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3030章章 其他病毒、朊粒其他病毒、朊粒 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Lyssavirus)的一种嗜神经性病毒,通过动物咬的一种嗜神经性病毒,通过动物咬伤、抓伤感染而引起狂犬病。伤、抓伤感染而引起狂犬病。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是人及动物狂犬病的病原体。毒属,是人及动物狂犬病的病原体。 第一节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临床意义 人类狂犬病大多是由病犬咬伤所致,有时也可因猫、狼、带毒动物咬伤而致感染。动物在发病前5天唾液中就带有病毒。人被
2、咬伤后,病毒经伤口进入机体内。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但亦有短至一周或长达数年的。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被咬伤部位距头部的距离、伤口深浅及感染的病毒数量,伤口距头部越近、伤口越深、伤口内感染的病毒量越大,潜伏期越短。 进入体内的病毒在肌纤维细胞中增殖,约46小时内侵入周围神经,沿传入神经轴索及其外间隙上行,经背根节和脊髓段上至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大量增殖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脑干、小脑为主。然后又沿传出神经向全身扩散,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为多,还有泪腺、视网膜、角膜及肺、肾等器官。致病机制致病机制首先在伤口局部肌肉细胞内增殖首先在伤口局部肌肉细胞内增殖沿感觉神经神经轴索上
3、行沿感觉神经神经轴索上行中枢神经系统增殖并引起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增殖并引起损伤沿传出神经扩散至唾液腺及其他组织沿传出神经扩散至唾液腺及其他组织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外形呈子弹状,一端圆尖,另一端平直而凹进,长约100300nm,直径为75nm。螺旋对称,有包膜及刺突。核心为一条由12000个核苷酸组成的单负链RNA,编码五种蛋白,即: 核蛋白质(nucleoprotein,N蛋白) 包膜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蛋白) 病毒衣壳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1,M1) 包膜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2,M2) 转录酶蛋白(large protein,L蛋白)
4、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中枢神经细胞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中枢神经细胞( (主要是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 )中增殖,形成胞质内嗜中增殖,形成胞质内嗜酸性包涵体,又称内基小体酸性包涵体,又称内基小体( (Negri bodyNegri body) ),具具有诊断价值。有诊断价值。 病毒能在敏感细胞中培养,如鼠神经母细病毒能在敏感细胞中培养,如鼠神经母细胞瘤胞瘤( (murine neuroblastomamurine neuroblastoma) )细胞。细胞。 本病毒存在于病兽或患者的神经组织和唾本病毒存在于病兽或患者的神经组织和唾液中,对外界抵抗力不强,病毒对热敏感,加液中,
5、对外界抵抗力不强,病毒对热敏感,加热热4040约约4 4h h或或60 3060 30minmin可灭活,在冰冻干燥可灭活,在冰冻干燥或或-70-70能存活数年。能存活数年。微生物检验人狂犬病根据咬伤史及典型症状即可诊断人狂犬病根据咬伤史及典型症状即可诊断(一)标本直接检查(一)标本直接检查 1. 1.抗原检查抗原检查(1 1)免疫荧光技术:此法快速、敏感、特异性高。)免疫荧光技术:此法快速、敏感、特异性高。(2 2)ELISAELISA法法 2. 2.核酸检查核酸检查 运用运用RT-PCRRT-PCR法检测标本中狂犬病病毒法检测标本中狂犬病病毒RNARNA。(二)抗体检测(二)抗体检测(三)
6、分离培养(三)分离培养(四)捕捉动物观察(四)捕捉动物观察 神经细胞中的狂犬病毒(绿色荧光)神经细胞中的狂犬病毒(绿色荧光)(四)捕捉动物观察(四)捕捉动物观察 人被咬伤后,检查动物是否患病十分重要人被咬伤后,检查动物是否患病十分重要 1. 1.判断动物是否患狂犬病:观察判断动物是否患狂犬病:观察7 71010d d 发病发病否,不发病为非病犬或咬人时唾液中无病毒。否,不发病为非病犬或咬人时唾液中无病毒。 2.2.发病杀死后,检查脑内有无内基小体发病杀死后,检查脑内有无内基小体 (Negri body Negri body ),),海马回海马回 胞质嗜酸性包涵体胞质嗜酸性包涵体 (707090
7、90)。)。Negri body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属乳多空病毒科致属乳多空病毒科致病者为人乳头瘤病病者为人乳头瘤病毒毒( (HPV)HPV) ,球形,球形,50505555nm,nm,2020面体,无包膜,面体,无包膜,环状环状dsDNAdsDNA。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condyloma (condyloma acminatum ,CA)acminatum ,CA),又称生殖器疣、性,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病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6HPV-6、1111型等)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占型等)引起的
8、一种性传播性疾病,占我国性病第二位。我国性病第二位。 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CIN) 由由高危型高危型HPV(high-risk HPV types- HPV(high-risk HPV types- HPV16HPV16、1818型型) )感染感染。致病性HPV HPV 直接接触,对皮肤和黏膜上皮细直接接触,对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高度亲嗜,诱导上皮增殖形成乳头胞高度亲嗜,诱导上皮增殖形成乳头状瘤(疣)状瘤(疣) HPV-6,11 HPV-6,11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 HPV-1,2,4 HPV-1,2,4 寻常疣寻常疣 HPV- 3HPV- 3,4 4 扁平疣
9、扁平疣 HPV-16HPV-16,1818,3131,34 34 宫颈癌宫颈癌 生物学特性1.形态结构 HPV呈球形,直径为5255nm,20面体立 体对称、核衣壳由72个壳微粒组成,无包膜。2. 基因组及其编码产物 病毒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 以共价闭合的超螺旋结构、开放的环状结构及线性分 子等三种形式存在,含有3个基因区: 早期区(ER):6个早期开放读框 (E1、E2、E4E7 ORFs); 晚期区(LR):有2个ORF。 上游调控区(URR):是一个无编码基因区,含有 病毒DNA的复制起点和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微生物检验 多聚酶链反应(PCR)原位滤膜杂交或点杂交原位杂交:适用于经甲
10、醛溶液固定过的组织DNA印迹 免疫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变组织中 的HPV抗原。反之可用晚期蛋白L1和L2,或用 病毒样颗粒(VLP)检测病人血清中抗HPV的 型特异性抗体。第三节第三节 细小病毒细小病毒B19B19 细小病毒细小病毒B19 B19 属细小病毒科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亚科、红红病毒属的病毒。病毒属的病毒。 细小病毒亚科包括三个属细小病毒亚科包括三个属1.1.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Parvovirus) 代表种为小鼠细小病毒代表种为小鼠细小病毒2.2.依赖性病毒属依赖性病毒属(Dependovirus)(Dependovirus) 腺病毒
11、伴随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2 2型型3.3.红病毒属红病毒属 代表种为细小病毒代表种为细小病毒B19B19。临床意义 1981年发现细小病毒B19与儿童镰状细胞贫血所致的造血障碍有关。还发现与传染性红斑病(erythema infectiosum)、先天感染所致自发性流产(spontaneousabortion)及胎儿畸形等有关。还可出现皮疹及关节炎等。 受细小病毒B19感染的妇女大部分是正常的,但妊娠妇女可造成胎儿严重贫血、心衰、流产、畸形、死亡。慢性症状有慢性贫血、神经病变及脉管炎等。 生物学特性 呈小球形、无包膜、直径约为1826nm,有VPl及VP2两种衣壳蛋白。基因组为单链DNA分子,为
12、正或负链,5.6kb长,呈线状,有两个大ORF及许多小ORF。 病毒主要在细胞核内复制。 1.自主复制型病毒 在分裂旺盛细胞中复制 2.复制缺陷型病毒 需辅助病毒存在才复制 如腺病毒伴随病毒(AAV) 微生物检验微生物检验 检测细小病毒B19是诊断再障有效指标1. 检测细小病毒B19抗体(IgM早期抗体)2. 检测病毒颗粒 如电子显微镜3. 检测抗原 对流免疫电泳、RIA或EIA4. 检测核酸 核酸杂交、原位杂交、PCR5. 检测细小病毒B19抗体(IgG)第四节第四节 朊粒朊粒朊粒(prion)来源于蛋白性感染颗粒(proteinaceus infection particle)的英文 缩写
13、,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的病原体。TSE是一特征性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患,临床上相应出现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随即昏迷死亡。 分类与命名分类与命名Prion感染人和动物引起TSE 1.常见动物TSE 羊瘙痒病(Scrapie) 牛海绵状脑病(BSE) 2.人类TSE 库鲁病(Kuru disease) 克雅病(Creulzfeldt Jakob disease,CJD)等。 关于Prion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定位至今尚未定论。 临床意义(一)动物TSE 1.瘙痒病(Scrapie) 皮肤瘙痒摩擦,脱毛,慢性消耗性,致死性疾病。 2.疯牛病(mad cow disease
14、) 牛海绵状脑病(BSE) 朊粒存在的部位朊粒存在的部位(二)(二)人人TSE-TSE-克雅病及克雅病的新变种克雅病及克雅病的新变种 1. 1. 克雅病的分型克雅病的分型 传染型:传染型:约占10%,主要由医源性传播,如:角膜移 植和硬脑膜移植等,或使用污染的手术器 械,或使用人垂体制备的生长激素等; 家族遗传型:家族遗传型:占10%15% GSS综合征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散发型:散发型:克雅病在三型中最常见,约占75%80%。 2.克雅病(CJD) 是一种致命性人海绵状脑病,又称传染性痴呆(transmissible dementia)。潜伏几十年发病,精神与感觉方面症状,随后运动失调,晚
15、期肌肉痉挛伴痴呆,多在512个月内死亡。发病率1/106,年龄均50岁以上。脑海绵体病变类似羊瘙痒病的羊脑。PrPCJ类似PrPSC推测CJD因子来源于瘙痒病。1968年 CJD转移给动物成功,现已证实,PrPres大量沉积脑组织淀粉样斑块CNS退行性变 . 克雅病新变 种(A variant of CJD, vCJD) 多发生青年人(平均年龄26岁),病程14个月。 临床特点: 开始精神与感觉异常,随后运动失调, 后肌肉痉挛与痴呆,神经病理特点呈现大量PrPcj沉积。 牛海绵状脑病(BSE)通过污染饲料在牛群中流行,迹象表明,此损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给人。提出nvCJD和BSE由同一致病因子引
16、起假说。 (三)库鲁(Kuru)病 Kuru(颤抖)病是第一个被认为由prion引起的人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发生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宗教性食尸恶习,患者多为妇女,儿童。潜伏期430年,患者小脑受损,产生共济失调和震颤。 进行性小脑综合症伴痴呆,一旦发病,一年内(69个月)内死亡。 (四)GSS综合征与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GS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人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与PrP基因102位密码子(Pro-Leu)突变有关。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另一种罕见的人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为PrP基因178位密码子(Asp-Asn)突变。 生物学
17、特性(一) PrP的蛋白结构 PrPc(Cellular isoform of PrP)(Cellular isoform of PrP) 分子量(3335)103,PrP3335 4个-螺旋区(42)、几乎无-折叠(3) PrPsc(Scrapie isoform of PrP, (Scrapie isoform of PrP, PrPsc) 分子量(2730)103,PrP2730 2个-螺旋(30)、4个-折叠(43)左为正常左为正常protein, 右为右为prion(二)PrP的基因结构 人PrP基因位于第20号染色体的短臂 基因全长为759bp ,编码253个aa (三) PrP抵抗力 PrP抵抗力强,对甲醛、-羟丙酸、 -内酶,乙醇,蛋白酶k等具有抗性 高压灭菌202Kpa,134,1h灭活。 Prion , EM 微生物检验 对人的TSE诊断以监测PrPres为诊断标志1电镜 羊瘙痒病相关纤维(SAF)是朊粒感染 的标志之一。2神经病理检查 诊断朊粒感染的主要依据 海绵状空泡、神经元消失、淀粉样斑块3免疫学方法 PrPsc或PrPcj4PrP基因检测 20号染色体,找出突变位点。5Prion分离 用转(PrP)基因小鼠分离,但 慢发病毒需200天以上 脑组织海绵样改变,空泡形成脑组织海绵样改变,空泡形成Kuru disease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