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与活动指导Page 2单元单元7 7 学前问题儿童行为的干预与矫正学前问题儿童行为的干预与矫正第一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第三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Page 3知知识识目目 标标了解正常行为的一般标准;了解正常行为的一般标准;了解问题行为的基本特征;了解问题行为的基本特征;掌握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掌握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能够准确识别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能够准确识别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能够熟练运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学前儿童
2、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单元单元7 7 学前问题儿童行为的干预与矫正学前问题儿童行为的干预与矫正Page 4如何对待问题行为儿童如何对待问题行为儿童 幼儿园放学,小朋友陆续离开了幼儿园,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幼儿园放学,小朋友陆续离开了幼儿园,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宝剑”,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就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就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看,妈妈来接你了。”小雨抬起头,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不行,
3、赶快走!走!”小雨大喊:小雨大喊:“我要玩。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你再不走,我走了。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我示意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小雨的边上。坐在小雨的边上。案例导入单元单元7 7 学前问题儿童行为的干预与矫正学前问题儿童行为的干预与矫正Page 5 小雨拿着
4、他插的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说完,他用“宝剑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着喊:“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打我。”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打呀,你再打打看。”小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来小雨
5、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看我回家怎么治你。”请分析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订一个指导计划。请分析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订一个指导计划。案例导入单元单元7 7 学前问题儿童行为的干预与矫正学前问题儿童行为的干预与矫正Page 6第一课第一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1)传统行为主义者,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2)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
6、认为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而认知、观念、情绪等中介变量也在考虑之中。(3)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而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一、一、行为及问题行为的定义行为及问题行为的定义Page 7第一课第一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1)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与年龄相称,即将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规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2)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3)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同伴互动是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相处也
7、是儿童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4)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5)儿童社会性行为与社会文化相适应。(6)儿童通过学习能掌握和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二、二、正常行为的一般标准正常行为的一般标准Page 8第一课第一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三、三、问题行为的基本特征问题行为的基本特征 (1)行为表现在频率和强度上或高或低地偏离同龄幼儿的表现。(2)行为效果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发展或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3)行为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和教育的期望,不为人们所接受。Page 9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
8、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一、一、认知性的不成熟行为认知性的不成熟行为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幼儿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的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建立需要通过自然的后果体验来慢慢建立。Page 10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幼儿自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独生子女的特殊性。(2)幼儿的年龄特征。(3)周围的不良影响。(4)物质的优越助长了幼儿的自私行为。Page 11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小案例小案例我我 不不 要要 又到了区域游
9、戏时间,孩子们很兴奋地去选择各个区角活动。在图书角的游戏区域里,有一只小兔子玩偶静静地躺在地上,我发现孩子们经过的时候,要么装作看不见,要么从小兔子的身上跨过去,一连十几分钟都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地把小兔子送回家。于是我望了望图书角,有四个孩子坐在里面看书,其中还有小兔子的主人源源(小兔子是源源带过来的)。我不想强求任何一位孩子被动地去捡起玩偶,于是故意大声说:“哎呀!这里怎么有只小兔子孤单单地躺在这儿,真是可怜!它找不到妈妈了,不知道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和我一起把它送回家呢?”Page 12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小案例小案例说话的时候,我试探地用询
10、问似的眼神看了看这四位孩子,没想到,我的话音刚落,身边的妞妞就转过头来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地上的小兔子,笑着对我说:“让我把它送回家吧!”我点了点头。“我不要你送,这是我的小兔子。”源源马上跑了过来,一把抢过小兔子,而且还把妞妞推倒在地上。“老师说要互相帮助的”妞妞一边哭,一边委屈地说。“我就是不要你送,就是不要”源源嘴上不停地说着,眼睛里还闪着泪花。Page 13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说谎的类型学前儿童说谎的类型1.(1)想象型说谎。想象型说谎是指学前儿童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或把事实夸大而表现出的说谎行为。(2)取乐型说谎。取乐型说
11、谎是指学前儿童用说谎来捉弄别人以获得快感的说谎行为。(3)虚荣型说谎。有的孩子说谎是为了避免丢脸或得到赞许,从而炫耀自己。Page 14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4)模仿型说谎。有些家长自己本身就常常说谎,甚至要求孩子对别人说谎,因此孩子自然就很容易说谎成性。(5)侠义型说谎。稍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会为包容伙伴的错误,或为他们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而说谎。(6)被迫型说谎。孩子犯了错误怕受到责罚,便用说谎来掩盖错误,逃避惩罚。Page 15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说谎的原因学前儿童说谎的原因
12、2.虚荣心是一种想要获得他人注意、赞赏、羡慕的动机和情感,这既是一种情感需要,也是希望得到他人注意的心理归属的需要。当儿童因做错事而将要受到惩罚时,他们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1)虚荣心理。(2)恐惧心理。Page 16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群体压力这一社会性因素会导致从众心理。迫于从众心理的压力,儿童会发生有意说谎的行为。当前,儿童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一些社会媒体公布的虚假信息不只具有欺骗性,还带有误导性,致使儿童很容易混淆真实和想象,因而他们可能会把获取到的各种不良经验编织、整合在一起,使有意说谎得以发展。(3)从众心理。(4)
13、社会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Page 17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皮亚杰关于说谎的研究皮亚杰关于说谎的研究 皮亚杰在研究说谎时,主要着眼于分析儿童有关说谎的意识,确切地说,就是研究儿童如何判断和评价说谎。1.儿童眼中的说谎 在对儿童眼中说谎概念的研究中,皮亚杰直接询问儿童什么叫说谎。从被试儿童的答案中,皮亚杰发现,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表现为:6 岁以下的儿童认为谎言即顽皮的话(如骂人的话、开玩笑的话);610岁的儿童把谎话等同于某些与事实不符的东西。资料卡资料卡Page 18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
14、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皮亚杰还从中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儿童实际上能够或多或少地区分有意的行为和无意的错误;其二,这种区分还没有从道德反省的层面上分离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儿童能把无意的错误从谎话中区分出来,但错误仍被认为是谎言。换言之,儿童是以纯粹客观的方式定义谎言的,在儿童眼中,不符合事实的话都是谎话。对于以上两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有意性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1011岁的儿童才有了关于说谎的第三种类型的定义,即皮亚杰眼中正确的谎言定义任何有意图的错误的陈述都是谎话。2.儿童对说谎的评价 为了了解儿童是如何评价说谎的,皮亚杰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故事。资料卡资料卡Page 19第二课第二课
15、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故事中的主人公都说谎了,有的谎话仅仅是一个错误,没有任何坏的意图,但明显地背离事实;有的谎话离事实很近且带有明显的欺骗意图;有的是故意说谎但并没有造成坏的结果;有的是无意中说错了但伴随着不幸的后果;等等。在给儿童讲述这些故事后,皮亚杰让儿童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儿童对说谎的道德评价同谎言的内容和伴随谎言的物质后果有关,且表现出一种系统的发展趋势。幼儿一般倾向于用客观责任来评价,即儿童评价一个谎话在道德方面的严重性是用谎话本身的不可能性来衡量。也就是说,儿童是根据成人是否相信来衡量谎话的严重性。资料卡资料卡Page 2
16、0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只要成人相信就不算严重,而成人越不相信的谎话则越严重。儿童根据客观责任来评价说谎的平均年龄是7岁,而用主观责任来评价说谎的平均年龄为10岁。持主观责任的儿童在评价说谎时,会和客观责任信奉者使用同样的论据,但这些论据是用来支持相反的论点的。他们认为谎话越明显,说谎话的人也就越不坏。因为如果大人一眼就看出一个陈述是错误的,这意味着提出这个陈述的人并不想欺骗大人,而是夸大或出了一个差错。对于那些伴随有不幸的物质后果的谎话的评价,持客观责任的儿童倾向于忽略意图而仅仅考虑行为的后果,而年长儿童则相当注重动机。资料卡资料卡Pag
17、e 21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幼儿拿取不属于自己物品的并不多见,而是有时会混淆了自己与别人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可以采用相关后果法让幼儿明白为什么不应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的矫正一定要注意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Page 22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小案例小案例拿别人东西的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孩子 【案例实录】1.案例一 鑫鑫是刚刚入园的小朋友,比较淘气。一天,几个孩子都说自己的彩色笔不见了,也有的说铅笔不见了。在对附近几个小朋友的询问中得知:原来是鑫鑫拿的。最终这些东西真的在他的
18、书包里找到了。2.案例二 宁宁小朋友带来了饼干,饼干盒里在一个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宁宁吃完饼干后把圆筒放入了书包,可是在户外游戏后回来一看,圆筒不翼而飞了。当我问起“圆筒跑到谁的书包里去了?千万抓好啊,要不然,圆筒还会往外跑的”时,我见刘文琪小朋友神色有异,原来圆筒被她拿去了。Page 23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二、二、焦虑行为焦虑行为焦虑行为的分类焦虑行为的分类1.当幼儿与其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这类幼儿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的一些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分离性焦虑。(2)素质性焦虑。Page 24第
19、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3)境遇性焦虑。(4)期待性焦虑。幼儿对境遇突发事件承受不了,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这类焦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要求,而孩子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Page 25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分离性焦虑案例分析分离性焦虑案例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的开头播放的是全托小班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教室里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片中详细描写了一位小男孩第
20、一天上幼儿园小班的情况。可怜的他整整哭了一天。当这个小男孩与父母分手被老师抱着时,男孩哭着说:“老师,不要抢走我。爸爸妈妈”随后又蹦又跳,拉着老师的腿,指着教室门,哭着对老师说:“我要妈妈。”等他哭累了,就趴在椅子上半闭着眼睛休息。午餐时,他边吃边带着哭腔说:“吃完回家。”此时,这个小男孩的声音已经嘶哑。午觉时,他坐在床上,哭着说:“我要回家。”终于,他哭累了,趴在床上睡着了,镜头出现的是这个小男孩的已经弄脏了的一双小脚丫。可以想象,他用这双赤着的脚丫在教室里焦虑地来回走动过。资料卡资料卡Page 26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午觉后来到教室,
21、他接着哭喊着:“我要回家。”在下午吃苹果时,他每吃一口,就拖着嘶哑的声音哭喊一声:“我要回家。”分析:幼儿有分离焦虑症,之所以哭闹,归根结底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声嘶力竭地哭闹对幼儿的健康不是什么好事,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让幼儿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以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对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
22、抱抱幼儿,亲吻和抚摸能使他们平静下来。资料卡资料卡Page 27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焦虑行为的影响因学前儿童焦虑行为的影响因素素2.(2 2)孩子的自身因素。幼儿的先天气质、认知水平等都会影响幼儿焦虑的形成。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在物质上的百依百顺、一味迁就,都漠视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极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和依赖。违背儿童心理的超前教育和过度教育。成人焦虑情绪的影响。父母、幼儿园教师的焦虑水平对幼儿焦虑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1 1)(3 3)(4 4)Page 28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
23、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三、三、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变化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变化1.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一种是敌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在学龄前,攻击的两种形式以及它的表达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另外,一些研究人员还以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儿童攻击形式的发展变化。Page 29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攻击性行为的特点2.(2 2)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
24、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有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1 1)(3 3)(4 4)Page 30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2.(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其攻击性行为。(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使儿童观看以后增加攻击性行为。(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
25、就等于对其侵犯行为的强化;如若其成功运用了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会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行为。(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Page 31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小案例小案例他抓我的空气他抓我的空气 在刘老师组织学生玩抓空气的游戏时,上中班的高扬一巴掌打在小伙伴的脸上,并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我的。”刘老师问高扬:“你怎么打架?”他回答说:“他抓我的空气。”过了一会儿,在玩玩具时,高扬用玩具和一个叫虫虫的小男孩打了起来,最后他冲上去把虫虫的脸使劲咬了一口,使虫虫的小脸的右边红肿
26、。高扬经常打架,一次,因把贾哲毅打得鼻腔流血,被刘老师惩罚到小班去了。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幼儿品行问题的范畴,它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性的攻击表现。Page 32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小案例小案例 幼儿刚入幼儿园,由于年龄小,他们对新环境、新老师都感到十分新鲜。当今都是独生子女,每家都只有一个宝贝。所以都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
27、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幼儿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幼儿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高扬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空气”,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打他,我就能得到空气”,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Page 33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小案例小案例 幼儿正处于个性成形的时期,智力发展较快,模仿能力强,思维敏捷,可塑性强。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密切注视父母的一举一
28、动,父母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父母,应多了解幼儿、信任幼儿、关心幼儿,让他们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Page 34第二课第二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对一位问题行为儿童的个案观察报告 强强,男,强强,男,5 5岁,中一班幼儿,于岁,中一班幼儿,于20082008年年9 9月入园。自入园第月入园。自入园第一天起,我就发现他与其他幼儿有明显差异,表现出过度、不足或一天起,我就发现他与其他幼儿有明显差异,表现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并且反应迟缓,注意力分散。我觉得这个孩子可能不恰当的行为,并且反
29、应迟缓,注意力分散。我觉得这个孩子可能属于问题行为儿童,于是就选定动手操作、体能训练、进餐等时间属于问题行为儿童,于是就选定动手操作、体能训练、进餐等时间段对他进行个案观察记录,在长达一年多的观察及问卷调查中,发段对他进行个案观察记录,在长达一年多的观察及问卷调查中,发现该幼儿属于问题行为儿童。现该幼儿属于问题行为儿童。一、一、行为表现行为表现 (一)(一)观察初期表现(观察初期表现(20082008年年9 9月至月至1212月小班第一学期)月小班第一学期)拓展阅读Page 35第三课第三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 一、一、观察法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一定条件下,有目
30、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考察研究对象,并收集、记录幼儿相关资料的方法。由于幼儿的口头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常用的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不足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也不能确诊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观察法是常用于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诊断的方法。Page 36第三课第三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 二、二、测验法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借助量表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系统心理测量。一般由一组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题目构成,这些题目对应的是被试的典型行为,通过对这些题目的反应,能够间接获得被试的心理特征和规律。通过测验,不仅可以掌握幼儿的发展状况、人格特征、心理与行
31、为问题,也有利于制订相应的矫正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Page 37第三课第三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 格格 塞塞 尔尔 格塞尔阿诺德(1880196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06年获克拉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克拉克大学期间深受G.S.霍尔影响而开始研究儿童发展问题。1907年任威斯康星州立师范学校教师。1908年任洛杉矶州立师范学校教师。不久,调入耶鲁大学任教育学助理教授。1915年获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建立了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格塞尔一生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
32、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但成熟更为重要。“成熟”这一术语最初是遗传学家用以表示未成熟的受精卵孵化之前的发展过程的。格塞尔是最早在广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把这个术语应用于那些不受任何外界刺激干扰而按次序出现的发展现象,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资料卡资料卡Page 38第三课第三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 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大,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小。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时机而已。20世纪初,他以双生子为对象,研究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
33、。对双生子中的一个进行爬梯动作训练,另一个暂不训练。结果发现:在儿童生理上未达到准备状态(成熟)时,动作训练几乎不起作用,或者说效果甚微,即使起了一点作用也只是暂时的;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格塞尔的研究不仅采用追踪式研究即纵向研究的方法,而且着重实验和使用新的技术(如首先使用摄影技术)。他与同事一起制定的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最初发表于1925年,后经几次修订,先后发表于1937年、1940年、1947年和1974年,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974年修订版本的各年龄测试内容包括幼儿行为的五个方面:适应、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与个人-社会行为。资料卡资料
34、卡Page 39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一、一、强化法强化法正强化物的分类正强化物的分类1.(1)消费性正强化物,如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一次性消费物。(2)活动性正强化物,如看电影(电视)、看画册、过生日、郊游等活动。(3)操作性正强化物,如玩球、涂颜色、绘画、跳绳、骑小车、游戏等。Page 40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4)拥有性正强化物,如有机会坐自己喜爱的椅子,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以及小红旗、花纸等个人拥有物。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拥有享受的东西。(5)社会性正强化物
35、,如口头赞扬、温情的轻拍、拥抱或点头、微笑,甚至仅仅是短暂的注视等。它是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Page 41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小案例小案例轻轻搬起小椅子轻轻搬起小椅子 阳阳吃完午饭后轻轻搬起小椅子,放在教室的旁边,老师看到后说:“今天阳阳做得很好,我们要向阳阳学习,轻轻地搬起小椅子,那样小椅子就不会受伤了。”分析: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强化性原则,案例中阳阳把小椅子轻轻地放到教室旁边,教师立即表扬了阳阳这种良好行为的做法,教师的及时肯定强化了他的行为,这为孩子们以后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Page 42第四课第四课 学
36、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正强化法的基本方法正强化法的基本方法2.(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所选择的要强化的行为应该是具体、可观察、可控、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如微笑),不是一般的社会化行为。选择正强化物要因人而异,每个个体对待正强化物的喜爱情况不一样,因此在选择正强化物时要将人的个体差异考虑进去。Page 43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3)正确实施正强化。(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首先,在正强化实施前,教师或治疗者应该把计划告诉被矫正者,以期取得其积极配合。其次,在所需要的行为出现后立即予以正
37、强化,不要耽搁很长时间。再次,给予正强化物时,要向幼儿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当目标行为发生频率达到预期目标时,应逐渐减少可见正强化物的使用情况,而采用社会性正强化物来继续维持这个行为,从而帮助幼儿逐渐脱离正强化物的使用,而真正建立良好积极的目标行为。Page 44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2 2)确立目标行为。确立的目标行为必须明确具体,要说明用何种良好行为来替代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最好是可观察或可测量的。选择适当的厌恶刺激。选择的厌恶刺激必须能使幼儿产生极大的不适感,如难受的苦味,难忍的强热、强冷、电击等。选定警告刺激。警告刺激又称为条件厌恶刺激,它是
38、几秒后厌恶刺激到来的信号。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的诱因。矫正初期要尽量控制不满意行为的刺激,要尽量消除对不满意行为的可能的强化。(1 1)(3 3)(4 4)Page 45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1)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大多数学者和专家都认为惩罚法是比较严厉的,强烈的惩罚会引起幼儿不良的情绪反应,或导致幼儿模仿成人的惩罚行为来对付别人;使用不当易对幼儿造成一定伤害或不良影响。因此,惩罚法的使用以穷尽其他方法为前提,不能轻易使用。(2)单独使用惩罚法容易产生一些伦理道德问题。(3)使用惩罚法容易让人上瘾,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惩罚法的正确运用惩罚法的
39、正确运用1.Page 46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1)体罚。体罚是指随着幼儿不良行为的出现,及时施与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以收到阻止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发生的功效。体罚程序对幼儿和家长而言,都会感到不愉快,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得不使用体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幼儿的身体无严重性伤害,二是事先征得幼儿家长的同意。惩罚的类型惩罚的类型2.Page 47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2)谴责。谴责是指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强烈的否定的言语刺激或警告语句,以阻止或消除不良行为出现。谴责也可以采用肢体语言,如瞪眼睛、
40、用力把他抓住等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谴责行为或语句的后面必须偶尔地跟随别的惩罚刺激,否则谴责会失去其惩罚的作用。Page 48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3)暂停。暂停是指当幼儿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暂停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削弱这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幼儿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例如,幼儿正在参与有兴趣的活动时,若表现出不良行为,教师可及时停止其活动,等到幼儿表现良好时再让他继续参加活动。Page 49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惩罚程序实施前与实施中的注意事项惩罚程序实施前与实施中的注意事项3.尽量
41、控制产生不良行为的情境出现。尽量为替代反应的产生创造条件,即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和强化替代行为产生。成人执行惩罚的态度必须一致。Page 50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正式实施惩罚程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惩罚必须及时。(2)实施惩罚时必须保持平静。(3)惩罚应和替代行为的强化相结合。Page 51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1)确定消退行为。在确定消退行为时要注意:选择行为要具体,遵循逐个解决的原则,矫治时不要企图一次解决幼儿所有的不良行为,而只选择其中一个特定的行为,如咬指甲行为;由于情感抵触性行为及攻击性行为
42、在消退期间时有发生,因此行为在开始变好之前可能会变得更坏;尽可能选择一个能人为控制强化物的行为。Page 52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2)准备阶段应该考虑的问题。了解幼儿不良行为在消退之前的发生频率,即建立一个行为基线;确定强化不良行为的强化物,以便能在处理期间撤销这一强化物;找出个体能从事的良好的替代行为;确定良好行为的有效强化物;在程序开始之前,确保所有的有关人员都知道什么行为正在被消退或什么行为正在被强化。Page 53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3)注意程序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事项,应注意促进替代行为的
43、泛化和维持。在使用消退法时,注意要同时强化幼儿出现的适应性行为,而且要持续强化。(4)逐渐脱离消退程序。脱离消退程序后,幼儿在消退程序内完全减少的行为可在另一种情境里再现。Page 54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小案例小案例哭闹的瑶瑶哭闹的瑶瑶 每当冬天到来,孩子早晨起床就成了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每次起床之后,3岁的瑶瑶都会一直哭闹。妈妈根本没时间和她折腾,每遇到瑶摇早上起床哭闹,就会拿出一张小板凳放在客厅中央,先给她穿上一件毛衣,然后把披好衣服的孩子拉到板凳旁,命令她坐下。孩子什么时候不哭闹了,就什么时候停止罚坐板凳。初次采用这种方法时,效果并不太好。因
44、为爷爷奶奶可怜孩子,就去劝她,结果适得其反,瑶瑶越哭越凶。看到这样,妈妈一声令下,以后孩子坐板凳的时候,谁也不能管。瑶瑶第一次“享受”这种坐板凳待遇的时间是最长的,因为那次她哭闹了20多分钟。Page 55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小案例小案例 这种方法对于消除瑶瑶起床时的哭闹行为并不是马上奏效的,接下来妈妈又使用了几次,效果一次比一次好。每次瑶瑶被罚坐板凳时,大人们都各干各的事,即使孩子再“表演”哭闹的把戏也没有了观众。这样,瑶瑶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每次罚坐后,爸爸还会给瑶瑶讲一番道理,如此四五次,使瑶瑶终于明白了道理,再也不用使用哭闹的方法了。Pa
45、ge 56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二、二、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运用自然后果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让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然后果法的目的是让儿童体会到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2)成人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3)此方法并不是对儿童的所有行为都适用。Page 57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小案例小案例为什么不和小猪做朋友为什么不和小猪做朋友 小李老师发现班级里有一些小朋友乱涂乱画。于是小李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故事小猪找朋友。讲完后小李老师问:“大家说说,小狗、小猫为什
46、么不愿意和小猪做朋友?”“因为小猪在小狗、小猫家门口乱画。”“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活动室里有没有乱涂乱画的情况?”小朋友在墙上、桌椅上找到了乱涂乱画的痕迹。“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脏东西去掉?”“用毛巾擦。”“用洗洁精洗。”小李老师给每个小朋友一块小抹布并蘸上洗洁精。小朋友发现只有瓷砖上的能擦干净,其他地方都不行,就找老师想办法。老师说:“这些痕迹擦不干净了。只能用油漆和涂料重新粉刷了。可是油漆和涂料有毒,只能等放假的时候再刷。整洁干净的活动室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和游戏的地方,大家都要爱护它。以后,小朋友想画画,请到老师这里来拿纸,画在纸上,和小朋友一起欣赏,好不好?”小朋
47、友听了,纷纷表示再也不乱画了,而且还真的做到了。Page 58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三、三、代币法代币法 运用代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目标行为。可以确定多个目标行为,但是对于各个目标行为要给予明确的界定。(2)选择合适的代币,并告知当事人。代币的选择要求包括可以计数,使用简单,能随时发放,儿童不容易复制,不能与别的物品混淆。(3)选定支持强化物。支持强化物应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或活动,种类要多,可以调整。Page 59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4)确定要奖励的行为和支持强化物的兑换比例及方式。(5)规
48、定用代币交换强化物的时间、地点、方式。(6)认真执行奖励要求和交换规定。(7)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去。儿童的行为形成习惯后,逐渐帮助儿童脱离代币制。Page 60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采用代币法矫正幼儿多动行为的方案采用代币法矫正幼儿多动行为的方案 幼儿的多动行为是指幼儿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不由自主地表现一些与一般幼儿不同的或与情境不相符合的反应。具体表现为:上课时手脚不停,注意力无法集中,坐立不安,无法聚精会神完成一项作业;游戏时不能按游戏规则活动,会有无目的的运动;午餐、午睡时心神不安等。下面是具体的矫正方案。1.确定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应根据
49、矫正对象类型、想要完成的目标以及可能干扰目标实现的具体行为问题来决定,并且应加以明确的界定,可供观察和评价。例如,矫正患有多动症问题行为的幼儿,目标行为可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来确定,教育目标一般要包括各种教学活动、生活自理、游戏以及积极的社会性交往等。资料卡资料卡Page 61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四、模仿法四、模仿法 模仿法也叫示范法,是儿童通过对模仿对象行为的观察、学习,达到增强正常行为,消除问题行为的目的的方法。这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1)模仿法的基本类型。模仿法包括电影、电视或录像模仿法,现场模仿法,参与模仿法与想象模仿法。Pag
50、e 62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1 12 23 34 45 5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确定学习、模仿的楷模。吸引儿童注意力,给予明确的暗示。模仿行为出现后予以强化。增加示范行为呈现的时间。(2)模仿法的基本程序。Page 63第四课第四课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技术 退缩行为儿童心理案例 一、一、情况了解情况了解 (一)(一)求助者叙述情况求助者叙述情况 1.1.一般情况一般情况 男孩,男孩,5.55.5岁岁,汉族汉族,独生子,幼儿园学前班。独生子,幼儿园学前班。2.2.求助原因求助原因 母亲认为孩子情绪抑郁,喜欢待在家里,对游戏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