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童年的发现导学案设计课题童年的发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语言的风趣。3.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教学重点1.感受课文语言的风趣。2.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收集科学家遭受驱逐和迫害的相关事例,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课文,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用时:3分钟)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2.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1.读题质
2、疑:“我”的发现是什么?“我”是怎样发现的?发现的结果如何?2.默读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用时:7分钟)1.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4.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同桌互相交流自学情况,重点讨论如何记住字音及字形。3.认读生字,读准字音。4.分自然段读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强调:“胚”的读音为pi,“赋”的读音为f,“窘”的读音为jin。三、小组学习,了解发现(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快速读文,思考:“我”
3、的发现是什么?2.设计小组探究活动:“我”是怎样发现的?课件出示相关提示:找出有关的句段。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3.引导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梳理“我”的探究过程。1.快速读课文,思考:“我”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探究:“我”是怎样发现的?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疑问。3.“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发现”。1.在探究“我”的发现过程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来体会。2.注意给学生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的机会,发现好的学习方法,要给予肯定。
4、四、品读语言,体会风趣(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2.汇报交流,结合所画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3.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4.表达交流:说说自己有过什么“发明与发现”。1.画出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感受。2.说一说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1)结合第2自然段谈感受。(2)结合第3自然段,体会“我”想象力的丰富。(3)结合“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某些特征”再想象“我”当时的动作,来体会“我”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4)通过“想啊想啊正好是九个月。”体会“我”大胆想象、勇于探究的精神。(5)通过“幸亏
5、她没有房顶!”体会语言的幽默。3.结合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一说。4.先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与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汇报。1.在汇报时,教师注意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作者童年时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2.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好学探究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3.关于描述梦的一段,通过“只要就”“甚至”“那样那样”“似乎”等词语,要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要读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1.积累有关发现的名言。2.总结全文,提出希望。1.朗读、背诵、摘抄有关发现的名言。2.勇于探究,在生活中有观察,有发现。课后可以召开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