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震害教训看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 周 森 (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统计了 1920s 以来历次对建筑影响较大的地震的震害情况,对其震害原因进行了分类归纳。汇总了较为宏观的与总 体建筑方案、结构布置以及与结构控制有关的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并针对性地将震害原因与相关概念设计联系起来。本文 工作为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进一步提高对概念设计清晰的认识,并减少引起震害的因素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震害情况;原因分类;概念设计;联系 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 周 森 (1986) , 河南南阳人, 从事于岩土
2、工程地下结构设计方法与风险评估的研究。 E-mail: beihai_1986 Conceptual design in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ismic damage Zhou Se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classified reasons;conceptual design;correspondance 0 引 言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 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等三大地震带。据统计,地球每年平均发生 500 万次左右的地震,
3、 其中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1。 发生在人类聚居区的地震造成的最严重的直接后 果之一是土木结构的破坏和失效,从而导致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等各种震害。随着地震活动的频繁加 剧和多高层建筑结构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设计 人员充分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承载能力极限 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影响,以确保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 (GB5001-2001)规定的建筑结构三水 准抗震设防目标,即: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 震不倒” 2。 随着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认识的深入, 地震作用的计算也经历了静力法、反应谱法和时称 分析法等三个阶段。静力方法和反应谱法主要通过 计算手段来设计构件以达到承载力要求。随着震
4、害 调查、分析的不断深入,基于承载力和延性的抗震 设计概念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使得以反 应谱理论为基础,以三水准设防为目标,以构件承 载力设计保证结构承载力,以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延 性的抗震设计方法也日益建立并完善起来。但是由 于地震随机振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准确预测 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尚难做到; 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结构材料的非 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在结 构分析方面也存在着不准确性3。因此,工程抗震 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而必须立足 于“概念设计” 。 笔 者 在 阅 读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GB50011-
5、2001) 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4中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条文的基 础上,搜集了大量的震害资料,对典型的震害原因 进行归纳,汇总了较为宏观的与总体方案和布置以 及与结构控制有关的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以便有 针对性地建立明确的设计概念,为多高层建筑结构 设计中减少震害原因、提高对概念设计的清晰认识 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国内外大地震的情况 由于每年全世界发生的震级不同的地震很多, 也无法全部加以统计,笔者仅对 1920s 以来历次对 建筑影响较大的地震(仅统计震级在 7.0 以上的地 震) ,特别是与高层建筑有关的地震加以归纳整理 5,地震概况如表 1 所示
6、。 表表 1 1920s 以来国内外大地震概况以来国内外大地震概况 时间 地点 震级 建筑震害特点 1923.9.1 日本关东 7.9 级 一 8 层钢混框架倒塌 1940.11.10 罗马尼亚 7.4 级 一 13 层钢混框架完全倒塌 1948.6.28 日本福井 7.2 级 一 8 层钢混框架毁坏 1957.7.28 墨西哥城 7.6 级 11 座钢混结构破坏 1964.3.27 阿拉斯加 8.4 级 28 座预应力钢混建筑中 6 座严重破坏 1964.7.5 日本新泻 7.4 级 砂土液化引起较大震害 1968.5.16 十绳冲 7.9 级 钢混柱破坏较多,短柱剪坏现象突出 1977.3
7、.5 罗马尼亚 7.2 级 33 座高层框架倒塌,多数刚度不均匀 1978.6.12 宫成冲 7.5 级 框架底层柱剪坏、外墙剪切裂缝多 1978.7.28 中国唐山 7.8 级 砖石结构全部倒塌,13 层框架倒塌 1985.9.19 墨西哥城 8.1 级 软土冲积层卓越周期长,引起共振 1989.10.17 美国洛马 7.1 级 软土地基造成多层砌体建筑破坏 1995.1.17 日本阪神 7.2 级 结构不规则、中间薄弱层破坏严重 1999.9.21 中国台湾 7.6 级 30 所中小学校全毁坏 1999.8.17 土耳其 7.4 级 地基液化、钢混箍筋不足破坏 2008.5.12 中国汶川
8、 8.0 级 框架围护结构、填充墙破坏严重6 2 震害原因归纳 基于以上国内外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和其他未 列地震造成的典型震害特点的统计分析,并对照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条文,将 主要的震害原因归纳如下: 2.1 场地、地基特征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 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场地土特征以及建筑物自身 动力特性有关。 一般来说建筑物在震级小、 震源深、 离震中距远的情况下遭到破坏的可能性较小。研究 表明:1)地震波在土介质中传播时,地面运动中 的短周期分量容易衰减,而长周期分量却传播较远 5。1952 年 7 月 21 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科恩地 震,
9、 距震中距 112128km 的洛杉矶市的低层建筑轻 微损害,而五、六层以上的钢混建筑发生强烈振动 和破坏;相反距震中距很近的克恩县的一、二层砖 石结构比多层钢混结构破坏严重7。2)在硬土中, 短周期地震波保留较多。而在软土中,长周期的地 震波传播得更远,且软土层愈厚,卓越周期愈长, 地震波的振幅也愈加放大。1967 年 7 月 29 日委内 瑞拉地震,震中在加拉加斯市西北约 70km 的加勒 比海中,地震烈度并不高,但加拉加斯市东部的高 层建筑损害十分严重,覆盖土层厚度与震害的关系 如图 1 所示8。3)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和建筑物的自 振周期较为接近时,易发生共振,震害较为严重。 墨西哥地震大
10、都发生在其南部海岸近海,虽然距离 震中距很远,但历次震害都比较严重。1957 年震害 发生率统计表明, 该处 1116 层建筑物破坏率最高, 较低和较高的建筑物破坏率都相对较低。 1985 年震 害表明,倒塌率最高的是 715 层建筑,两次震害 规律几乎相同。经过调查分析,墨西哥城建造在 Texcoco 湖的沉积土上,湖底有约 70m 厚的火山灰 软土层, 城市边缘靠近湖边。 场地卓越周期约为 4s, 城市中心大部分场地卓越周期 1.52s,靠近湖边部 位卓越周期是 1s,1020 层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正好 与场地卓越周期吻合,发生共振,地震反应强烈。 0 10 20 30 40 50 60 7
11、0 80 90 050100150200250300350 冲积层厚度/m 破坏概率/% 14层 1014层 59层 图图 1 覆盖土层厚度与震害关系覆盖土层厚度与震害关系 2.2 结构刚度低及不均匀 历次震害中,普遍可见框架结构的破坏率高, 而剪力墙结构的破坏少。剪力墙结构刚度大,地震 时它的变形比框架结构小,地震损坏也较小;结构 的不对称布置引起扭转,结构破坏更为严重。 较为经典的案例为 1972 年尼加拉瓜马那瓜地 震,中央银行和美州银行的震害情况。中央银行为 单跨框架结构,平面、立面布置严重不均匀、不连 续等,地震时产生较大的偏心扭转效应,最终导致 柱子严重开裂,钢筋被压曲,电梯井、楼
12、梯间也遭 到严重破坏9。美洲银行大厦虽位于震中,承受了 比设计地震作用 0.06 g 大六倍的地震作用而未倒 塌, 墙体仅有很小裂缝。 该建筑由四个柔性筒组成, 对称地由连梁连接起来,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 下,结构表现为刚性体系,在大震作用下,通过连 梁的屈服,四个柔性筒相对独立,成为具有延性的 结构体系,结构的地震作用明显减小,由于结构对 称布置,防止了明显的扭转效应10-11。中央银行和 美州银行平面布置如图 2、3 所示。 图图 2 中央银行大厦平面布置中央银行大厦平面布置 图图 3 美州银行平面布置图美州银行平面布置图 框架大变形除了使结构本身容易破坏之外,一 个严重问题是造成大量非
13、结构性填充墙和饰面层 的破坏,维修费用既高又危及人员安全,因此近代 建筑的抗震设计较少采用纯框架结构,一般都设置 剪力墙。 结构双向刚度不均匀: 1979 年 10 月 15 日在美 国帝国峡谷的一次地震中,ICSB 遭受严重破坏12。 这是一幢 6 层的钢混框架-剪力墙结构, 该结构在结 构布置和配筋构造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该 结构只沿横向布置剪力墙,上层和底层的剪力墙不 在同一轴线上;纵向没有剪力墙,是很柔的框架结 构。震害表明,剪力墙单向布置且底层不对称造成 变形过大,纵向及其扭转刚度太弱。 结构平面刚度不均匀:较为典型的实例如上文 讨论过的尼加拉瓜马那瓜地震中中央银行的震害。 结
14、构竖向刚度不均匀:从历次震害看,底部空 旷的建筑物形成了结构的软弱层,位移变形大,造 成钢混柱子承受不了大变形而破坏。 1995 年日本阪 神地震,很多多高层居住楼房遭受严重破坏或倒 塌,原因就是当地习惯将多层或高层住宅的底层作 为商店、车库等用途,底层没有或只有很少隔墙, 或没有纵墙,形成空旷底层。 2.3 结构顶部鞭梢效应 结构顶部有较高突起且与顶部一下结构刚度 相差较大时,地震作用下易产生鞭梢效应,加剧高 阶振型对结构的影响。1976 年唐山地震中,天津南 开大学主楼塔楼由于鞭梢效应产生严重破坏,塔楼 向南侧倾斜约 20cm,在 3 个月后的宁河地震中塔 楼完全毁坏。 2.4 结构碰撞
15、国内外大地震中相邻结构碰撞造成的震害十 分普遍,主要是在设置温度缝或抗震缝时,缝宽度 过小,地震摇摆使距离过近的结构碰撞,导致结构 损伤。1985 年墨西哥地震时,墨西哥城 330 撞倒塌 和严重破坏的建筑物有 40%是由于撞击,其中有 15%倒塌。在设计中尽量避免设缝,不得已情况下 必须将缝的宽度加至足够大,避免结构摇摆变形碰 撞。唐山地震中,北京民航大楼的 9 层楼房和 13 层楼房之间由于防震缝仅为 10cm,地震时女儿墙 撞坏,北京饭店西楼伸缩缝处外贴装饰砖柱破坏。 2.5 短柱、角柱、节点区箍筋不足及弱柱强 梁 短柱的破坏是在 1968 年日本的十绳冲地震以 后引起重视的。在该次地震
16、中,很多房屋由于开窗 洞使窗间墙形成短柱,产生了“X”型裂缝13。此 后,日本开展了对短柱的试验研究,模型试验发现 钢混短柱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抗剪承载力降低,多数 出现剪切破坏,在短、长柱协同工作时,一般短柱 先破坏,长柱受力负担加大,然后破坏。 角柱和节点区的破坏也是常见的震害现象。 1999 年台湾集集地震时台中县一幢 14 层钢混居民 住宅楼倒塌,经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倒塌是由一根 角柱断裂引起的。 1967 年委内瑞拉地震时有两幢相 距不远的14层Cypress Cardens公寓和Convent Gar- Dens 公寓的钢混框架角柱破坏多而引起人们注意。 框架结构由于设计不当造成弱柱强
17、梁,往往造 成柱的破坏。1976 年唐山地震后,石油规划设计院 对 48 幢发生破坏的框架结构做了调整统计,结果 发现,凡是具有现浇楼板的框架,由于现浇楼板和 梁的共同作用,大大加强了梁的承载能力,其地震 破坏均产生在柱子中,结构多有倒塌;凡是没有楼 板的空旷框架,裂缝都出现在梁中,框架结构没有 倒塌。 3 基于震害基础上的概念设计 3.1 结构“刚”与“柔”的合理选择 在结构“刚”与“柔”的选取上,初期存在一 定的认识误区。一般认为剪力墙刚度大,地震作用 大,构件尺寸和用钢量较大,变形性能差;框架结 构刚度小,地震作用小,节省材料,变形性能好, 主张采用较柔的框架结构。但实际上,历次大地震
18、都说明框架结构的震害较大,设置剪力墙的结构震 害较小。 事实说明结构的变形较小, 震害就比较轻。 因此对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不能做出 “刚一些好” 还是“柔一些好”的简单结论,应该结合结构的高 度、体系和场地条件进行综合判断,重要的是进行 变形控制,将变形限制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要使 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设置部分剪力墙的结构有利 于减少结构变形和提高结构承载力,同时应根据场 地条件来设计结构,硬土地基上的结构可柔一些, 软土地基上的结构可刚一些。 3.2 结构刚度力求均匀 大量震害表明,扭转对结构的危害很大,结构 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很大程度上是由刚度布置 不均匀导致的。 平面刚度 所谓平面
19、刚度均匀就是结构“刚心”与“质心” 重合或接近,以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平面刚度是否均匀是地震是否造成扭转破坏 的重要原因,而影响刚度是否均匀的主要因素是剪 力墙的布置。把剪力墙集中布置在结构平面的一端 是不好的,应对称布置剪力墙、井筒等。周边布置 剪力墙或刚度很大的框筒,都是增加结构抗扭刚度 的重要措施。为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还要注意 平面上质量分布,质量偏心会引起扭转,质量集中 在周边也会加大扭转。典型案例如图 4 所示14,其 中 a)图表明由于核心部分下侧布置有剪力墙,使 得核心部分刚度中心位于 B 点, 而整体质量中心在 A 点,则“刚心”和“质心”不重合,地震作用下 易导致扭转
20、;b)图表明调整后的核心部分分成 3 个独立的薄壁杆件,刚度中心移至中心位置,恰好 与整体质量中心重合,地震作用下不易产生扭转, 结构安全性能好。 对于平面上有突出部分的建筑, 如 L 形、 T 形、 H 形等, 即使总体平面对称, 还会表现出局部扭转。 突出部分长度较大时可在端部设置刚度较大的剪 力墙或井筒,以减少突出部分端部的侧向位移。 为满足楼板在平面内刚度无穷大的假定,高层 建筑长宽比不宜过大,必要时可做成 S 形、折板型 等。 图图 4 a)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不重合 图图 4 b)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 竖向刚度 结构宜做成上下等宽或
21、由下至上逐渐减小的 体型,更重要的是结构的抗侧刚度应当沿高度均 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小。竖向刚度均匀程度有剪力 墙的布置有关。框支剪力墙是典型的沿高度刚度突 变的结构,它的主要危险在于框支层的变形大,框 支层总是表现为薄弱层,全部由框支剪力墙组成的 结构几乎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震害。 通常情况下,在某个中间楼层抽去剪力墙,或 在某个楼层设置刚度很大的实腹梁作为加强或转 换构件,这种楼层刚度的突然变小和加大,都会使 楼层的地震反应发生突变而产生危害。 3.3 预估结构的破坏形态 结构各层的承载力宜自上而下均匀减小,设计 过程中不能单靠内力组合配置钢筋,还要从设计概 念角度均衡上下各层构件的承载力,使
22、其自上而下 地均匀减小。 要尽可能预见所设计结构的可能破坏部位,在 复杂结构中更要通过概念分析和结构计算估计受 力不利部位和薄弱部位。有些部位可有意识地使它 提早屈服,有些部位则应有意识地提高其承载力, 推迟它的屈服或破坏。比如,强柱弱梁就是尽可能 使框架按照有利于抗震的梁铰机制设计构件屈服 次序的措施。 还有一些部位则宜减弱其承载力,使它提早出 现塑性铰,以便保护其相邻的重要构件。比如,将 长度较大的剪力墙用开洞和弱连梁的方法将其断 开成长度较短的剪力墙,由于弱连梁容易出现塑性 铰,长度很大的剪力墙被分割成截面高度较小的、 长细比较大的剪力墙,延性较易得到保证。 3.4 设计延性结构和构件
23、3.4.1 延性结构和延性构件的概念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能力不 降低或基本不降低、具有足够塑性铰变形能力的性 能,一般用延性比表示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5。塑 性变形可以消耗地震能量,大部分抗震结构在中震 作用下都有部分构件进入塑性状态而耗能,耗能性 能也是延性好坏的指标。 1)构件延性比 钢混受弯构件在受力和变形直到破坏的过程, 当受拉钢筋屈服以后,构件即进入塑性状态,刚度 降低,随着变形迅速增加,构件承载力略有增大, 当承载力下降时,构件达到受力和变形的极限状 态。延性比是指极限变形(曲率 u、转角 u、或挠 度 fu)与屈服变形(曲率 y、转角 y、或挠度 fy) 的比值。
24、2)结构延性比 对于一个钢混结构,当某个构件出现塑性铰 时,结构开始出现塑性变形,但当一个构件屈服只 会使结构刚度略有降低;当出现塑性铰的构件数量 增多以后,结构的塑性变形逐渐加大,结构刚度继 续降低;当塑性铰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结构也会出 现“屈服”现象,即结构进入变形迅速增大而承载 力略微增大的塑性阶段,结构“屈服”时的位移定 为屈服位移 y;当整个结构不能维持其承载力,即 承载能力下降到最大承载力的 80%90%时,达到 极限位移 u。 结构延性比通常是指极限定点位移 u 与“屈服”定点位移 y的比值。 延性结构的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 变形虽然加大,但作用于结构的惯性力不会很快上
25、 升,内力也不会再加大,因此可降低对延性结构的 承载力要求,因此延性结构是用它的变形能力而非 承载能力来抵抗强烈的地震作用的。 3.4.2 抗震框架的屈服机制 钢混构件可以由配置钢筋的多少控制它的屈 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由于这一性能,在结构中 可以按照“需要”调整钢筋数量,调整结构中各个 构件屈服的先后次序,实现最优状态的屈服机制。 钢混梁的支座截面弯距调幅就是这种原理的具体 应用,降低支座弯距、增大跨中弯距和配筋可以使 支座截面先出现塑性铰,梁的挠度虽然加大,只要 跨中截面不屈服,梁是安全的。 对于框架,可能的屈服机制有梁铰机制、柱铰 机制和混合机制几种类型,有地震灾害、试验研究 和理论分
26、析可以得到梁铰机制优于柱铰机制的结 论。 3.4.3 强柱弱梁框架 设计中必须满足:延性能力延性要求5,延性 能力是指结构本身具有的性质,应当是合理设计的 结果,而延性要求是指地震对结构的要求,与地震 大小、振动特性和结构性能有关。 降低梁的强度可以降低对柱延性比的要求,可 以减小柱的轴力,虽然对梁的延性比要求增大了, 但梁是延性较好的构件,容易实现15。 3.4.4 强墙弱梁剪力墙 剪力墙的类型不同,墙肢和连梁相对配筋数量 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破坏机制。 当剪力墙是静定的悬臂墙,通常塑性铰出现在 底截面,出现一个塑性铰就成为“机构” ,不能继 续抵抗侧向力;当剪力墙开了洞口,形成联肢剪力 墙,
27、虽然是超净定结构,但是如果连梁较强而不屈 服,则由于剪力墙整体作用较强,塑性铰出现在墙 肢底部,破坏形态和悬臂墙相似;当剪力墙为墙肢 墙,并按照强墙弱梁设计配置钢筋,其结果是在连 梁上先出现铰,连梁的铰可以耗散地震能量,而剪 力墙的刚度有所降低,但是能够继续抵抗侧向力, 最后在墙肢底部钢筋屈服后达到极限状态,是比较 理想的破坏机制;当剪力墙也是联肢墙,由于连梁 抗剪能力不足而剪坏,此时联肢剪力墙退化为独立 墙肢, 即退化为静定的悬臂墙, 虽然刚度降低较多, 但是能够继续抵抗侧向力,在墙肢底部出现塑性铰 后不能再继续抵抗荷载。 3.5 设计多道抗震防线 抗震结构不仅要做成超静定结构,还要设置多
28、道抗震防线。第一道设防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屈服或 破坏只会使结构减少一些超净定次数。比如带有连 梁的剪力墙或实腹筒,在第一道设防结构连梁 破坏后,还存在一个能够独立抵抗地震作用的结 构。 同时要注意分析并且控制结构的屈服或破坏 部位,控制出铰次序及破坏过程。有些部位允许屈 服或允许破坏,而有些部位只允许屈服,不允许破 坏,甚至有些部位不允许屈服。 比如在框架-剪力墙 结构中,因为剪力墙刚度大,吸收的地震剪力大, 允许的变形又较小,通常是剪力墙中的连梁或墙肢 先屈服, 连梁可以破坏, 而墙肢只能屈服不能破坏, 剪力墙的刚度降低,但不应完全退出工作,只是框 架将承担更多的地震力,如果框架先屈服,也只允
29、 许框架梁先屈服,柱子不允许屈服,那么在第二道 设防中仍然是框架和剪力墙共同作用。 此外,双重抗侧力体系也是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的有效手段。双重抗侧力体系是由两种受力和变形 性能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每个抗侧力结构都具 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可以承受一定比例的水平 荷载,并通过楼板连接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外力, 特别是在地震作用下,当其中一部分有所损伤时, 另一部分应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能够担当共同 抵抗后期地震的任务。在抗震结构中设计双重抗侧 力体系便于实现多道设防,是安全而可靠的结构体 系。除了联肢剪力墙外,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 筒、筒中筒等结构都可能成为双重抗侧力体系,也 应该成为双重抗
30、侧力体系,以便实现抗震设计的多 道防线。 3.6 合理设置缝 在房屋建筑结构中,常用防震缝、伸缩缝和沉 降缝来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及不均匀 沉降对结构的有害影响。但设缝的结构在强烈地震 下相邻结构可能发生碰撞而导致局部损坏等,有时 还会因为将房屋分成小块而降低每个结构单元的 稳定、刚度和承载力,反而削弱了结构,因此要采 取措施,避免设缝。 规范规定的伸缩缝间距较小,有充分依据或可 靠措施时,可以适当加大伸缩缝间距,避免设置伸 缩缝。 高层建筑常常设置裙房,主体和裙房之间的沉 降差可能较大,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减小沉降差,尽 量不设沉降缝。比如,把主体结构和裙房放在一个 刚度很大的整体基础
31、上;土质不好时,裙房和主体 结构都采用桩基将重量传到压缩性小的土层中;可 以在施工阶段在主体与裙房间设置后浇带;裙房面 积不大时,可以从主体结构的箱型基础上悬挑基础 梁来承受裙房的重量等。 在必须设置伸缩缝、沉降缝或防震缝时,都必 须按照防震缝的要求设置其宽度,避免地震时相邻 部分会相互碰撞而破坏。 4 结论 本文在对 1920s 以来国内外大地震震害特点归 纳分类的基础上,指出场地地基特征、结构刚度低 及不均匀、鞭梢效应、结构碰撞和短柱、角柱及节 点区箍筋不足等为引起震害的较为典型的因素,并 进一步探讨了概念设计在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 的应用。在地震频繁发生和多高层建筑结构大量建 设并迅速发
32、展的客观情况下,工程师在设计前就要 具备清晰的设计概念,以便将概念设计贯穿在结构 设计的每一步骤,创作出更加安全、适用、经济、 美观的多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李国强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刘华新等.抗震概念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26(2) :222-22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3-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方鄂华.高层建筑钢筋
33、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M.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7. 6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结构 专家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8,29 (4) :1-9. 7罗伯特 L.威格尔著.地震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 8刘大海等.高层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3. 9 赵西安.高层建筑结构实用设计方法(第三版)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10 艾伦.威廉斯.建筑与桥梁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 水电出版社,2002. 11韩强,刘文光,杜修力等.橡胶隔震支座竖向性能试验研究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25(2):217-219. 12 “ A Design of Imperial County Service Building ” Proceeding 8thWCEC,Vol.1 p.51,Rome,June25-29,1973. 13久田俊彦.地震与建筑M.姜敦超译.北京:地震出版社, 1974. 14梁启智.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 学出版社,1992. 15R.W. Clough,K.L. Benuska.FHA Study of Seismic Design for High-rise Building.RUDTS-3,FHA,1966.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