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0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当“杂交水稻”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有支持,有质疑,有不屑。当“杂交水稻”真正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有了“超级水稻”的称号时,世界为之震惊。温饱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民生的根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杂交水稻发现的科学之旅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入目 录知人论世01初读课文02文本研读03技巧点拨04第一部分n 知人论世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
2、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了解作者袁隆平,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
3、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了解袁隆平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4、。 【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了解人物通讯 【写作对象】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
5、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比如: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了解人物通讯 【结构类型】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了解人物通讯 (1)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
6、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解题(2)副标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解题第二部分n 初读课文n 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稻菽(sh) 签署(sh)
7、 山麓(l) 一蔸(du)蕴藏(yn) 籼稻米(xin) 分蘖(ni) n 预习检查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鹤立鸡群: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n 问题思考【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
8、”的杂种第一代。(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n 问题思考【思考2】明确本文的线索。明确 按时间顺序排列,以时间为线索,分别讲述了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第三部分n 文本研读【思考1】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先说现在,然后说1961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
9、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n 问 题 探 究【思考2】 文章第5段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馑,上一段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什么意义?明确 一是说明提高粮食产量、开发超产稻米在当时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交代了研究杂交稻的背景和必要性。第二是交代了袁隆平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不改初衷,终于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动力的原因。因为祖国的普遍饥馑,让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去,这表现了袁隆平高度的责任感。n 问 题 探 究【思考3】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10、”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明确 可分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n 问 题 探 究【思考4】第三部分“实事求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n 问 题 探 究【思考5】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明确 一个梦-两个比喻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
11、希望的美好; 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n 问 题 探 究【思考6】鉴赏细节描写片段: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明确 通过“挽起裤腿”这一典型细节,写出了袁隆平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凡事亲力亲为,与土地与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n 问 题 探 究【思考6】鉴赏细节描写片段: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明确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
12、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n 问 题 探 究【思考6】鉴赏细节描写片段: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明确 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了他的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n 问 题 探 究【思考6】鉴赏细节描写【总结】细节描写的效果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
13、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n 问 题 探 究【思考7】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有何特点?明确 全文通过把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n 问 题 探 究【思考8】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
14、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n 问 题 探 究【思考8】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如: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5、(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等等。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n 问 题 探 究【思考8】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n 问 题 探 究【思考8】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16、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n 问 题 探 究【思考9】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明确 通俗易懂。如:记录了袁隆平“泥腿子专家”的称号;“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真实准确。文章用列举y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富
17、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n 问 题 探 究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明晰主旨第四部分n 技巧点拨n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任务引导】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用表达方式来说,就是在行文的过程中既要有记叙,也要有议论。n夹叙夹议的写作手
18、法【任务活动】找到文中夹叙夹议的片段,并分析其效果。明确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这里就用到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手写),总括式的记录了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繁殖规律的过程。后面,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再到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检验真理。则是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手写),摆观点、明立场,表达了对袁隆平发现规律、践行真理的
19、高度认可。效果:夹叙夹议的手法,能够让文章更加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能够更加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也正是记叙中的议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光辉形象。n 【对点练习】请你用200字的小短文来塑造屈原的形象特征。例文: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 突然,他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的待我!君王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他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 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 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悲哉!哀哉!n 素材积累1.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2.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 3.非力车农无以富邦也。 4.富民者,以农桑为本。 5.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结 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