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推拿特定穴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具有以下特点:小儿推拿特定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第一:其穴位表面形态不仅具有点状;还有线(带)状,以及面状。第二:第二:其多数分布于双手,其次为头面,胸背及下肢较少。第三:第三:有关特定穴的内容比较朴素,尚没有象十四经那样成为一个理论系统。 小儿推拿穴部与手法、功效往往结合为小儿推拿穴部与手法、功效往往结合为一体,形成相对固定形式。一体,形成相对固定形式。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余个,其中重点穴部部30个。个。 刘氏小儿推拿重视五经配伍推治,强调开门
2、刘氏小儿推拿重视五经配伍推治,强调开门关门,并推出推胸法关门,并推出推胸法、推腹法推腹法、推背法等。推背法等。第一节头面部第一节头面部 第一节头面部第一节头面部 1、天门、天门 【位置位置】从印堂到神庭穴之间。 【操作操作】运用大拇指侧面从印堂穴向额上神庭穴两手交互直推二十次左右。此法为“开天门开天门”和“头部手法一头部手法一”,属常例手法。 【功能功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 镇惊安神【主治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天门天门 2、坎宫、坎宫 【位置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操作】用大拇指正面从印堂穴处沿眉骨向眉梢分推十数次。此法名为“推坎官推坎官”“头部手法头部手法二二”,属常例手
3、法。 【功能功能】疏风解表 醒脑明目 止头疼【主治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坎宫坎宫 3、太阳、太阳 【位置位置】眉梢外侧一横指之凹陷处。 【操作操作】由眉梢向耳后处用两大指斜推二十次左右名为“推太阳推太阳”,“头部手法三头部手法三”,属常例手法。与开天门,推坎宫合用,为推拿时的首推穴。用左手或右手的中指端按压于太阳穴,向耳或眼方向揉按之名“揉运太揉运太阳阳”。 【功能功能】推太阳:疏风解表 清热明目止头疼。运太阳:向眼方向运转为补(双则),向耳方向揉中加按为泻。男:揉按左太阳发汗,右太阳止汗。女:揉按右太阳发汗,左太阳止汗。 【主治主治】外感发热 头疼 汗证 外感内伤诸病症。 太阳太阳 开天门
4、、推坎宫、推揉运太阳比较:开天门、推坎宫、推揉运太阳比较: 共同共同属常例手法、疏风解表。属常例手法、疏风解表。 开天门开天门侧重开窍醒脑侧重开窍醒脑 、 镇惊安神。镇惊安神。 推坎宫推坎宫侧重醒脑明目、侧重醒脑明目、 止头疼。止头疼。 推、运太阳推、运太阳侧重清热明目、止头疼、发汗、止汗。侧重清热明目、止头疼、发汗、止汗。 4、耳后高骨、耳后高骨 【位置位置】耳后乳突下凹陷处。 【操作操作】用中指作揉按法。揉5下按一下,共3050次。 【功能功能】 止咳化痰 安神除烦【主治主治】 咳嗽 吐痰 惊风 耳后高骨耳后高骨 5、风池、风池 【位置位置】风府穴两侧入发际凹陷中。 【操作操作】用两中指按
5、风池穴35下,按后加揉1020下。 【功能功能】 祛风解表 【主治主治】感冒 头疼 项强 风池风池 6、百会、百会 【位置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叉点。 【操作操作】用大指端揉按之,也可用灸法。 【功能功能】镇惊安神 升阳举陷【主治】惊风 眩晕 昏厥 脱肛 遗尿等 百会百会 7、印堂、印堂【位置位置】两眉连线中点。【操作操作】用大指甲按后加揉运。【功能功能】醒神开窍 疏风解表【主治主治】神志昏迷 头疼 印堂印堂 8、人中、人中 【位置位置】在鼻下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 【操作操作】用大指甲陷之,掐后加揉或掐之醒神即止(不要掐破皮肤)。 【功能功能】醒神开窍【主治主治】昏迷 牙关紧闭 抽搐
6、不止 人中人中 9、承浆、承浆 【位置位置】下唇下中央的凹陷中。【操作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功能功能】醒神开窍 止吐止泻【主治主治】实热 吐泻 惊风 昏迷 承浆承浆 第二节胸腹部第二节胸腹部 第二节胸腹部第二节胸腹部 1、膻中、膻中 【位置位置】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操作】 以大指或中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揉后再用两手中指横开左右分推数十下。继用食、中、无名指由上往下直推数十下,最后用中、食指分开按压胸部各肋间三至五遍。此法名为“推胸法推胸法” 。 【功能功能】 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主治】 胸闷 咳嗽 气喘 痰鸣等 2、乳旁、乳旁 【位置位置】乳头外侧旁开两分处。 【操作操作】
7、以大指或中指两边揉 边按数下。 【功能功能】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降逆止呕 【主治主治】胸闷 咳嗽 呕吐 乳旁乳旁 3、乳根、乳根 【位置位置】乳头下一肋间处。 【操作操作】以大指或中指面边揉边按数十下。 【功能功能】宽胸理气 止咳平喘 【主治主治】咳嗽 胸闷 乳根乳根 4、中脘、中脘 【位置位置】脐上四寸。 【操作操作】用中指面作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名为安中调中法;逆时钟方向揉转数十下,名为补中法;先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接着由上往下直推旋转揉的半数,为消导法;经上三法总称为“推腹法”。 【功能功能】宽中理气 健脾和胃 消导积滞 【主治主治】胃痛 胀满 积滞 呕吐 泄泻 食欲不振 中脘中
8、脘 5、肚脐、肚脐 【位置位置】肚脐正中。【操作操作】以大指面或中指面揉转百余次。【功能功能】温阳散寒 补益气血 健脾和胃 消食导滞【主治主治】腹痛 腹胀 吐泻 食积 便秘 肠鸣 肚脐肚脐 第三节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肩背腰骶部 第三节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肩背腰骶部 1、大椎、大椎 【位置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操作操作】用大指甲掐或指端按后加揉。【功能功能】退热解表【主治主治】高热 项强 咳嗽等 大椎大椎 2、肩井、肩井 【位置位置】在大椎穴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操作】以拇指与食指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作为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用指端按之,称按肩井。 【功能功能】宣通气血 发汗解表 【主
9、治主治】感冒 头项强 肩背痛 惊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肩井肩井 3、创新、创新 【位置位置】在第一至二胸椎旁开一横指半处,有咳嗽者,此处多明显压痛。【操作操作】用大指或中指按揉之,以皮肤发红为度。【功能功能】降逆止咳平喘【主治主治】咳嗽 气喘 创新创新 4、肺俞、肺俞 【位置位置】在第三胸椎旁开一横指半处。 【操作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2030 次,称揉肺俞自肩胛骨内从上向下呈“介”字,形推50100次,称推肺俞;然后用盐粉和姜汁擦之,以皮肤发红为度,称盐擦“介”字,以上诸法总称为推背法。 【功能功能】清肺平喘 止咳化痰 【主治主治】发热 咳嗽 气喘 痰鸣 肺俞肺俞5、龟尾、龟尾 【位置位置
10、】尾椎骨端。【操作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数十下。【功能功能】止泻 通便【主治主治】泄泻 便秘 龟尾龟尾 6、七节、七节 【位置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操作】用中指螺纹面作推法,由上往下推为推下七节,由下往上推为上七节。 【功能功能】推上七节具有温阳止泻之功,推下七节具有泻热通便之功 【主治主治】肠热便秘 泄泻 脱肛 七节七节6、推脊、推脊 【位置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操作】用食、中指沿脊柱由上往下推数十次,此法为推脊。【功能功能】清热【主治主治】发热 推脊推脊 8、捏脊、捏脊 【位置位置】脊柱骨两旁,由肾俞到肺俞之间。 【操作操作】用两大指和食中指对捏脊柱旁开一二指
11、的皮肤,由肾俞处从上往下翻捏至肺俞,左右各35次,此法为捏脊法,又名“翻皮法”。 【功能功能】消食导滞 【主治主治】消化不良 泄泻 捏脊捏脊 1、总筋、总筋 【位置位置】腕横纹的正中处。 【操作操作】用大指甲掐或指端揉按之。掐35 次揉按20次左右,分别称为掐总筋,按总筋。按总筋与分阴阳同属上肢常用手法。 【功能功能】掐总筋具有退热止呕,镇惊止痉之功。【主治主治】发热 呕吐 惊风抽搐。 第四节第四节 上肢部上肢部总筋总筋 2、阴阳、阴阳 【位置位置】总筋两旁,小指侧为阴,大指侧为阳。【操作操作】以两指面从总筋处向左右两边分推二十余次,此法名为分阴阳。属常用手法。 【功能功能】平衡阴阳 调和气血
12、 消食导滞【主治主治】寒热往来 腹胀 呕吐 泄泻 痢疾。 阴阳阴阳3、脾经、脾经【位置位置】大拇指螺纹面。【操作操作】用大指螺纹面于患儿螺纹面上,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线推移。此法为脾经。【功能功能】旋推:健脾和胃 直推:清脾胃之火【主治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疳积,呕吐等。 脾经脾经 4、肝经、肝经 【位置位置】食指螺纹面。 【操作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食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肝经。 【功能功能】平肝熄风 解热除烦【主治主治】急慢惊风,烦躁不安,目赤口苦等。 肝经肝经5、心经、心经【位置位置】中指螺纹面。【操作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中指螺
13、纹面上作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心经。【功能功能】旋推为补 直推为(详见取穴特点)。【主治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悸不安,气血虚弱等。 心经心经 6、肺经、肺经 【位置位置】在手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无名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肺经。 【功能功能】旋推为补;直推为泻(详见取穴特点)。 【主治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汗等。 肺经肺经7、肾经、肾经【位置位置】手小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小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功能功能】旋推为【主治主治】先天不足,久病
14、体虚,胃虚腹泻,遗尿,虚喘等。 肾经肾经一、名称一、名称:五经五经,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二、位置:二、位置:(一)脾经1、一条线:指拇指桡侧到指根的一条线。2、一个面:拇指螺纹面(刘氏)(二)肝经:食指螺纹面(三)心经:中指末节螺纹面(四)肺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五)肾经:1、小指尺侧一条线2、小指螺纹面(刘氏)五经配伍及推治五经配伍及推治 三、手法:三、手法:两种说法:1、向指根方向推为补,向指末方向推为清。2、旋推为补四、重要性:四、重要性:以指代针药,取功效于指端,五经与五脏相通,推五经意在调整脏腑功能,五经穴是小儿推拿取穴的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五、清、补法五、清、补法(一
15、)脾经: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为生理、病理功能),乳食易伤“脾常不足”,故脾经以补为主脾经以补为主,治本。若烦渴多饮或发热,唇干燥裂(1、胃火与肝火均旺;2、可清脾经)。其余则应补,若为本虚标实证,则可补脾经,清腹部穴:中脘、腹、脐等,掌握三因制宜与辨证。 (二)肝经: 肝主惊,易动风、动火-“肝常有余”-实证,故肝经以清为主肝经以清为主,前人有“只清不补”之言。 若为慢惊风则可用补肝经法,但应“补后加清法,即补清各半。(三)心经:心为阴中之阳脏,主火-“心常有余”,故心经宜清心经宜清不宜补不宜补,当心血不足时应补后加清(补清各半)。(四)肺经:肺为娇脏,常有卫外不固-“肺常不足”-外邪易袭-
16、虚、实、虚实夹杂,故肺经可清可补,或清补兼肺经可清可补,或清补兼施施。(五)肾经:肾主虚,只补不清。主虚,只补不清。 六、配穴推治:(一)理论依据: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二)虚实配伍:七、次数:主、兼、次三者之间递次减100次,即为剂量问题。 小儿推拿以1个月 6岁为效佳年龄: 补 清 1个月12个月 150次60次 1岁3岁300次 150次 4岁6岁 400次200次 6岁9岁 600次300次10岁12岁 800次400次八、五经推治的作用:八、五经推治的作用:8、推大肠、推大肠【位置位置】轻握拳,第五掌关节后外侧横纹尽头。【操作操作】用大指向小鱼际部直推约100次。【功能】清热利尿【主
17、治】膀胱湿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9、小天心、小天心 【位置位置】在内劳与总筋之间正中央。 【操作操作】用大指或中指指端揉按2030次,称揉按小天心。用大指甲由小天心掐运至内劳或由内劳掐运至小天心35次,称为掐运小天心。 【功能功能】揉按小天心:滋阴清热 掐运小天心:镇惊安神 【主治主治】阴虚内热,久热不退,惊风眼翻。(惊风握拳眼往上翻:由小天心至内劳;惊风握拳眼往下翻:由内劳至小天心) 10、内劳宫、内劳宫 【位置位置】掌心中央屈无名指于手心,指尖所指处。 【操作操作】用大指甲掐之为掐内劳;用大指揉之为揉内劳。 【功能功能】掐内劳:发汗退热 揉内劳:清心退热 【主治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
18、糜烂等。 11、版门(板门)、版门(板门) 【位置位置】从虎口经鱼际直至总筋之间的一条直线。 【操作操作】用大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按版门。由虎口经鱼际向总筋掐运2030下,再加揉按之或由总筋掐运至虎口2030次,再揉按之称揉按版门。 【功能功能】揉按版门:止咳化痰 降逆平喘掐运版门:止泻 止呕【主治主治】咳嗽,气喘,呕吐,腹泻 12、运肾入脾、运肾入脾 (运(运脾入肾)脾入肾) 【位置位置】由大指根至小指根沿腕部的一条弧线。 【操作操作】由大指根掐运至小天心直至小指根称运脾入肾。由小指根掐运至小天心直至大指根称运肾入脾。 【功能功能】消热祛湿 健脾润燥【主治主治】小便赤涩,腹胀,痢疾,吐泻,便秘
19、,食谷不化。 13、中冲、中冲【位置位置】中指尖端距瓜甲约一分处。【操作操作】用大指甲掐之。【功能功能】醒神 镇惊【主治主治】高热,昏迷,惊厥,抽搐不止。 14、四横纹(四缝)、四横纹(四缝) 【位置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横纹处。 【操作操作】用大指各掐45次,继加揉捻45次。 【功能功能】健脾和胃 行气导滞【主治主治】消化不良,疳积,腹痛,腹胀,肠鸣。 15、老龙、老龙 【位置位置】中指背面高甲一分正中处。 【操作操作】用大指甲掐之。 【功能功能】镇惊开窍【主治主治】急惊暴卒,昏迷不醒。 16、外劳宫、外劳宫 【位置位置】在掌背正中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
20、运数十次,揉后加按。 【功能功能】温阳散寒 升阳举陷【主治主治】外感风寒,腹痛腹胀腹泻,脱肛,遗尿,疝气等。 17、二扇门、二扇门【位置】中指根背上两侧凹陷中。【操作】用大、食二指挟掐后揉。【功能】镇惊止痉【主治】急惊风发热者,口眼歪斜(歪斜向左:掐右手穴,歪斜向右:掐左手穴)。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操作】用大、食二指头对掐35次。【功能】镇惊醒神【主治】急惊,昏迷不醒。 18、合谷、合谷【位置】手背腕横纹凹陷处。【操作】用大指掐之,掐后继揉运数十次。【功能】通经活络 温中行气 止痹痛 利关节【主治】急慢惊风,各种腹痛,关节屈伸不利。 19、一窝风、一窝风【位置】手背
21、腕横纹凹陷向上2分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功能】止痛【主治】各种疼痛。 20、阳池、阳池21、三关、三关【位置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条直线。【操作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阳池推上曲池或自曲池推下阳池,前者称为推上三关;后者称为推下三关(男:推上三关;女:推下三关)。此法总称为推三关法。【功能功能】发汗解表【主治主治】外感表证。 22、六腑、六腑【位置位置】曲泽至大陵成一直线。【操作操作】大指桡侧或食、中指指面由曲泽推至大陵或由大陵推至曲泽,前者称推上六腑;后者称推上六腑(男:推下六腑;女:推上六腑)。此法总称退六腑法。【功能功能】祛邪清邪【主治主治】里实证 高热。注:
22、注:推三关、退六腑法应相互并用。推三关、退六腑法应相互并用。表证:以推三关为主,每推三关三下,表证:以推三关为主,每推三关三下,必须退六腑一下。里证:以退六腑为主,必须退六腑一下。里证:以退六腑为主,每退六腑三下,必须推三关一下。为协每退六腑三下,必须推三关一下。为协调阴阳之良法。调阴阳之良法。23、水底捞月、水底捞月【位置位置】掌心内劳官穴周围。【操作操作】医生持患儿左手四指,掌心向上,先滴一二滴凉水在掌心用中指在内官劳周围旋运之,并且结合口吹气,边吹边旋运之(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此发又名“退烧手法一”。【功能功能】清热泻火【主治主治】各种高热。 24、天河水、天河水【位置位置】前臂正中
23、,总筋至曲泽成一线。【功能功能】清热泻火【主治主治】大推天过河:清热之力稍弱,主治一般热证或表热证。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较强,主治高热或伴昏迷者。【操作操作】用食、中指沾凉水又内劳官起经过总筋直推至曲泽穴处,每轻推一次结合吹气一口(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此法又名为“大推天河水”或“退烧手法二”。 用食、中指沾凉水,由总筋处交互拍打如弹琴状至曲泽穴,每拍打一番结合吹口气(以不超过18口为限)此发又名“打天马过河”或“退烧手法三”。【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功能】开窍醒神【主治】惊风。26、威灵【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本节后歧缝间。【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功能】行
24、气 破结 化痰【主治】气喘,干呕,惊风。 27、精宁、精宁第五节下肢部第五节下肢部 1、足三里、足三里 【位置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 【操作操作】用大指或中指端揉中加按。此法称揉按足三里。 【功能功能】健脾和胃 调中理气 导滞通路【主治主治】腹涨,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 2、大敦(三毛)、大敦(三毛)【位置位置】足大指毛际处。【操作操作】用大指甲掐之。【功能功能】熄风止痉【主治主治】惊风。3、委中、委中【位置位置】腘窝中央横纹处。【操作操作】用拇食指端拿窝中筋腱或掐按之,前者名为拿委中;后者为掐委中。【功能功能】活气血 舒筋脉 解痉【主治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
25、【位置】小腿后正中,腓肠肌腹下【位置】小腿后正中,腓肠肌腹下凹陷中。凹陷中。【操作】用大指面揉按之。【操作】用大指面揉按之。【功能】消食止滞【功能】消食止滞 熄风解痉熄风解痉【主治】食积,腹胀,便秘,惊风【主治】食积,腹胀,便秘,惊风抽搐。抽搐。 4、承山、承山【位置】足外踝后缘和跟腱内侧中间的凹陷处。【操作】用大、食指对称拿或掐之,继面揉之。【功能】醒神解痉【主治】昏迷不醒,抽搐不止。5、昆仑、昆仑【位置】昆仑穴直下半寸处。【操作】大指或拇、食指重拿之,继以揉之。【功能】醒神【主治】昏迷不醒 6、仆参、仆参 7、涌泉、涌泉 【位置位置】屈趾足掌心正前方凹陷中。 【操作操作】揉中加按或原位抖按
26、之不转,前者为揉按涌泉;后者为抖按涌泉。 【功能功能】男:左揉转加按为止吐;右揉转加按为止泻;左右相等的揉转加按为止吐止泻。女:左揉转加按为止泻,右揉转加按为止吐,左右相等的揉转加按为止泻止吐。原位抖动按之不转:除内热。 【主治主治】呕吐,泄泻或吐泻兼作,久热不退。 附一:穴位的功能归类附一:穴位的功能归类一、退热的穴位与手法一、退热的穴位与手法揉太阳,掐内劳,清脾,清心,清肺,揉太阳,掐内劳,清脾,清心,清肺,掐运小天心,揉外劳,推三关(表),掐运小天心,揉外劳,推三关(表),退六腑(里)水底捞月,打天马过河,退六腑(里)水底捞月,打天马过河,大推天河水,揉肺俞,推脊柱,按涌泉大推天河水,揉
27、肺俞,推脊柱,按涌泉 推膻中,揉乳房,揉乳根,补脾,推膻中,揉乳房,揉乳根,补脾,清补肺,补肾,揉肺俞,按丰隆,按清补肺,补肾,揉肺俞,按丰隆,按揉创新。揉创新。 二、止咳化痰的穴位与手法二、止咳化痰的穴位与手法清脾或补脾,清肝,揉一窝风,清脾或补脾,清肝,揉一窝风,揉外劳,掐四横纹,揉中脘,揉肚揉外劳,掐四横纹,揉中脘,揉肚脐,揉丹田,揉按足三里。脐,揉丹田,揉按足三里。 三、止腹痛的穴位与手法三、止腹痛的穴位与手法清脾或补脾,清肝,揉膻中,清脾或补脾,清肝,揉膻中,揉乳房,揉中脘,按足三里,版揉乳房,揉中脘,按足三里,版门,揉按涌泉,推脊柱。门,揉按涌泉,推脊柱。 四、止呕吐的穴位和四、止
28、呕吐的穴位和手手法法清脾或补脾,推大肠,揉中脘,清脾或补脾,推大肠,揉中脘,柔肚脐,揉龟尾,推七节,版门,按柔肚脐,揉龟尾,推七节,版门,按足三里,揉涌泉。足三里,揉涌泉。 五、止腹泻的穴部与手法五、止腹泻的穴部与手法百会,印堂,人中,承浆,掐小天心,百会,印堂,人中,承浆,掐小天心,掐中冲,掐老龙,拿肩井,掐昆仑,掐大敦,掐中冲,掐老龙,拿肩井,掐昆仑,掐大敦,掐太溪,按仆参,拿承山,按委中。掐太溪,按仆参,拿承山,按委中。 六、镇惊安神,止抽搐的穴部六、镇惊安神,止抽搐的穴部与手法与手法大指属脾,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六指,通腹部天枢穴,手之列大指属脾,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六指,通腹部天枢穴,手
29、之列缺穴,足之三里穴。缺穴,足之三里穴。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小天心,足之太溪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小天心,足之太溪穴。穴。中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中指,通背心俞穴,手之中冲中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中指,通背心俞穴,手之中冲穴,足之涌泉穴。穴,足之涌泉穴。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部膻中穴,背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部膻中穴,背部的风门穴。部的风门穴。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达瞳仁,手之合谷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达瞳仁,手之合谷穴,足之大敦穴。穴,足之大敦穴。食指外侧属大肠,联络于虎口,直达食指侧巅。食指外侧属大肠,联络于虎口,直达食指侧巅。小指外侧属正肠,联络于神门,直达小指巅。小指外侧属正肠,联络于神门,直达小指巅。 附二:五指经络内外秘旨附二:五指经络内外秘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