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660.56KB ,
文档编号:2974933      下载积分:26.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97493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三单元 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单元 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第三单元 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八下第三单元教学指南01 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古诗文阅读单元,选入三篇经典古文和两首诗经中的诗歌,从思想、情感、艺术等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在人文精神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认,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在语文素养方面,我们可关注两个重点:1.文体特点。三篇文言文都属于“记”,在古代文体中,“记”最为灵活多变,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通过学习这组文章,学生将会对“记” 这一文体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2.语言积累。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内外古

2、诗文,主动积累文言词语,关注有规律的文言现象等习惯。此外,要加强诵读学习,比如诗经回环往复的结构最适宜学生吟诵,而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培养文言语感。具体分析如下:桃花源记,教读课文。这篇传世名篇构想了美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人类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学习本文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读懂作者借桃花源寄托的社会理想,同时体会文章笔法简洁但内涵丰富的语言特色。小石潭记,教读课文。本文是记游散文的名篇,记述了作者游览自然之境的见闻与情思。学习时重在理清游记的线索,把握游记的特点;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核舟记,自读课文。本文通过

3、描摹古代精妙的核雕作品来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文中数量词的运用和一词多义现象,并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体会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品味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诗经二首,教读课文。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唯美、质朴,吟咏出古人对个人情感的热切追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经的复沓之美,分析赋、比、兴的手法,以此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古诗苑漫步”,学生通过诵古诗、品古诗、辑古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更好地理解诗意、体悟诗情、领会意境,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享受美的熏陶。本单元推荐的名著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收录了朱光潜先生以青年为阅读

4、对象的十二封书信,话题涉及青年关注的人生各方面,教学时要利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02 目标分解人文要素: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体会作者笔下的美好境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语文要素:1.了解“记”这种古文体裁,体会诗经回环往复的复沓之美。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适当关注有规律的文言现象。八下第三单元整体规划#1阅读篇目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写作主题:学写读后感名著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单元导语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

5、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3写作要求 “学写读后感”是本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研读作品,从作品中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读后感基本的写作要领,即确定角度切入作品、适当引用原文抒发感受、联系实际发表感想等,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写法后,将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4课时安排第1课时 单元预习课

6、【学习内容】教材: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四篇文言文中相关的文学常识。2.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3.准确流利、节奏鲜明地朗读课文。【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文言文,你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策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八下第三单元,领略古人笔下的自然美景、奇绝技艺和真挚情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读这几篇经典之作,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二)文学常识1关于“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

7、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2.将文学常识补充完整(三)自主正音1.自行朗读课文,画出不会读的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2.与小组同学讨论,明确读音。3.教师用 PPT 呈现以下易读错的词语,学生抢答读出词语的正确读音。(1)桃花源记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邑人 间隔 诣太守(2)小石潭记隔篁竹 水尤清冽 为坻 为屿 为嵁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寂寥无

8、人 悄怆幽邃(3)核舟记器皿 罔不 贻 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轩敞 箬篷 石青糁之 峨冠而多髯衣褶弥勒 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诎 椎髻仰面 壬戌 虞山 篆章 曾不盈寸修狭(4)诗经二首关雎窈窕好逑参差荇菜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左右芼之蒹葭溯洄从之白露未晞在水之湄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4.指定学生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并大声齐读。(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把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5.各小组

9、抽取一篇文言文,进行诵读比赛。(能背诵或部分背诵的加分鼓励)教师在小组赛后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读得准确流畅。(四)布置作业背诵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预习文学常识字音字形熟练朗读第2课时桃花源记精读引领课【作品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这同陶渊明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

10、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

11、,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1.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课文导入】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

12、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二、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

13、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三、精读品味1.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2.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答案】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14、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答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4.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答案】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重点品析4、5段5.“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案

15、】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答案】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7.阅读方法解密:内容是否多余分析法。此类题一般考查的是看似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的段落,解题的关键要看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否多余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否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答题步骤:先摆出自己的明确观点,认同还是否定;再说该内容多余或者不多余的理由,即其所起

16、的作用、效果。8.重难点小结文章最后写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渔人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这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四、研读探究1.【难点探究】在本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答案】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个理想社会的虚构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

17、反对战争的愿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难点探究】本文虽然只有几百字,但是读来却波澜横生,这得益于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请结合文本对层层设疑的写法作简析。【答案】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份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是个渔人,不著姓名,使这些都无从查考。作者接着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也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去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

18、可 “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是一幅田园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世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五、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述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环境优美、民风

19、淳朴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反映出百姓厌恶战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线索明确,层次清晰。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林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2)构思巧妙。本文是一篇记,构思巧妙,富有小说色彩。作者写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故事发展中,又不断设置悬念。 作者就是这样层层设下悬念,又逐层析开,紧紧地吸引读者。(3)详略得当。本文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0、中间写得详细。这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六、拓展延伸1.古今诗词咏桃源(1)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2)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全庵桃花)(3)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2.当代歌曲唱桃源梦入桃花源(歌词)作词:石煌远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辨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花蝶戏流泉;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

21、水,福地洞天。七、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第3课时 组文阅读课【作品分析】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和桃源诗序讲的是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桃花源并非仙境。【学情分析】本课文章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学习内容】教材:桃花源记丛书:再游桃花源和桃源诗序【学习目标】1.概括三篇课文的大意。2.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学

22、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氤氲的山岚、晶莹的露珠和劳动的汗水,孕育了文人墨客的灵气和才华,也塑造了他们的高尚人格和高洁情怀。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再游桃花源和桃源诗序。二、朗诵文章,随文译释安排学生熟练朗读,参考注释和译文,随文译释。翻译以下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3.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参考示例:1.(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23、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3.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三、朗读课文小组成员各选一篇文章进行朗读,读出文章美感,在班级进行展示。四、多篇比读,探究个性学生组内交流,概括三篇文章的主

24、要内容,各组代表发言。桃花源记:_再游桃花源:_和桃源诗序:_参考示例:桃花源记:武陵一个渔人偶然发现了世外桃源 , 那里没有世间的纷扰与战乱 , 男女老幼生活安乐。渔人离开后告知当地太守,但再次寻求却谁都找不到。再游桃花源:记叙了作者游览桃源县的所见所闻。和桃源诗序: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青城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五、主旨归纳,体味作者心境根据文章内容,各小组归纳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心境。参考示例: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安定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

25、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游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和桃源诗序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表达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六、布置作业通读丛书中的雪窦游志(节选),借助注释、译文读懂文章,归纳主旨。【板书设计】桃花源记再游桃花源 田园情怀和桃源诗序第4课时小石潭记教读引领课【作品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教材八下第10课课文,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所做,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但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是一篇能够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佳作。新教材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

26、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翻译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积累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本文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个别语句在表情达意上较为含蓄,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继续强化积累文言知识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资料。2.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把握游记的特点。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理解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教学重难点】1.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2.掌握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摹的方法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与写作能力。【教学方法

27、】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先回顾一首诗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首诗中,我们最能感受到诗歌怎样的意境?寂寥、空寂、孤寂等。最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孤独、悲凉、失意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进一步感受这种寂寥的意境和孤独的心情。(二)新授课文1.朗读,整体把握(1)大声朗读,回顾课文。(2)译读课文,理解大意。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为全石以为底 (作为) 为坻,为屿 (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 (能够)不可久居 (可以)词类活

28、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日光下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心乐之(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快乐)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3)齐读课文,读出情感。2.精读,分析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文中主要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主要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鱼、溪、岸、源、竹。(2)文章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3)潭水和游鱼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段渗透

29、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潭水:清澈“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侧面相结合)游鱼: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特写镜头,动静结合)渗透着作者快乐的情感(似与游者相乐)(4)潭中的气氛是怎样的?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从原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幽深冷寂的气氛孤凄悲凉的心境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句中。3.品读,探究情感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感情,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变化的?请同学们先穿越时空回顾历史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

30、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苦。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在这些游记散文中,作者不光写山水,还写出一种境界来,这种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境界,是清凉、悠闲、深静的境界。作者所以爱好这种境界,跟他被放逐的抑郁心情是分不开的。在这种境界里面,正含蓄着作者痛苦的心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诗意,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激起我们深

31、切的同情和共鸣。柳宗元一心为国,力图革新,然而政治腐败,事与愿违,他被无情地贬谪到荒远之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同学们就不难理解被贬谪的柳宗元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分析: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由“隔篁竹”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接着写潭中的游鱼憨态可掬又活泼伶俐好像与人共享山水之乐似的,因此感到“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我合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然而这种快乐的心境只是暂时的,当作者望向西南,见到了溪水曲折幽邃、或明或暗,于是产生

32、了一种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而这种感受与作者被贬谪后的心境暗中契合,相互作用,于是周围环境变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渲染出一种幽深冷寂的气氛,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于是“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被贬谪的凄凉尽在其中。过渡语美国诗人爱默生曾说:“若你的心和大自然一起跳动,一切便呈现出来,每一种形式里潜藏的精神都呼唤着同类精神的回应。”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回应,抚平内心的创伤,柳宗元就是其中之一。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妨走进大自然中去谛听大自然的心跳,找到心灵最温暖的归属。4.赏读,读出自己同学们,小石潭给你留下的

33、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我看到了一个的小石潭,从词(或句)中看出来”的形式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参考示例:我看到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句中看出。我看到了一个草木葱茏的小石潭,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句中看出。我看到了一个群鱼戏水的小石潭,从“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句中”看出。5.熟读,争取成诵(三)拓展阅读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钴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

34、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35、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注释:浚(jn):深水。 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偃蹇(ynji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嵚(q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罴(p):棕熊。瀯瀯(yngy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匝(z)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请同学们思考:结合小石潭记的背景,谈谈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四)课堂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写景极具特色:有色彩,是画;有声音,是诗。文中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热爱、通过他细致深刻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描绘出小

36、石潭的优美和幽深冷寂,表达了一个被贬谪的官员孤凄悲凉的心境。(五)布置作业1.自选“永州八记”中的两篇游记阅读。2.走进大自然,写一篇寓情于景的游记。【板书设计】顺序 写法 抒情小 发现小潭 寓 乐石 潭中景物 情 潭 小潭溪流 于 记 潭中气氛 景 悲第5课时 组文阅读课【阅读篇目】右溪记喜雨亭记满井游记【作品分析】右溪记喜雨亭记满井游记这三篇文章都是“记”中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元结、北宋的苏轼、明代的袁宏道。这三篇散文,既有优美的写景,又有含蓄的抒情,情景交融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阅读这些文章,旨在体会“记”文风格的不同之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文言文的自主理解和欣赏能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

37、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能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但在一些文言词汇的特殊意义或用法方面还是有些困难,尤其对古人含蓄的抒情,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结合本单元主题,进行这三篇文章的组文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及自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关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3.了解古人思想、志趣,体味其笔下的美好境界。【教学重难点】运用批注法,读有所得,读有所悟。【教学方法】自学导读,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38、导入新课自古山川多美文,历代文人,更是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他们或“独坐幽篁里”或“相看两不厌”;他们或欣赏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的奇丽秀美,或领略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茫旷远,山水,已成为古人精神的依托。今天,让我们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旅游,探访古人的踪迹,感受他们的思想、志趣,体味他们笔下的美好境界。(二)速读文章,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先来了解一下三位古人及文章创作背景(1)右溪记作者,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乾元二年(75

39、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创作背景,右溪记作于唐代宗广德、永泰年间(公元763年7月公元766年11月),当时作者元结正在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任上。元结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赴道州刺史任时,由于几经兵荒马乱,加上“西原蛮”少数民族的侵犯,道州“人十无一,户才满千”,“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元结谢上表)。作为刺史,元结施行仁政,“为民营舍造田,免徭役”。此文记叙的对道州城西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溪加以整治的前后经过,正是

40、元结造福民众、政绩斐然的一个有力佐证。(2)喜雨亭记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

41、“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创作背景,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早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3)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创作背景,

42、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写于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心情愉悦,文章在此背景写成。下面,我们就随着三位古人的踪迹,欣赏一路风景,感受他们的思想志趣,享受他们笔下的美好境界。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三)赏读文章,体味语言之美仔细阅读文章,圈画文中的景物或场景描写并进行批注,体味语言之美,体味作者笔下的美好境界,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参考示例:右溪记“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

43、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批注: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喜雨亭记“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批注: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之中。唯其如此,苏

44、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义。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批注:“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作者正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特别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的。“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批注: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山上的积雪消融了,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这种拟人比喻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45、充满春的气息。(四)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志趣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篇文章,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从景物或场景描写中体味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志趣,把握文章的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表格。检验同学们的阅读收获,展示答案:(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了这三篇文章,在写景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呢?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巧用修辞,润色语言。情景交融,景中传情。(六)结束语当年的文人在山水中寻找自我,今天的我们亦会走进大自然,谛听大自然的心跳,寻觅那登山临水的潇洒身影,触摸那天人合一的浪漫情怀,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最温暖最纯净地栖息。【板书设计】写景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巧用修辞,润色语言。情景交融,景中传情。第6课时 略读实践课【作品分析】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