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文本解读暨阅读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思路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以离骚为例以“释义、解码、评鉴”为核心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课文进行三个层级的解读。以离骚教学设计为例,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有序列、有梯度、有质量的问题引领,从小切口深入,促进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走进诗人心灵,完成专而精的教学解读过程。关键词文本解读;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当前的语文教材仍以文选型文本为主,因此,培养与文选形态相适应的文本解读知识与能力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目标。
2、以“释义、解码、评鉴”为核心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正是应用于阅读教学的有效理论支架。在将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以核心问题的设计来促进文本的深度解读,通过教学设计的精准完成,提高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离骚作为传统篇目,常规教学目标的设立多以在梳理文段过程中体悟作者“九曲回肠”的情感为主。本次教学是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实践转化,在选点上打破常规段篇概念,着意文本“幽微”处,紧扣诗文中两处同一字一一“独”字,力求以一字架构全诗。通过有序列、有梯度、有质量的问题引领,从小切口深入,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走进诗人心灵,完成专而精的教学解读过程。一、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内涵三层级
3、阅读教学理论适用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也适用于教师从教材之外选编的文本。简而言之,该理论将文本解读分成三个层次“释义层”“解码层”与“评鉴层二诚然,三个层级的阅读阶段只是作为一种理论阐释的需要,层级与层级之间并不是割裂的断层。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级作为阅读教学解读理论的三大环节,既具有内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也具有实践上的螺旋循环形态,而这种关系与形态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特征,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话语体系。具体而言,三个层级的理论表述分别为:(-)以问题为抓手的读懂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第一层“释义层”立足理解层面,旨在解决让学生读懂的问题,即读懂作者在文章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这中间既
4、要有言语的释义,包括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同时还包括文本的内在语意脉络的理解和阐释等内容。这些是普通阅读的终极目标,但只是教学阅读的起点。就释义层而言,问题的设计要有基础性、纲领性,能牵动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3。(二)以问题为引领的读通解码,就是解开文章作品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文本是一件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视角等多样匠心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的机关、肌理与条纹,都蕴含在种种密码之中。这些密码包括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表现手法、言语智慧等。解码层的教学内容就是解码知识与能力。这种解码知识实质上是一种程序性与策略性知识,但这种知识需要教师将其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不断领悟习得。这些密码之中,语言智慧当是阅
5、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专业性的集中体现。解码层既以释义层为基础,又以评鉴层为目的。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是阅读教学中实现文本内蕴解码,搭建好思维阶梯的关键。(三)以问题为驱动的读透评鉴层核心立足点在于阅读教学的深度思维与迁移应用。评鉴层的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伸展度,或是伸展到生活实践做审视反思,或是伸展到类文文本做互文参读,或是伸展到价值层进行批判性阅读。评鉴层级既强调综合、研判、审查、辨别和评价的阅读评审力,更强调通达、融合、应用与转化的阅读迁移力的达成,最终实现读出我想我思的“透”的状态。唯此,才能达成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一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综合判断能力以及迁移应用能力。当然
6、,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要求每一课都要完成三个层级,也不意味着三个层级是均衡用力。无论怎样处理,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此外,由于文本的特性各异、难易程度不等,学情不同,教师除了要把握三层级的相对独立性,还需要考虑层级的整合。这种整合包括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及活动设计的精细与综合的统一。从文本解读教学转化的角度来看,依据课程内容、文本与学情,运用三层级解读理论,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有效推进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彰显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二、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教学意义多年来的阅读教学实践让我们发现阅读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是提升学生理解力。现实中,学生并不是不会答题
7、而是不能精准答题。讲读、选读一一我们将文本划分为不同形式,教读、自读一一我们将方法切割成不同种类,但似乎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反思阅读教学,我们的教学中是否存在艺术技巧先行、文本理解后置的倾向?我们是否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上耗力太多?我们是否引领了学生走向深入,去收获文本的真正理解与体悟?学生答案琐碎杂乱也好,信息缺乏转化也罢,都是文本理解力不足的外化:学生阅读力提升的最大障碍在于思维方式的低阶和阅读经验的短缺。让学生从基础性的理解走向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能读、读懂到学以致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比过往“一把抓”的阅读方式,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讲求从基本理解文本,掌握读懂的方法到品鉴文本
8、语言,透析文本特征,再到思辨性思维培养、迁移性能力提升。其清晰的层级分工、精准的措施定位、明确的各层目标,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撑,也为教学评价与反思提供了途径和坐标。三、以离骚为例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实践离骚是统编教材必修二的传统篇目。诵读诗文,品析语句,感悟诗人九曲回肠的情感是本文教学的肯繁。从实际学情来看,文本篇幅较长,整体阅读难度较大,诗人情感反复宣泄、螺旋式上升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带来不小的理解难度。借鉴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本次的教学设计另辟蹊径,于长段文本中择捡出含“独”字的两句一一“憧郁邑余伟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以及“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作为重点品鉴的对象,并以此架构
9、全篇。(一)“释义层”教学设计在第一层级的阅读教学中,结合“基本理解、基础掌握、学能入门”的夯基固本层级定位,首先在两句中圈定分析词一一“穷困”和“好修”,接着以一系列问题为抓手,为学生搭建理解的支架,促进文本内容的粘连性认知。这一系列问题包括:“我”“穷困”的表现是什么?“我”为什么会“穷困”?面对“穷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面对“穷困”“我”的态度是什么?“好修”是什么?“好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六个问题的解答途径皆要求学生利用文本相应的语句进行筛选作答,在从“遮蔽”到“无蔽”的解蔽过程中,分析诗人“穷困”的原因和表现,也理解了诗人“好修”的做法与目的,为下一环节“独”字的品析与鉴赏
10、张本。(二)“解码层”教学设计解码层的设计与教学力图让学生“得其精要、悟其壶奥、明其机杼”,是深度的专业的学习,更是一个提取、激活、内化的过程。在解决了“释义层”的基础含义后,学生会发现,“独”字的存在有无在句意内容的表达上是丝毫没有影响的。那这一个字有怎样的作用?引领问题的展现,将关键信息提取而出,阅读教学从篇到句,从句到字,走到了精准的靶心。接下来是激活与内化。激活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回到课文情境中去,形成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于诗歌教学来说,诵读无疑是必备的手段。通过有“独”字与无“独”字的比较诵读,多遍“吾独”“余独”的重复吟诵,勾连后句的小情境朗诵,促使学生形成感性的认知体验,为后续的理性
11、融通做铺垫。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要完成“独字作用”的母题建构,需明确“独字的对立面到底是什么”的关键性子题答案。这时再结合释义层的内容剖析,学生不难发现第一句的“独”是以“时代”做参照,而第二句的“独”是以“民”为对象。同一个字的表达却是针对不同的对立面而言,诗人在其中蕴含的情感自然不同。继续将这两句及承接的各自下一句共四句话呈现而出:“憧郁邑余伟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形成看似跳脱实则紧连的文本语境,以“诗人变与不变的是什么”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诗人从愤懑到平静的心态变化,更体悟作者自始至终
12、不曾改变的正道初心,从而去掉固有的僵化标签,构建起一个有人情味的真实诗人形象。“独是困于俗世,穷于污浊的痛苦愤懑”;“独是坚守初心,不改己志的人生宣言”。文本解读至此又从字回归到了句与篇,也从幽微的表层走向了纵深的内里。完成了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融通过程,也实现了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的内化过程。(三)“评鉴层”教学设计在评鉴层教学设计中,本课教学首先采用“类文”互读的方式,继续向纵深处挺进。设计的学生活动为:“诗歌中你还找到了哪些含独字的诗句?请用一句话诠释独字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或精神旨趣。”学生在前置的学习活动中搜寻呈现了林林总总跨越时空的“独”,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13、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等等。学生通过用精准语言对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笔下“独”字内核的梳理与呈现,聚合出“独”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的独特意义一一它既可以表征为一种生命状态,也可以表征为一种精神追求。中国人说独写独爱独更“慎独”,“独文化”俨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那么在倡导“命运共同体”的时间里,在“地球村”的空间中
14、,我们又该怎样认知它呢?这一教学环节意使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自然地发生联系,促进良性循环互动关系的形成;又驱动学生运用创造思维产生超越文本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三层级解读理论的一次转化与落实。在文本解读方面,教师的责任一一指导、引导、辅导一一无可替代。面对文本,教师首要应当的是“入其内”“观其微”,学生一诵而过的东西,教师当引其驻足、聚焦、入境、体味、挖掘。带领学生穿行于多重话语之间,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让学生“未看见的被看见”。“小切口大纵深”的文本解读理念,配以三层级文本解读支架,以逻辑递升的问题为基础、引领、驱动,唤醒学生思维并努力使其处于持续的、有效的推进状态。
15、高考语文专题提升:阅读知识性读物如何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知识性读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的普及,也在于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知识性读物包括复杂的说明文读物、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阅读知识性读物,首先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一、明方法,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知识性读物的阅读主要是认知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知识性读物介绍知识离不开概念和专业术语,阅读知识性读物的最大困难就是理解关键概念、术语及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思维。术语属于概念范畴,有些概念也是术语,两者都以词或短语的形式呈现。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即它反映的对象所特有
16、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用来交换”“劳动”就是“商品”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工作者知道,一些专业概念和术语对于读者来说是陌生的,理解难度大,所以会采取一些方法让读者理解。我们顺着这些方法,就可以较为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的意思。1 .定义法下定义通常以“是”或“叫”为标志。以“是”为标志的基本式为“概念=属性+邻近的大概念”,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体系”是被定义的概念,“建筑体系”是邻近的大概念,中间部分是属性,交代
17、概念的内涵。以“叫”为标志的下定义,顺序和以“是”为标志的相反,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2 .阐释法阐释法比定义法具体,它是从某一角度进行具体解说,如中国建筑的特征:造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从形成过程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3 .举例法例子生动形象,具体可感。通过举例,读者易于理解概念的外延。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
18、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就是对“建筑可译性”的举例。通过这个举例,我们就明白,虽然各民族的建筑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功用和性能是一致的,就像语言一样可以互相翻译。4 .比喻法知识性读物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常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喻陌生的事物。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和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建筑规模”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很陌生的概念,这里把“建筑”比作“文章”,把宏大壮观的建筑比作“大文章”,把小巧别致的建筑比作“小品”,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另外还有比较法、图表法、分类法等,我们理解
19、好相应的定义、阐释、举例、比喻、比较、图表、分类的部分,就容易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了。二、会分析,理清文章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文章思路,就是作者对写作内容的安排顺序。理清文章思路,需要划分文章层次,了解文章结构,学会规范表述。1 .划分层次知识性读物的文章层次,很多是有标志的,有的使用小标题,有的使用序号,有的使用顺序词,有的使用分论点如果没有这些明显的标志,我们就找总领句或总结句。在知识性读物中,有一种常见的段落话语模式:概括观点(总领句)+具体分析+归纳强调(总结句)。文章有的无总领句,有的无总结句。划分出层次后,进行内容概括。概括的方法
20、有两个,一是摘取词句法,二是归纳提炼法。如果有概括性的句子,就使用摘取词句法;如果内容具体详尽,就使用归纳提炼法。2 .了解结构文章结构体现了内容前后的关联方式。知识性读物的结构,从文章整体看,主要有“总一一分一一总”式、“总一一分”式、“分一一总”式结构;从主体看,主要有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开头总写提取青蒿素的大致经过,然后以小标题为层次标志,领起各部分内容,逐层推进。3 .规范表述划分层次、了解结构之后,从前到后进行梳理,行文脉络就逐渐清晰了。把这一脉络写出来,就是文章思路。规范的表述为“首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依次把各个层次的内容概
21、括出来。还有一类文章的思路比较简明,即“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说“木叶”一文,其思路可表述为:首先指出古典诗词常用“木叶”“落木”而少见“树叶”“落叶”的现象;接着条分缕析,探究“木叶”和“落木”更受欢迎的两个原因,木”有落叶的因素(第一个艺术特征)和“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第二个艺术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在艺术形象的领域里一字千金。对专业性强、文学意蕴丰富的知识性读物,我们若不熟悉此专业领域或文化素养不够,初读时是有困难的。我们要洞悉作者对概念和术语的传达方法,通过分析理清文章思路,才能完成阅读的“破冰之旅”。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
22、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
23、泛应用的结果。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一一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国际“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如,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摘编自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1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垃圾”下一个简明的定义。答:2 .请简要说明材料的论证思路。答: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