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杞人忧天 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疏通文意。2.理清情节,分析人物。3.理解寓意,全面解读。【教学重点】关注情节和人物,理解寓意。【教学难点】学会多角度解读寓意。【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兴趣,导新课1.导入:新唐书陆象先传中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清朝李汝珍也在镜花缘第27回写到:“海外都说:杞人忧天,伯虑愁眠。”今天,我们就学习寓言故事杞人忧天。2.解题:杞,周朝诸侯国;杞人,一个杞国人;忧,担忧。3.了解文学常识。二、读故事,通文意1.读听教师示范朗读,注意字音;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得顺畅;指名读,简要点评;齐读课文。2.译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学生
2、质疑,师生合作解决;教师点拨,重点词句翻译(多媒体)。三、理情节,讲故事1.整体感知,概括情节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概括。预设:讲了一个杞人担忧天塌地陷,经人开导,消除疑虑的故事。(说明: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记叙的要素,学会概括事件。)2.抓关键词,复述情节围绕关键词“忧”,用自己的话将杞人忧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两人合作,通过表演再现情节。3.理清情节,分析人物(1)忧天者为什么而忧?忧成什么样?是否解忧了?他担忧的情况会发生吗?预设:为什么而忧?“忧天地崩坠”“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奈地坏何”忧成什么样?“废寝食”是否解忧了?“舍然大喜”他担忧的情况会发生吗?不会为何会产生这
3、种忧虑?预设: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好多现象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补充: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探讨不是很发达,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常以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来阐述。这种探索精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女娲造人。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人类又想要掌握自身的起源,就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弈射日,嫦娥奔月等很多故事,都反映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探索的精神,以寻求一种对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来表现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你如何评价杞人?预设:无端忧虑,徒然自扰。(2)忧人者如何解忧的?预设:“
4、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解释是否科学?预设:不科学。(补充:杞人忧天删节部分及译文;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那个开导者,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你如何评价开导者?预设:这是一个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3.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心理再读课文,头脑中有情节,读得流畅
5、;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语气和心理。四、思道理,明寓意1.结合文本,归纳寓意。杞人忧天,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这个故事讽刺了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人,告诉我们不必为不必要的事烦恼。2.资料拓展,多角度解读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结合两则补充资料,谈谈你的看法。补充资料1:史记记载,“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鲁西北星陨如雨,与雨偕。” 也就是说,在列子生存年代之前的200多年,山东真的发生过大型的陨石掉落事件,所说的鲁西北就是山东泰安宁阳县。天上掉下来的这些陨石至今仍存在,一部分存放在孔府,另一些则仍然大量埋藏在地下。陨
6、石掉落的地点,现在村名千年未改。村名为,南落星村、北落星村。落星,可不就是天上掉落的陨石嘛!补充资料2: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的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预设:从这个角度看,杞人的担忧也不是完全荒谬的,体现出一种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把它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也证明了忧者该忧。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环境恶化的今天,防患未然的“深谋远虑”是很有必要的。五、做总结,促提高读寓言,我们要关注故事本身,关注故事中的人或物的性格,从而理解其教训与劝导的意旨。既要走进去关注文本,把握作者本意;又要走出来与时俱进,赋予寓言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