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5.2.2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2)怎样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怎样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平行线?相交与平行相交与平行一、帖一、帖(线)线)二、靠二、靠(尺)尺)三、移三、移(点点)四、画四、画(线)线)0 1 2 3 4 5 6 7 8 9 100 1 2 3 4 50 1 2 3 4 5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平行线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平行线.1注意观察注意观察! !abP2如何画平行线?如何画平行线?刚才的画法中,三角刚才的画法中,三角板起着什么作用板起着什么作用?1与与2具有什么样
2、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的位置关系? 我们能得到一个判定我们能得到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吗?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如果同位角相等位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如如果同位角相等果同位角相等,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何言几语1=2,ABCD.FEDCBA2121cba1=2(已知)(已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书写格式:书写格式:21c
3、ba1.1.如图如图, ,哪两个角相等能判定直线哪两个角相等能判定直线ABCD? ?DB431432AC 2.2.如果如果 , , 能判定哪能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平行? ? 1 =2ABCEFD25HG4133 =42 =5如图,已知如图,已知1=2,AB与与CD平行平行吗?为什么?吗?为什么?ABCDEF1231 =2(已知),(已知),2 =3(对顶角相等),(对顶角相等),1 =3.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如如果内错角相等果内错角相等,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
4、成: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何言几语ABCDEF121=2,ABCD.如图如图,1= 2 ,且且1=3, AB和和CD平行吗?平行吗?ABCD123想一想想一想练一练练一练 练习:已知:练习:已知:1=A=C, (1)从从1=A,可以判断哪两条直,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依据是什么?线平行?它的依据是什么? (2)从从1=C,可以判断哪两条直,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依据是什么?线平行?它的依据是什么? 如图,已知如图,已知1+2=180,AB与与CD平行吗?为什么?平行吗?为什么?ABCDEF121 +2=1801 +2=180(已知),已知),
5、2 +3=1802 +3=180(邻补角互补),(邻补角互补),1 =31 =3(同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 .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探究探究2 23如图,已知如图,已知1+2=180,AB与与CD平行吗?为什么?平行吗?为什么?ABCDEF1321 +2=1801 +2=180(已知),已知),2 +3=1802 +3=180(邻补角互补),(邻补角互补),1 =31 =3(同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 .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探究探究2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
6、所截 , ,如如果同旁内角互补果同旁内角互补,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何言几语ABCDEF121+2=180,ABCD.DCBA想一想想一想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文字叙述文字叙述符号语言符号语言图形图形 相等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已知已知)ab 相等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已知已知)ab 互互补,两直线平行补,两直线平行ab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23=22+4=180abc1234例题例题1. 1 =_ _ (已知)(已知) ABCE 2 = (已知)(已知) CDBF 1 +5
7、=180o(已知)(已知) _ABCE24如图:如图:13542CFEADB(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已 知已 知 3 = 4 5 , 1 与与 2 互 余 , 你 能 得互 余 , 你 能 得到到 ? 解解1+2=90 1=2 1=2=45 3=45 2=3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3ABCDAB/CD例题例题2应用练习1.1.如图如图, ,如果如果3=73=7,那么,那么 _,理由是,理由是_ ;如果;如果5=35
8、=3,那么,那么_,理由是,理由是_ ;如果如果2+5= _2+5= _,那么,那么 , ,理由是理由是_ . .ab87654321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80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 AB BC CD DE EF F1 12 2应用练习应用练习 3.3.如图所示,直线如图所示,直线 , 被直线被直线 所截,现给所截,现给 出下列四个条件:出下列四个条件:1=51=5;1=71=7;2+3=1802+3=180;4=7.4=7.其中能说明其中能说明 的条件序号为(的条件序号为( ) A.A.
9、B. B. C. C. D. D.a bcab87654321A A1l3l4l2l5050o o120120o o6060o o6060o o3l4l1l2l应用练习5.如图如图:可以确定可以确定ABCE的条件是的条件是( )A.2=BB. 1=AC. 3=BD. 3=A A EB C D 123C应用练习6.如图,已知如图,已知1=301=30,2或或 3满足条件满足条件_,则,则a/b213abc2150 或或330_/.18076)4(;14)3(;63)2(;21)1(0的条件序号是的条件序号是其中能识别其中能识别所截,给出下列条件:所截,给出下列条件:被直线被直线 、7.7.直线直
10、线bacba= = + + = = = = = = (1)(2)(4)48621537abc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示意图平行线的判定示意图判定判定数量关系数量关系位置关系位置关系(1)从)从1=2,可以推出,可以推出 , 理由是理由是 。(2)从)从2= ,可以推出,可以推出c cd d , 理由是理由是 。(3)如果)如果1=75,4=105, 可以推出可以推出 。 理由是理由是 。练一练练一练ba a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3 3a ab b同旁内角互补同
11、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1.1.如图如图(1)从从1=4,可以推出,可以推出 , 理由是理由是 。(2)从从ABC + =180,可以推出,可以推出ABCD , 理由是理由是 。(3)从从 = ,可以推出,可以推出ADBC, 理由是理由是 。ABCD12345(4)从从5= ,可以推出,可以推出ABCD, 理由是理由是 。练一练练一练AB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DCDBCDBCD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2 23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ABC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2.2.如图如图如图,如图,
12、12,能判断,能判断ABDF吗?为什么?吗?为什么?若不能判断若不能判断ABDF,你认为还,你认为还需要需要再添加的一个条件再添加的一个条件是什么呢?写是什么呢?写出这个条件,并说明你的理由。出这个条件,并说明你的理由。 不能不能添加添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想想还可以添想想还可以添加什么条件?加什么条件?体验成功体验成功达标检测达标检测2、直线a、b与直线c相交,给出下列条件:1= 23= 64+7=18003+ 5=1800,其中能判断a/b的是( ) A B C D 64157328abB C61 当当ABE 度时,度时,EFCN当当CBF 度时,度时,EFCN 。
13、 3、如图、如图ABCNEF 必做题:必做题:1、如果A+B=180,那么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_;如果+B=180,那么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ABEC。ABCE AE BC6161C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B.内错角都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 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 .如图所示,如果D=EFC,那么( ) A.ADBC B.EFBC C.ABDC D.ADEF3.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b,c满足ab,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 FEDCBA第2题DDbc 4.如图1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 A.BAD=BCD
14、B.1=2; C.3=4 D.BAC=ACD (1) (2) 5.如图2所示,如果D=EFC,那么( ) A.ADBC B.EFBC C.ABDC D.ADEF 34DCBA21FEDCBA 6.如图3所示,能判断ABCE的条件是( ) A.A=ACE B.A=ECD C.B=BCA D.B=ACE (3)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B.内错角都相等 C.同旁内角可能相等 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8.不相邻的两个直角,如果它们有一边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另一边相互( ) A.平行 B.垂直 C.平行或垂直 D.平行或垂直或相交EDCBA9.9.如图,根据下列条件可判断
15、哪如图,根据下列条件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理由。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理由。(1 1)1=2 1=2 (2 2)3=A 3=A (3 3)A+2+4=180A+2+4=180再再 走走 进进 初初 一一 数数 学学 七年级下学期新教材浅析七年级下学期新教材浅析(1)第10章上学期已经学完,建议开学后用2节课的时间进行简单复习,本学期期中考试将有35分的测试题。(2)然后,从第11章 整式的乘除开始学起,第12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第8章 角(期中考试到8.3角的度量),第9章 平行线 、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第14章 位置与坐标标。 一、新课标的要求 对于本章新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能
16、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解读:由此可看出本章重点是整式乘法运算,但在教学要求上有了一些降低,因此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思想,不要不自觉地拓宽教学内容范围、提高教学要求。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幂的运算性质、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绝对值小于1的数的科学记数法、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重点:整式的乘法。难点: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的概念。1重视运算性质、公式的发生和归纳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性质,并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表述这些性质,从而达到运用它们熟练进行运算的目的。2.适时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17、,注意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整式乘法法则的教学中,要注意转化的思想。例如,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第一步就是转化为多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第二步则是转化为单项式乘法,而单项式乘法则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与同底数幂的乘法。另外,还要注意代数与几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式乘法法则推导时,采用了几何图形求面积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aakakaka0.50.5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aakakaka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2236akaka=22(31)62akakaa+=+三、教学建议三、教学建议3. 本章内容运算比较多,容易混淆,因此在运算时应让学生养成按以下三个步骤走的习惯:先分清是哪一种运算,再想
18、这种运算法则是什么,最后再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4.抓住教学重点和关键,突破教学难点本章的关键是单项式的乘法,解决这一问题应抓住要点:一是系数与系数之间的乘法,二是字母与字母的乘法,系数与系数之间的乘法是有理数的乘法,字母与字母的乘法要按照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四、教学计划四、教学计划课题新授课时复习课时对应周次复习第10章 一次方程组2第1、2、3周11.1同底数幂的乘法 1111.2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11.3单项式的乘法2 111.4多项式乘多项式2 111.5同底数幂的除法111.6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4 1本章综合复习2课时,检测1课时一、新课标的要求一、新课标的要求能推
19、导乘法公式:(a+b)( a- b) = a2- b2, (ab)2 = a 22ab + b 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在整个初中学习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为以后分式运算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章内容不多,但学生来说却是难度很大的一章,本章知识包括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4节内容。三、教学建议三、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既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所以要结合生活中的
20、实际例子进行讲解,特别是因式分解,要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乘法公式的基础上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直观图形表示面积的方法,进而推导、论证出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这样易于学生理解。2.排除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干扰排除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干扰。学生在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容易理解为:(a+b)2=a2+b2,漏掉了2ab这一项,其原因是完全平方公式和 “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相混淆,因此要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也就是所说的讲“理”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3.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的恒等变形,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两者的区别、联系,归纳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变形特
21、点,真正理解因式分解变形的目的和意义,在这一基础上再辨别一些似是而非的恒等变形,判断这些较明显恒等变形是不是因式分解变形,从而牢固掌握因式分解的含义。4. 因式分解课本安排的是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在这里应补充十字相乘法(二次项系数为1)和简单的分组分解法。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应让学生养成按“一提、二套、三分、四查”的步骤去分析和解决,即:首先考虑提取公因式法,然后再看能否用公式法(或者十字相乘法),或项数不少于四项应先考虑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适合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特点比较明显;“查”是检查每个因式是否分解到底了,这是分解因式的原则。根据以上四个步骤可以让因式分解变得有章可循,从而使
22、难度降低。 课课 题题新授课时新授课时复习课时复习课时对应周次对应周次12.112.1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 1 12 2第第4 4周周12.212.2完全平方公式完全平方公式1 12 2 综合运用练习综合运用练习1 112.31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解1 11 1 第第5 5周周12.41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 22 2 综合运用练习综合运用练习1 1补充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补充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2 21 1 第第6 6周周 本章综合本章综合复习复习2 2课时,检测课时,检测2 2课课时时四、教学计划四、教学计划一、新课标的要求一、
23、新课标的要求(1)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2)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并会计算角的和、差。(3)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的性质。(4)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5)理解点到直线的
24、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6)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 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角的表示方法、角的比较、角的度量以及角主要内容:角的表示方法、角的比较、角的度量以及角有关的一些性质。有关的一些性质。重点:重点:1.角的概念及表示法;角的概念及表示法;2.角的计算;角的计算;3.对顶角和对顶角和垂线性质。垂线性质。难点: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的认识和运用。难点: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的认识和运用。三、教学建议三、教学建议1注意本章的一些概念与
25、前面的一些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注意本章的一些概念与前面的一些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把握了这些联系和区别,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区别,把握了这些联系和区别,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例如,研究角的和差、角平分线与线段的和差、中点,其内容方法例如,研究角的和差、角平分线与线段的和差、中点,其内容方法都相似,教学时把它们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都相似,教学时把它们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例如,例如,“点点M是线段是线段AB的中点的中点”,可以写成,可以写成AMMB AB。在在讲角平分线时,可以让学生模仿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写出讲角平分线时,可以让学生模仿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写出OB是是AOC
26、的平分线的式子的平分线的式子AOBBOC AOC, 从而使学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12122.把握好教学要求,逐步培养推理能力几何部分的内容只在初一上学期的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中进行了简单的认识,而本学期几何部分的内容就增加了很多,体现在第8章 角 、第9章 平行线 、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三章,几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从第本章的8.3角的度量开始,具体是本节中“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得出,明确地提出了用“因为、所以”进行推理说明,但还不是几何证明中的“、”的格式,而是一种叙述式的理由说明过程,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作适当的补充和引导,为八年级
27、上学期的“第5章 几何证明初步”打下基础。3.注意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数学语言分为三种: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本单元特别注意“几何模型 图形 文字 符号”这一抽象的过程。例如:关于角的比较、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对顶角的性质等,都是先以图形直观给出,再联想到数量,给出文字描述,最后给出符号的表示,使几种几何语言优势互补,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4.吃透教材,注意例题的示范性。新旧教材对比,本章增加例题1(P5),通过本例题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明确在找出图中的角时,是指小于平角的角,不包含平角。P11例1改变,使学生在新知接受方面更具有层次性。在学习了度、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本例强调如
28、何去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的转化与统一。另外,P8、P11 “加油站”栏目的增加,其内容起到了“提示与强调”的作用,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课 题新授课时复习课时对应周次8.1 角的表示 1第7周8.2 角的比较18.3 角的度量21单元检测2课时复习,迎接期中考试第8周期中考试第9周8.4 对顶角11第10周8.5 垂直11单元检测1课时四、教学计划四、教学计划一、新课标的要求一、新课标的要求1.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3.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2 考试中
29、,只能用下文出现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作为证明的依据。4.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5.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6.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7.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8.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认识了角、相交线和垂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并以直观认识为
30、基础进行简单说理,将直观与说理相结合,本章内容十分重要,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重点:1.在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难点: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三、教学建议三、教学建议1.本章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但“三线八角”又是基础,故应特别重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三类角的概念教学,让学生能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进行识别和区分这三类角。这三类角的概念都是结合图形的描述定义,不要求学生背诵,但要求学生能在图形中正确地辨认。同时,这些角的名称也很好地反映了它们的位置关系,掌握辨认这些角的关键是分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在截线的
31、同旁,找同位角、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2注意加强直观性 几何图形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都是比较抽象的,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学习这一章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降低难度。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对于推理的要求,本章还处于入门阶段,还没有采用“已知,求证”的逻辑格式,而是用说理的方式展示推理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在书写格式上不必作统一严格的要求,对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教学计划四、教学计划 课 题新授课时复习课时对应周次9.1 同位角
32、、内错角、同旁内角11第10周9.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第11周9.3平行线的性质119.4平行线的判定11本章综合复习1课时,检测1课时一、新课标的要求一、新课标的要求(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4)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本
33、章以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基础,接着介绍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与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紧接着介绍了平面图形最后一个图形圆,圆的有关概念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重点: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2.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3.与圆有关的概念。难点: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的认识和运用。三、教学建议三、教学建议1.把握好教学要求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本章中只要求达到了解(认识)的程度就可以,进一步的要求可通过后续学习达到。如在本章中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即可,如学生在画角平分线时发现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可直接肯定这个结论,至
34、于证明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再介绍。本章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圆与圆有关的概念,其性质以后还要学习,在这里不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只要能结合图形理解即可。2.加强与已学内容的联系与区别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分别与已学过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有关,但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强调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 3.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 注意以下内容的关系,这些内容都包含了推理: (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得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3)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得出“多边形外角和公式”;(4)由多边形内角和
35、公式说明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 4.重视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本章结束处安排了本册书的综合与实践内容多边形的密铺,应引导学生自己去交流探索,不能忽视了它的作用,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题便来源于上册书中的综合与实践:你知道的数学公式一节。四、教学计划四、教学计划课 题新授课时复习课时对应周次13.1 三角形42第12周单元过关113.2 多边形21 第13周13.3 圆2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密铺1本章综合检测1课时一、新课标的要求一、新课标的要求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
36、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4.会写出矩形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5.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实际生活中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出发,引出有序数对的概念,指出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由此联想到是否可以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结合数轴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从而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如横轴、纵轴、原点、象限,建立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表示平移变换中的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
37、梁,使得我们可以用几何的方法研究代数问题,又可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难点: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坐标表示平移变换。三、教学建议三、教学建议本章是在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储备能力和认知能力,对本章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密切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周围熟悉的素材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本章内容,可以对数形结合的方法顺势自然地理解,并逐步加以灵活运用,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四、教学计划四、教学计划课 题新授课时复习课时对应周次14.1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1第14周14.2平面直角坐标系1114.3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21单元检测114.4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11第15周本章综合复习2课时,检测2课时,二次过关1课时复习,迎接期末考试第16周期末考试第17周2015、2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