3.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表明要珍惜时间。) 4.结合实际,生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特点介绍事物、 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学习了用不同 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了解了不同习俗的寓意,同时积累了珍惜时 间的古诗词。同学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生习得抓.住特点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了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的表达方法。 3.结合生活体验,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丰富

47、了生活体验。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 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 “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 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 (二) 接地气, 满足一线需要, 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提倡全民阅读, 注重两

48、个延伸: 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教读” 、 “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 、国家意识。 、目标意识。 、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读书意识。 、主体意识。 、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