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第六章 古代社会研究古代社会研究研究人类的历史和社会,除了依靠有限的文献资料外,考古学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古代社会研究,有时也称社会考古学研究,主要是指通过考古学来探究古代社会、尤其是史前社会的理论、方法和途径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方法是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研究第一节第一节 聚聚 落落 考考 古古聚落考古是以聚落为单位进行考古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内容包括聚落内部的结构和空间关系,聚落在社区中的位置、功能及相互关系,聚落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聚落形态的变迁等一、聚落、聚落形态和聚落考古一、聚落、聚落形态和聚落考古考古学上的聚落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从事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所遗
2、留下来的遗存总和目的在于发现并揭示不同时代人类行为及其与特定区域、特定空间内遗存之间的联系,复原古代人们的经济、社会和仪式等行为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主,临时营地、石器加工场、狩猎场和屠宰场等便构成了聚落的主要内容新石器时代定居与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定居村落、手工作坊、市场、墓地和仪式场所等成为常见的遗存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聚落在内部布局、尤其在聚落分布形态上往往有明显差异,但特定区域内不同时代的聚落布局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G.R.威利:维鲁河谷聚落形态之研究视野不仅触及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注意到区域内聚落功能类型的界定问题维鲁河谷:前殖民时期聚落分布图聚落考
3、古或聚落形态研究的核心,是社会以及决定或制约社会发展的技术和环境。这一方法最早产生于北美20世纪60年代,北美出现的新考古学或过程考古学,聚落考古是新考古学的基础之一G.R.威利所开创的聚落形态研究和新考古学对“过程”的强调,对此后半个世纪的北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在区域聚落形态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近东地区 爱琴海地区大体同时,苏联考古学界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一批年轻学者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考古学研究。他们批评器物形态研究是先入为主的偏见,是单纯的器物观,类型学也是以生物学观点来解释历史的资产阶级进化论,强调要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在乌克兰境内大面积发掘和重新研究的特里波列文
4、化聚落遗址,就在一定程度地采用了聚落考古学方法,是苏联考古学研究的代表性重要成果在中国,以揭示并探讨特定遗址内遗迹关系的微观聚落考古,大约产生于20世纪中叶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微观聚落考古研究取得长足进展聚落考古理论和方法在国内的系统阐释,始于1984年张光直在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所做的系列演讲 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二、聚落组成单位二、聚落组成单位遗迹和具有特定关系的人群相联系,相互匹配地存在于聚落遗址之中,从而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小单位,可称之为聚落组成单位聚落组成单位的大小取决于聚落人群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确定聚落组成单位时,要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与
5、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及组织结构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考虑一个聚落组成单位的遗存,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功能上具有互补性、时间上具有共时性空间上的连续性是指聚落组成单位的所有遗存存在于同一个活动范围之内功能上的互补性是指这些空间相连接的遗存在功能上互补,相互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必要行为共时性是指存在于一个适当的时间跨度之内,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张光直:“考古学的共时性可被接受的有意义的范围是一个考古学的共时单位是这样一个单位: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发生变化、并且不打乱整个文化要素组合的前提下,在其中产生变化。它是一种定态,在这种状态下,从其中的大部分或最重要的部分中归纳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可以适用于其全体
6、。”所谓的定态,应是一种时间上的稳定性以考古学文化为一个时间段,还是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确定几个时间段?尚需今后的聚落考古研究给予重点关注三、聚落布局三、聚落布局聚落布局是指古代聚落内各类遗存在空间上的分布房址在研究聚落布局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聚落内部的布局,通常可以从功能和社会组织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区分和讨论在一个社会中,形式不同、功能各异的房屋会以特定的方式被安置,从而形成特定的组合模式或功能分区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早期聚落遗址平面图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布局严整的聚落有待今后考古发掘和研究揭示贵族聚居区及贵族墓地主要分布于宫城东北部。绿松石作坊区在宫城南端,铸铜作坊区位于靠近洛河的遗址南端。祭
7、祀活动区位于宫殿区北部、西北部伴随着社会的复杂化进程,聚落尤其是中心聚落在布局上呈现出复杂化和等级、功能分化的趋势 偃师二里头遗址平面布局图通过聚落布局的分析,进而解读聚落内部人群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是考古学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复原古代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进而研究当时的亲属关系和政治管理制度 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早期聚落复原图在时代较晚的安徽蒙城尉迟寺大汶口文化晚期聚落中,依然流行这种排房式房屋建筑这或许与淮河流域地势较低、河流众多的自然环境有关,因而成为当地的史前建筑文化传统在聚落遗址分级和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墓葬及其随葬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关系,所得
8、出的结论就会更加可靠,更具说服力陕西华县元君庙遗址仰韶文化墓地平面图西方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房屋的布局和器物特征布局两个方面前者以张光直的研究为代表,他认为一个村落式遗址内出现的房屋或灶塘遗迹可以分为四类:有计划的、无计划的、分组的和独立家屋式的。鉴于聚落布局是研究古代社会组织关系的一条重要线索,所以他曾建议把聚落布局称为“社区形态”后者是从器物的细部特征及其在聚落单位内的空间分布关系,来研究古代的社会关系问题,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四、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四、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是指聚落按照社会和文化需要,在特定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分布状态,也称为聚落形态在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计方式
9、的旧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一般是以季节性聚落群的形式而存在张光直认为季节性聚落群可分为两种:游动性的季节性聚落群;固定性的季节性聚落群季节性聚落群从低到高可以划分为五种:共生区域,自给自足的村落,在较高水平上的大范围联结(或称高级聚落群),城乡连续体,考古学上的“文化”共生区域由不同人群同时占据的不同聚落组合而成自给自足的村落或聚落通常是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社区更高一级的聚落群则是以共享一个专业化的重要场所为特征城乡连续体中,城市是自给自足的,包括行政中心、居住区、工场、市场、礼仪中心和陵园墓地等,它们互补而构成一个整体考古学文化包括聚落单位及其联结而形成的系统提取性遗址,是指与居住无关但具有特殊生产
10、用途的场所,人们从这里获取所需原材料和资源调查工作应尽可能地细致,对设定区域内所有地段进行实地踏查,并覆盖较大规模的空间范围,中国称之为拉网式调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采用GIS技术建立了部分重要的都邑性聚落及周边地区聚落资料的数据库,对于分析聚落的空间关系和社会结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聚落群的确定需要在了解每个聚落遗址基本内涵、结构及其周围的地理地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获取聚落遗址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线索,以确认它们是一个有效的聚落集合体聚落的空间分布常常与地理位置、地貌类型、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类型等密切相关聚落遗址的规模、数量、等级等基本因素,与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11、变化和人口的增减等密切相关要研究聚落的空间关系:l首先要明确聚落遗址的共时性问题;l其次是界定和把握研究区域内每一处聚落遗址的基本年代范围;l最后要横向比较区域内的全部聚落遗址,以确定不同考古学文化或不同时间段内的聚落遗址数量及范围等五、聚落形态的历时演变五、聚落形态的历时演变(一)单个聚落的内部变迁每个聚落遗址内部都可分解为若干层级不同的聚落组成单位,而聚落的完整形态则是这些不同层级的聚落组成单位的集合各个层位的聚落形态发生变化,可能存在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取代关系;二是同一文化的人们在同一聚落内世代居住,表现为同一文化的连续发展过程选择若干保存较好的典型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
12、和开展比较研究,归纳出各自的内涵特征,进而总结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严文明曾概括性地勾画出中国史前聚落结构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从凝聚式统一体到向心式联合体再到主从式结合体”的发展轨迹尽管聚落考古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较为普遍,但还缺乏成功的研究范例可供人们借鉴,还有待聚落考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发掘可以搞清发掘区内的不同堆积层次、各类遗迹及遗物的空间关系、功能和性质,进而探讨聚落内局部区域的变迁(二)区域聚落形态的变迁区域聚落形态变迁是指跨越单个遗址的更大范围内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生存形态的变化和人、动植物、土地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我国区域聚落形态的变迁层级范围,依次是:u聚落群: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
13、围内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聚落遗址构成的聚落群;u地方类型:由若干个聚落群即文化小区组成的地方类型;u考古学文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地方类型的考古学文化;u文化区:由几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考古学文化合成的文化区,如中原文化区、海岱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围绕区域文化和社会变迁及人地关系研究的系统考古调查逐渐展开,所揭示的区域聚落形态,有助于研究特定区域内人群对于资源乃至自然界的适应及利用方式,调查资料的系统性也有助于揭示特定区域内聚落形态历时变迁的轨迹鲁东南区域调查发现的龙山、周代和秦汉遗址分布图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与社会组织人口与社会组织人口始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或变量.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口
14、规模和结构以及社会组织形态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人口考古一、人口考古中国历史上可靠的人口记载始于汉代。汉代以前的人口问题研究,几乎完全依赖于考古资料,而且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人口统计方法(一)分析人口数量的方法聚落资料分析法、墓葬资料分析法、人工制品分析法、生物学分析法和生态学分析法等1. 聚落资料分析法根据聚落遗址的资料来分析和研究古代人口数量,具体研究途径包括:遗址面积、遗址的时间跨度、遗址的居住空间、房屋数量、居室用于睡卧的面积、废弃物等对于经过发掘并且保存较好的单个遗址,采用人均居住空间或共时房屋数来计算人口数量较为切实可行关于某些特定区域古代文化的人口数量,多是根据遗址面积
15、来加以推定。这一方法的核心是人均占有遗址面积这一变量数据的确定2. 人工制品分析法首先要计算出人工制品在遗址中的密度,并建立起这一密度同人口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而确定遗址可能拥有的人口数量赤峰调查区域各时代陶片分布和人口关系对比图3. 墓葬资料分析法埋葬习俗和制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规范化和制度化利用墓葬和墓地资料来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的人口数量、规模和性别差别等,较之其他方法则更直接,因而可信度更高一些,在国内运用得也较为普遍采用墓葬资料研究古代社会人口规模,学界往往使用静止的人口模式(二)人口统计学研究人口统计学主要关注的是人口自身的发展变化,如人口的数量和
16、规模、年龄和性别、寿命和死亡等内容人口数量、规模和密度包括单个遗址的人口数量、不同聚落群的人口数量和更大范围的区域人口数量等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是指性别和年龄结构此外,人口的出生率、婴幼儿的成活率、人口的平均寿命、死亡率、人口的增长速度等,也包括在人口统计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三)人口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进入以农耕和定居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青铜和铁器时代,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问题随之产生首先,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可能因人口增长而出现短缺现象其次,人口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导致环境恶化二、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二、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与人口数
17、量、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密切相关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只是一种采集狩猎群体的组织结构新石器时代逐渐建立起规模越来越大、管理系统越来越严密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社会在聚落内部的组织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家庭、扩大家庭、家族、氏族或宗族、氏族或宗族联合体较之居住类聚落资料,墓葬在研究古代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通过墓葬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分析死者生前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兖州王因大汶口文化早期墓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墓地分析时既要考虑墓葬的空间分布形态,也要着力探讨墓葬主人下葬的先后次序,进而分析墓主们生前所属的社会组织等。社会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特殊考古遗存的空间分布形态;
18、二是考古遗存之间有无差别以及差别的程度 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坑位布局示意图三、古代社会的演进三、古代社会的演进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有着明确但分界又不是完全清晰的阶段性发展特点,这种特点集中表现为人类群体的组织方式(一)社会发展史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五种社会形态的社会发展史理论考古学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属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又进一步划分为原始群和氏族社会前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氏族社会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前后两个阶段,最终经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阶段的奴隶社会原始群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
19、代前期,大体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新石器时代后期,不少地区开始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起步,私有制产生军事民主制阶段约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时代,也大致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发明文字和青铜器并进入国家阶段初期的夏商周三代(二)社会结构和国家演进理论氏族社会宗族社会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是其发达阶段随着父系家族在氏族中的出现及其地位不断提升,最终瓦解了氏族组织,进入了“家庭家族宗族姓族”的阶段以父权家族为基石的宗族制度,不仅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夏商时期的社会基础,而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国方国帝国古国是指高于部落的、稳
20、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的主要地区大体都进入了古国时代方国产生于夏之前的五帝时代中期,南方的良渚文化和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都是方国的典型实例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融合,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标志着中华大地已经由方国进入了统一的帝国时代(三)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M.D.萨林斯和E.R.塞维斯利用民族学资料构建的社会发展模式游群处于地域性的流动采集狩猎社会阶段,区域人口密度很低,群体规模从十多人至数百人不等,没有形成永久性的中心,是平等社会识别这一类遗存,既需要切实了解定居与流动社群的实物遗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还要借助于民族考古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 非洲南部桑人狩猎采集的营地
21、部落建立在稳定的农业生产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永久性的定居聚落以核心家庭为基本社会单位,依靠婚姻来维系部落内部的关系部落社会的形成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部落和游群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均属于没有政治控制的平等社会,没有严密政治组织的领导人,也不存在个人权力;在经济领域中,缺乏社会分工和较高层次的专门化生产,是比较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类型系统了解和研究部落社会的理想方法就是完整揭露一些保存较好的聚落遗址。要了解部落阶段的区域社会和文化,主要还是依靠系统考古调查、重点勘探和小面积发掘等田野考古工作和后续研究系统了解和研究部落社会的理想方法就是完整揭露一些保存较好的聚落遗址。要了解部落阶段的区域社
22、会和文化,主要还是依靠系统考古调查、重点勘探和小面积发掘等田野考古工作和后续研究 山东长岛北庄大汶口文化早期房址平面分布图酋邦是由不同的部落组成的等级社会系统,等级差别成为普遍社会现象社会内部的竞争和频繁的战争,是酋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其衰亡的重要因素酋邦社会宗教活动的内容和范围有所扩大酋邦是从平等的部落社会向国家阶段过渡的特定社会形态中国是否存在酋邦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如果存在,那么酋邦所对应的究竟是中国上古史及考古学分期体系中的哪一个时期?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统一的政府和官僚机构、保证政令得以执行的强制性合法权力。具有复杂的政治机构,特点是阶级分化国家直接源于酋邦,和酋邦的区别主
23、要表现在:国家的人口和疆域规模更大,社会组织和结构更为复杂;国家出现了酋邦社会不具备的社会政治机构,特别是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力;社会内部分裂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维系社会关系的方式基本脱离了血缘关系;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集约型农业和高水平的专业化手工业,贸易的范围和对象扩大等方面思考题:1. 简述聚落考古产生和发展的历程。2. 试论聚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古代社会研究中的作用。3. 概述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及相关理论的探讨。4. 评述目前采用的人口考古研究方法。5. 在现今条件下,如何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代社会?6. 分析酋邦理论的内容及其在研究人类早期社会中的运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