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2.熟悉经络学说的形成。3.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2.经络系统的组成。3.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经”,即路径、主干,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网络、分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脉络意义路径网络经 络 中 的地位主干部分分支分布纵行的(直大深长)主要是横行(横小浅短)深度深浅数量少,有一定数目
2、除十五络脉外多无具体数目功能上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补充作用、纽带作用起渗濡灌注气血的作用经络系统和经气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发展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一)十二经脉 1、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 经脉的命名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二经脉、十二
4、经别、十二经筋,(手太阴肺经)。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C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的命名 A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三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 3、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A 在四肢的分布与脏腑的位置有关 B 在头部的分布规律 C 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表里属络
5、关系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5、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头 胸 手 足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中焦手太阴肺经(食指端交接)手阳明大肠经(鼻旁交接)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端交接)足太阴脾经(心中
6、交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交接)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胸中交接)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交接)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交接)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交接)足厥阴肝经(肺内交接)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 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4、有五行属性。5、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6、与脏腑的联络关系 特点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脾)、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共五条。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肝经。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