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家简介目录词语来源杂家起源杂家特点杂家思想经典著作代表人物词语来源u 杂家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乃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杂家起源 杂家,与诸子百家并列,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融合为一体的杂家。 重大意义 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自身的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故能独为一家。 杂家起源 虽只
2、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自身的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故能独为一家。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杂家特点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广义的杂家,顺阴阳之理,法天地之道,博采众长于一身,融会贯通于一点。时代的大集成者,乃至华夏之道的大集成者。(厚积薄发,不失其道) 狭议的杂家是以治世为目的,采百家之精华融为一
3、体,自成一家。杂家的思想 思想核心是“体用之道”, 体:杂家不主张迷失自我,强调主观目的性 用:博采众长 道:大至帝王之道,中至君子之道,小至百姓之道 杂家的思想 隋书说杂家之书的主旨是“古者司史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 近人张琦翔也说:“杂家者,杂取众说而能自立宗旨,杂而能成家也,此所谓杂即调和意义。调和并非凑合,亦非混合中和,兼揉众长,舍去其短,免去矛盾,融合为一,此之谓调和,杂家之意以大矣。” 司马谈认为 “道家者流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经典著作 杂家著作 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
4、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 现存杂家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经典著作与人物代表代表人物人物吕氏春秋尸子淮南鸿烈 鶡冠子 经典著作与人物 吕不韦 战国末年秦相 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 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 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 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 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 长久的治国方略。经典著作与人物经典著作与人物 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 书中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提
5、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 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经典著作与人物 刘安 汉高祖刘邦之孙,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他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 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 评价的著作。 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 集体编写了鸿烈(后称 该书为淮南鸿烈或 淮南子)一书,经典著作与人物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编著的杂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又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
6、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五 行等多家思想,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道”“气”等的学说和观点。经典著作与人物 尸佼,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秦相卫鞅客。尸佼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提供重要决策意见,为秦国富强,统一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尸子:二十二篇,早佚。 主要思想为发展的宇宙观。 他说: “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 今曰宙,”说明整个空间就是宇, 整个时间就是宙,宇宙就是具 有时空属性的运动着的客观世界。经典著作与人物 鶡冠子 汉书艺文志注云:“楚 人,居深山,以鶡为冠。” 鶡冠子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 位隐士。鶡冠子只是此人的 别号,即姓名不详 。经典著作与人物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人要不断地学习,国家要靠大家来治理。“举贤任能”,“废私立公”是他的主要思想,他提出废除封建,设立郡县,建立法制等主张。鶡冠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写成了一部书-鶡冠子。感谢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