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 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个案社会工作根据自己的工作目标,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把价值、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为一个独立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 因其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时的不同的侧重点,以及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因而现代个案社会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模式和流派,构成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整体。 本讲将从个案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个案社会工作理论构成的学科理论基础、个案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逻辑发展历史以及个案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具体内容简介几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1理论的意义理论的意义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较高
2、的层次上来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个案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个人,而每个人和其问题各有特殊性,并且千变万化。个案社会工作的成效与工作者个人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案社会工作一度产生出一种“学徒式”的教育方式督导,即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尽管拥有专业的教育文凭,但仍需跟随有经验的个案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二至三年,才能独立接案。 但是,经验如果不能形成抽象的普遍化的理论,在经验知识的传承方面也会造成障碍。 理论知识则是对许许多多个人经验的理性总结。它通过一组相关联的概念和命题,将事物的现象和现象之间存在的规律逻辑地表述出来,揭示了许多个人经验中所包含的具有共性、普遍性和稳定性
3、的内容,并且对之加以深入系统的探究和合乎逻辑的说明,使人能把握住对象的本质与内在趋势,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因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人们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技术方面不断地深入和进步,因其抽象概括性的表述方法,而使知识能得以广泛地传播和传承。个案社会工作的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个案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还表现在个案社会工作学科化、专业化的过程中。 任何专业都要有自己的理论与知识体系,独特的理论与知识体系是专业的标志,个案社会工作也不例外。个案社会工作在其学科化、专业化的进程中,如果缺乏理论的支撑,其科学性、专业性就无从谈起。 西方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在近现代取得长足的进步,与西
4、方长期追求“之所以然”的理论是分不开的。而中国历史上有强大的技术的传统,但因为我们的文化和思维方法中缺乏将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形式逻辑的传统,以至于中国近现代的科学落后于西方,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我们有赵州桥,但却没有力学;我们有本草纲目,但却没有医药学;我们有无数的能工巧匠,却没有物理学。 2. 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功能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使个案社会工作者对将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有清楚的认识。 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他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定案主问题的性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案主的心理和行为作恰当的解释,是个案社会工作应当
5、具备的基本职能。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扎实的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功底,才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了解各种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从而使个案社会工作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根据其对个人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个案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的行为和社会过程,由此产生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操作方法。如社会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人格结构失衡以及社会环境不良所致,个案社会工作者应致力于帮助案主进行人格重建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最终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行为修正学派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制约下形成和改变的,强
6、调通过学习的过程改变行为等等。 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术及模式。 社会工作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的区别之一在于,它对如何解决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各类问题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方法和技术模式,使得处于较高抽象层次的理论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具备一种从方法论角度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从而避免因个人对理论理解上的主观差异造成的行动上对理论的偏离。 因此,我们认为: 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个案社会工作者,应该能将理论与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恰当的理论来指导实务,通过实务来检验、修证和选择理论,在理论与实务的相互结合、相互推动中,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
7、力。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工作者对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作适合国情的理论总结,只有这样,社会工作才能在中国获得其应有的学科地位。 二、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逻辑地位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在种类上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促使学者们开始探索这些互不相同的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来说,它们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大卫豪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作了归类:认为社会工作理论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theory for social work) 二是“社会工作的理论” (theory of social work)。 从其内容看,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8、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机制进行说明。 “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等进行说明。 从其功能来说,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侧重于讨论“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则侧重于讨论“如何改变人与社会”。 就其作用而言,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套抽象的背景式假设,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则主要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一套具体的行动指南。 就它们的地位来说,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整个理论构架中处于前提的地位, “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整个理论构架中则处于结论的地位。 就它们与社会工作联系的紧密程度而言,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9、并非仅有社会工作才能使用,它是社会工作与其他专业共有的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这是只有社会工作才需要使用以及只有社会工作才能够加以使用的理论,它是社会工作专业独有的理论领域。 皮拉利斯等人提出过另外一种理论结构模型。 它将各种社会理论从内容上划分为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可以将这种模型用图31表示: 这个模型根据理论抽象程度将各种社会工作理论从内容上划分为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实践理论三部分或三个层次。 同时将中观理论区分为解释性理论和介入模式理论两个层次,实际上是将大卫的模型加以了细化。 经过这种细化,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获得一种更为细致的理解。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
10、理论基础 个案社会工作在西方经历了一个从没有理论指导到自觉采用理论指导,从指导理论的单一化到指导理论的多元化,从主要借用心理学的理论到尝试借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这样一种发展演变历程。多元理论共存的事实,促使社会工作者对这些理论及其知识基础进行归类、整理,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 从内容上说个案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 心理分析学 这是以弗洛伊德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
11、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 这种理论对个案社会工作中的社会心理治疗模式有很大影响。个案社会工作者应用心理分析理论来对案主的不健全的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案主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平衡。 2.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 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的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社会心理治疗模式吸收了这一理论,一
12、方面关注案主本身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致力于帮助案主改善社会环境,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3.沟通理论 这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许多人的行为问题都是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等。几乎所有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后来都很强调这一点。 霍丽斯(Hollis)认为沟通是个人 和他人互动的媒介,个人的自我强度、自我防卫机能及知觉力等因素,对个人的沟通技术的优劣有决定性的影响。 4.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
13、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它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来对案主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治。 因为相对于人的心理,人的行为是一种外在的能观察到的行为,我们更应关心案主的外在的行为,帮助案主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行为主义理论,后来成为个案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之一,成为行为修正理论的知识基础。 5.认知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个案社会工作实施理论中的现实治疗法和理性情绪治
14、疗法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试图帮助案主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6.人文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萨特的存在主义、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卢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潜能、人的问题产生于人不能接受自我,所以应当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同时人也是有自由意志的,人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非理性的信念。点。 另外,符号互动理论也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 当
15、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如现在与过去的理解不一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问题便出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人本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现实治疗法、理情情绪治疗法等具体理论模式的理论前提大多出于这些理论观 四、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四、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 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是一组助人的具体理论模式,它把其他学科的理论融合为社会工作的操作性工作模式,从而取得了独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主要用于完成诊断、计划、干预和评价任务,以达到行为
16、改变、人格重建和社会变迁的工作目标。 1965年,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将个案社会工作的派别大致分为四派:即功能学派、心功能学派、心理与社会学派、问题解决学派理与社会学派、问题解决学派和行为修正学派行为修正学派。 (一) 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社会工作 1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以玛丽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的出版,标志心理与社会学派诞生。当时,个案社会工作因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个案社会工作的中心转向深度心理学,被称之为“诊断派”。 1937年汉密尔顿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有系统地阐述了“诊断派”的理论。该理论偏重于对人的行为作深层的心理分析。 60年代霍丽斯出版了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
17、理治疗法一书,书中强调社会心理治疗学派的重要观点,即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心理和社会学派由此成为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个案社会工作学派。 2理论框架 心理与社会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认知理论、家庭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角色行为理论、小团体理论、系统理论、沟通理论与危机理论等一系列20世纪20年代一60年代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 心理与社会学派的工作目标是:重视案主重视案主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社会环境问题,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社会环境问题,帮助案主调整人格体系、增加人格的成长和适帮助案主调整人格体系、增加
18、人格的成长和适应,以使案主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应,以使案主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 心理与社会治疗学派的理论体系包括: 对人的心理因素的认识。 心理与社会学派受心理分析的影响较大,认为人的行为的失调与障碍,往往是其内在的人格缺陷与自我不完善的外在表现。所以,必须理解人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治疗的出发点。 “人在情境中”(person in situation)的理论。 心理与社会学派还提出了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只有将遭遇问题的人放在其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并找到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人在
19、情境中”的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社会环境的认识。 心理与社会学派认为人作为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整体的一个部分,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影响个体。人的内在心理机制、人格特征与自我是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也必须在环境中才能治疗。 虽然考察的重点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机制,但这种考察不能离开特定的环境,该派对病态原因的探索以及解决方法的选择上,注重人所生活的环境的作用。 在诊断时,它注重对个人过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了解,在治疗中强调使用生理、人际关系或情境等中介来影响案主的行为。 3实施特点 强调专业关系在个案治疗中的作用。 心理与社会学派非常重视个案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认为良好的专业关系不仅是个案社
20、会工作进行的基础,而且本身就具有治疗的作用,它极其强调建立专业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重视心理社会调查。 根据“人在情境中”的系统理论,心理与社会学派有一个了解案主在情境中情况的基本认知框架,这个框架将有助于个案社会工作者找到导致案主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 重视诊断。 心理与社会学派是由诊断派发展而来的,所以非常重视通过诊断确定案主真正的病因,以便决定适合案主情况的服务方案。 治疗的方法。 心理与社会学派的治疗方法有两大类:即直接治疗和间接洽疗。直接治疗是通过会谈方式直接对案主进行治疗,其技术包括支持性技术、影响性技术与探讨、描述、宣泄以及反映性讨论。间接治疗是指改变环境,如为儿童安排寄养家庭等,通
21、过改变案主的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间接地协助案主改变行为。 心理与社会学派是一种可以向案主提供长期的支持性关系,一方面缓解案主压力,另一方面又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 (二)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 1历史背景 功能派个案社会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1930年由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兰克倡导,后经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塔夫和罗宾逊提出“机构功能”和“助人过程”这一概念而得名。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因此博得“功能派学院”的名声。 1967年,斯梅丽出版了他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一书,具有相当浓厚的功能派色彩,因而被视为将功能派理论发扬光大的功臣人物。 2理论框架
22、 功能派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兰克提出的自我心理学。 兰克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加以发扬。他承认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说,但他反对弗洛伊德对人类行为的消极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都受到文化以及其幼年经验中的潜意识的影响,个人被这些因素所操纵而往往自己不知道,因此个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实在很少。 但兰克认为人的行为更多的受到个人意识的影响,个人的行为虽然受其潜意识、非理性、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但一个人如果有了坚定的意志,他就可以控制并组织他的行为。因此,在社会工作中应通过帮助个人发挥力量解决问题以协助有困难者。 兰克对功能派的贡献,在于为该学派提供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性观。肯定个人有
23、健康的成长潜能,这种看法和诊断学派有明显不同。 诊断学派将案主看成是病态的,个案社会工作者要对其实施诊断和治疗,而功能派认为只要给与适当的助力,案主完全可以自己恢复正常。所以,促使个人改变的重心,不在社促使个人改变的重心,不在社会工作者,而在受助者自己,个案社会工作者会工作者,而在受助者自己,个案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只是协助。所能提供的只是协助。 功能派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包括: (1)强调机构功能 塔夫首创了“运用机构功能”的概念。 这个概念强调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协助个人发挥其潜能,帮助个人恢复正常生活。 机构功能是达成社会工作协助目标的基础。机构通过着眼于社会政策和社会利益,运用专业化、规
24、范化的服务手段,体现其助人的功能。这种观点使个案社会工作从单纯个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发展到社会性的援助,使个案社会工作在一种科层式的管理下得以开展,其助人的过程得以控制,助人的效果大大提高。 (如: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等机构,就是社会为下岗职工而设置的工作机构。) (2)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贡任 功能派认为,设置社会工作机构,是为了发挥社会力量以发展社会政策,体现社会对个人的责任。社会对人的责任主要有: 社会有义务为个人创造机会以发展其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满足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社会主要是通过社会政策与社会机构创造、培养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 社会工作正是通过制定与实施社会服务计划来促成人与社会的建设性
25、关系。 (3)强调案主的自由选择 功能派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自我选择去成长和改变时,成长和改变才可能发生。案主在接受机构服务前,他应该对机构的服务功能有所了解,然后才考虑与社会工作者建立怎样的专业关系。 案主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个案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其职责是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来引导案主,体验自身的内在潜力,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机构和工作者不能运用已有的资源和权威去操纵案主。 3.实施特点 功能派个案社会工作在实施时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实施的程序。功能派认为,社会工作服务必须经过“过程”才能完成。 这个过程包括不同时间阶段,即服务的开
26、始、中间、及结束阶段。 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利用每一个阶段,去和案主建立、发展和巩固专业关系,从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主要强调的有三点: 人是成长和变迁的中心。 社会机构在助人成长中扮演媒介和培育的角色。 社会工作是有着显著时间阶段、确定目标和结构的助人过 程。 (三)问题解决学派个案社会工作 1历史背景 问题解决理论源自人类对有效解决问题的程序的思考。 1933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在其出版的我们如何思考一书中认为,人类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时的方式有四种:即反应式思考、理性式思考、目标取向式思考和问题解决式思考。他还认为,人们要清除困难解决迷惑,就必须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 人们为了要
27、有效解决问题,就必须经过五个过程: 承认遭遇困难; 界定困难并详细记载; 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案; 从各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解决办法; 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功效。 对解决问题程序和过程的思考,使人们感到诊断派和功能派部有其局限性,如:治疗时间长,疗效却不明显。 因此,到50年代,波曼综合了各家的理论,如自我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社会学中的自我发展理论,创立了问题解决这样的一种综合了传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新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的理论基础除了莫基于杜威等思考模式以外,还综合了诊断派和功能派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前提首先是基于以下假设: 人类生活是一连串的问题解决过程。一个人对其自身、对他人、对事物(或
28、环境),从出生到死亡,事实上都在致力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获得快乐、报酬、稳定,来取代痛苦、惩罚、以及不均衡的状况,并追求较为舒适的生活。 一个人缺乏处理其自身问题的能力,往往是由于他缺乏动机、能力、以及机会,致使他难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模式的工作目标是基于上述假设,帮助个人或家庭处理目前无法克服的难题,并利用此方式,充分发挥其自我功能,以期将来在面对同样的难题时,能有较佳的处理方式。 具体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行动目标: 尽可能减少案主的焦虑与惧怕,引导和增强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并提供支持与安全感, 以激励最低程度的自我防卫,增加报酬性期待,使其自我功能得以发挥
29、从而解决问题。 增强案主的自我功能,包括增强其认知、判断、选择、理解、情感以及行动方面的能力。 提供案主解决问题或减轻问题所必需的机会与资源。 问题解决派达到上述目标的基本方法是一方面解决案主目前最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案主通过与社会工作者的不断接触,可以获得人格支持、心理帮助、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利用外部资源的途径。在整个个案社会工作中,涉及四个行动要素:个人、问题、地点和过程。 个人。 个人人格是一种开放系统。某一阶段的人格,只是一种先天和后天互动的暂时性产品。假如一个人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使他日后人格正常功能的发挥形成阻碍。 问题。 问题来自于需要或障碍或挫折
30、或不适应,有时是所有这些的综合。它们威胁到了或已经影响到了这个人的生活或他作为社会人对社会的适应。 但是案主对这些问题的认定,有时不一定会很客观或很准确。因此,案主的问题应该由案主和工作者共同来认知和界定。 地点。 所谓地点是指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式来协助人们的特殊机构和组织。机构的设置,不是为了解决大型的社会问题,而是为了帮助那些由于某些社会障碍而不能拥有良好生活的个人以及那些因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而遭遇问题的个人。机构有其特定的责任和规范化的运行程序。 过程。 主要指个案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之间不断互动和交换。它的中心是:使案主发展出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解决问题。 3实施特点 对问题的界定。 问
31、题解决学派要求将问题界定为具体的、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案主的问题往往是多层面的、复杂的,工作者与案主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处理的对象,因此,对问题需分清轻重缓急,并认清问题所属的真正性质。 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经验,问题解决学派把发展人格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自然结果,在协助案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案主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参考样本。这种新经验将促使案主改变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动模型。 (四)行为修正派个案社会工作 1历史背景 行为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它的奠基者是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但因为当时社会仍然以心理分析理论为主流,故该派理论末受学术界
32、注意。一直到50年代以后,它才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从而也开启了其临床的领域,到60年代发展成为临床和助人领域的重要科学。70年代,行为学派成为个案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派。 行为修正学派与前三个学派在理论基础、理念意识与实施方法上大不相同。心理与社会学派、功能学派与问题解决学派均以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为基础,重视个人内在冲突、人格障碍、自我功能与环境间的交互影响。而行为学派则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制约下形成和改变的,强调通过学习的过程改变行为。很显然,行为修正学派的工作特点是在人的外显行为上。正因为这一点,行为修正学派在20世纪60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 2理论
33、框架 行为修正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而学习理论又区分为巴甫洛夫的反应制约模式、斯金纳的操作制约模式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模式。因此,行为修正学派又区分成反应制约派、操作制约派、社会学习理论。 反应制约模式强调刺激反应模式,即反应必须有刺激引发,反应的性质也为刺激的性质所决定。行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这种关系一旦建立,某一刺激就能引起某一反应,这样就产生了学习的效果。 反应性行为是无法由个人意识随意控制的,如果某一刺激引起的是我们最常见的焦虑反应,个人经常受其支配,其外显行为就会出现问题。 操作制约模式,又称工具模式,由斯金纳创立。 认为行为模式能否建立,以及行为模
34、式的方法,都由行为结果来决定。行为反应是由行为结果来决定的,从而有些行为结果(正结果)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有些行为结果(负结果)则反而会削弱行为甚至完全消失,所以只要改变行为的结果就可以改变行为。 社会学习模式。 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认为,许多行为不需要经过前两种制约,只要经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过程就可以使行为改变。此外,人的思想和感受也影响人的行为,如果人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也会朝积极方向改变。 行为修正学派是众多治疗法中理论基础最为单一和完整的。 行为修正的技术,主要包括: 支持性心理治疗。 借助治疗者对病患者的心理支持作用,使其重新肯定自己并对自己产生自信心,认识自己的能力。具体方法是
35、:倾诉、控制、解释、训练以及改善环境等。 分析性心理治疗。 对案主作精神分析,以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根源。它使用的技术是帮助病人去分析自己的问题,了解影响情绪与行为的有关因素,以改善心理反应。 行为治疗。 着重训练案主去改善目前的症状与行为反应。这一治疗特点在于设计一个有计划的治疗过程,制造实验性的治疗场面,去训练案主改变其行为反应。具体做法包括:正增强、负增强、角色扮演、榜样、惩罚等等。 3.实施特点 行为学派对人的行为习得与改变的新的理解,导致了该实施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强调通过观察发现案主的行为。人们行为活动范围广泛,但无论是思想感情与行为趋向,都可由观察者的感观来辨认。案主的行为正常与
36、否,治疗效果的好坏与否,都只能通过案主外显的行为来说明。 撇开对人内在心理机制的分析诊断,直接关注当前与问题有关的行为,直接以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的对象。 注重治疗技术。行为学派以削弱不适应行为,增加适应行为为主要目的。其理论主要表现为针对不同类型行为制订修正行为的一系列方法与技术。 总之,行为学派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及纠正偏差行为的方法,为个案社会工作开创了一种新的途径。其优点在于,学习到的行为,通常具有持久性,并且还可以将这种新的行为模式放在类似情景中去运用。 缺点是不重视整体性的人,不能真正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因而一旦人的内在冲突仍然存在,就会导致外在行为的偏差。 因此,我们认为,行为修正理论和前三种理论应该互相补充,根据案主的情况决定采取何种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