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疫缺陷病 (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 IDD ) 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中任何是免疫系统中任何 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 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一.概概 念念 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免疫器官 周围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免疫系统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其他免疫细胞其他免疫细胞 抗体抗体 免疫分子免疫分子 补体补体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 多能造血干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 髓样干细胞髓样干细
2、胞 淋巴样干细胞淋巴样干细胞 骨髓骨髓 胸腺胸腺 单核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B细胞细胞 T细胞细胞 抗体抗体 效应细胞效应细胞 和淋巴因子和淋巴因子 1、 原发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 PIDD)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1 1) 体液(体液(B B细胞)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50%50%) (2 2)细胞()细胞(T T细胞)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10%10%) (3 3)联合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30%30%) (4 4)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6%6%) (5 5)补体缺陷病()补体缺
3、陷病(4%4%)) ) 二.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IDDIDD)的分类)的分类 2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SIDDSIDD: (s secondary econdary i inmmunonmmunod deficiencyeficiency d diseasesiseases) 指发生在其他疾病基础上或因某些理化因素所致指发生在其他疾病基础上或因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障碍。的免疫功能障碍。 (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 .感染感染. .药物药物. .肿瘤肿瘤) ) PID与与SID的区别:的区别: PID SID 1、 特定基因缺失特定基因缺失 1、 后天因素后天因素 相
4、应免疫细胞或分子受损相应免疫细胞或分子受损 广泛免疫系统受损(程度轻)广泛免疫系统受损(程度轻) 相应功能完全缺失相应功能完全缺失 部分功能下降部分功能下降 2、 免疫缺陷终身性免疫缺陷终身性 2、去除不利因素免疫功能可恢复、去除不利因素免疫功能可恢复三、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三、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n 1、易发生感染、易发生感染n 2、易发恶性肿瘤、易发恶性肿瘤n 3、伴发自身免疫病、伴发自身免疫病n 4、多系统受累和症状多变性、多系统受累和症状多变性n 5、遗传倾向性、遗传倾向性n 6、发病年龄、发病年龄 体液免疫缺陷体液免疫缺陷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补体缺陷补体缺陷 细胞
5、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 胞内寄生菌、病毒胞内寄生菌、病毒 真菌、原虫感染真菌、原虫感染 体内正常菌群体内正常菌群无致病性或致病性弱的微生物无致病性或致病性弱的微生物均十分易感均十分易感 感感 染染细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化脓性感染为主)(化脓性感染为主)易发恶性肿瘤易发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系统肿瘤等居多。白血病、淋巴系统肿瘤等居多。伴发自身免疫病伴发自身免疫病 SLE、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贫血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贫血等较多见较多见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 正常人正常人 PIDD患者患者 发病率发病率 较低较低 14%多系统受累和症状多变性多系统受累和症状多变性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消化系统造
6、血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关节系统骨骼关节系统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黏膜皮肤、黏膜遗传倾向性遗传倾向性1 / 3 - 常染色体遗传常染色体遗传1 / 5 - 性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隐性遗传PIDD发病年龄发病年龄50%以上以上PIDD从婴幼儿开始发病从婴幼儿开始发病。15岁以下的岁以下的 PIDD患者中患者中80%为男性。为男性。 (一一). 原发性原发性IDD 举例:举例: 1. 抗体抗体(B细胞细胞)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2. T 细胞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3 . 联合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
7、缺陷病:魏魏- 阿综合症阿综合症(Wiskott-Aldrich) 4.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慢性肉芽肿慢性肉芽肿5. 补体系统缺陷补体系统缺陷: C1抑制分子缺陷抑制分子缺陷四、四、 常见的免疫缺陷病常见的免疫缺陷病主要免疫学特征:主要免疫学特征: 1.婴儿从婴儿从5-6个月开始出现反复化脓性感染个月开始出现反复化脓性感染 2.IgG浓度低于浓度低于2.0g/L。IgM、IgD、IgD、IgE极低极低 或测不到或测不到 3.外周血外周血B细胞缺乏细胞缺乏 4. 丙球替代疗法效果好丙球替代疗法效果好 免疫发病机制:免疫发病机制: 前前B细胞分化、发育障碍与细胞分化、发育障碍与B
8、ruton酪氨酸蛋白酪氨酸蛋白激酶激酶(BtK)基因突变有关基因突变有关 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Bruton综合症)综合症) 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有家族发病史,男性有家族发病史,男性 反复持久的胞外菌感染。反复持久的胞外菌感染。20%病人伴自身免疫病。病人伴自身免疫病。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 血清中总血清中总 Ig明显低下,各类明显低下,各类Ig均低均低, IgA 测不到。测不到。 外周血的成熟外周血的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缺乏。细胞和浆细胞缺乏。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DiGeorge) 免疫免疫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非遗传性疾病
9、非遗传性疾病 心脏和大血管畸形、特殊面容心脏和大血管畸形、特殊面容 新生儿新生儿24小时内出现小时内出现手足抽搐手足抽搐和和反复发作的感染。反复发作的感染。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T细胞数目降低细胞数目降低 B细胞数目可正常但功能下降,抗体水平减少细胞数目可正常但功能下降,抗体水平减少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DiGeorge DiGeorge 综合症综合症) 魏魏- 阿综合症阿综合症 ( Wiskott-Aldrich ) 主要临床特征:主要临床特征: X-性联隐性遗传性联隐性遗传 湿疹、血小板减少和极易感染化脓性细菌三联症为特点湿疹、
10、血小板减少和极易感染化脓性细菌三联症为特点 伴发自身免疫病及恶性肿瘤伴发自身免疫病及恶性肿瘤 免疫特征:免疫特征: T细胞数目及功能缺陷细胞数目及功能缺陷 血清血清IgM水平降低,水平降低,IgG正常。正常。T T、B B 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细胞联合免疫缺陷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SCID 慢性肉芽肿慢性肉芽肿 免疫发病机制:免疫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ADPH氧化酶缺乏氧化酶缺乏 H2O2、O2-等等 氧依赖的杀菌功能氧依赖的杀菌功能 细菌被吞噬但不杀伤细菌被吞噬但不杀
11、伤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反复发作的化脓性慢性感染,反复发作的化脓性慢性感染, LD、脾、肝、肺、脾、肝、肺、BM内形成内形成肉芽肿病灶肉芽肿病灶主要免疫学特征:主要免疫学特征:对平常毒力很小的微生物都易感对平常毒力很小的微生物都易感2/3为性联隐性遗传为性联隐性遗传,1/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症状症状2岁时发生岁时发生 名称名称 功能缺陷功能缺陷 受损细胞受损细胞 缺损机制缺损机制 遗传及其他遗传及其他慢性肉芽肿慢性肉芽肿 杀菌力杀菌力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过氧化酶、超过氧化酶、超 X性联隐性常性联隐性常(CGD) 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氧化酶产生障氧化酶产生障 色体隐性色体隐
12、性 碍碍髓过氧化酶髓过氧化酶 杀菌力杀菌力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同上同上 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隐性缺乏症缺乏症G-6-PD 杀菌力杀菌力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同上同上 性联隐性性联隐性缺乏症缺乏症Chediak- 移动性移动性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膜流动性膜流动性 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隐性Higashi 杀菌力杀菌力 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异常?异常? 毛发和皮肤色毛发和皮肤色综合症综合症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素变化,素变化,NK细细 胞缺陷胞缺陷肌动结合肌动结合 移动性移动性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肌动蛋白缺乏肌动蛋白缺乏 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隐性蛋白缺乏症蛋白缺乏症性迟钝白细性迟钝
13、白细 移动性移动性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细胞膜缺陷?细胞膜缺陷? 外周粒细胞外周粒细胞 胞综合症胞综合症 表表1 原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原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 补体缺陷补体缺陷 补体成分补体成分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补体调节成分补体调节成分 C1q-INH 遗传性粘膜下水肿(补体持续活化与消耗) DAF(CD55) 阵发性血尿(溶血) 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固有成分 C1、C2、C4 免疫复和物病,C2缺陷与SLE相关 C3C3 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 MACs(C5-8) 脑膜炎球菌感染 C1抑制分子缺陷抑制分子缺陷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C1INH C2大量分解大量分解 血管扩张血管扩张 C2a
14、 毛细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通透性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肿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反复发作的皮下组织、肠道水肿。反复发作的皮下组织、肠道水肿。免疫特征:免疫特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1和和C3水平正常,水平正常,C4和和C2滴度严重降低滴度严重降低 (二)(二). .继发性继发性IDDIDD 举例:举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IDS )(acquired in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1. 病原学病原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15、human in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 球形、有包膜球形、有包膜 双股双股RNA 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 HIV-1型型 HIV-2型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1. 形态:形态:球形,中等大小的球形,中等大小的RNA病毒,病毒,f100f100120 120 nm ,有包膜,有包膜HIV属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有属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有HIV-1、HIV2两型。两型。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形态与结构:形态形态:球形,圆锥状核心,有包膜球形,圆锥状核心,有包膜
16、(1)核心:圆锥状,内含病毒)核心:圆锥状,内含病毒RNA(两条正链)、逆转录酶、(两条正链)、逆转录酶、 整合酶和蛋白酶,外周以衣壳蛋白(整合酶和蛋白酶,外周以衣壳蛋白(P24)包裹。)包裹。2.结构:结构:(2)内膜蛋白()内膜蛋白(P17)(3)包膜:有)包膜:有gp120(刺突)、(刺突)、 gp41。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染源、传播途径AIDS病人、病人、HIV携带者携带者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垂直传播垂直传播传染源: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2)HIV的致病机制的致病机制HIV选择性侵犯的细胞选择性侵犯的细胞:CD4T细胞细
17、胞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Langerhans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HIV) gp120 CD4分子分子(CD4+T细胞)细胞) 高度亲和性结合高度亲和性结合 HIV进入细胞的机制进入细胞的机制:HIV(gp120) CD4+T细胞细胞 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核衣壳进入相应细胞内核衣壳进入相应细胞内 脱壳脱壳 生物合成生物合成 组装,包上包膜组装,包上包膜 出芽释放出芽释放1)CD4T细胞损伤细胞损伤 HIV对对CD4T细胞直接杀伤作用细胞直接杀伤作用 gp120与与CD4结合,诱导结合,诱导CD4T细胞凋亡细胞凋
18、亡特异性特异性CTL对感染对感染CD4T细胞的杀伤作用细胞的杀伤作用 导致导致CD4T细胞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CD4T细胞减少,细胞减少,CD4/CD8比例下降或倒置比例下降或倒置2)HIV对单核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的损伤对单核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的损伤A. Mf f被感染,分泌大量被感染,分泌大量IL2、TNFa a,导致低热,导致低热, 进而恶液质。进而恶液质。 B.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被感染,被感染,DC数量减少、功能降低。数量减少、功能降低。C. HIV激活激活多克隆多克隆B细胞细胞,导致高免疫球蛋白血,导致高免疫球蛋白血 症、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症、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D. 破坏破坏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正常功能。及神经元正常功能。 B细胞呈多克隆激活状态细胞呈多克隆激活状态 HIVgp120 EBV 自身抗体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 三大症状三大症状 1) 机会感染机会感染 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 3)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AIDS痴呆症候群) 三三 、 AIDS 的临床特点的临床特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