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2 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3 赠汪伦赠汪伦 (唐)李白(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汪伦送我情。-4 别董大别董大 (唐)高适(唐)高适千
2、里黄云白日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下谁人不识君? -5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在玉壶。 -6走走 进进 送送 别别 诗诗-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解解诗题诗题读读诗文诗文明明诗意诗意悟悟诗情诗情-8学习
3、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解诗题 读诗文读诗文 明诗意明诗意 悟诗情悟诗情-9“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结合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插图) 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作者怎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样的情感?依依不舍依依不舍-10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赠汪伦、别董大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11古诗古诗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方式送别送别抓住了哪些抓住了哪些景象景象表达了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的情感送元二送元二使安西使安西以酒送别以酒送别朝雨、客舍、朝雨、客舍、柳色柳色
4、依依不舍依依不舍赠汪伦赠汪伦以歌送别以歌送别踏歌声踏歌声桃花潭水桃花潭水依依不舍依依不舍别董大别董大以话送别以话送别黄云、白日黄云、白日曛、北风、曛、北风、雁、雪雁、雪依依不舍依依不舍芙蓉楼芙蓉楼送辛渐送辛渐以志送别以志送别寒雨、江水、寒雨、江水、楚山楚山依依不舍依依不舍-12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不同点送别的方式、所抓景象不同相同点都是抓住景物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13送别诗常用表现手法送别诗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也借助于
5、想象、联想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塑造形象,或叙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事抒情融为一体。-14送别诗中常见意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杨柳 从从诗经诗经中中“昔我往也,昔我往也,杨柳依依杨柳依依”开始,开始,“柳柳”便与离别结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柳” 与与“留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15送别诗中常见意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长亭、短亭、劳劳亭 古代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短亭,送别
6、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16送别诗中常见意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3)南浦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17秦观秦观江城子江城子 西城西城杨柳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18白居易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别南浦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19雨霖铃雨霖铃(宋代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