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掌握药物及药品的基础知识、药物效应、不良反应及防治、量效关系、联合用药、配伍禁忌、药效的个体差异、合理用药原则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耐受性、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特殊药品及管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规定、药物的保管方法 学习目标3.药物剂型、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和遗传因素、病理因素、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树立合理用药,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理念学习目标药物的基础知识 一、药物与药品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四、药品的标识五、药品的外观检查与保管一、药物与药品 药物:能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并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包括天
2、然药物、化学合成药和基因工程药物三类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的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药物 注意:药物是把“双刃剑”, 既是人类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但用之不当也会损害机体(一)药品的名称药品的名称包括通用名、商品名、习用名和化学名等 通用名是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制定的药品名称,可作为国家药典收载的法定名称 临床用药要注意核对通用名和商品名,防止重复用药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二)药物剂型药物剂型是指根据药物特性和临床用药需要制成的药物制剂不同剂型的药物用药有其特殊要求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三、药品的分类与管
3、理(一)药品的分类1.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处方药(POM)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非处方药(OTC)指经国家药政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即可按药品说明书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安全有效的药品,又称为“柜台药”(OTC)非处方药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又分为甲类和乙类,分别有特殊的非处方药标识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甲类和乙类非处方药标识示意图(二)国家基本药物(三)特殊管理药品麻醉药品:指连续用药可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品,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和大麻类等精神药品: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连续应用产生
4、精神依赖性的药品,包括镇静催眠药、苯丙胺类中枢兴奋药和致幻药等依据依赖的程度和危害,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大烟壳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精制海洛因 毒性药品:指作用强烈、毒性极大,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使用不当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的药品,如强心苷类、阿托品等 放射性药品:指含有放射性元素的一类特殊药品,可释放射线供医学诊断或治疗使用,如放射性碘等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特殊管理药品标识示意图四、药品的标识1.药品的批准文号 批准文号是药品生产、上市、使用的依据 2.药品批号和生产日期 “批号”是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
5、字母加数字。可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的生产历史 3.有效期 五、药品的外观检查与保管(一)药品的外观检查对制剂用肉眼进行外观检查,若发现有包装破损、标签不明、变质、超过保质期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药品,不宜使用 (二)药品的保管和贮存药品的保管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效应:凡能使机体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抑制效应:凡能使机体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二)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 2.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一)防治作用 1.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也称治本 2.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也称
6、治标 “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标本兼治”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二)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人体不利甚至有害的反应 分类: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1.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也称副反应 药物的固有作用 较轻微,为可逆性的功能变化;难以避免,有时可设法纠正 随着用药目的不同,副作用与防治作用可以发生转变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2.毒性反应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产生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 急性毒性: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慢性毒性:肝肾、造血器官、内分泌器官 “三致”作用: 药物的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作用 二、药物作用
7、的临床效果沙利度胺所致“海豹肢样”新生儿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3.变态反应 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致敏源: 药物本身 药物代谢产物 制剂中的杂质或辅料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4.特异质反应 少数先天性遗传异常的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5.继发反应 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也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6.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的药理反应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一)耐受性与耐药性1.耐受性 连续多次用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现象,通常指后天获得耐受性 2.耐药性 病原体或
8、肿瘤细胞对反复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又称抗药性 滥用抗菌药物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二)药物依赖性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1.身体依赖性 长期使用有依赖性的药物时机体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必须有足量药物维持才能使机体处于正常功能状态,又称生理依赖性或成瘾性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二)药物依赖性2.精神依赖性 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所产生的特殊精神状态,停药患者可产生强烈的用药欲望,并产生难以克制的“觅药行为”,又称心理依赖性或习惯性 具有依赖性的药物:麻醉药品:阿片类、可卡因类及大麻类等精神药品: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
9、及致幻剂等其他: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有机溶剂等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3.停药反应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此类药物在停药时应逐渐减量停药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1.受体学说受体激动药 受体拮抗药 2.其他机制四、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吸收药物吸收快慢、多少可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和维持时间长短 1.给药途径和吸收部位 (1)消化道给药:首关消除 (2)注射给药:皮下注射(ih)、肌内注射(im)、静脉注射(iv)。静脉注射
10、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无吸收过程 (3)吸入给药:肺泡表面积大,血流丰富,吸收快,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物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药物吸收快慢、多少可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和维持时间长短 1.给药途径和吸收部位 (4)经皮给药:脂溶性高的药物及制剂中加入透皮剂如氮酮等,可通过皮肤吸收而产生稳定持久的疗效 注意:当皮肤角质层受损如湿疹、溃疡或烧伤时,药物的通透性可增加数倍至数十倍(一)吸收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等;(2)吸收环境:胃动力、肠蠕动、肠内容物的多少及性质等; (3)药物的制剂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
11、度。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二)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指药物从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器官的血流量 2.组织的亲和力 有些药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使药物在某些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浆药物浓度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二)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3.体液的pH 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低于细胞外液;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液 如果改变血液pH值,则能改变药物的分布方向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二)药物的分布4.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合型药物暂时“储存于血液”,无药理活性 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型药物与游离型药物以一定比例处于
12、动态平衡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则药物作用起效越慢,作用维持时间越长注意:临床用药要注意患者血浆蛋白量减少(肝硬化)或变质(尿毒症)时药物剂量的调整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及效应示意图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二)药物的分布5.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注意:新生儿及脑膜炎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用药要慎重 (2)胎盘屏障注意:大多数药物均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孕妇用药应慎重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二)药物的分布5.体内屏障(3)眼屏障注意:局部滴眼或眼周边给药,可提高眼内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三)生物转化 1.生物转化的方式 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2.生物转
13、化的酶 (1)特异性酶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三)生物转化 2.生物转化的酶 (2)非特异性酶:主要成分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体内最强的氧化酶,简称肝药酶 选择性小、专一性低,可催化多种药物的代谢 个体差异大,可受遗传、年龄、营养状态、机体状态、疾病等影响 活性有限,易受某些药物的影响药酶诱导剂、药酶抑制剂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四)药物的排泄 1.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的药物,可不同程度被肾小管重吸收重吸收速度取决于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解离度、脂溶性及尿液的pH值2.胆汁排泄 肠肝循环 3.乳汁排泄 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慎重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一)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时-量关系(药-时曲线
14、): 表示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曲线; 意义:反映药物吸收、分布、消除之间相互消长的关系 时-效关系: 表示药物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二、血药浓度变化规律(一)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二、血药浓度变化规律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示意图(二)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指血浆半衰期 意义:药物分类的依据之一,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可将药物分为短效类、中效类和长效类作为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的重要参考;临床用药一般以一个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半衰期长,给药间隔时间长,给药次数少;反之,给药间隔时间短,给药次数多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15、二、血药浓度变化规律(三)血药稳态浓度 (Css) 以半衰期为间隔,反复恒量给药,经过4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可达到稳定水平,称为稳态血药浓度连续恒量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示意图二、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意义:调整给药剂量的依据; 确定负荷剂量的依据; 制定理想给药方案(血药浓度一直在治疗量范围)的依据;二、血药浓度变化规律(三)血药稳态浓度 (Css)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一)年龄与体重1.小儿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全,个体差异较大,对药物的反应常比较敏感 小儿用药剂量可按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计算 2.老人老人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逐渐减退 老人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一般用成人量的3/4 (
16、二)性别 除性激素外,男性与女性对药物的反应通常无明显差别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和哺乳等生理特点,对药物反应较一般情况有所不同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三)个体差异高敏性: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应用较小剂量即可产生较强的作用先天耐受性:少数人由于遗传因素对药物敏感性低,必须使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治疗作用一、机体方面的因素(四)心理因素安慰效应安慰剂(五)病理因素(六)饮食因素有些食物会增强药效,降低药物的毒性,消除不良反应有些食物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破坏药物的理化结构,增加药物的不良作用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一)给药方法不同给药途径产生药物效应的速度由快到慢分别是:静脉注射吸入肌
17、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经皮给药 不同给药途径血药浓度作用时间示意图二、药物方面的因素(二)剂量与量-效关系剂量最小有效量 有效量(治疗量)极量(最大治疗量)治疗量常用量 最小中毒量二、药物方面的因素药物剂量-效应曲线图二、药物方面的因素常用量死亡中毒有效无效剂量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致死量治疗量安全范围药物效应(三)安全性评价半数致死量(LD50):指使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指使半数实验动物出现疗效的剂量;1.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安全范围越大,药物毒性越小,用药越安全2.治疗指数 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
18、。治疗指数越大,药物的安全性越高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四)给药时间、次数和疗程恰当的给药时间可提高药物的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饭前服药吸收较好,发挥作用快饭前服药:对胃刺激性小的药物饭后服药:对胃肠刺激性大的药物有的药物要按人体的生物节律给药 时辰药理学二、药物方面的因素(五)联合用药与药物的相互作用1.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配伍禁忌 2.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体内过程方面的相互作用: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受到其他药物的影响,使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改变,导致药物效应增强或减弱,作用时间缩短或延长药效方面的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二、药物方面的因素(一)合理用药的原则(二)药物治疗须知三、合理用药的原则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