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通过学习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体会“人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 导入新课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你能列举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孟
2、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细读课文,积累知识通假字:畔(pn),通:“叛”,背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2)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4)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5)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
3、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作者是怎样论证
4、这个中心论点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论证方法:举例和对比论证、讲道理、类比推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
5、人和” 威天下 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4、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如:在文章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三个排比,气势强烈。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是逐层深入地说理,不能颠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6、有利表现中心,从而得出文章结论。如: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这组句子构成排比句,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强烈,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小结: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深入论证的写法。四、悟读课文,拓展延伸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说明。 98年,我们经历的洪涝灾害,面对
7、灾难,他让世界看到了亿万人民的力量一担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强大,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一但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壮美。03年的非典,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悲壮的战斗中,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用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08年汶川地震,温总理察看灾情,心系灾民,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近期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会议,与会的21个成员国为的是实现亚太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强的愿望,体现了世界和为贵的精髓。19年,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遭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谴责。五、中考链接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
8、_。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D.限制 巩固 威逼4、下列句中的“以”字,不当“凭”、“靠”讲的一项是( C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对“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帮助的人少的最顶点,连亲戚都不挨边。 B帮助的人少的最顶点,连
9、亲戚都背叛他。 C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背叛他。 D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不挨边。6、本段一个重要论断是( B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D ) A.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8、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C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9、美国在人权问题上使用双重标准年月日在日内瓦第次世界人权大会上,它提出的针对中国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议案第次遭到否决,这真是 , 。(用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原句回答)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