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基础落实案)【课程标准】1.中外历史纲要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时空框架】【概念清单】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三衙、节度使、转运司、禁军、四监司、通判、岁币、岁赐、募兵制、庆历新政、征兵制、靖康之变、绍兴和议、岁贡【知识梳理】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注意: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目的: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背景: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2、、武将干政使中央集权削弱;3.措施:(1)在中央设“二府三司”,分割宰相权力: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2)在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财政(制
3、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崇文抑武方针: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抑制武将势力膨胀。措施:用文官担任枢密院和地方各州长官;【崇文抑武方针的作用】逐渐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4.影响:(注意两个方面)(1)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影响了行政效率;形成了
4、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制度建设2.科举: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考试采用糊名校考(四)法律与教化2.教化:(1)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2)程朱理学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3)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面对积贫积弱的政局,北宋统治者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四、北宋的改革(一) 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1、 概况: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触犯了官僚
5、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1069年-1085年)也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1、 背景:必要性: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入不敷出,造成积贫局面;军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民族矛盾尖锐。可能性: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 目的: 直接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根本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4、变法措施: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知识拓展】王安石变法
6、的主要举措及作用(融合其他版本教材)项目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保障了农民生产生活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免役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打击了免役特权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税清丈出大量隐瞒的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依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打破大商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强兵之法改
7、变积弱局面保甲法农户按保组织,闲时训练,战时作战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代养官马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将兵法精简裁并禁军,选拔将官,加强训练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产量、质量提高取士之法选拔人才,巩固统治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科,改革进士科;改革考试内容,以经义策论取士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官;设置专门学校唯才用人重用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成规 5、 评价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积极性: A.一定程
8、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局限性: A.未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深化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主要原因)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决心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根本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五、南宋的偏安与灭亡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2.宋金关系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
9、兴和议。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4. 南宋的灭亡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南宋灭亡,元完成统一。五、对外关系:北方因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1.背景:(1)北方陆路交通阻隔;(2)经济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海路转趋发达;(3)统治者采取开放的对外态度和政策,等等第10讲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时空框架】 辽 金 元朝916 960 1038 1115 1125 1127 1206 1227 1271 1234 1368
10、 西夏 北宋 1127 1276 南宋【概念清单】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辽军南征逼近东京,宋真宗到达澶州后士气大振,辽宋议和。和议内容有: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916 -1125“南北面官”(藩汉分治)金1115-1234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制度)二、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统一:(一)、统一草原与立国:公元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称为“成吉思汗”(二)蒙古西征:西征时间成果第一次1218年后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
11、岛第三次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蒙古西征的影响: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3、 元朝建立与统一: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元世祖,建立元朝;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定都燕京(1272年),称大都。公元1276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在崖山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文天祥抗元)3、巩固统一:(1)中央:设中书省,(2)地方:设行中书省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吐蕃(西藏)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加
12、强对西域(新疆)地区的管理;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省,负责经略台湾。(3)官员选拔和管理:选官: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随着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管提高,恢复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在秦朝郡县制基础上的重大变革,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第11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程标准】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概念清单】瓷路、经济重心南移、榷场、交子、市舶司、南北分卷、重文轻武、田制不立不抑兼并、门第观念知识点一辽宋夏金元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农业(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
13、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3)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2.手工业(1)制瓷业3.商业发展(1)特点: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表现4.城市繁荣1.宋朝对外交往: (1)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为主,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2)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1. 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作为铺币,与铜
14、钱兼行。2. 元朝把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问题:滥印纸钞导致通货膨胀,财政崩溃。知识点二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的变化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1.宋朝时期(1)门第观念的淡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租佃关系发展,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2. 官员考核制度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第12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 中外历史纲要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程朱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概念清单】三纲五常、程朱理学、【知识梳理】1. 背景:(2)佛、道盛行,儒学受到冲击;三教合一。(3)北宋中期,兴起儒学复兴运动。儒学家试图挖
15、掘儒家经典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如张载提出“四为”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 代表人物及著作:二程、朱熹。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3. 思想主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世界的本源)。人生观: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4.特点:儒学吸收和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注重抽象思维,哲学化、思辨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世俗化、平民化趋势明显。6、地位:(1)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2)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案标准以程朱理
16、学的解释为主。7.影响:(1)重建儒学的主流地位。(2)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 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造纸术推动了欧洲书写材料的变革,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3)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开拓了世界市场(4)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4. 两位科学家(1)沈括,著有梦溪笔谈,它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2)郭守敬,授时历。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中有关于炼制火药方法的最早记载。(2)唐朝末年,火药已应用于战争。【阶段特征】【时代特征】1、 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省制的开端。2、 2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商税收入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3、 文化上:理学。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4、 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