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05 ,大小:2.16MB ,
文档编号:2987364      下载积分:2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987364.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课件.ppt

1、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 1.水源水污染特征q常规水源常规水源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 3020-93l 一级水源水:水质良好l 二级水源水:水质受轻度污染l 水质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水源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l 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l 类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以及保护区;l 类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l 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l 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项目类类类BOD5(mg/L)334总氮(mg/L)0.20.51.0总磷(

2、mg/L)0.020.10.2地表水主要水质指标标准限值1.水源水污染特征q微污染水源微污染水源 指微量和痕量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被污染的水。n 可溶性有机物n 氮n 藻类n 铁、锰等重金属1.水源水污染特征q1.1污染源污染源 城市工业废水 城市生活污水 垃圾渗滤液 大气降水 农业面源r1.2 地下水污染特征 1一般不易污染 2污染速度慢 3污染物质多以无机有毒物质为主,少见有机物 4 其自净能力差,污染状况存在时间长 5相对于地表水污染扩散速度慢1.水源水污染特征q1.3河流污染特征河流污染特征 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 断面上分布不均匀断面上分布不均匀 河流自净能力

3、强河流自净能力强 污染影响大污染影响大q1.4库湖污染特征库湖污染特征 稀释能力差 积累和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强 易出现富营养化 易出现底质污染v富营养化的危害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质变浑 溶解氧减少 藻毒素 增加色度、臭味 产生致突前体物 增加制水成本 破坏水生生态水源地常见的藻类水源地常见的藻类v 硅藻门硅藻门 直链藻直链藻 舟形藻舟形藻 小环藻小环藻 星杆藻星杆藻v 绿藻门绿藻门 小球藻小球藻 水绵水绵 胶群藻胶群藻 v 蓝藻门蓝藻门 颤藻颤藻 项圈藻项圈藻 蓝束藻蓝束藻水体中有恶臭的藻类v 蓝藻门蓝藻门 束丝藻属束丝藻属 鱼腥藻属鱼腥藻属 腔球藻属腔球藻属 v 绿藻门绿藻门 空球藻属空球藻属

4、v 硅藻门硅藻门 针杆藻属针杆藻属具有藻毒素的藻类具有藻毒素的藻类v蓝藻门蓝藻门 铜锈微囊藻铜锈微囊藻 不定腔球藻不定腔球藻 水华鱼腥藻水华鱼腥藻 水华束丝藻水华束丝藻藻毒素的类型藻毒素的类型l赤潮藻毒素赤潮藻毒素 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毒 短裸甲藻毒素短裸甲藻毒素 溶血性毒素溶血性毒素 细胞性毒素细胞性毒素 氨毒氨毒l水华藻毒素水华藻毒素肝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神经毒素脂多糖内毒素脂多糖内毒素v底泥的危害耗氧耗氧再悬浮再悬浮向水体中释放向水体中释放N和和Pq1.4水源中的污染物水源中的污染物 胶体胶体 细菌细菌 藻类藻类 无机颗粒无机颗粒(粘土、氧化铝等)(粘土、氧化铝等) 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大分子有

5、机化合物(蛋白质、碳氢化合物等蛋白质、碳氢化合物等)有机物有机物传统有机物:传统有机物:水生生物及其分泌物、腐殖质水生生物及其分泌物、腐殖质耗氧有机物:耗氧有机物: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物藻类有机物:藻类有机物:藻类分泌物及其藻类尸体分解物藻类分泌物及其藻类尸体分解物非溶解性有机物:非溶解性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包裹的颗粒、生大分子有机物包裹的颗粒、生物态颗粒、油的乳浊液物态颗粒、油的乳浊液有毒有机污染物:有毒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三氯甲烷、石油类多氯联苯、三氯甲烷、石油类污染物污染物憎憎水水酸性酸性 碱性碱性中性中性腐殖酸、富里酸、中等和高分子量的烷基羧

6、酸和腐殖酸、富里酸、中等和高分子量的烷基羧酸和烷基二羧酸、芳香族酸、酚类、丹宁烷基二羧酸、芳香族酸、酚类、丹宁蛋白质、苯胺类、高分子量的烷基胺蛋白质、苯胺类、高分子量的烷基胺烃类、醛类、高分子量的甲基酮类、酯类、呋喃、烃类、醛类、高分子量的甲基酮类、酯类、呋喃、吡咯吡咯亲亲水水酸性酸性碱性碱性中性中性羟基酸、糖类、磺酸基类、低分子量的烷基羧酸羟基酸、糖类、磺酸基类、低分子量的烷基羧酸和烷基二羧酸和烷基二羧酸氨基酸、嘌呤、嘧啶、低分子量的烷基胺氨基酸、嘌呤、嘧啶、低分子量的烷基胺多糖、低分子量的烷基醇、醛、酮多糖、低分子量的烷基醇、醛、酮 水中天然有机物分类水中天然有机物分类2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

7、展q2.1国际上饮用水水质标准发展趋势国际上饮用水水质标准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重视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因素及一些感官指标 有毒物质 消毒副产物: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卤乙酸 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贾第虫、隐孢子虫 1955.05,自来水水质暂行标准(修正稿) 1956.12,饮用水水质标准(草案)l 15项+0项消毒副产物 1957.04,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选择及水质评价暂行规则 1959.08,饮用水卫生规程l 17项+0项消毒副产物 1976.12,饮用水卫生标准(试行)(TJ20-76)l 23项+0项消毒副产物 1986.10,饮用水卫生标准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8、GB5749-8585)l 35项+1项消毒副产物 2001.09,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l 96项+13项消毒副产物 2005.6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 2007.7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q2.2我国与其他国家水质标准的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水质标准的比较p 台湾标准p 日本标准p 美国标准p WHO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新标准中的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增加了71项。 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 饮用水消毒剂指标由项增至项;饮用水消毒剂指标由项增至项; 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

9、21项; 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 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 放射性指标仍为2项。 增加了增加了三种消毒剂三种消毒剂接触时间接触时间出厂水消毒剂的限值出厂水消毒剂的限值3地面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类与特性q3.1重点控制污染物 挥发性卤代烃挥发性卤代烃 苯系物苯系物 氯代苯类氯代苯类 酚类酚类 多氯联苯多氯联苯 硝基苯硝基苯 苯胺类苯胺类 多环芳烃类多环芳烃类 酞、酸、酯类酞、酸、酯类 农药农药 丙烯腈丙烯腈 亚硝胺类亚硝胺类q重点控制污染物的特点 有毒性 长效性,影响不可逆 有机氯占主体 在水中含量低 q3.23.2嗅和味嗅和味 水源异嗅水源异嗅 自然发生:水藻引

10、起,放线菌自然发生:水藻引起,放线菌 人为发生:污水排入人为发生:污水排入 管网水箱异嗅管网水箱异嗅 二次污染:细菌、藻类二次污染:细菌、藻类4 有机物分子量与净水工艺q4.1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特性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特性 分子量大于分子量大于1000 形成色度形成色度 水质好的湖水 分子量小于1000有机物占主体 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 Biodegradatable (Deliquescent) Organic Carbon 主要是小分子量(1000)的有机物 NBDOC BDOC/DOCv常规处理的目标常规处理的目标 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腐殖质、蛋白质、腐殖

11、质、蛋白质、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 被大分子有机物包裹的颗粒被大分子有机物包裹的颗粒 生物态颗粒有机物和油的乳浊液生物态颗粒有机物和油的乳浊液v 活性炭吸附的物质活性炭吸附的物质 溶解度小、亲水性差、极性弱的有机物:溶解度小、亲水性差、极性弱的有机物: 除草剂、杀虫剂、农药、合成洗涤剂、合成燃料、人除草剂、杀虫剂、农药、合成洗涤剂、合成燃料、人工合成有机物工合成有机物v 生物处理的目标生物处理的目标 对分子量大于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无去除效果的有机物无去除效果 机理: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机理: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 微生物胞外酶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胞外酶对大分子有机

12、物的分解作用 生物吸附絮凝的作用生物吸附絮凝的作用q4.2有机物分子量与净水工艺的选择有机物分子量与净水工艺的选择分子量区间分子量区间原水原水(mg/L)混凝沉淀出水混凝沉淀出水生物陶粒出水生物陶粒出水活性炭出水活性炭出水05001.673.658.716.250010000.87-29.786.7100030001.4516.616.868.63000100000.6956.560.0-100001000000.2986.2-50.0表表4.1 4.1 各处理单元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各处理单元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 %)表表4.24.2 各单元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各单元对

13、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分子量区间混凝沉淀生物处理活性炭吸附10000100000有效去除有效去除增加部分去除300010000有效去除有效去除部分减少增加10003000部分去除部分去除有效去除有效去除5001000增加部分去除有效去除有效去除0500基本无效有效去除有效去除部分去除表表4.3 4.3 最佳工艺选择最佳工艺选择有机分子量50050010001000300030001000010000100000工艺生物生物处理处理GAC吸附GAC吸附混凝沉淀生物处理混凝沉淀5 深度处理技术o 5.1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o 5.2 臭氧氧化臭氧氧化o 5.3 臭氧活性炭臭氧活性炭o 5.4

14、生物活性碳生物活性碳o 5.5 光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o 5.6 吹脱法吹脱法o 5.7 膜法膜法活性炭活性炭吸附吸附 去除色度、嗅去除色度、嗅 有效去除小分子有机物有效去除小分子有机物 对三卤甲烷去除能力有限对三卤甲烷去除能力有限 有效去除杀虫剂有效去除杀虫剂 对氯化产生的致突物质有去除作用对氯化产生的致突物质有去除作用臭氧氧化 去除色度和臭味去除色度和臭味 杀藻杀藻 与常规工艺或活性炭吸附结合可避免三氯甲烷前与常规工艺或活性炭吸附结合可避免三氯甲烷前体物的产生体物的产生 可氧化苯并萤蒽、苯并蓖、苯、二甲苯、苯乙烯、可氧化苯并萤蒽、苯并蓖、苯、二甲苯、苯乙烯、氯苯、艾氏剂等氯苯、艾氏剂等 助凝

15、助凝 对已形成的三氯甲烷无去除作用对已形成的三氯甲烷无去除作用 可能导致水中可生物降解物质增多与细菌繁殖可能导致水中可生物降解物质增多与细菌繁殖 对对DDTDDT、环氧七氯、狄氏剂和氯丹等无效、环氧七氯、狄氏剂和氯丹等无效臭氧活性炭 臭氧臭氧+活性炭活性炭 臭氧氧化:臭氧氧化: 大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 小分子有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或者CO2+H2O 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 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生物活性碳v比活性炭吸附更多优点:l 增加溶解性物质的去除率增加溶解性物质的去除率l 延长活性炭的再生周期,减少运行费用延长活性炭的再生周期,减少运行费用l 水中氨氮可以被生物转化为硝酸盐,减少了

16、水中氨氮可以被生物转化为硝酸盐,减少了后氯化的投氯量,降低了三卤甲烷的生成量后氯化的投氯量,降低了三卤甲烷的生成量l 被认为是目前饮用水处理去除有机物(包括被认为是目前饮用水处理去除有机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最有效的方法有机污染物)最有效的方法光催化氧化 氧化能力极强氧化能力极强 有效去除多氯联苯,烷烃、烯烃和芳有效去除多氯联苯,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氯化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香烃的氯化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六氯苯、六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六氯苯、六六六,酚,氯酚,硝基苯、染料六,酚,氯酚,硝基苯、染料v光催化氧化 以以n型半导体为敏化剂型半导体为敏化剂 n型半导体型半导体

17、:TiO2、TiO3、WO3、Fe2O3、CdS 、Sr 等,等, 光催化活性高,反应前后性质不变光催化活性高,反应前后性质不变 长期运行催化剂有中毒现象长期运行催化剂有中毒现象 再生有困难再生有困难吹脱法 去除去除CO2, H2S, NH3 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氧化水中的金属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氧化水中的金属 去除三氯乙烯,氯苯,去除三氯乙烯,氯苯,1,3-二氯苯等二氯苯等 去除分子量小的挥发性有机物去除分子量小的挥发性有机物臭氧-生物活性碳 提高了溶解性有机碳的去除率提高了溶解性有机碳的去除率 延长了活性炭再生周期延长了活性炭再生周期 无有机氯化物产生无有机氯化物产生 杀藻杀藻膜技术处理效

18、果好处理效果好成本高成本高6预处理技术v 预处理方法预处理方法 氧化法氧化法 化学氧化法化学氧化法 分解破坏水中污染物的结构达到转化或分解污染物 的目的 生物氧化法生物氧化法 可有效去除原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 去除氨氮、铁、锰等污染物 吸附法吸附法6.1 氧化预处理氧化预处理q 6.1.1 化学氧化预处理化学氧化预处理 氯气氧化预处理氯气氧化预处理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的生长、氧化一些有机物减少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的生长、氧化一些有机物减少混凝剂用量混凝剂用量生成卤化有机污染物,不易去除,造成用水安全生成卤化有机污染物,不易去除,造成用水安全性降低性降低 高锰酸钾氧化预处理高锰酸钾氧化预处理 有效降低水

19、的致突变活性有效降低水的致突变活性 氧化产物中有些是碱基置换突变物氧化产物中有些是碱基置换突变物6.1氧化预处理氧化预处理q 6.1.1化学氧化预处理化学氧化预处理 二氧化氯氧化预处理预处理l 除藻除藻l 去除异味:去除异味: 用量用量1mg/L左右左右l 除锰:除锰: 优于优于O3、Cl2、KMnO4l 去除有机物去除有机物l 不与氨氮反应不与氨氮反应l 投量过多增加色度投量过多增加色度 q6.1.16.1.1化学氧化预处理化学氧化预处理 氯气氧化预处理氯气氧化预处理 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的生长、氧化一些有机物减少混凝剂用量 生成卤化有机污染物,不易去除,造成用水安全性降低 高锰酸钾氧化预处理高

20、锰酸钾氧化预处理 有效降低水的致突变活性 氧化产物中有些是碱基置换突变物 紫外光紫外光(UV)(UV)氧化预处理氧化预处理 有效降低有机物浓度 对毒性物质无去除能力 光解作用产生致突变物或其前体物 臭氧氧化预处理臭氧氧化预处理 对移码突变物有部分去除效果 对碱基置换突变物没有明显效果 部分臭氧化产物不易被常规处理去除q6.1.2生物氧化预处理曝气生物滤池 生物塔滤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转盘反应器 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土地处理系统q6.2吸附预处理吸附预处理 粉末活性炭吸附l 去除色度和嗅 粘土吸附l 去除有机物l 改善絮凝效果q6.3强化混凝强化混凝 去除对象:天然有机物(NOM) 目的:控制氯消毒产生

21、的卤代有机污 染物,去除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7富营养化水源的饮用水净化处理q7.1对给水厂运行的不利影响对给水厂运行的不利影响v 7.1.1藻类堵塞滤池v 7.1.2药耗增加v7.2对水质的不利影响对水质的不利影响v7.2.1藻类致臭 富营养化水体的致臭物质l 土味素l 2-甲基异莰醇l 2,4,6-三氯茴香醚l 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l 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l 三甲基胺v7.2.2藻类产生藻毒素v7.2.3藻类和有机物是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 有机物 产生消毒副产物的母体物质 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THMs) 卤乙酸(HAAs)q7.3对管网水质的不利影响对管网水质的不利影响 成为微生物

22、繁殖的基质l 影响水质影响水质l 缩短管网服务年限缩短管网服务年限l 增加配水动力费用增加配水动力费用 形成管垢形成管垢 q7.4纯藻种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纯藻种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烧杯试验显示: 藻类浓度低于5106个/L无不利影响 在适宜的浓度下,藻类能促进混凝过程,而浓度过高时,则会干扰正常的混凝过程q7.5 藻类有机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藻类有机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v 低浓度藻类对混凝过程不产生影响或改善混凝低浓度藻类对混凝过程不产生影响或改善混凝v 高浓度藻类对混凝过程有干扰作用高浓度藻类对混凝过程有干扰作用q7.6 7.6 藻类控制技术藻类控制技术 化学药剂:硫酸铜、二氧化氯、臭氧 生物制剂:

23、大麦秆浸出液、芦苇萃取液 微滤机除藻:5060% 气浮除藻:90% 直接过滤:3099.9% 强化混凝沉淀:90% 生物处理:7090%q7.7 臭味控制技术臭味控制技术v化学氧化法v活性炭吸附法v生物处理法v联合法n7.8有机物去除技术v臭氧氧化v生物处理v活性炭吸附n7.9对富营养化水源的推荐净水工艺对富营养化水源的推荐净水工艺v7.9.1臭氧生物处理v7.9.2组合工艺富营养化水源水主要问题与饮用水净化工艺选择富营养化水源水主要问题与饮用水净化工艺选择8 饮用水水质生物稳定性v8.1概念 饮用水质的稳定性饮用水质的稳定性指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支持异养细菌生长的潜力,即当有机物成为异养

24、细菌生长的限制因素时,水中有机营养基质支持细菌生长的最大可能性。 生物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用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用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来表来表示管网水中被细菌利用的有机质的浓度,它示管网水中被细菌利用的有机质的浓度,它可作为管网中细菌生长的潜在能力指标。可作为管网中细菌生长的潜在能力指标。8 饮用水水质生物稳定v8.2两个重要指标两个重要指标 BDOC: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是水中细菌微生物新陈代谢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是总有机碳(TOC)中可以生物同化吸收的那一部分有机碳。是有机物中最易被细菌吸收、直接同化成细菌体的部分,是BDOC的

25、一部分 ,可以用来衡量水中异养菌再生的生物稳定性。 AOC/BDOC的比值的比值:可以看作是饮用水中存在的可生物降解有机化合物的相对生物稳定性。DOC:溶解性有机碳;POC:颗粒有机碳;COC:胶体有机碳;DOC:溶解有机碳。l 对于良好的水源,水未用氯消毒时,AOC小于10g乙酸碳/L,异养菌不发生增值; l 水经消毒而AOC在50100g乙酸碳/L时,细菌孳生受到抑制,生物稳定性好; l AOC大于200g乙酸碳/L时生物稳定性差,细菌迅速孳生。 一些研究结论:用用AOC评价水处理工艺对进入管网水的生物稳评价水处理工艺对进入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时,以下趋向引起关注:定性时,以下趋向引起关注:

26、 l 用氯胺消毒的生物稳定性优于用液氯消毒;用氯胺消毒的生物稳定性优于用液氯消毒; l 采取二氧化氯替代液氯进行源水的预氯化措施,可降采取二氧化氯替代液氯进行源水的预氯化措施,可降低低AOC值;值; l 合理保持出厂水的余氯在偏低范围,必要时管网内局合理保持出厂水的余氯在偏低范围,必要时管网内局部补充加氯,可以降低管网水的部补充加氯,可以降低管网水的AOC值;值; l 膜过滤法处理水的生物稳定性差,膜过滤法处理水的生物稳定性差,AOC值高;值高; l 生物活性碳法(生物活性碳法(GAC)处理水的生物稳定性好;)处理水的生物稳定性好; l 美国、日本都已证实经臭氧处理后的水,美国、日本都已证实经

27、臭氧处理后的水,AOC值高。值高。http:/ 影响管网细菌繁殖的因素 余氯余氯 营养物质营养物质 AOC / BDOC 水力因素水力因素 颗粒物的影响颗粒物的影响 温度温度q8.4 AOC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 AOC10g乙酸碳/L,异养细菌不能生长 BDOC0.1mg/L,大肠杆菌不能生长 AOC和BDOC为小分子量有机物,适合生物处理q8.5氧化剂对AOC的影响P17(荧光假单胞菌菌株)NOX(螺旋菌菌株) q8.6AOC在给水管网中变化的规律性分析图图 氯胺消毒型管网水中氯胺消毒型管网水中AOC的变化的变化9饮用水消毒、消毒副产物和生物稳定性的关系q9.1消

28、毒副产物(THMEP) 三卤甲烷THMs 卤乙酸HAAs 卤代腈 卤代醛q9.2氯消毒、消毒副产物和AOC之间的关系消毒消毒副产物副产物氯氯AOC细菌细菌产生产生杀灭杀灭增加增加产生产生增加增加产生产生9.3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危害v三卤甲烷(4种): 三氯甲烷 二氯一溴甲烷 一氯二溴甲烷 三溴甲烷v卤乙酸(9种): 一氯乙酸 二氯乙酸 三氯乙酸 一溴乙酸 二溴乙酸q9.4 不同给水处理单元不同给水处理单元 对卤乙酸及其前体物的去除规律对卤乙酸及其前体物的去除规律去除对象去除对象三卤甲烷三卤甲烷三卤甲烷三卤甲烷前体物前体物卤乙酸卤乙酸卤乙酸卤乙酸前体物前体物适宜处理单元适宜处理单元常规处理常规处

29、理新炭(吸附新炭(吸附作用)作用)常规处理常规处理活性炭(吸活性炭(吸附或微生物附或微生物降解)降解)常规处理常规处理旧炭(微生旧炭(微生物作用)物作用)表表 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工艺选择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工艺选择q9.5消毒方式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q9.6加氯点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v 多次加氯可降低多次加氯可降低HAAs和和THMs的生成量的生成量v 第一次加氯量越低,消毒副产物生成量越低第一次加氯量越低,消毒副产物生成量越低q9.7几种消毒方式的比较 按照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排序:按照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排序: 一次加氯 加氯胺 多点加氯 卫生部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消毒剂和消毒设备卫生生

30、活饮用水消毒剂和消毒设备卫生安全评价规范安全评价规范 : 消毒副产物消毒剂或消毒设备使用后在消毒生活饮用水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 一般,产生于采用消毒剂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时(NOM)DBPs。 1972年,鲁克博士在鹿特丹自来水厂首先发现处理后的饮用水中有三卤甲烷(THMs)。 1974年发现氯消毒会产生具有致突变和致癌性的三氯甲烷,此后,国际饮用水界研究消毒副产物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自1974年以来已鉴定出约600种消毒副产物,可能已鉴定出:。l 控制技术控制技术 n 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n 采用替代消毒剂和消毒方法采用替代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n 去除消毒过程中已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去除消毒过程中已产生的消毒副产物 l 政策及标准政策及标准 n 制订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制订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标准l 去除消毒过程中已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去除消毒过程中已产生的消毒副产物1 强化混凝法 2 化学氧化法 3 生物预处理方法 4 活性炭法 5 组合工艺1 曝气法吹脱 2 活性炭 3 膜技术主要参考书目 聂梅生,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中国建筑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业出版社 王占生,刘文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10 膜技术基本原理荷兰,李琳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 电子图书馆 Email: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