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科學概論授課大綱授課大綱壹、緒論:社會科學涵意及其探討範圍貳、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參、社會科學探討領域 一、社會學概要 二、心理學概要 三、人類學概要 四、政治學概要 五、經濟學概要 六、法律學概要肆、當代社會科學發展之重要議題探討 一、全球化趨勢 二、民主政治 三、社會組織 四、經濟發展 五、環境生態 六、危機管理 七、知識管理緒 論壹、社會科學的涵意與性質壹、社會科學的涵意與性質社會科學是以人與社會為研究對象,期望以一種有系統、多層次與科學化的方式幫助我們對人與社會建立更深刻的了解與認識,故藉著社會科學的研究,即可進而更了解人與社會各種制度的行為。一、人類知識體系之分類一、人類知識體系之分
2、類(一)人文學科 係研究人文現象及其規範之學。它是以人 類之情感、文學、藝術、道德和思想為研 究對象的學科,包括哲學、倫理學、神學 、宗教學、文學、美學等。(二)形式科學 係研究形式現象及其法則之學,包括數學 、邏輯學(理則學)、符號學、方法學等。(三)自然科學 係研究無機(無生命)的自然現象或有機 (有生命)的自然現象之學。前者稱為物理科學。如:物理學、化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礦物學、地球科學、氣象學等是。後者稱為生物科學。如:動物學、植物學、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解剖學、細胞學、細菌學、森林學、生物物理化學、醫學等。(四)社會科學 係研究社會現象各種學科之總稱。如心理 學、社會學、政治學
3、、經濟學、教育學、法律學、人類學等七大核心學科。貳、社會科學的定義貳、社會科學的定義有關社會科學之定義,學者專家的意見雖不盡一致,但大略相似。例如,魏鏞博士在其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一書中,將社會科學定義為研究人類行為、人際關係及人類及其他生存環境之間的關係的科學。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則定義為社會科學是探討社會機構及群體行為及個人在團體中之行為表現的科學。美國社會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將社會科學定義為社會科學是研究團體中個人活動的心理及文化的科學。參、社會科學的目標參、社會科學的目
4、標社會科學記為一門科學,其基本目標與自然科學的一般目標是雷同的。此四這個目標包括描述、解釋、預測與控制社會現象:1.描述:能對繁複的社會現象抽絲剝繭,以 幫助人 們真實瞭解其內涵。2.解釋:經由所收集的事實及對事實所的系 統分析 與分類,達成某些概念間關 係的一般性解釋或說明。3.預測:經謹慎觀察特殊事件,從而建立通則,然 後再以此通則來借式閣別發生的事件,並經由這些事件來證實該一通則。4.控制:社會科學家也是公明,對所處的社會向其他人一樣充滿著關懷。因此,可以借助對分析社會現象的特殊才能,協助社會實現他的目標。按照探究問題的步驟來說,社會科學的觀點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分析的,二是綜合的。1.分
5、析的:一切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都是注重分析的研究,社會科學也是如此。即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來詳細分析問題或現象,以便找出構成他的各種因素以及彼此間的關係。2.綜合的:社會是一個整體。因此,在研究時,不僅要從多方面來考察而且要將之綜合起來,成為有用的工具,以瞭解事實的真相。肆、社會科學的基本性質肆、社會科學的基本性質一、實證經驗的科學現代的社會科學早已脫離單純的哲學思考,而是經由實證性、科學化以建構其理論。社會科學的理論機構,係經由研究者對社會現象加以探討,然後抽離出其中的原理原則。社會科學研究者在探討社會現象時,採取實證性及尊重事實的態度,擺脫哲學思辨與特定的思想邏輯的束縛。此種做法,對於社會現
6、象得以採客觀的科學方法來進行探討,使得社會科學足以接近事實的真相,因而有助於將分析現實社會所得的成果,進一步用於解決現實社會上所發生的問題。社會科學者所獲得的知識,並非來自安樂椅上抽象的沉思,亦非思辨的憑空想像,而是必須經由所收集的資料,從事社會嚴謹的構思,再將這些構思出來的原理原則,和現實的社會現象相互印證,以助於理解、說明,並加以預測。二、科學方法的運用社會科學必須經由科學的理論做引導,以科學的方法,收集人類社會發展軌跡的資料與證據,並對這些資料從事經驗性的驗證手續。科學的知識,無論是來自演繹或歸納,均須經由一定的程序整合而成。即社會學所累積的知識,其過程和自然科學完全一樣,都須經由理論、
7、假說、觀察、經驗法則的一般化等一連串的過程孕育而成。社會科學在探討知識的過程中,必須具備下列的要件:1.社會科學所提供解釋社會現象的原理原則 為可驗證的知識。也就是其所建立的經驗 法則,可經由不同的角度加以檢驗,於不 同的時空,不同的人員操作,仍然得到同 樣的效果。2.社會科學的知識應建立通則化,以期適用 於解釋社會現象,因此,其所建立的法則 ,要脫離單獨個案的具體描述層次。社會 科學的先驅主張該學問並非單純的僅止於 單一事件的記述,而是對於人類社會現象 從事一般通則性的建立。3.社會科學的知識要能體系化。一個社會現 象的發生與變化,往往不是由一個因素所 促成,其中因素或許相互關聯,形成一種
8、社會關係網絡。因此,社會科學者往往將 幾個假設命題綜合的加以關聯,以分析社 會現象的因果關係。三、量化處理的趨勢社會科學研究者對於社會現象的描述,採用語言文字加以敘述,乃是我們熟悉的方式。近年來,社會科學隨著研究工具的逐步發展,更趨向於量化研究,對於社會現象用數字加以表示,朝統計、計量、數理的方向發展,成為重要的趨勢。四、科際整合的原則社會現象的研究,同時參酌相關學科的實證知識,以科際整合的方式,提高研究水準。五、科學理論的建構對於社會科學來說,除了需要經由實證的過程,以檢驗資料的可靠性之外,對於資料做合理解釋的要求,也是不可或缺的過程,因此,理論的研究對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9、工作。社會科學理論的建構方式,可以經由邏輯推衍、思辨討論、實證研究等方式加以達成,但是理論的研究若能經由實證的方式進行,將是最理想而深受期待的方法。伍、社會科學的主要功能伍、社會科學的主要功能一、解決社會的危機對社會本身所出現的危機,具體加以探討,乃為現代社會科學的課題。社會科學以科學客觀的角度瞭解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發生的原因,當作社會整體的一個部分來看待。社會科學家採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或從事資料的收集,或經由實證的經驗調查等方法,將所獲得的資料,經由分析、解釋,對社會現象得到合理的看法,藉此以瞭解人類的社會行為,進而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策略。二、增進人群的福祉社會科學提供人類瞭解社會生活的正確
10、知識,可增進人們的幸福。社會科學者以廣博而深入的觀點,站在客觀與公正的立場,從事各種社會問題的觀察與社會現象的分析,並將由此考察所獲得的心得與學術經驗,提供人們作為營造社會生活最有利的方式。三、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類社會隨著產業化、近代化、都市化、資訊化、核心家庭化的快速進展,使現代社會的社會機構產生劇烈的變遷,人群生活型態的改變快速,因此使得一部分社會大眾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環境時,無法適時調整觀念與生活步調。在觀念上,往往仍拘泥於以往的認知型態,致使對於新興的社會現象,未能做出正確的認知,個人行為和社會脫節。此種不協調的現象,人們即可由此獲得指引,以增進適應社會的能力。四、理解人群的行為由於人類社
11、會行為並非憑空而生,而是有規則可循,往往是在一定社會環境條件下,有一定的行為反應,產生一定的行為模式,此種情況讓社會科學研究者從事人類行為的深入理解成為可能。五、掌握社會的發展構成一個社會的各個單元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有機 的關聯,各部門相互間具有密切的關係,並形成錯綜複雜的網絡,社會科學以全盤社會為研究對象,經由社會現象的體系性理解,可以瞭解在一定的條件下,社會行為所呈現的模式與規則。社會科學運用整體的觀點來考察社會現象的結果,一方面除了可從多方面的角度來考察社會現象之外,亦可將人類行為歸納出各種原理原則,此將有助於掌握社會發展的方向。六、設計社會的政策社會科學者可將研究所獲得的經驗,提供政策
12、形成時的參考,事先謀求預防不良後果的發生,使得政策通過之後,可以有效執行。換言之,社會科學家所收集的社會事實資料,對於新訂或改良社區、社會機構或政府的政策,頗有助益。七、裨益社會的發展一個社會要能夠持續發展,除了經濟、技術、自然資源等物質條件之外,尚須重視社會的、心理的精神層面,如此可以提高個人對於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豐富生活內涵。尤其現代社會的各種組織,規模逐漸擴大,為求組織之有效運作,必須要求成員遵守一定的規範。因此要使各種組織活動有效率,積極發揮功能,組織經營者必須滿足成員的需求。社會科學家可利用有關社會科學的專業知識,提出合於人性需求的措施,增進組織成員的思想、感情、心理層面的需求,已達
13、成組織效能的目標。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壹、文獻分析法貳、個案研究法參、觀察法肆、訪談法社會科學探討領域社會學壹、社會學的定義壹、社會學的定義一、社會學是研究人類行為及社會生活的 社會因果關係的一門學問。二、社會學是研究人們在特定的社會制度 、規範下與其他人或社會之間的互動貳、社會學探討的範疇貳、社會學探討的範疇一、社會團體如何影響個人行為?二、社會體系的因果關係何在?三、哪些社會因素造成社會變遷?四、社會組織有哪些功能?五、團體與團體間的互動關係對個人與社 會有哪些影響?參、社會學理論參、社會學理論一、功能理論(一)功能論的重點是探討與解釋社會裡各部 門對整體社會的生存與延續的功能;(二)功能論相
14、信社會裡的成分和各部門對社 會都有某種程度的貢獻與功能;(三)功能論主張社會總是會往穩定整合的方 向運行;若某一部門失調,其它部門將 跟隨變動,將失調的社會體系調整回來 。二、衝突理論衝突論是延申自馬克斯的階級鬥爭的觀點而發展的理論。馬克斯理論認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乃造成社會變遷的主要因素。由於資源分配難以達到均等,故社會總是在變,亦難達成功能論所言之整合境界。馬克斯在階級鬥爭所言之資源,係指經濟資源或生產工具的分配不均。故社會大眾分為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大陣營。兩大陣營為資產的分配持對立鬥爭狀態。社會學之衝突理論社會學之衝突理論乃借用馬克斯的觀點,但在資源的看法上有異於馬克斯。衝突論者認為資
15、源不在財產而是權力的有無。有權力者稱為支配團體,無權力者稱受支配團體。兩大陣營為權力而鬥爭。(一)衝突論者認為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一種權力的關 係,總有一方掌握權力而居上位,另一方無權 而居於下位;(二)衝突論者認為社會實際狀態是一種非整合的狀 態;三、交換理論(一)交換論相信人與人的互動必有目的,亦即獲得 酬賞;(二)交換論認為互動雙方既然是懷有目的,那麼互 動就會像經濟行為裡一種利害關係的計算:即 儘可能擴大利潤或酬賞,也儘量降低成本或損 害;(三)交換論指出個人在互動中所欲獲得的利潤與所 要付出的代價成正比;四、符號互動理論強調個人在互動中角色運作的理論,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解釋社會互動的的動
16、態性(一)符號互動論認為互動既然受到社會的影響,那 麼互動過程中雙方使用的語言、姿態、表情,皆受到社會的界定。(二)符號互動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是經過 一套瞭解與解釋的動態過程。(三)人們是基於對情境所下的定義成為個人行為的 基礎;*探討社會現象兩種不同觀點宏觀(巨視)社會學:從社會結構切入探討社會現象,如功能論、衝突論微觀(微視)社會學:將重點置於個別行為者身上:如交換論、符號互動論。社會科學探討領域心理學壹、心理學的性質壹、心理學的性質一、心理學的含意 1、心之研究 2、研究行為的科學二、行為、個體、反應、刺激(一)行為 (1)狹義:行為僅限於個體表現於外且能 被直接觀察記錄或測量的
17、活動;(2)廣義:以觀察所見的活動為線索,進 而間接推知內在的心理活動或心理歷 程;(二)個體:係指一個有生命的整體,又稱有 機體;(三)反應:心理學家在研究行為時,並不研 究個體的全部活動,僅是選取其中一項 或數項主要活動進行研究。4、刺激:係指影響個體反應的一切情境或事物;(1)凡情境或事物實際影響個體反應者,稱為有效刺 激;(2)凡情境或事物可能影響個體反應者,稱為潛在刺 激;個體、刺激、反應三者稱為心理學基本變項個體、刺激、反應三者稱為心理學基本變項貳、心理學研究的目的與方法貳、心理學研究的目的與方法一、心理學研究的目的 1、理論上的目的 2、應用上的目的二、心理學的變項與法則 1、O
18、-R法則 2、S-R法則 3、R-R法則 4、自變項與依變項 5、中間變項三、心理學研究法 1、觀察法 2、調察法 3、測驗法 4、實驗法 訊處 知心心 心 情緒 有外內 有感 神 息理 覺 理 認知 機在在 機覺 經 大腦理理 歷 意志 體刺變 體 系 行 程 的激化 產 統 反中 為現現 或 生 射樞 (動)象象 個體對外在刺激或內在變化的詮釋個體對外在刺激或內在變化的詮釋 人格:心理過程之個人傾向(面對相同的刺激,可 以從個人固定的模式所產生不同的反應)。透過有機體外顯行為之研究與探討透過有機體外顯行為之研究與探討參、心理學的發展一、從哲學心理學到科學心理學二、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的演變 1
19、、從局面開創到分途發展 2、從學派分立到理論統合 (1)功能論:心理元素觀 (2)行為論:強調可觀察之行為 (3)完形心理學:行為整體性 (4)心理分析論 3、從片面行為到全人研究三、現代心理學的門類 1、生理心理學 2、比較心理學 3、發展心理學 4、學習心理學 5、人格心理學 6、社會心理學 7、教育心理學 8、諮商心理學 9、臨床心理學 10、心理衛生 11、工業心理學 12、工程心理學 13、法律心理學 社會科學探討領域人類學壹、人類學的主要意涵壹、人類學的主要意涵 人類學的英文是anthropology,該詞來 自希臘文anthropos加logos,意思是研究 人的學問,後來通稱為
20、人的科學(the science of man)。大英百科全書:從詞的來源看,人類 學是人的科學,而實際上,人類學僅是人類 各種科學中的一門科學。它把這樣一些學科 綜合在一起,這些學科的共同目的是在居民 的生物特徵和文化特徵的基礎上描述人、解 釋人,並經由時間的推移來強調這些居民的 變異和進化。以種族的概念為一個部分,文 化的概念為另一部分,二者都已受到特別的重視。大美百科全書中說:人類學是從生物 學的觀點和文化的觀點來研究人類。涉及到 把人類當作一個動物的部分稱為體質人類學,涉及到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生活方式的那部 分稱為文化人類學。日本中文大辭典中說:人類學為就人類而研究一切事項之科學也。內容
21、有下列之問題:(1)人類之特徵;(2)人類之地位;(3)人類之由來;(4)人類之系統;(5)人類之地理分布;(6)各種族性質之異同及其原因;(7)人類之文化;(8)人類之改良。我國的辭海中說: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體質特徵、類型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人體發育中的體質發展和增進,世界各地人種的形成過程,地理分布及其相互關係。人類學不僅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而且與社會科學有密切的關係,主要有人體型態學、古人類學和人種學。這些不同意涵可以歸納為兩種:(一)人類學是關於人類研究的最全面的學科群(二)人類學是關於人類體質的科學。後一種意見雖主張人類學只是研究人類體質,但同時也認為人類學與社會
22、科學有密切的關係。隨著人類學的發展,人們愈來愈普遍認為人類學並非僅局限於自然科學,而是包含者許多社會科學乃至哲學的因素和內容,它是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科學。概括地講,人類學是研究人類本身及其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規律的科學。貳、人類學的研究範圍貳、人類學的研究範圍就人類學的研究範圍已包括體質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具體地說,人類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人類的來源、形成、變化的研究對人類由來和進化的研究,就成為人類學研究的最早項目。這個問題主要涉及的是人類從何而來,以及如何由動物轉變到古代人類,當代人類學已經出現的一種新趨向,除繼續研究古代人類問題外
23、,都格外注重對現代人類各種問題的鑽研,而且研究人類的項目愈來愈多,愈加專門化,終於構成了人類體質研究體系。二、人種和種族的研究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人種和種族的差異,對此人們曾有過一般的認識和記載,它成為人類學研究範圍中的一個專門項目,在地理大發現之後,人類學需要對當時提出來的有關人種和種族的新材料、新問題做出解答。三、文化研究人類學要研究人類的自然性,同時,又必須研究人類的社會性,人不僅是自然人,同時也是社會人。人類不但創造了社會,而且創造了一整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反地,社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又會反作用於人類。同樣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存在著作用與反作用的辯證關係。因此,關於社
24、會、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及其相互關係,就成為人類學的傳統課題。四、人類學知識與技能的應用研究人類學與其他學科一樣,除了對其有關的資料收集、整理、記述和抽象而成的理論之外,還有如何運用其知識技能的問題,也在人類學研究範圍之內。五、人類學學說史的研究世界上對人類學學說史的研究早就開始了,可是由於對人類學學科的不同看法,對它的學說史看法也並不一致。要總結學科本身的發展史,對如何開展人類學研究,同樣非常需要,也是研究科技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參、人類學的主要分支參、人類學的主要分支一、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社會屬性,包括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語言的發生與發展、古代人類的社會制度、社會組織、婚姻型態
25、,以及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等。二、考古人類學考古人類學自人類歷史文物及陳蹟以建構人類學的知識。三、體質人類學體質人類學是研究人類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與發展,人種的形成以及現代人種、種族、民族的體質特徵、類型及其變化的。四、語言人類學語言人類學則強調由語言結構及特色來探討人類學的內涵。五、應用人類學應用人類學運用人類學的理論與社會調查方法,著重研究現代社會的結構和人們的社會生活規律,對城市、農村各個不同範疇的人們的社會心理與生活特質進行調查、深入研究。肆、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肆、人類學與現代社會人們將文化定義為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為人們所創造出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合。(1)從社會意識的觀
26、點,文化是對社會存在的 反應,是處在一定社會相互關係中的人們 製作、創造和直接生產的;(2)每一個時代的精神生活,構成該時代的精 神文化的內容;(3)文化是人類活動的成果,同時是人類精神 、財富生產、分配和消費過程;(4)文化的核心是知識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 界的主要依據;(5)人類的生活方式是文化水準的具體表現。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包括九個主要部門:1.語言:言語文字等。2.物質特質:飲食的習慣、住所、運輸與旅 行、衣著等。3.美術:雕刻、繪畫、音樂等。4.神話與科學知識。5.宗教習俗:禮儀的形式。6.家庭與社會體制:婚姻的方式、繼承、社 會控制。7.財產:不動產與私人的、價值與交易的標 準、貿
27、易。8.政府:政體、司法與法律程序。9.戰爭文化能普存於人類的社會,是因為文化不僅提供滿足個人需要的行為模式,並且也是個人行為的嚮導,同時對社會秩序具有維持穩定的效果。這使得文化在人類群體中扮演著規範體系的角色。文化的基本表現在凝聚社群並形成生活的傳統。但文化並非凝固不變的東西,它有其形成、發展、演變過程。文化傳統在塑造人、造成人的社會實質的同時,也被人引伸和再創造,其本質是現代社會人的實質。文化型態可分為知識、價值、思維、習俗等因素,它有封閉性、能動性、實踐性、改造性等性質。它使人們產生共同的思想、心理、語言,共同的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範,成為群體的一種巨大向心力。文化是指構成生活方式的信念
28、、價值、行為與所使用的物品。當代文化全球化的特色在於,大量增加了象徵性的意象與物品,在全球範圍流通,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強度、容量及速度跨越時空的距離而到處流動。文化全球化造成社會生活的象徵密度的增加。文化之所以會變遷,主要是因為創新、發現與流通。文化要產生變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文化變遷必須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揭發核心價值與信念:這些核心價值 與信念必須包括所陳述的價值與目標 ,同時它們也體現在組織的隱喻、神 話、故事與成員的行為中;第二,承認、尊重與討論不同組織次文化的 核心價值與信念差異;第三,尋找意識與潛意識信念與價值間不同 之處,並由組織加以選擇採用,建立 新的行為規範來彰顯價值期望;第
29、四,長時間的重複這些步驟。當新成員進 入這個組織之後,要確定他們接受的 訊息夠清楚,同時應該強化大家所期 待的行為。經由全球化的過程,往往產生複製文化,該歷程涉及以下因素:第一,文化模式的複製;第二,文化特質的儲存;第三,文化內涵的傳輸(transmission)。文化之所以快速變遷的基本原因,是因為與外在文化影響力直接面對面接觸,如由另外一個文化所入侵或由另外一個民族所殖民。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日益擴大,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決定了頻繁的和多方位、多層次的人際交往,故現代社會公德比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顯得重要。現代社會公德規範兩種關係: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個人文明舉 止、人際交往
30、中自尊和尊重他人 、社會交往中誠實守信;二、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包括遵守公共 秩序、尊重與維護社會公益、愛護和保護他人勞動成果。文化是人類思想創造的工具,借助於它,人可以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文化是人類存在的方式,歸結為人在自然和社會中自由的發展;同時,文化作為符號體系,是在人類社會和歷史實踐過程中產生符號的意義,以傳承人類的智慧。社會科學探討領域政治學政治是一種過程,一種行動,也是人類為社會生活而表現的一種行為方式。政治的過程是決定了某些人可取得某些事物的過程。由於人有需要、欲望、期待,然而滿足需要的資源,卻是有限。因此,每個社會必須建構如何分配利益的方法,這分配的過程就是政治。壹、政治學
31、的發展脈絡壹、政治學的發展脈絡一、發展脈絡一、發展脈絡(一)古期時期(1850年以前)在古期時期對政治的研究,傾向以規範、演繹為方法,他們絕大多數只關心評價政 治的標準之探討。(二)制度時期(18501900)開始採用歷史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焦點 集中於法律及制度。此一階段的政治學主 要是描述當時的政治制度與過程,以法律 文件與憲法規約為主要的資料基礎,是以 各國的政府制度及過程為研究對象。(三)過渡時期(19011950)政治學家開始正視到觀察、調查和測量方 法可應用於研究政治現象。同時,由於社 會科學其他學門的發展,使政治學者感覺 到可藉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門 的知識來重新思考政治
32、問題。(四)行為時期(19511969)特徵是政治研究愈來愈倚重於人類行為的 變項,強調個人行為是政治研究的分析單 位,採用實證的測量方法探討政治活動,並開始追求普遍性的經驗理論,希望建立 更精確、更客觀的政治學。(五)後行為時期(1970年以後)後行為主義乃在補充行為主義在發展過程 中出現的偏差,亦即後行為主義所修正的 不在於探討問題的研究途徑及方法,而是 在研究取向上採取更寬廣的視野。二、研究領域(一)社會科學觀點1、政治理論2、中國政府與政治3、比較政府與政治4、公共行政5、國際政治(二)行為科學觀點1、心理研究2、意向研究3、角色研究4、團體研究5、功能研究6、溝通研究7、權力研究8、
33、精英研究9、政治發展研究10、政治文化研究貳、政治學的內涵貳、政治學的內涵一、現代化政治的特徵1、良好的法律結構,將公眾意志化為可預期 ,並符合基本政治制度的行動。2、保障公眾參與政治過程的機會,並在參與 過程中發揮瞭解、責任、合理性等,以及 公眾意志結合起來,再根據平等及正義原 則,付諸實施。二、行政制度的現代化政治制度的履行是要靠行政措施加以配合,因此在推動政治現代化的同時,行政制度的現代化亦有其重要性。三、政治參與的情形現代社會的人民積極參與政治,以尋求權益的保障與落實。人民積極參與政治的原因,是由於都市勞動力的增長。現代化程度的不均勻,也是促進人民積極參與政治的重要因素。政府活動的擴展
34、,增加政治參與的機會。大眾傳播的發展,是使人們更加注意政治的另一個因素。四、國家的職責 國家應該負擔哪些職責?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三類:(一)創造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及社會基礎從創造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及社會基礎來說,現代化的經濟制度,必須在新的物質措施方面,從事大量的投資。(二)社會發展的全面計畫及統合其次是有關社會發展的計畫及統合,政府應該負責分析國家的經濟情況及潛力,決定可行及協調的發展目標,並設計適當的方法,以便達到這種目的。(三)促進較大及較有效的貨物及服務的生產與分配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中,生產經濟企業的經理方法各不相同,可能運用的方法包括:(1)政府經營;(2)建立法律體制,並提供物質與社
35、會基礎,鼓勵個人或私人企業根據商業營利動機,生產及銷售貨物及服務;(3)上述兩種方法的合併。第三節 現代政治發展趨勢一、合理分配二、社會福利三、社會公平四、持續發展第四節 政治學與現代社會當前全球化及知識經濟的特代來臨,應有國際觀加以因應。社會學家已經發展出來不少理論觀點,來描述社會變遷之後的現代社會特徵,如資訊社會、風險社會、後工業社會、後資本主義社會、訓育社會、多元社會、全球社會等。與本單元密切相關的理論觀是後工業社會,學者阿爾布勞提出,全球化乃是世界各民族融合成單一社會的變遷過程,並以一種核心思維與價值來影響不同的地方、國家乃至個人的過程。這個過程孕育著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數量
36、、速度和頻率增加。由於全球化改變並深切影響社群的生活,其內涵係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為主軸,因此本章所討論的重點,將包括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全球化的興起與影響、跨國公司與現代社會、非營利組織蓬勃發展等議題,以探究國際政治經濟的意義、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探討國際社會的角色,以期能培養廣擴的國際社會視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論述,是社會學者華勒斯坦於一九七年所提出,以解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以及世界之間複雜的連結關係。其所著作的論述有下列各主張:一、世界體系的結構1、核心:所指的是處於體系的優勢地位者,如美國、歐洲、日本等。經濟特徵以高科技、資本密集生產方式、相當高的工資、一個深入的國內市場與可傾
37、銷其產品的龐大國外市場。2、邊陲:整個世界中大部分國家的皆屬於邊陲,經濟特徵以輸出農產品或天然資源為主、工資低廉、極端貧窮和技術低級。3、半邊陲介於核心與邊陲之間,稱之為半邊陲。二、資本主義世界的形成 1、首先是經濟層面的影響:邊陲地區依賴核 心地區,並且受到嚴重的剝削,不是提供勞力、農礦、資源,就是充當技術、產品的海外市場。2、其次為政治層面的影響:殖民時代為外人所培養的當地統治階層,在獨立後尚占有相當的政經優勢。3、最後是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受過殖民的人們,對殖民文化通常具有某種親和性,由於社會、文化及意識型態的依賴,往往不自覺地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此一層面的影響比前兩者來得既深且遠。資
38、本主義的催化帶動著消費型社會的產生,相較於我們傳統社會向來以勤儉樸實為尚的風格,此亦足以顯示當前社會的消費文化特色,同時亦影響我國的資本累積,直接牽動著未來的經濟發展。造成消費行為改變的主要因素,包括物質欲望的追求、外在環境的刺激、廣告媒介的充斥。就現代社會的理性計算的性格,必然不能坐視一個非理性國家的存在,而會要求國家的統治基礎必須來自人民的同意,因為國家為一公共的權威機構,它仍是因人民之需要而存在,不但不容許私人獨占國家,反而必須通過憲政的體制來保障人民的利益。社會科學探討領域經濟學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一、經濟學派的緣起 經濟學是
39、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科學,早在古希臘時代,即已有粗略的經濟著作,其中提出了物品有使用和交換兩種功用,認為貨幣可以成為財富的積累手段,瞭解了商品價格的波動是依存於供給和需求的變化。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是源於十五世紀末到十七世紀中葉,出現了重商主義學說。從十七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初,古典經濟學產生。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柏弟和法國的重農學派,特別是英國的亞當史斯密和大衛李喜圖。柏弟最先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最基本的命題,認識到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它所耗費的勞動所決定,商品交換就是以它們所包含的勞動量為依據。重農學派的論述,從維護農業的立場出發,提出了只有農業才能真正增加財富。亞當史
40、斯密拋棄了重商主義者和重農主義者所持的只有對外貿易和農業才能創造財富的偏見,強調勞動分工、區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以及對利潤、地租等對經濟的貢獻。大衛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斯密的關於勞動價值的理論。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法國的聖西門和傅立葉、英國的歐文等,運用政治經濟學理論剖析當時的社會及經濟環境,並且對資本主義制度做了尖銳和無情的批判,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二、經濟學的變革新制度學派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到一九二年代和三年代在美國廣泛傳播,五年代有了很大的發展,新制度學派在西方 中獨樹一幟,它既反對後凱恩斯主義各派,又反對貨幣主義、自由主義各派,具有以
41、下幾個特點;一是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制度,在進行考察時,都假定制度是肯定的,然後在既定制度下,對經濟變量(總量或個量)進行分析,制度一方面是指各種有形的機構和組織,如公司、工會、國家、家庭等,另一方面也指無形的制度,如所有權、集團行為、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社會意識類型等,二是用演進的、整體的方法來研究制度問題。約翰梅德納凱恩斯是二十世紀西方一位著名經濟學家,他系統地提出了被人們命名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經濟學界認為這是一場重大的變革,主要包括三個部份;(一)理論上的變革在凱恩斯以前,傳統派的理論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經濟是和諧的,制度是完美的。其根據有兩項律則:一是薩伊定律,認為供給能夠自
42、己創造需求,賣就是買,買就是賣,這樣就不會產生經濟危機;另一是利息率自行調節,認為通過利息率的升降,社會的儲蓄和投資可以自動趨於平衡,不會發生持久的儲蓄大於或小於投資的情形。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不和諧的,是有缺陷的,經常存在失業和生產過剩。(二)政策上的變革 傳統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經濟是和諧的,制度是完美的,國家干預是不必要的,提出經濟自由主義政策。凱恩斯既然從理論上論證了有效需求不足,失業和生產過剩是經常存在的,因此在政策上就把經濟自由主義否定了。他提出了國家干預的主張,即用宏觀財政政策和宏觀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進行需求管理。所謂需求管理,就是在短期的、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經由調節需求
43、來調節經濟。(三)方法上的變革 傳統學派主要進行微觀經濟分析,認為既然整個資本主義經濟是和諧的,因此經濟學的研究重點應該是企業的經濟活動,研究市場商品供求關係,研究價格如何確定,利潤如何取得等。凱恩斯與之不同,他認為經濟是需要國家進行干預,於是採取的是宏觀經濟分析方法。新古典經濟學是指以馬歇爾為代表的邊際效用學派和以凱恩斯為代源表的劍橋學派的經濟理論。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上把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即充分就業)作為基本前提,來論證資源配置問題,其中心是均衡價格理論,它的內容即現在所說的微觀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新古典經濟學用的是均衡分析法,即經由對局部和一般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分析來解釋經濟的運行。
44、在政策方面,則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以解釋私人經濟活動和政府公有經濟活動同時並存的混合經濟的各種問題,並力圖把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結合在一起,以解決經濟的問題。貨幣主義是一九七年代以來國際經濟的主要理論,貨幣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被認為是一場對抗凱恩斯主義的革命。為了能解釋和克服經濟不景氣現象,貨幣主義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貨幣主義倡導者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米爾頓傅利曼,因此有人稱貨幣主義為傅利曼主義。貨幣主義的中心命題是:(1)貨幣最重要,貨幣的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2)貨幣存量(或者說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貨幣推動力的最可靠的測量標準;(3)貨幣主管當局的行為支
45、配著經濟周期中貨幣存量的變動,因而通貨膨脹、經濟蕭條或經濟增長都可以運用對貨幣供應旳管理來加以調節,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重新強調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推行所得稅方案等。第二節 經濟學的主要領域1、經濟史2、經濟思想史3、經濟理論4、數理經濟5、計量經濟6、經濟發展7、國際經濟8、區域經濟9、公共經濟10、貨幣與金融11、管理經濟12、農業經濟13、工業經濟14、資源經濟15、環境經濟16、都市經濟17、運輸經濟18、人口經濟19、勞工經濟20、經濟統計第三節 經濟學的基本議題一、機會成本 從資源有限因而必須進行選擇這樣的前提出發,經濟學面臨一個魚與能掌,不可兼得的問題,也
46、就是面臨取捨的問題。機會成本代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經濟原則_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抉擇有所得必有所失。正是因為如此,才會產生經濟問題,經濟學才有成立的可能。二、供給與需求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買與賣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把它們關聯起來的就是供需原理(均衡點)。三、市場經濟與價格機能 上述的供需模型是經濟學原理的基礎,可以瞭解的是,這個模型必須被安置在一個自由交昜的市場制度中才有可能;亦即,這裡預設了一個市場經濟制度的存在,在這個體制讓經濟行為者具有就業的自由和消費選擇的自由,而且經由法律保障人民的財產權和交易自由。在市場經濟中就不同了,由於人類的理性自利的行為方式,自己會在競
47、爭中去尋找自己的最佳利益,如此就會使得供給和需求雙方面均會拒絕買入,使得產品賣不出去,若買方要求的價格太低,則賣方會因為少賺或賠本而拒絕賣出。最後雙方總會在均衡價格和數量的地方達成交易,這就是價格機能或稱市場機能。市場經濟的順利運作,不僅尊重每個個體的選擇的自由,讓其能力能夠發揮,而且可以在市場機能的調節下,使得社會中最基本的經濟問題;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得到適切的解決,達成最佳的資源配置,亦即最佳的選擇。四、市場失靈與外部效果 經濟學家也體認到現實世界時常無法達成這樣的狀態,有時候自由放任反而造成市場失靈的後果。例如當市場自然形成獨占時,市場供給過多,貨幣因素會影響正常的市場運作
48、。外部效果也是造成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在供需模型設計下,要達成資源的最佳配置,就必須假定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沒有產生外部效果,亦即沒有造成一些利益不能歸自己享受,以及一些成本不必自行負責。正因為市場失靈和外部效果,使得政府介入經濟活動有了較正當的理由,凱恩斯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也因此而生。五、人類的欲望 人類有種種欲望,而以生存欲望最為強烈。所謂生存欲望不但要維持生存,且要改善生存。這個生存欲望乃是人類活動的動力。欲望的成立乃有兩個條件,一是客觀上該財貨是有限的;。二是主觀上人類對該財貨有取得之意。人類的欲望常隨時隨人而異。每個欲望既有彈性,因之滿足欲望的每個財貨也有彈性。1、凡彈性極弱的財貨,縱
49、令價格下落,人們對它的需要卻不會因之增加。價格高漲,人們對它的需要亦不會因之減少。2、凡彈性極強之財貨,價格稍跌,人們對其需要必因之增加;價格稍漲,人們對其需要又必因之減少,即人們需要奢侈品的分量是會變化的。六、財貨的效用 人類要滿足其維持生存、改善生存的欲望,必須取得外界的財貨而利用之,這個滿足人類欲望的財貨,在經濟學上,須具有下述各種性質。(一)存在於外界(二)稀少的(三)可以占有(四)可以直接滿足人類的欲望七、價值 吾人既然感覺財貨的重要,就評定其重要程度;而評定所得的結果,叫作價值,重要性大者,其價值大;重要性小者,其價值小。價值可分為兩種,一種叫作使用價值;另一種叫作交換價值。(一)
50、使用價值 財貨對於吾人之效用。(二)交換價值 即一個財貨與別個財貨交換的比率。第四節 現代經濟制度特質 現代經濟制度有多種特質一、私有財產制度 二、商品生產 商品不是單純的貨物,須將貨物運到市場,再由市場賣給消費者的,才是商品。在現代社會,一切生產物都是為市場而生產,任何工廠的生產物都不是供給廠主自己一家之用,所以一切生產物都是商品。商品生產必以私有財產制度為前提。有了私有財產制度,人類對於財產就發生興趣,而願努力求之。三、自由競爭 現代社會除觸犯法律之外,各人為營利之故,有行動的自由,而發生自由競爭。主要的原因:一是擇業自由、二是營業自由、三是契約自由。各人在經濟上均有行動的自由,就免不了競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