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一、选择题1. 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必须深人分析碳达蜂、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充分认识实现“双碳”日标的紧追性和艰巨性。下列措施最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是A. 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B.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发电C. 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D. 化工厂加高烟肉排放废气2. 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 通常情况下,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B.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光合作用C. 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D.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3. 下列
2、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A. 石墨和金刚石B. 氨气和氖气C. 汞和氯化钠D. 冰和干冰4.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A. 观察气体颜色B. 插入燃着的木条C. 闻气体的气味D. 倒入澄清石灰水5. 浓硝酸与木炭能发生剧烈反应,放出热量,该反应的产物不可能是A. CO2B. NO2C. H2OD. SO26. 学校禁止吸烟,是因为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有害学生的健康,其中含有一种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很强的有毒气体,它是A. COB. CO2C. N2D. H2O7. 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A. 水的吸收B. 动植物的呼吸C
3、. 光合作用D. 燃料的燃烧8.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C. 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D.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9. 南京工业大学刘晓勤、孙林兵教授课题组研发出一种智能吸附剂,实现了CO2的可控性捕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路线。以下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A. 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B. 大力开采化石燃料促进经济快速发展C.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大气环境污染D. 通过生物降解技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10. 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A. 金刚石
4、B. 硅C. 石墨D. C6011.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A. CO2(HCl):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B. KC1(KClO3):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C. Na2SO4溶液(Na2CO3):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D. 木炭粉(氧化铜):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12.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所示为碳的价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物质中碳元素呈+4价B. 乙物质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C. 丁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戊物质D. 丙和丁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性质也相同13. 在我国的空间站核心舱内,采
5、用先进技术收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化再利用,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此反应中有三种氧化物B.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C.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是4:9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是1:114. 以石灰浆Ca(OH)2、CaCO3为原料制备超细CaCO3的原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过程中产生CO2,说明NH4Cl溶液呈酸性B. 过程中NH3需过量,否则会减少超细CaCO3的产率C. 过程中的反应为CaCl2+2NH3+CO2+H2O=CaCO3+2NH4ClD. 理论上,生产过程中无须补充CO2和NH4Cl溶液15. 碳酸钠和碳酸钾的固体混合物
6、100g,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108.8g固体,则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46%B. 52%C. 53.9%D. 65%二、非选择题16. 所谓的“低碳”、“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同一种物质即_;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氯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17. 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将69g酒精点燃,酒精燃烧全部变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4%,要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至少需要补充氧气的质量为_g。18. 4.8g某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32)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恰好生成4.4gCO2
7、、5.4gH2O和1.4gCO,则该有机化合物是_(写化学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19. 铁是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如图为模拟炼铁的微型装置,写出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变化的元素是_;描述b处的现象_。20.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原理。(1)工业上用赤铁矿炼铁_。(2)清洗澄清石灰水试剂瓶壁上的白色固体,可先用稀盐酸清洗,再用蒸馏水冲洗_。21. 下图是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将丙图补充完整。(2)此变化甲到乙的微观实质是_。(3)比一个生成物的分子少 4 个质子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的第_周期。22. 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8、,在溶液中取下橡胶塞后观察到的现象为_;为继续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该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溶液变蓝,则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该方案是否正确?_,请说明理由:_。(提示:Na2CO3溶液显碱性)23. 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三大循环。(1)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变化过程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的区别,从微观角度看它们的区别是_。(2)下列用化学学科观点分析“碳、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A. 变化观:碳,氧循环能体现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B.
9、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C. 微粒观:绿色植物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D.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3)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请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24. 以CO2为碳源,与电解水产生的H2经催化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物,此方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化学家使用特殊的催化剂实现了CO2和H2转化为A或B等有机物,反应原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是_。(2)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可知,催化剂在该反应前后的质量和_不变。(3)在催化剂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10、。(4)理论上讲,当原料气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_,最终产物是B。25. 某化学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1)写出锥形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_。(3)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反应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_。(简要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26. 如图是工业炼铁的模拟实验:(1)写出用CO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2)写出一种处理实验尾气的方法。27. 高炉炼铁所需的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等,其过程可用下图简要表示:已知气体、气体和固体均属于氧化物。(1)炼铁高炉底部通过不同高度的出口分离铁水与炉渣(如图2所示),能实现渣铁分离
11、的原因是因为炉渣具有_、_的性质。(2)焦炭在高炉炼铁的作用除了提供热量外,另外一个作用是_。(3)反应中氧化铁被还原,请写出反应方程式_。(4)高炉气体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含量最高(占55%60%)的是_(填化学式),此外还含有2530%的可燃性气体_(填化学式)。28. 如图所示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注的仪器名称:_。(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不选用E作为收集装置的理由是_;如果要控制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则对发生装置的一种改进方法是_。(3)实验室利用上述装置B制取氧气,将F装置
12、装满水收集氧气时,应该从_ (填“a”或“b”)端通入收集氧气。29. 现实验室有大理石、氯酸钾、二氧化锰、盐酸、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及相关的仪器用品,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仪器 a 的名称:_。(2)实验室选A和C装置利用两种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若用于做铁丝燃烧的实验,当_时,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口,再小心的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实验台上。(3)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选择的装置是_(填字母)。(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检验二氧化碳时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却未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原因是_。30.
13、 根据下列图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_。(2)实验室制取O2时,为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你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填字母)。(3)实验室制取CO2的原料为_,制得的CO2中常会含有少量的HCl和水蒸气,若要收集干燥纯净的CO2,需将气体依次通过F装置和E装置,其中F装置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1. 某小组为探究二氧化碳产生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探究。老师提供的药品有:块状和粉末状大理石、5%和10%稀盐酸、10%稀硫酸。【提出问题】影响产生二氧化碳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作出猜想】甲同学:与酸的种类有关。乙同学:与酸的浓
14、度有关。丙同学:与大理石颗粒大小有关。丁同学:与_有关【设计实验】同学们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照如下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测得数据。序号X()大理石颗粒酸的种类酸的浓度收集50mL气体时间(s)20块状盐酸55620块状盐酸104230块状盐酸103120块状硫酸10-20粉末状盐酸10Y20粉末状硫酸1027(1)写出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实验对比得出的实验结论为_。(3)已知硫酸钙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物质,请根据实验数据和试分析实验几乎没有收集到气体的原因可能是_。(4)Y的数据可能是_。A42 B48 C58 D2832. 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制CO2,某小组进行了以下
15、探究:【猜想】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实验操作】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1/3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后,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1)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_性。【实验思考】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使溶液pH=2的有哪些?【实验探究】(2)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1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_。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约为5.6。(3)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_。【拓展延伸】(4)假如用100
16、g14.6%的稀盐酸和足量石灰石反应,看不到气泡产生时,理论上生成的CO2质量是多少克?_(请根据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5)实际收到CO2比理论值小,其可能原因是_。【继续探究】(6)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继续探究了浓盐酸与石灰石的反应,并用pH传感器测得图烧杯中溶液的pH随通入气体时间的变化曲线。AB段pH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_。33. 实验室使用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其实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1)煅烧石灰石可制得活性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为测定不同煅烧温度对CaO活性的影响,取石灰石样品分为三等分,在同一设备中分别于80
17、0,900和1000条件下煅烧,所得固体分别与等质量的水完全反应,测得反应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为使煅烧所得CaO活性最高,煅烧时控制的最佳条件时_。(3)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还含有少量MgO的杂质】为原料制备高纯性CaCO3的流程如下(已知:氨水的pH约为11.7,氢氧化镁完全沉淀的pH约为10.87)步骤a中加入的药品为氯化铵溶液,由此说明氯化铵溶液的pH_7(选填、=);如图2为氯化铵浓度对钙、镁浸出率的影响【浸出率=(进入溶液的某元素原固体中该元素的总质量)100%】。可知:较适宜的氯化铵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浸取时主要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操作b的名称是_。
18、流程c通入NH3目的不仅可以调节溶液pH,还可以_。向滤液1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也能得到碳酸钙,从节约药品角度分析图3所示流程的优点:_。34. 如图为实验室中制备,净化、干燥、收集二氧化碳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实验。(1)若用表示一个碳原子,用表示一个氧原子,则可表示的化学符号是_。(2)C中装有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200g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加水的体积为_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mL)。(3)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
19、的气密性。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从左到右填写仪器下方字母),验证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_。下列关于实验中的操作或药品的性质及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填字母)。A.图A中的药品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B.装置B中固液药品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会增加C.将二氧化碳通入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类型是复分解反应D.用E装置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的目的是把空气全部排尽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实验结束后,B装置中无固体剩余,请设计实验,检验B装置中溶液的溶质成分_(请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5)小组的同学欲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10g研磨成粉末,放入烧杯中,往烧杯中注入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稀盐酸足量,样品中其他成分均不与稀盐酸反应),测得烧杯中物质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5. 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假设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图中数据不包含装置质量)。(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g。(2)求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