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99 ,大小:630.50KB ,
文档编号:2675798      下载积分:2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675798.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ppt

1、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六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十二章:教育值得的功能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 新新 编编 教教 育育 社社 会会 学学 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第一节第一节 什

2、么是教育社会学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 2、相互关系说 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4、特殊社会现象说(二)当前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二)当前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三)本书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三)本书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1、教育行动 2、教育活动 3、学校组织 4、教育制度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一)历史上关于学科性质的讨论(一)历史上关于学科性质的讨论(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 2、综合性 3、现实性 4、实证性(

3、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社会学的特殊里理论学科3、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1、功能局限性 2、地位局限性 3、应用局限性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一)教育是常识吗?(一)教育是常识吗?(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方法(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方法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一)宏观角度的研究 (二)中观角度的研究(二)中观角度的研究(三)微观角度的研究(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4、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四)综合角度的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赛宾斯、华德、杜威二、学科成型时期二、学科成型时期(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三、社会学化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一)研究范式的转型(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 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一)创建时期:(

5、一)创建时期:创建于19世纪中国后期与“西学东渐”密不可分(二)停滞期:(二)停滞期: 1952年,犹豫学习苏联取消了教育社会学(三)重建时期:(三)重建时期:1979年3月“社会学座谈会”六、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六、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一)在研究领域,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一)在研究领域,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二)不但重视国际比较研究,还将更多地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二)不但重视国际比较研究,还将更多地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三)将更多的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三)将更多的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一、教育的功能

6、理论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三、教育的互动理论三、教育的互动理论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教育社会学的应用 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 二、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类型二、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类型(一)评价研究(一)评价研究 (二)社会实验(二)社会实验 (三)政策取向的教育调查(三)政策取向的教育调查(四)教育预测(四)教育预测 (五)教育监测与表述(五)教育监测与表述 (六)教育政策咨询(六)教育政策咨询(七)教育问题的诊断(七)教育问题的诊断 (八)教育评论(八)教育评论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从教师、学

7、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分析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哲学方法论 第二个层次:学科方法论 第三个层次:具体方法论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二)依据研究角度

8、划分的研究范式(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二、研究课程的形成(一)现则课题(一)现则课题 : 1、意义 2、条件 3、类型 4、途径(二)课程的操作化(二)课程的操作化 :1、变量的操作化 2、命题的操作化 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一)概念的建构方法(一)概念的建构方法 (二)命题的建构方法(二)命题的建

9、构方法(三)理论的建构方法(三)理论的建构方法1、演绎方法 2、归纳方法 3、类比方法 4、连接方法 5、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研究的基本阶段(一)研究的基本阶段 (二)研究的类别(二)研究的类别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一、调查法一、调查法(一)调查法的实施步骤(一)调查法的实施步骤1、识别调查总体 2、选取样本 3、设计研究工具 4、研究实施5、分析材料 6、调查法的限制(二)问卷法(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三)访谈法 (四)调查会法(四)调查会法二、现场法二、现场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二)实验法

10、:1、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 2、多组实验设计三、隐蔽法三、隐蔽法:(一)第二手分析(一)第二手分析 (二)痕迹测量法(二)痕迹测量法四、人种学研究四、人种学研究第三章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第二节、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第一节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一、教师职业角色与地位一、教师职业角色与地位(一)历史上的教师职业(一)历史上的教师职业(二)教师的社会形象:(二)教师的社会形象:1、传统的教师社会形象 2、现代的教师社会形象(三)教师社会地位:(三)教师社会地位:1、教师经济收入 2、教师权利 3、教师职业声望 4、教师专业地

11、位 5、教师社会地位的判断与衡量 6、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一)教师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一)教师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二)教师权威:(二)教师权威:1、权威的来源 2、教师权威的源泉 3、教师权威的合法性 4、教师权威的变化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一)教师的角色冲突(一)教师的角色冲突 :1、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受雇者角色之间的矛盾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12、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五、教师角色社会化五、教师角色社会化(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3、教师角色实践(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三)教师职业倦怠:(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

13、效途径(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一、学生的一、学生的社会社会位置与地位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三重社会(一)学生的三重社会(二)学生的社会位移:(二)学生的社会位移:1、和谐的多重世界/顺利越界 2、失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 3、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 4、边界互闭/无法实现的越界 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习成绩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习成绩(一)学生的社会背景含义(一)学生的社会背景含义 (二)学生说回北京与学业成绩差异(二)学生说回北京与学业成绩差异 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三、学生的同辈

14、群体及其影响(一)同辈群体的功能(一)同辈群体的功能 (二)同辈群体的类型(二)同辈群体的类型 (三)同辈群体的影响机制(三)同辈群体的影响机制 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一)互动性重要他人(一)互动性重要他人 (二)偶像性重要他人(二)偶像性重要他人 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一)学生自身特征:(一)学生自身特征:1、性别 2、家庭背景 3、认知能力和成绩(二)学校特征(二)学校特征第四章第四章 学校师范行为的理论实践学校师范行为的理论实践第一节、教育示范与师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师范行为第三节、师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规范与师范行

15、为教育规范与师范行为 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一)教育规范的形成(一)教育规范的形成(二)教育规范的含义:(二)教育规范的含义:1、适用范围的差别 2、约束力的差别 3、强调重点的差别 (三)教育规范的类型:(三)教育规范的类型:1、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 2、从涉及内容上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 3、从使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四)教育规范的作用于特点:(四)教育规范的作用于特点:1、规范的历史性 2、规范的民族性 3、规范的群体性 4、规范的控制性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第二节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16、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 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1、目的取向性失范行为 2、价值取向性失范行为 3、情感性失范行为 4、传统型示范行为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辱现象日渐增多(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辱现象日渐增多(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四)青少年违法行为

17、的新倾向(四)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一)社会原因:(一)社会原因: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响 4、人口流动问题 5、价值观多元化(二)学校教育的失误:(二)学校教育的失误: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2、个别教师的素质差(三)家庭教育原因:三)家庭教育原因:1、家庭关系变量 2、家庭成员行为变量 3、家庭结构变量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一)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一)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 (二)教师的失职行为(二)教师的失职行为(三)教师的挫折行为(三)教师的挫折行为 (四)教师的焦炉行为(四

18、)教师的焦炉行为第三节第三节 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的概念(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二)教育控制的概念(二)教育控制的概念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一)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一)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二)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二)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1、更新德育观念,思想上认识到位2、重建学校德育工作,行动上落实到位3、整个各种德育资源,方法上“善假于物”4、构建教育“功能共同体”,编织立体德育网络第四章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第

19、二节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 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含义:“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唯,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 员行为 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台规章和教育法律。这三者之间存在共同点,他们作为学校的行为标准对学校成员起着标定、导向、约束的作用;对学校组织的运行、学校成员的学校生活起着协调、维持的作用。 特点特点:1、规范的历史性 2、规范的民族性 3、规范的群体性 4、规范的控制性 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 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的关系可分

20、别对应于文化与反文化的关系。规范行为正是以正统、普遍认可和遵守的面目出现,而失范行为是以规范行为的对立面存在,是对规范行为的背离或否定,两者是一对矛盾。尽管学校不断调动各种制约机制来反对失范行为但一部分学生或教师却通过创造秘密语言、建立新的规范、组建团伙与学校相抗争。总体而言失范行为对教育规范起冲击作用,有时会引发学校秩序的混乱,但也有些失范行为包含着进步的成分,在社会变迁中它可能会转化为新的规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 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2、失范的心

21、理学解释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1、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 2、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 3、情感型失范行为 4、传统型失范行为 失范行为类型 行为目的 行为特征 行为举例 适用理论目的取向性失范行为谋取个人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 理性行为财产型违法、犯罪,如盗窃。抢劫、欺诈等 差异交往论亚文化理论经济犯罪论 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反对学校主导目标、价值观 理性行为逃学、不诚实行为;教师某些非正常行为 亚文化理论控制缺乏说标签论 情感型失范行为满足生理、心理、情感上的需要 非理性行为学生杀人或自杀;教师体罚学生等 心理学解释 传统型失范行为遵循传统习俗、维护

22、传统秩序 非理性行为学生讲哥们义气;教师非正常行为等 失范理论控制缺乏说 表表4-4 学校失范行为的特征及其失范理论比较学校失范行为的特征及其失范理论比较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其辱现象日子增多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一)社会原因(一)社会原因 1、社会规范控制 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响 4、人口流动问题 5、价值观多元化 (二)学校教育的失误(二)学校教育的失误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2、个别教师素

23、质差(三)家庭教育原因(三)家庭教育原因 1、家庭关系变量 2、家庭成员行为变量 3、家庭结构变量 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 1、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 2、教师的失职行为 3、教师的挫折行为 4、教师的焦虑行为第三节第三节 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1、社会控制的概念:、社会控制的概念:凡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于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成群体的调适和发展的,都可以称为社会控制。 2、教育控制的概念:、教育控制的概念:广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制度和形式,即通过教育

24、的社会化和选择功能进而实现社会控制;狭义上说,教育控制是依据教育规范实现的对学校成员行为的制约使之符合教育规范所认定的行为模式。 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一)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一)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二)对于其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二)对于其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1、更新德育观念,思想上认识到位 2、重建学校德育工作,行动上落实到位 3、整合各种的与资源,方法上“善假于物” 4、构建教育“功能共同体”,编制立体德德育网络第五章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会活动形式: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主要会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第一节 课堂的结构 第二节 课堂中的互动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与课堂

25、控制第一节第一节 课堂的结构课堂的结构 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 (一)(一) 课堂的时间结构课堂的时间结构 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课堂互动类型的时间结构;二是课堂活动类型的时间结构;三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时间结构。 (二)(二) 课堂的空间结构课堂的空间结构 课堂教学的空间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狭义是指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形态。 二、课堂的角色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 (一)(一) 课堂中的学生角色课堂中的学生角色1、学生自身变量的影响 2、课堂教学环境 3、教师和学生对于科目的概念(二)(二) 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课堂中的教师角色(三)(三)

26、 课堂角色结构的类型课堂角色结构的类型 1、两极分类说 2、“三分类”说(四)(四) 课堂角色结构的动态变化课堂角色结构的动态变化(五)(五) 课堂角色结构的制约因素课堂角色结构的制约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课堂中的互动课堂中的互动 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 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 (一)给予(一)给予“注意注意” (二)避免滥用权力(二)避免滥用权力 (三)(三)“中性力量中性力量”处理处理 (四)沟通重构(四)沟通重构 (五)不同语言的巧妙运用(五)不同语言的巧妙运用 (六)建构课堂文化共同体(六)建构课堂文化共同体 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三、课堂互

27、动的研究方法 (一)(一) 课堂语言分析课堂语言分析 (二)费兰德斯的师生互动分析(二)费兰德斯的师生互动分析 (三)(三) 课堂观察等级量表课堂观察等级量表第三节第三节 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 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与类型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与类型(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一)课堂控制的概念: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其中教师的管理行为可以分为组织环境、确立适当的行为、防止问题发生并处理扰乱行为。(二)(二) 课堂控制的类型课堂控制的类型 :课堂控制的表现方式非常复杂,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抑制的层次可分为对个

28、体的控制和对全班的控制。按控制的手段可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硬控制是指采用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如课堂纪律、课堂常规等;软控制是采用非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如班级风气、学习风气等,两者的作用力和作用后果不尽相同。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可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积极控制是指正面引导学生的课堂行为,消极控制是指限制和惩罚学生的偏差行为。积极的控制能够给学生指明目标。而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按控制方式可分为显性控制和隐性控制。显性控制是指教师以明确的要求、规定为本的控制方式。例如,明确要求学生要爱国家、爱人民、认真学习、尊老爱幼明确规定学生上课不能讲话、不准做小动作等。隐性控制是指教

29、师以间接引导、暗设障碍为本的控制方式。例如,不讲认真学习的大道理而是组织学习竞赛活动,据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明确规定学生不能在课堂中讲话,而是在课堂中经常提问爱讲话的学生或进行课堂行为评比、从而限制并取消讲话的空间。 二、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二、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一)什么是学生的问题行为(一)什么是学生的问题行为1、问题行为有谁来决定2、究竟谁有问题(二)(二) 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 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一)(一) 课堂控制中两个主要的方法课堂控制中两个主要的方法 1、中止授课 2、惩罚(二)(二) 教师的印象管理技巧教师的印象管理技巧 1、维持教师集体的高

30、度团结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3、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4、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 5、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第六章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第一节 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 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 第三节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第一节第一节 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 一、课堂的研究传统一、课堂的研究传统(一)(一) 作为课程知识的不同研究视角作为课程知识的不同研究视角(二)(二) 课程的概念课程的概念 1、最狭义的界定是指“课程表所列的教育科目”。 2、较广义的界定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实际获

31、得的学习经验”。 3、最广义的界定是由艾格莱斯顿与麦汉作出的。前者将学校中显现的知识与学习经验称之为课程,后者则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称之为课程。 4、此外,还有学者把课程界定为“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等 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一)(一) 把课程作为一种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二)把课程作为一种(二)把课程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研究范式的研究范式 1、功能主义范式 2、解释论范式 3、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4、结构主义范式 三、课程与社会控制三、课程与社会控制(一)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

32、一)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二)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二)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三)谁对课程进行社会控制(三)谁对课程进行社会控制1、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2、对课程进行控制的个体第二节第二节 隐形知识与学校生活隐形知识与学校生活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一)(一) 关于学校文化的定一诸说关于学校文化的定一诸说 从广义上来讲,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来讲,它特指精神文化。 (二)关于学校文化的特点和功能(二)关于学校文化的特点和功能1、特点:、特点:第一,文化具有“说话的能力”, 第二,学校文化同样具有一种“文化规定性”的能力,从而对学生的 行为产生实际影响。

33、 第三,学校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圈”。 2、功能:、功能:第一是导向作用 第二是凝聚作用 第三是激励作用 二、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二、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一)(一)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二)(二) 反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三)(三) 职员文化职员文化(四)代文化(四)代文化第三节第三节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 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 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交流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交流(一)(一)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1、电视 2、互联网(二)(二) 与同伴的交流与同伴的交流(三)(三) 课外书课外书(四)(四) 教师教师 三、生活经验的影响力研究三、生活经验的影响力研

34、究第七章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第一节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班级的组织分析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1、含义:、含义:班级是学生个体与社会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 2、特点:、特点: (1)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的未成年人的组织。这是指:班级成员一般由未成年人组成;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能力;需要在成年人的帮助下才能形成、发展。 (2)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即各种人际关系的组合形态。 (3)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班级有其自身的明显的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表现,并往往以“班

35、风”体现出来。 (4)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班级形成之初,都属于松散的、偶然联合在一起的群体,但是,班级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结合作的班集体。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二、班级组织的功能1、班级具有归属功能2、班级具有管理的功能3、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4、班级具有选择功能5、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6、班级具有诊断与矫正的功能第二节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班级的结构分析 一、班级正式结构一、班级正式结构 班级正式结构通常是班级中“工具性角色”的结构,即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结构。不同的学校,班级正式结构有所不同。在中小学,班级的正式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班干

36、部,第二层是对小组负责的角色小组长,第三层是每个学生角色班级的一般成员。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二、班级非正式结构(一)(一) 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学生状况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学生状况(二)(二) 班级非正式结构的功能班级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积极性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助于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消极面容易导致班级成员中的小圈子现象,不利于班级正式活动的开展。 (三)(三) 班级非正式结构的社会测量班级非正式结构的社会测量 三、社会网络分析三、社会网络分析 四、两种结构的矛盾四、两种结构的矛盾 班级正式结构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特点,如学校一般的教育观念、学校评价学生的准则、学校关于控

37、制和指挥学生的方法。非正式结构主要取决于班级中共同相处的个人观念、个人需求、个体行为等方面。换言之,它几乎玩去啊取决与班级内学生个体之间特征的特定组合,这样也就部分取决于班级成员的社会背景变量。第二节第二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班级的群体分析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于类型一、班级群体的形成于类型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一)、班级群体的形成 1、熟悉程度 2、任务 3、座位 4、性别 5、相似性身份 6、个人特征 7、社会行为 (二)、学生群体的类型和作用(二)、学生群体的类型和作用1、游戏群体 2、兴趣性群体 3、倾吐性群体 4、互助性群体 5、冲突性群体作用: 学生群体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1)提

38、供同伴影响。在学校生活中,除了家庭、学校的影响,同伴是学生最主要的社会空间。(2)有助于促进社会性发展。学生的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社会空间,群体正是这种场所。可以说,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其中的活动,就是在进行初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社会能力都得呆了发展(3)有助于促进个性发展。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与学生个性的丰富性有关。 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一)、反抗行为(一)、反抗行为 (二)、从众行为(二)、从众行为 (三)、时尚趋求行为(三)、时尚趋求行为 (四)、嫉妒行为(四)、嫉妒行为 (五)、竞争行为(五)、竞争行为 (六)、冲突行为(六)、冲突行为

39、三、班集体的建设三、班集体的建设(一)、班集体的发展过程:(一)、班集体的发展过程:诞生、成长、成熟、熬夜(二)、班集体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二)、班集体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三)、班集体的衡量标准(三)、班集体的衡量标准第八章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 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第一节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二)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性质1、规范性组织、权威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和功利性组织2、服务性组织、生产性组

40、织、整合性组织、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二、学校组织的结构(一)学校组织的结构类型(一)学校组织的结构类型1、物质结构 2、职权结构 3、系统结构 4、阶段结构 5、分轨结构 6、课程结构 7、经费结构 8、入学结构 9、出勤结构第二节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运行学校组织的运行 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一)学校组织内部的冲突(一)学校组织内部的冲突1、学校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 2、师生之间的制度性冲突3、学校不同层次或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4、非正式组织间的冲突5、教师工作的专业化与科层话的冲突 6、行政职务与专业职务之间的冲突(二)学校组织之间的冲突(二)学校组织之间的冲

41、突(三)学校组织与环境的冲突(三)学校组织与环境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一)科层制理论(一)科层制理论 (二)社会系统理论(二)社会系统理论 (三)权变理论(三)权变理论(四)学校组织的管理(四)学校组织的管理 1、科学管理和学校 2、人际管理与学校 3、民主管理与学校第三节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学校组织的变革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一)科层制的变革理论(一)科层制的变革理论 (二)社会系统的变革理论(二)社会系统的变革理论(三)权变的变革理论(三)权变的变革理论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

42、程(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二)有计划组织变革的支柱(二)有计划组织变革的支柱 1、组织变革的焦点 2、变革的层次 3、变革的潜能 4、变革的动力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一)教育系统内部的阻抗因素(一)教育系统内部的阻抗因素 1、国家教育体制 2、科层化组织 3、目标错位 4、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 5、代价问题 6、抵制周期(二)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二)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1、既得利益 2、升迁的期望 3、习惯和传统观念第九章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学校制度社会变迁与学校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 第三节、

43、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一、制度的含义一、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安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制度实际上包含三层含义:(1)指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制度,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忻。比如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以整个社会作为实体在区分仕会发展类型、性质和阶段时使用。(2)指社会中一些具体制度,这是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如一个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等,它以具体的社会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实体,常在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研究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具体问题时使用。(3)指社会规范、规则

44、意义上的制度,是对制度的微观分析。如教育制度内部的考试制度、学习制度等,它以具体社会单位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为实体,常在讨论个体行为时使用。 二、制度的构成要素二、制度的构成要素 教育制度一词是在制度的第二层、第三层含义上使用的。教育社会学在分析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时,使用了第二层含义;在分析教育制度内部的规范系统时,使用了第三层含义。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制度常常被认为是“文明社会”或先进社会的一个特征。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教育制度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是最古老的社会制度之一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规范系统,有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以及教育组织系统。第

45、二节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一、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socialchange)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社会变迁的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变迁、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变迁、科技变迁等。社会变迁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社会整体和局部的变迁、社会的渐变与突变、社会的进步与退步等。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一)

46、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二)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二)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三)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三)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一)社会整体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一)社会整体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局部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局部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一)体制转型与教育失范(一)体制转型与教育失范(二)观念转型与教育失范(二)观念转型与教育失范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一)社会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一)社会革

47、命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经济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经济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三)文化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三)文化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第十章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 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 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二、地方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三、中央调控的政治

48、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一)人口数量结构的基本面要素(一)人口数量结构的基本面要素(二)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二)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投入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3、人口构成对教育的影响4、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稳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 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一)(一) 人口质量结构的指标人口质量结构的指标(二)人口质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二)

49、人口质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巩固了教育的物质基础2、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一)经济分层的主要表现(一)经济分层的主要表现(二)经济分层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二)经济分层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三)经济分层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三)经济分层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 三、种族、性别、语言与教育机会三、种族、性别、语言与教育机会(一)种族与教育机会(一)种族与教育机会 (二)性别与教育成就(二)性别与教育成就 (三)语言与教育

50、成就(三)语言与教育成就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第一节 、教育问题概述 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 第三节、教育不平等问题 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 第五节、教育问题与受教育改革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社会问题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二)社会问题与教育的一般关系(二)社会问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