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1.光源 【教材分析】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本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
2、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能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3.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
3、物体分类。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一、识别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1.师:(出示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图片后能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阳光、清晨、树林、雾气、生机盎然2.师: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光
4、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光,你都知道什么?生:自由表达。3.师: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各种自己能够发光的物体,你认识它们吗?生:太阳、点燃的蜡烛4.师: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太阳是最常见、最不能缺少的光源,请观看视频:发光发热的太阳。生:观看视频。师: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阳真的太重要了。5.师:同学们,你在何时何地看见过其他光源,它们发光有怎样的特点?生:很多地方都看到光源。它们都在发光。6.师:你看到的光源,它们是怎样发光的呢?你仔细观察过吗?生:太阳发光是因为内部发生剧烈的变化;蜡烛发光是因为它在燃
5、烧;电灯发光是因为通了电。7.师:不同的光源,发光的原因不同。这些光源中,有些是依靠自身发光的,有的是我们将它变成光源。如果将这些光源分类两类,你会如何分?理由是什么?生: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师:你如何区分这两类?生:自然物就是大自然中存在的,而人造物是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的。7.师: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手册第1题,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设计意图观察各种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光源,认识这些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这个活动就是要学生知道什么是光源,能够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二、发光物体与反光物体1.师:同学们,生活中的光源有很多,那你看,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光源呢?理由是什么?同学之
6、间相互讨论一下。生:小组研讨并分类。讨论结果:白炽灯、太阳光、萤火虫、发光鱼、蜡烛、星光等是光源,月光、汽车后视镜不是光源。2.师:月亮是光源吗?说说你的理由。生:月亮不是光源,它反射的太阳光。3.师:因此,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所有发光物体都是光源,有些物体看着虽然发光,其实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别的光源的光。4.师:熄灭的蜡烛是光源吗?断电的电灯是光源吗?生:熄灭的蜡烛不是光源,点燃的蜡烛才是光源。断电的电灯不是光源,通电发光的电灯才是光源。5.师:现在,你能给出一个光源的定义吗?生:自身能发光的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6.师:因此,光源要满足两个条件:(1)自身能够发光;(2)正在发光。请同学们
7、完成活动手册第2题。7.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如何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呢?生:发光的前提下,正在发光且自己发出的光,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设计意图该活动要学生认识能够发光的物体并不都是光源,有些看起来闪光的物体本身是不发光的。这个活动就是要学生指出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是为后续学习光的反射积累一定的经验与知识。三、观察蜡烛与细钢丝发光的过程1.师:接下来,我们选取两个光源,来看看它们发光的过程。以前电灯没普及的时候,人们常用煤油和
8、蜡烛照明,同学们仔细观察过蜡烛吗?生:蜡烛是蜡组成的,中间有一根棉线。2.师:点燃蜡烛,请同学们观察,蜡烛在发光时,是什么在燃烧?是蜡烛芯还是蜡烛中的蜡油?生:蜡烛燃烧时主要消耗的是蜡油,蜡油为发光发热提供了原料。3.师:蜡烛在燃烧时,一部分能量发光。另一些能量被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所以我们能感受到燃烧的蜡烛温度高。接下来,我们要完成另一个实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明确实验步骤。(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2)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3)用另一根导线碰触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
9、钢丝发光的现象。注意:整个过程中细钢丝处于高温状态,千万不要触碰它。4.师:钢丝发光有什么样的现象?生: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5.细钢丝发光发热时要消耗什么?生:钢丝在发光发热时电池为其提供了能量。6.师:两个实验都是物体发光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生:除了发光之外,还发热。7.师:光和热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光源发光也是需要能量的。设计意图要学生认识光是能量表现形式之一是有难度的,此活动就是通过做使某种材料发光发热的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光是一种能量。同时在观察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体会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教学后记】2.光的传播
10、【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二课。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是基本常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径,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
1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
12、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教学准备】激光笔、带盖子的透
13、明玻璃容器、线香、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教学过程】一、光的传播路径1.师:(准备不同情境中光束的图片)在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各种光源发出的光投射出来,你们看到过这些现象吗?生:阳光、舞台的灯光。师:这些光来自于哪里?生:阳光来自于太阳,舞台的灯光来自于灯。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它们有怎样的特点?生:自由表达。3.师: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你认为光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引导: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有光束射出,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4.师:所以,你觉得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生:感觉是沿直线传播的。设
14、计意图观察不同情境中光的行进路径,认识这些光来自哪里,射向何处。这个活动就是要学生指出这些光来自不同光源,形成光束,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直的,进而提出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1.师:尽管从这些现象看来,光是沿直线传播,我们仍然需要通过设计实验来加以证明,这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生:说说自己的想法。2.师:教材上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方法,同学们,你看这两种方法怎么样?生:阅读教材。3.师:我们来试一试它的方法行不行。首先是第一种方法。老师演示,同学们看。(先在教室里打开激光笔照射某物,这时能够看见激光笔的灯亮和物体上的光斑,但激光束的行进路径不可见)4.
15、师:同学们,你们看到光线了吗?生:没有。师:我们如何才能看到光线呢?生:多制造一些烟雾。师:对,我们可以利用烟雾对光的散射作用使光束显现出来。5.师:现在看到光线了吗?生:看到了。师:那你如何确定它是直线呢?生:用长直尺来比。师:比较一下,光线是直线吗?生:是。6.师:这第一种方法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吗?生:可以。7.师: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接着看第二种方法,这个方法请同学们来验证。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梳理实验步骤。(1)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2)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3)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
16、光。注意事项:三张硬卡纸应该形状、大小一样,小孔的位置应该相同,硬卡纸竖立时要保持与桌面垂直。8.师:我们需要怎样看?生: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看。9.师:要注意看的时间不要太长,能看见就行。如何保证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生:用长直尺做比对准线,或画一条直线做比对准线。10.师:假如硬卡纸偏离直线时也能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那说明什么?生:说明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11.师:通过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生: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移动任意一张纸片,使得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就看不见手电筒发出的光。12.师:那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光是沿
17、直线传播的。13.师:我们在上体育课前都会进行整队,同学们看教材的这幅图,这些同学们排整齐了吗?这涉及到的科学原理是什么?生:涉及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14.师:以后排队,我们如何才能排整齐?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利用某种特定的事物再现人们在自然或生活中所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一是比对激光束与直线物体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是用相同硬卡纸上的小孔的直线排列来印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三、小孔成像1.师: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小孔成像。2.师:小孔成
18、像的原理是什么?生:光沿直线传播。3.师: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生:想。4.师: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明确实验步骤。注意:在纸杯底部中间扎的小孔尺寸要合适,一般直径不大于3毫米。在做小孔成像实验时,要将蜡烛火焰、纸杯小孔及杯口塑料膜中心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要前后调整纸杯与烛焰的距离,直到能够在纸杯口的塑料膜中间看见倒立的烛焰。生:完成小孔成像实验。5.师:哪些小组的实验成功了?没成功的小组,可以去看看成功小组的现象。谁能说一说倒立的蜡烛火焰是怎样形成的?能画出示意图吗?设计意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需要更多证据作为支持。该活动就是要动手制作一个能够做小孔成像实验的装置,
19、通过操作调整这一装置使小孔成像现象显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同时在观察小孔成像过程中体会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教学后记】3.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话题展开。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
20、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学情分析】对于光的反射概念,学生不一定理解,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是学生们经常玩的游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3.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科学探究目标1.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2.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
21、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2.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教学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教学准备】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手电筒、若干张白色硬卡纸、长方形硬纸盒(如牙膏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教学过
22、程】一、镜子反光游戏1.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镜子吧!生:玩过。2.师:现在阳光正好,那你可不可以用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呢?生:可以。用镜子照一照。3.师:我在这里(阳光下房屋背阴处)画一个靶标。接下来,同学们三人一组,来做“阳光接力打靶”的游戏。生:好啊。要求:至少三人一组,每人一面平面镜,按如图所示位置站好。步骤:仔细调整彼此镜子的高度与角度,使光斑能够反射到靶标上。(“阳光接力打靶”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调整好小组内几名同学彼此之间的距离很有必要。彼此距离近,难度小,彼此距离远,难度大。)4.师:我们提高难度,每组四人/五人,同学们再来试一试呢!或者换更小的镜子。生:继续进行“阳光接力打
23、靶”游戏。5.师:同学们玩得开心吗?生:开心。6.师:刚刚的游戏,也涉及到科学知识,你知道为什么可以通过镜子来进行这样的游戏吗?生:镜子可以反光。7.师: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8.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在活动中通过使用镜子控制阳光的传播路径,让学生体会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折返现象,理解光反射的概念,观察在反射过程中光线方向、角度的变化特点并在游戏中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特点。二、生活中光的反射1.师:生活中,像镜子这样可以反光的物体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生: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2.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生:可以进行
24、反射。3.师:其实,它们的表面可以印照其他物体,同学们想想,是这样吗?生:的确如此。4.师:虽然它们都能进行反射,但它们发射的效果是不同的,像镜子这样的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生活中,哪些物体反光效果好?生:平静的湖面等。5.师:这些物体的特点是什么?生:在阳光或灯光下看上去较耀眼。6.师:之所以耀眼,是因为表面很光滑。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那么当光线照射其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7.师: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哪里来的?生: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
25、住)。8.观看视频:光的反射。设计意图此活动由两部分组成: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反光现象的观察,理解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三、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1.师:接下来,我们又用镜子来进行游戏。游戏一:两名游戏人可以先在镜子前不同位置尝试站位,看怎样站位可以做到与同伴彼此可见,但看不到自己,然后其中一人改变站位,另一人重新寻找位置,可以多次进行。游戏二:在形成夹角的两面镜子中观察物体数量。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游戏三:闭着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面有什么不同。游戏四:借着镜子读反字。2.生:完成镜子游戏。3
26、.师:光的反射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运用,镜子也是非常常见的反光物体。汽车的后视镜、医生用的额镜,都是这样的镜子。除此之外,在航海方面,可以用镜子制作潜望镜。你知道潜望镜怎么做吗?阅读教材。4.注意:(1)在纸盒一侧的盒壁上仔细剪出两个斜口,斜口与纸盒底面保持45。(2)两块镜面相对且平行放置进斜口中。5.观看视频:自制潜望镜。6.学生制作潜望镜。7.师:试一试你的潜望镜吧!8.师:潜望镜中两面镜子各自的作用是怎样的?9.师:我们如何通过潜望镜看见物体的呢?结合教材阅读资料进行回答。设计意图选择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镜子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时的特点并体会其中的乐趣。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
27、,利用镜子控制光的反射,通过操作调整这一装置使光反射现象多次发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光的反射特点,在用潜望镜观察景物的过程中体会光反射的原理。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教学后记】4.七色光 【教材分析】七色光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
28、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雨后出现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产生的原因非常好奇,但真正理解或是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却比较困难。通过上节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改变。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们可以借
29、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但仍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科学探究目标1.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2.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3.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教学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教学准备】
30、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有关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图片,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 【教学过程】一、制造彩虹1.师:(出示彩虹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观?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生:这是彩虹。雨过天晴后,有时就会看见彩虹。2.师:彩虹是什么样子的?生:彩虹像一座桥,虚幻又真实。3.师:为什么我们通常只能在雨过天晴时看见彩虹?这说明什么?生:彩虹的出现与天气或下雨有关?4.师: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彩虹最常在雨后初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有雨云而较暗
31、,彩虹较容易被看到。另外,瀑布附近也常出现彩虹,晴朗天气里向空中洒水或喷水雾,亦可以出现彩虹。生:原来如此。5.师:所以,彩虹其实并不神秘,你们想造彩虹吗?生:想。师:怎样做?生:阅读教材。师:书上介绍了几种方法?生:三种。师:那我们一种一种地来试一试。6.师:第一种:用镜子制造“彩虹”。如何做?生:(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师:请同学们做一做吧!师:同学们成功了吗?成功的技巧是什么?生:用平面镜在水中反射阳光形成“彩虹”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个能够卡住镜子的物体,并可以适度移动,保
32、证镜子与水面成一定的角度,使阳光能反射到白卡纸上。师:请成功的同学去帮助没成功的同学!7.师:第二种方法:用水雾制造彩虹。怎么做?生: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师:试一试吧!生:用第二种方法制造彩虹。师:为什么你没成功,他们的成功了呢?生:看不到自己的彩虹。师:这是因为角度不同。接下来两人一组,进行合作,一人观察,另一人用喷雾器喷水雾。观察者应背对太阳光向斜上方观察,喷雾者向观察者前上方喷水雾,直到观察者看见“彩虹”。师:现在成功了吗?生:成功了。8.师:第三种方法:用三棱镜制造“彩虹”。这种方法就比较容易了,请同学们看看,怎么做?生:(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
33、照射到三棱镜上。(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吧!使用三棱镜制造“彩虹”时,如果要使彩虹出现在白纸上,需要注意调整阳光、三棱镜和白卡纸的相互位置,找到形成彩虹的最佳角度。生:用三棱镜制造“彩虹”。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与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的存在。二、光的组成1.师:这三种方式制造的彩虹,你认为哪一种制造出的彩虹最好看?哪一种制造出的彩虹最清晰?生:用三棱镜制造出的“彩虹”最清晰。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用三
34、棱镜制造出的“彩虹”,彩虹有几种颜色?生:七种颜色。师:你认识这些颜色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页,说说彩虹的颜色是哪七种?生:红、橙、黄、绿、蓝、靛、紫。师:谁最先用三棱镜制造出七色光?他的实验得到什么结论?生:是牛顿。结论: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设计意图该活动是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了阳光能分解为几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对科学史中牛顿关于光色理论研究的描述,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三、色光混合实验1.师:牛顿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又将七色光合成白光。说明七色光与白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制造彩虹,就是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那我们能不能像
35、牛顿那样,将七色光合成白光呢?你有什么方法?2.师:用红、绿、蓝三种玻璃纸,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上12页的步骤进行操作。生:好神奇呀!除了红、绿、蓝,还有黄色、橙色、紫色。补充: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即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3.师:在美术课上,同学们知道颜料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但你知道吗,红、绿、蓝也是光的三原色,用这三种颜色的光就可以合成其他需要的颜色,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去试试还可以合成什么颜色。要注意,光的三原色合在一起是白色,颜料的三原色合在一起是黑色!4.师:同学们都玩过陀螺吧!生:玩过。5.师:我们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同学们猜猜,转动陀螺,我们会看到什么?生:看到的不是红、绿、蓝,而是白色。6.师:试一试呢!7.师: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快速旋转时你会看到什么?生:白色。设计意图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点,在活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教学后记】11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