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章节卷物质及其变化(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物质的分类采用树状分类法的是( )A.铁是单质,又是导体B.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C.氯化钠是钠的化合物,又是氯化物D.氢氧化钙是纯净物、化合物,又是碱2.在高空中有一层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者,臭氧(O3)是一种(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单质 D.化合物3.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Cu B.CO2 C.浓硫酸 D.熔融氯化钠4.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
2、、盐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醋酸、纯碱、氯化钠 B.硝酸、生石灰、硫酸钡C.盐酸、熟石灰、石英 D.硫酸、烧碱、碳酸氢钠5.下列关于物质所属类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KMnO4属于盐 B.冰水共存物属于分散系C.烧碱属于碱 D.胆矾(CuSO45H2O)属于纯净物6.下列诗词中所描述的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烟”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的“云”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酒”D.“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中的“冰”7.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KOHHNO3CaCO3CaOSO2BNaOHH
3、ClNaHSO4Na2OCOCCu2(OH)2CO3CH3COOHCaF2COSO2DNa2CO3H2SO4NaOHSO2CO28.下列四项都能导电,其中一项与其他三项导电原理不同的是( )A.氯化钠熔融状态的导电 B.液态汞导电C.H2SO4溶液导电 D.熔融状态的KOH导电9.下列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A.Na2CO3 = 2Na+ + CO32- B.NaHSO4 = Na+ + H+ + SO42-C.MgCl2 = Mg2+ + Cl2- D.Ba(OH)2 = Ba2+ + 2OH-10.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Na+、CO32-、NO3-
4、 B.Na+、Cl-、H+、OH-C.Na+、Fe3+、CI-、SO42- D.H+、K+、CO32-、SO42-11.下列盐酸参与的反应中,HCI被氧化的是( )A.NaOH + HCI = NaCl + H2O B.Fe + 2HCl = FeCl2 + H2C.CuO + 2HCl = CuCl2 + H2O D.MnO2 + 4HCI(浓) = MnCl2 + Cl2 + 2H2O12.含有自由移动CI-的有( )A.KCIO3溶液 B.液态氯化氢 C.氯化钾溶液 D.固体氯化钠13.我国“四大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黑火药的爆炸反应:2KNO3 + S + 3
5、C 点燃 K2S + N2 + 3CO2.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 )A.N B.C C.N和S D.N和C14.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32- + 2H+ = CO2 + H2OB.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 + Ag+ = Cu2+ + AgC.氯气溶于水:Cl2 + H2O = 2H+ + Cl- + ClO-D.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2H+ + SO42- + Ba2+ + 2OH- = BaSO4 + 2H2O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4分)15.(14分)下列每组物质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
6、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1)NaCl、KCl、NaClO、BaCl2 _(2)HClO3、KClO3、Cl2、NaClO3 _(3)H3PO4、H2SiO3、HCl、H2SO4 _(4)浊液、溶液、水 _(5)空气、氮气、HCl气体、CuSO45H2O _(6)铜、金、汞、钠 _16.(14分)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Na+、Mg2+、Cu2+、OH-、CI-、CO32-、NO3-.现进行如下实验: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为蓝色。另取少量溶液逐滴滴加盐酸至过量,无气体放出,再加入BaCl2溶液后,没有沉淀生成。另取少量溶液用硝酸酸化后,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7、生成。(1)根据上述实验推断:原溶液中肯定有_,肯定没有_,不能肯定存在_。(2)写出操作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17.(16分)在下列反应中:K2Cr2O4 + 14HCl(浓) = 2KCl + 2CrCl3 + 3Cl2+ 7H2O(1)_元素被氧化,_是氧化剂。(2)_是氧化产物,_发生氧化反应。(3)在参加反应的盐酸中,起还原剂(被氧化)作用的HCl与起酸性作用的HCl的质量比为_。(4)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高中学业水平化学知识点目录考点1:物质及其变化2一、物理变化2二、化学变化2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四、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4五、原子的结构6六、原子核外电子排
8、布7七、原子结构示意图7八、化学式7九、离子10十、原子团10十一、相对原子质量11十二、元素12十四、酸、碱、盐和氧化物17十六、分散系及其分类18考点2:离子反应21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1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22三、电解质的电离23四、离子方程式25五、离子共存26六、离子检验27七、氧化还原反应29考点1:物质及其变化一、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例如:冰融化为水,水蒸发变为水蒸气,胆矾的研碎,碘、干冰的升华,汽油挥发、蜡烛熔化等都是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的依据3.本质:分子本身没有变(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形状改变或三态(气态、液态和
9、固态)变化。4.物理变化的现象: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1)外形变化:弯曲、破碎、榨汁、折断、研碎、木材制成桌椅、铁杵磨成针等。(2)状态变化: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熔化、结晶、液化、凝固、晾干、沸腾等。(3)实验操作:过滤、蒸发、溶解、稀释等。 (4)其他方面:海水晒盐、工业制取氧气、风力发电、摩擦生热、升温、灯泡发光、活性炭吸附等。5.说明: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二、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学变化)3.化学变化的现象: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1)燃烧类:
10、纸张、酒精等燃烧,燃放鞭炮、火灾等。(2)变质类:发酵、酿酒、发霉、腐烂、发馊等。(3)锈蚀类:铁生锈、生成铜绿等。(4)其他方面:酸碱中和、盐酸除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4.本质:分子或粒子本身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粒子。 原子不变元素不变元素、原子守恒。5.特例(1)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要注意有些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 (2)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炸药爆炸等;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也可能既不是化学变化也不是物理变化,如原子弹爆炸。
11、注意:(1)有沉淀生成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浑浊的泥水沉淀。有颜色的物质被活性炭吸附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2)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2)包括:物质的稳定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可燃性等。注意:同一种物质,不同情况下物理性质可能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2.物理性质(1
12、)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2)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3.判断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方法化学性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描述的语句中常有“会、可以、能”等词语;化学变化是描述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木炭燃烧,是化学变化,而木炭可以燃烧,则是物质的化学性质。4.注意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时要注明条件。实验证明,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如大气稀薄的地方,大气压强变小,这时水的沸点就会降低。四、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电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13、) 2.说明(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一些固态非金属(如金刚石、晶体硅等)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气态氧化物、酸,绝大多数有机物等等。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等。3.分子的性质 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观点可以解释物质“溶解”“扩散”等现象性质内容对应实例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x103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x1021个水分子。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质量会逐渐减小;春暖花开,缕缕花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训练有素的警犬,能
14、够利用犯罪嫌疑人留下的气味,顺藤摸瓜,抓到犯罪嫌疑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如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固态氢和液态氢都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不具有可燃性。注意:(1)分子的性质对应实例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温衣服夏天比冬天干得快:品红在热水中的扩散速率比在冷水巾的扩散速率快得多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夏天充满气的自行车轮胎暴晒
15、易爆炸;用打气筒给篮球完气。(2)气体分子之间有间距,液体、固体分子间也有间距,只是间距大小不同。4.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即化学反应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但脱离“化学反应“这一前提,原子仍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其化学性质,加热红色的氧化求粉末时,氧化求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许多求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2HgO = 2Hg + O2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但原子的种类却没有发生改变,只是重新组合
16、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2)原子的性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与分子一样,也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3) 原子与分子的关系项目原子分子相同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区别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成原子。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5.分子(1)分子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说明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水的化
17、学性质也没有改变。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即水分子和氧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注意(1)“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2)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出的性质,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3)“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没有比它更小的粒子”的意思,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五、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构成 原子呈中性 2.原子构成的特点 注意:(1)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但不一定带一个单位
18、的正电荷。(2)原子小,原子核更小,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3.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1)核电荷数指的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2)原子不显电性,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所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4.原子种类的区分(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氯171817从上表可以看出:同一原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 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
19、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区分原子种类的依据: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注意: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何不依据电子数区分原子的种类?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中的电子有得有失,电子数会发生变化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以此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层也叫最外层。2.分层排布: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3.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8个、第三层(即最外层)最
20、多不超过8个。(2)核外电子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第一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时,则不超过2个电子) 任何一层都可以变最外层七、原子结构示意图(1)构成:由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电子层及各层电子数等组成 八、化学式(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说明化学式中原子(或原子团)个数比一般为最简整数比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有纯净物才可以用化学式表示;混合物的组成不固定,所以没有化学式注意:一个化学式有可能用来表示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和石墨均用C表示1.化学式的读写方法物质类型化学式的写法化学式的读法单质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铁Fe氦气HeS一硫元素
21、名称:Fe-铁“某气”:He-氦气稀有气体元素名称:硫S非金属固态气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如氧气O2、氮气N2“某气”:O2-氧气化合物氧化物氧元素符号在后,另一元素符号在前。如CO2、CuO等。从后向前读作“氧化某”,如CuO一氧化铜;有时需读出原子个数,如Fe3O4-四氧化三铁。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非金属元素符号在后,金属元素符号在前。如ZnS、KCl等。从后向前读作“某化某”,如ZnS-硫化锌;有时需读出原子个数,如FeCl3一三氯化铁。注意:1.在读化合物时候,有时要读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但“1”一般不读,如CuO读作氧化铜。且当两种元素形成多
22、种化合物时,此时数字一般要读出,比如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2.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规律金属在化学式中都是写在最左边,氧化物中的氧都要写在最右边,且注意原子个数不能漏 即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有机物除外2.化合价(1)定义:用以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通常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或原子团正上方标出,一般把“+”“-”写在前,价数写在后 (3)化合价的规律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本质上是因为原子会得失电子,从而导致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等,从而表现出化合价 所以,金属元素只会失电子,非金
23、属元素电子有得有失去,可以通过最外层电子数得到非金属化合价的一个区间。 所以会形成这种情况 但是非金属元素得到的化合价只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两个端点,即C的化合价不是只有+4或-4,而是-4、-3、-2、-1、0、+1、+2、+3、+4都可以,例如CO中的C就是+2价。只有金属氢化物中H才会显-1价、其他都是显+1价总结:一般地,非金属元素单独与其他元素组成的两种元素的化合物,一般化合价只取其端点。例外比如C元素、N元素、O元素、S元素等有例外。以下归纳一些大致规律的总结 3.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
24、原子质量之和(1)计算化学式量时元素符号与右下角数字之间用“x”号,元素符号之间用“”号。K2Cr2O7M= 39x2 + 52x2 + 16x7(2)化学式中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其个数,计算时可先求出一个原子团的式量,再乘以个数。Al2(SO4)3M=27x2 + (32 + 16x4)x3(3)结晶水合物中的“”表示结合的含义,在计算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量时应将“”前后两部分的化学式量相加,而不能当作数学中的“乘”。CuSO45H2OM=64 + 32+ 16x4 + (1x2 + 16)x5九、离子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原子不带电,离子带电。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例如:Na+、
25、NH4+、Cl-、SO42-等。2.离子的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例如:Na+、NH4+等。(2)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例如:Cl-、OH-等。注意:(1)阳离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NH4+.(2)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如MnO4-3.离子的形成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正电荷,为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1层。(2)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负电荷,为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 (3)数值关系:阳离子所
26、带正电荷数原子失去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得到电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4.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十、原子团1.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个数比组成的原子集团,是化合物组成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物质,原子团常命名为“某某根”。2.特点:原子团在很多的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3.原子团的确定:在常见的由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和铵根通常在左边,金属元素符号或铵根右边的原子集团就是该化合物组成中的原子团,如果其中一种元素为O,则称为“某酸根“,具体叫什么酸根,以O元素左边的元素为命名,例CO32-,叫做“碳酸根”,而具
27、体根叫什么,以O元素左边2位的元素为命名,例K2CO3,叫做”碳酸钾“如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氯酸钾KCIO3、硝酸钾KNO3、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钠Na2CO3中划线部分就是原子团。有的化合物中含有两个原子团,如硝酸铵NH4NO3、硫酸铵(NH4)2SO44.常见的原子团:常见的原子团有硫酸根离子(SO42-)、碳酸根离子(CO32-)、硝酸根离子(NO3-)、氢氧根离子(OH-)、铵根离子(NH4+)等。5.离子符号(1)表示方法(2)常见的离子阳离子:H+、Na+、K+、Ag+、Ba2+、Mg2+、Ca2+、Zn2+、Cu2+、Fe2+、Fe3+、Al3+、NH
28、4+等阴离子:Cl-、OH-、NO3-、ClO3-、SO42-、CO32-、PO43-、SO32-注意:根据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3)离子符号中数学的意义 十一、相对原子质量 (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1)定义: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卡的相对原子质量。 (2)数值与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一般取正整数;单位为“1”,一般不读出也不写出。 (不能误认为单位为“g”)(3)公式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 1个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1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kg)112(4)说明:相
29、对原子质量不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但能反映出一个原子实际质量的相对大小。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2.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粒子种类质量质子1.6726x10-27kg中子1.6749x10-27 kg电子约质子质量的11836(1)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而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由于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近似看作“1”,电子的质量很小,一般忽略不计。如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而Na+也是。十
30、二、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的种类:物质的种类非常多,已知的有几千万种,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3.元素种类的判断(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判断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不同。判断元素时是以单核原子或离子为标准,不能是分子或原子团注意:(1)这里所说的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也就是说同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C、12C、14C都是碳原子;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与对应的单核离子,如氯原子和氯离子都属于氯元素。(2)物质发生化学变
31、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4.元素的存在(1)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种是以游离态存在,如氧气就是氧元素的游离态;另一种是以化合态存在,如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就是以化合态存在的氧元素。(2)空气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氮、氧(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3)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元素氧碳氢氮质量分数6518103(4)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分布 一句口诀:养龟绿铁盖,哪家没青菜(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 O Si Al Fe Ca Na K Mg H Ti5.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汉字用“钅”字旁表示(汞和金除外)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常为固体,只有汞除外(通
32、常状况下为液体),另外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元素通常状况下,非金属元素有三种状态,一是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二是有“氵”字旁的是液态非金属元素;三是有“石”字旁的固态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通常状况下,稀有气体为气体,该名称都是“气”字头,它们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氦气(He). 6.元素符号(1)定义: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2)规定(书写时要规范地写,不能采用英语中的连写方法)(3)元素符号的书写C-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Cu-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元素符号中有第3个字母时,也要小写(4)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如O表示氧
33、元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表示一种物质,如Fe表示铁这种物质。微观意义表示一种原子。表示一个原子,如H表示氢原子或一个氢原子。(5)元素符号A周围数字的意义7.元素周期表(1)定义: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的表原子序数:为了方便查找,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号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发现了原子(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依据由于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启发了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内
34、寻找新物质(如半导体材料、农药、催化剂等)注意: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一些产品含什么含什么,这里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其单质也不是其化合物。例如市面上的含氟牙膏,是治疗龋齿的一种方法。十三、物质的分类 1.有关物质组成的4组概念(1)元素 注意:同一元素可能有多种核素,如H元素有1H、2H、3H 3种核素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48.60%),其次是硅(26.30%),排第三位的是铝(7.73%),铝也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另外一些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如下:养龟铅铁盖,哪家没青菜铁4.75%,钙3.45%,钠2.74%,钾2.47
35、%,镁2.00%,氢0.76%(2)核素定义: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说明:氢元素有氕、氘、氚3种核素,分别用11H、21H、31H表示。另外,许多元素都具有多种核素,如碳元素有126C、136C、146C等多种核素,氧元素有168O、138O、188O 3种核素,铀元素有23492U、23592U、23892U 3种核素,氯元素有3517Cl、3717Cl两种核素;有些元素只有一种核素,如氟(199F)、钠(2311Na).(3)同位素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定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或质量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因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同。举例说
36、明:11H是一种核素,21H是一种核素,31H也是一种核素,11H、21H、31H都是氢元素(H)的核素,11H、21H、31H互为同位素。(氕氘氚)同位素的性质关系:同位素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所以化学性质很相似,但有些物理性质不同。元素、核素与同位素的关系 注意:(1)氢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其中21H(用D表示)31H(用T表示)用于制造氢弹;23592U用于核燃料,146C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2)一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也可以只有一种核素,有多少种核素就有多少种原子。因此,核素的种类大于元素的种类。(4)同素异形体与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
37、的不同单质。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化合物。注意: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组成的是混合物。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质子、中子、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O2、CO2等,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刚石、二氧化硅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NaCl、MgO等。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如11H中没有中子。2.单质与化合物项目单质化合物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相同点均为纯净物不同点由一种元素组成。由不同种元素组成。联系
38、3.游离态与化合态4.纯净物与混合物 简记:有化学式表达一般就是纯净物,有机物除外(同分项目纯净物混合物 异构体)概念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彼此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区别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微观构成: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有固定的熔沸点无固定的熔沸点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微观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物理性质;各物质保持其原有的性质。联系 5.分类的方法(1)单一分类法:单一分类法就是对被分对象只用一种标准进行分别归类的分类方法。(2)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
39、分类法进行分类。 注意:交叉分类法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弥补了单一分类法的不足。(3)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就是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的陈列式的形状(像树)来分类的。 注意:树状分类法能使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清晰。树状分类法的基础是单一分类法。物质分类的“三大误区”误区一:误认为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分类结果实际上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属于不同的类别,如Na2CO3属于钠盐、碳酸盐、含氧酸盐、正盐等。误区二: 误认为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1)NaHSO4、CuSO4、NH4Cl溶液呈酸性,这些物质均属盐。(2)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这些物质均属盐。误区三 误认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相对应(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十四、酸、碱、盐和氧化物1.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2.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3.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注意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