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91 ,大小:393.50KB ,
文档编号:2738523      下载积分:2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73852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PPT(同名372).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PPT(同名372).ppt

1、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v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状况。v目的要求:通过学习,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条件、功能等,了解社会学创立过程中的代表人物,认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社会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社会学本土化的意义以及中国社会学家的主张,认识到社会学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的含义社会的含义v一、社会v什么是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1 1中国古书中的社会中国古书中的社会v在汉语中,“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古籍

2、中,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的一段话“礼部奏请千秋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它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最早连用的地方,意为村民集会。它是一个动名词,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社原本是指祭奠神灵的地方,会是指聚集。连在一起是指人们为祭奠神灵而聚集在一起。2 2马克思的社会涵义马克思的社会涵义v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总和。v人类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自己的创造,其他动物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生物现象,是本能行为。v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v社会的基本特点:v社会以人为主体。人不是单一

3、的人,而是人群。v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v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v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 3社会的定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的定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v总之,社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这群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社会规定的关系,人们按着社会规范产生交往和行为,分工合作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学社会学v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有其明确含义、研究对象和特有功能。一、定义一、定义v社会学,英文是sociology,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源于拉丁文soietas,是指社会或socius(社会中的人),后半部分源于希腊文

4、logos,指学院、学问,合起来说是关于社会的学说。社会学一词是由法国实证社会学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的,他的意图是要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v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v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什么v经验主义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v分析的途径:理性的指示是什么?(美国-英格尔斯)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v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观点。德国早期社会学家齐美尔的定义: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人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v我们教材上的表述是: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具体的、综合性的

5、社会科学。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条件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条件v社会学和产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已取得许多重大成果。这就引导社会思想家用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四、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历史四、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历史v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v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形成时期代表人物: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社会学的发展:发展中心的转移战后欧洲社会学、苏俄社会学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社会学的本土化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和学科社会学的功能和学科特点特点v功能

6、和特点是这一节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学的功能一、社会学的功能v社会学的功能就是指这门学科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个体的发展以及学科本身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所起的作用.1、认识功能、认识功能v描述性功能: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v解释性功能:从因果关系上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加以说明的过程。v预测性功能:对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事怎样的预见和测量。v规范性功能:在“将会怎样”的基础上回答“应该怎么样”,“确定预定目标及其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2 2、教育功能、教育功能v

7、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v帮助人们合理选择3 3、社会管理功能、社会管理功能v建立规范v提供模式v反馈信息4 4、社会批评功能、社会批评功能v对就思想、就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促进社会的进步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v整体性特点: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v现实性特点:社会学广泛地研究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v综合性特点: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v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v实证性特

8、点: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三、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其三、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v主要介绍这门学科研究范围以及它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1 1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社会学研究的领域v主要分理论、方法、应用三大类。各个分支学科已不下百种,大的门类也有将近三十类。v理论社会学、社会调查与方法、各种应用社会学。就理论而言,涉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主要环节。这是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2 2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学的关系v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一般与特殊v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的关系:综合交叉关系v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

9、学等学科的关系:综合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四、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四、学习社会学的意义v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v2增长社会管理的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v3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v4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本章理论的难点本章理论的难点v一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这条定义统领全书,讲清楚了,学生对各章的学习就能融会贯通;这与“社会学的主要学科特点”是互相映照的。v二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这个难点具有世界意义,现在很难说在理论上已经完全解决。本书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解释。第二章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人的社会需要v

10、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需要的概念,社会需要是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般掌握 其他社会需要学说及提高和满足的途径。一、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一、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中的意义1 1社会需要的涵义社会需要的涵义v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实践活动,力求获得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成果的心理状态。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2 2社会需要的产生社会需要的产生v社会需要是由人的生理内驱力和外在环境的诱因指引下,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需

11、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原有需要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需要,产生新的社会实践与新的社会生活。3 3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地位v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v需要只有通过他人才能获得满足,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群体形成的基础。v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和提高的。体现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现。二、社会需要的理论二、社会需要的理论1 1社会需要的类型社会需要的类型v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综合性需要。2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3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

12、要层次论及述评及述评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1 1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v人的社会需要是随个人的增长、智力的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2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断提高断提高v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并能满足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3 3社会需要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满足v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v社会需要的提高是人的体内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

13、v本章是全书整体结构的逻辑起点。v教学中:一要解释清楚为什么社会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原动力。二要说明社会需要与以后各章的逻辑关系,增强学生对全书概貌的理解。三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包括需要的生产、层资次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v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及社会交往理论。一般掌握社会交往对形成社会关系的意义及集体行为。一、社会交往的意义一、社会交往的意义1 1社会交往的涵义社会交往的涵义v所谓的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义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2 2社会交往的意义社会交往的意义v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义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14、。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3 3社会交往的类型社会交往的类型v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4 4社会交往的理论社会交往的理论v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质条件。需要是义往的原因。经济交往是其它交往的基础。西方的符号相互作用论西方的符号相互作用论二、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二、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1 1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v人际交往形成人际关系,其具有直接交往和情感性的特点。在人际关系中注意其影响的诸因素。2 2社会关系的涵义及类型社会关系的涵义及类型v

15、在人们社会交往的活动中结成的关系称为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关且这种交往和影响要以多次重复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形成。v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家庭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社会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等关系。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社会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3 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关系三、社会角色三、社会角色1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v所谓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位置,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而社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表现

16、一定的社会行为。2 2社会角色的类别社会角色的类别v社会角色一般可分为复式角色和角色丛、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3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v角色扮演是指某人具备了充当某各角色的条件并按这一角色的规范行事。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培养角色意识和实践角色规范三个过程;在角色扮演时会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问题。四、集体行为四、集体行为1 1集体行为的涵义与类别集体行为的涵义与类别v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些散漫的初步的、群众性的活动,称为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人们在一些行为方式上行动的一致,指那些非组织起来的时间上短暂的群众行为。其具有非组织性、突发性、

17、反常性的特点。集体行为的类型集体行为的类型v初级集体行为(包括骚动、传闻和社会动荡不安)。v次级集体行为(包括社会运动等)。2 2集体行为的成因集体行为的成因v环境因素、结构性压力、一致辞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动者、社会控制力v集体行为是社会效一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过程中的一种初级的特殊形式。一般的社会交往是基于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对别人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集体行为是基于心理上传染和循环反应而促成的,更少理智的成分。但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往往是值得重视的。3 3时尚时尚v时尚是一利属于“集体着迷”的集体行为。其特征是新奇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时尚可分为热、时髦、时狂三种不同

18、程度的类型。其流行条件为时尚的流行与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的示范。社会对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行为的宽容,与经济水平和媒介发达和度有一定关系。流行规律是自上而下、由核心向边缘、循环性等,时尚具有正、负两种功能。v本章是教材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本章继续深入分析究竟为什么有了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就能构成社会,这是本章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理论主和重点和难点,就是要深刻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诉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吸取符号相互作用认在社会交往中的微观分析理论。第四章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v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

19、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一般掌握社会化和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 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的涵义v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v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即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v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二、社会化的可能性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社会化的

20、生物基础化的生物基础1 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3 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4 4人有语言的能力人有语言的能力三、社会化内容与过程三、社会化内容与过程1 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v传授基本生活技能,即:动作技巧、学习语言文化、专业知识。v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括软性和硬性两个方面。v指点生活目标。v提供角色人选,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2 2社会化的基本过程社会化的基本过程v共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阶段,可以这样说,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

21、“宫殿”,邻里是社会化的“竟技场”。3 3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与特殊社会化特殊社会化v继续社会化是成人不断适应自己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必要过程。环境与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生活中的关系也需要不断的调整。继续社会化分为中年社会化与老年社会化。v再社会化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化过程。它的教化对象是那些有越轨行为、危害多数人的利益的人。v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进行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四、社会化与个性发展四、社会化与个性发展1 1个性个性v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

22、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 2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v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即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的限制,更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的个性的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存在着差异。3 3个性与族性个性与族性v人的个性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一要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形成的。由于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民族环境中,所以人们的个性中体现着一种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物性,这就是所谓民族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便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v本

23、章要求学生能真正理解一个生物的人如何通过社会化而形成一个社会的人,以及其社会化必要性,所以要把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基本内容讲清楚。本章理论上的难点是要论证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即人与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第五章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v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家庭的涵义及功能。一般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及中国婚姻家庭状况。一、群体及其类型一、群体及其类型1 1人类群体的形成与特征人类群体的形成与特征v群体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结合紧密并且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整体。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成员间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

24、关系和共同的群体意识、成员间有一定的共同行为模式等特征。2 2社会群体的类型社会群体的类型v初级社会v次级社会(1)初级社会初级社会v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对个人的理想和个性的形成起着首要的、基本的作用。这种首要的社会组全雏型,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首要的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2 2)次级社会)次级社会v次级社会群体指由成员的共同兴趣或利益组成的群体。它的活动仅包涵成员生活的一部分。多数的次级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又称为社会组织。次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较间接的次要的社会关系,即次属社会关系。3 3初级社会群

25、体的涵义与特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征v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垢群体。v其特征:自然形成、成员具有多重角色、非正式手段控制、感情色彩浓厚、满足成员的需求放于首位和综合性的功能。4 4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和功能和功能v小规模、直接互动、相对持久的关系是其形成的条件;其功能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满足成员的各种需要,是其成员走向社会的中介。有利于社会控制。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家庭1 1家庭的起源和发展家庭的起源和发展v家庭是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的,共同生活的首属群体。它是从杂乱性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

26、来的。家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1)血缘家庭;(2)普那路家庭;(3)对偶家庭;(4)一夫一妻制家庭等。2 2家庭的类型家庭的类型v家庭类型是指家庭的组合方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家庭分成多种类型:(1)按家庭的代际层次分为一代、两代和多代家庭;(2)以家庭权力的归属为标准,可能以将其分为父权的、母权的、舅权的、和平权的家庭;(3)以家庭亲属关系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核心家庭、主班干家庭、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这种分类方法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3 3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的社会功能v家庭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两种生产)功能;(2)抚育和赡养的功能;(3)消费功能;(4)娱乐和享受的功能

27、。家庭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也会有所变化。随着社会化服务的增多,家庭功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三、中国婚姻与家庭三、中国婚姻与家庭1 1中国婚姻与家庭的传统中国婚姻与家庭的传统v1949年前,由其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旧中国,实行的是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在婚姻缔结方式上实行包办、买卖的制度,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家庭,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盛行夫权原则。2 2社会主义中国的婚姻与家社会主义中国的婚姻与家庭庭v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与此相适应,在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的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给家庭结构带来了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变

28、迁,我国家庭功能也生生了变化。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本章教学的重点本章教学的重点v通过剖析初级社会群体家庭,使赏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主、特征及功能,联系实际、理解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及在社会形成与发展中的功能。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社会组织与科层制v目的要求:通过教学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管理及科层制的利弊,一般掌握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社会组织的目标与运行。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1 1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v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单位泊社会群体,它具有目标简单、明确,成员关系不

29、那么亲密,事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等特征。v社会组织可以按结构、功能、规模等标准分类。按功能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等,按结构可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2 2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v社会组织包括面员、目标、规则、权力、设备等要素;它有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3 3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环境的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关系v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外部事物。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二、组织的目标与运行二、组织的目标与运行1 1社会组织目标的意义社会组织目标的意义v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社会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存在的根据,是组织之间区别的标准、是内部

30、分工的基础,是团结成员的旗帜,是衡量社会组织效率的标尺。2 2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的结构v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目标的系统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整个程度的目标 系统是组织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3 3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v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诸多因素制约。如环境的需求、组织的资源、组织能力、上级指令等,一般有集中决策模式和民主决策模式。4 4社会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的运行v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内部行为规范化、相互协调及管理监督等活动。社会组织的存续要实现对内、对外两个平衡。三、社会组织的管理三、社会组织

31、的管理1 1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v家长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是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既受组织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因素影响。2 2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v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结构方式,也是一种理想型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有明显的功能,也有反功能。v3我国的管理经验及问题:主要解决社会组织的结构、目标制定、管理等问题,结合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分析科层制的利弊。v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清社会组织构成要素特征、组织目标对组织存续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讲清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讲清组织目标是一个系统、一个过程,这是教学难点;同时通

32、过分析家长制、科层制等到管理理论的优缺点,组织学员结合我国管理的实际进行一次讨论。第七章第七章 社区社区v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了解社区的涵义,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一般掌握社区的要素、社区研究方法等。v本章着重介绍社区这一逐渐为社会生活各方面所接受的社会学概念,特别是民政部门兴起的“社区服务”事业,扩展了社会学社区理论的实用性。理论的的难点是如何分辩清楚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一、社区与社区研究一、社区与社区研究1 1社区的涵义社区的涵义v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是以多种社会关系结合,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2

33、 2社区要素与社区分类社区要素与社区分类v构成社区和几个要素是:v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v必须有一定的地域条件。这是人们赖以进行生产经及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v要有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等设施。v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每个社区的文化特点都是由这个社区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传统决定的。v每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对于自己所属的社区都有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即有一种“我是某一个地方的居民”的观念。v社区分类,按照社区所发挥的功能分为工业社区、农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旅游社区等,按照社区的结构和它的综合表现,分为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34、这两类社区具有各自的发展历程,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之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v社区研究方法是以特定的社区为调查研究对象,以深入的参与群众生活的方法,调查研究社区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功能,社会生活的活动和变迁,并对不同社区模式进行比较,以解答社会学的某些理论问题并对社区发展提出改革意见。二、农村社区二、农村社区v1农村社区的特征v农村社区是指大多数从事生产食物、纤维和原料的社区,是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社区。因此农村社区的特点有:v一是从社会结构说,农村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其他社会关系,也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延伸。v二是农民生活的一条主要道路是家业,农业是农民生活的终点

35、,是他们生活的目的,而不是达到终点的手段。v三是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多为社区型而不是社团型。v四是农村社区生活受劳动条件影响,以分立户居为主。v五是农民是一个特殊阶级,是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私有者,故思想意识的二重性。农民有平均主义思想,这也是小农经济的反映。2 2农村社区的结构农村社区的结构v农村社区的结构包括人中结构、家庭结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教育文化结构等。在阶级社会,农村社区一般有地主、农民或农奴之分。农村社区相对于城市社区说,是一个对外关系较封闭,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经济上比较独立的社区。3 3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v中国农村社区目前正在由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

36、经济模式转换。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首先决定于中国农业体制改革,农业现代化的进展程度。三、城市社区的特征三、城市社区的特征v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区分城市和农村是颇为困难的。区分城市和农村是颇为困难的。v联合国依据各国的情况,提出城市区域是指从500个居民到30000个居民不等的地区。这就是说,各国一般都是以人口聚居的数量,有的国家并加上人口密度为划分城乡标准。我国也是以人口为标准,规定一般以常住人口2000人,其中8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为城市。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v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职业以工商业为主,成员异质性高,

37、生活方式多样,感情色彩淡薄,组织程度高,结构复杂等。2 2城市社区的结构城市社区的结构v区位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3 3城市社区发展城市社区发展v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方向是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实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4 4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v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地位:解放后我国城市得以迅速发展,并呈现自然增长为主和受政治影响的较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四、城乡关系四、城乡关系1 1城乡之间的对立城乡之间的对立v从历史上看,城市是从乡村发展而来的。历史上的城市从其功能上说是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民。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城乡处于对立

38、状态。2 2城乡差别城乡差别v解放后,我国消灭了剥削,消除发城乡对立,但城市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优于农村。其后果是农村发展缓慢,大量人口流入城市。3 3城乡融合城乡融合v城乡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状态,有三种发展途径: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4 4我国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我国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发展的道路v解放前我国城乡对立,解放后转化为城乡差别。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型城市;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结合,城市支持农村。5 5城乡对立与城乡一体化城乡对立与城乡一体化v从城乡对立转变到城乡一体化是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改革过程,也克服二元经

39、济,走向一元经济的过程。但城市一体对消灭城乡差别的能否实现,还需要一段较长的实验过程。第八章第八章 阶级与阶层阶级与阶层v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什么是阶级,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理论,并正确认识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一般掌握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的基本涵义,社会流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1 1社会分化社会分化v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因素基于生物的和社会文化的条件。社会整全合是指社会中不同因素矛盾、冲突,经过相互顺应,达到一个协调、均衡的体系。社会的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动作过程的两个不同方

40、面的表现。2 2社会分层社会分层v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社会结构形成上下不同的若于层次,叫作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的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级别的社会等级。财富、声望、权力、职业的分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等级,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解释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社会分层的理论v有:v功能论v需要论v天才论。二、阶级与阶层二、阶级与阶层1 1阶级的起源与定义阶级的起源与定义阶级的起源阶级的起源v阶级起源于:(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剩余。(2)私有制的出现,使剩余产品的占有成为现实,并使这种占有制度化。阶级的定义阶级

41、的定义v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从它的历史发展看,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为一个政治范畴,思想范畴,成为一个更文学的社会范畴。2 2等级与种姓等级与种姓v等级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v种姓制:共有四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3 3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v阶级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的。而阶层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在内。进行阶层划分是阶级分析的深化,也贯穿阶级观点的具体化。在我国剥削阶级灭亡后,进行阶层分析更能准确地理解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更能完善地解决有关的社会

42、矛盾。三、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与阶层三、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与阶层1 1我国的剥削阶级消灭的过程我国的剥削阶级消灭的过程v解放后,我国通过没收、赎买、土地改革三大政策,在1956年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但在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存在。2 2 我 国 目 前 的 阶 级 结 构 我 国 目 前 的 阶 级 结 构第九章第九章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v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一般掌握社会制度的类型与结构。一、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一、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v1 什么是社会制度v2 社会制度的特征v3 社会制度的类型v4 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二

43、、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v1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v2 社会制度的功能三、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三、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v1 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v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第十章第十章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v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控制中的地位,一般掌握社会控制的类型,功能及越轨行为与犯罪问题。一、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一、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v1 社会控制的涵义2 社会控制的类型3 社会控制的功能二、社会控制的方式二、社会控制的方式v1 道德、习俗和宗教2 政权、法律和纪律3 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三、越轨行为三、越轨行为v1 越轨行为及类型v2 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

44、的解释v3 犯罪行为及其治理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v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总是的涵义及其成因,我国人口问题与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一般掌握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贫穷与生态环境问题。一、社会问题的涵义及其成因一、社会问题的涵义及其成因v1 社会问题的涵义2 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3 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二、人口问题二、人口问题v1 人口问题的实质v2 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危害三、劳动就业问题三、劳动就业问题v1 就业与失业2 我国的就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四、贫穷问题四、贫穷问题v1 贫穷的涵义及其类型2 世界贫穷问题及对贫穷的理解3 我国的贫穷问题及反贫穷实践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社会

45、保障与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v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社会意义。一般掌握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理论、历史,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成就和改革、发展问题。一、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v1 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2 社会保障的演进和功能3 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二、社会工作二、社会工作v1 社会工作的涵义与种类2 社会工作的演进与功能3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三、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三、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v1 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历史2 新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实践3 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改革者与发展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v目的要求:通过学习

46、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和社会流动,一般掌握其分社会变迁理论和社会发展计划问题。一、社会变迁及其原因一、社会变迁及其原因v1 社会变迁的涵义2 社会变迁的原因3 马克思列宁主义诉社会变迁理论二、几种社会变迁理论述评二、几种社会变迁理论述评v1 历史循环论2 社会进化论3 社会均衡论三、社会流动三、社会流动v1 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2 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v四、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变迁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v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与途径,一般掌握社会现代化理论和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一、社会现代化概述一、社会现代化概述v1

47、 社会现代化的涵义与特点2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二、社会现代化理论述评二、社会现代化理论述评v1 社会趋同论2 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3 全球发展理论4 “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论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v1 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v2 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人的社会需要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v目的要求: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般程序,及全面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的基本内容,一般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系和资料收集方法。一、社会调查研究概述一、社会调查研究概述v1 社会调查研究的涵义与特点v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系v3 社会调

48、查研究的程序二、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二、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v1 确定调查研究课题2 提出研究假设3 研究课题的操作化4 确定调查方式、方法5 调查的组织准备工作三、资料的收集三、资料的收集v1 访谈法2 问卷法3 观察法4 文献法四、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四、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v1 调查资料的整理2 资料分析3 调查报告的撰写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社会学发展综述社会学发展综述一、社会学的产生及早期代表人物一、社会学的产生及早期代表人物v1 社会学的起源和社会背景2 社会学早期代表人物二、各国社会学发展综述二、各国社会学发展综述v1 美国社会学2 西欧国家的社会学3 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学4 日本的社会学5 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学三、中国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三、中国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v1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历史背景2 1949年前中国的社会学3 社会学的重建和发展四、现代主要社会学流派四、现代主要社会学流派v1 结构功能党派2 冲突理论3 符号互动论4 交换理论5 其他几种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五、五、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v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影响的增加v2研究课题更多地结合社会生活实际v3、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分支学科迅速发展。v4、社会学的国际性和本土化倾向不断加强。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