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学中药学 理论课理论课2828学时学时 出勤占出勤占2020分;分;一次作业占一次作业占1010分;分;一次测验占一次测验占1010分;分;期末考试占期末考试占6060分。分。教学目的:树立中医药养生、保树立中医药养生、保健、治病的思维和理健、治病的思维和理念!念!中医药是养生保健的主力军中医药是养生保健的主力军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提示: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四大因素个人健康和寿命四大因素生物学生物学基础占基础占15%15%,环境因素占,环境因素占17%17%,医疗,医疗设施占设施占8%8%,生活保健方式占,生活保健方式占60%60%。中药学的学习重点中药学的学习重点
2、怎样合理有效地使用中药。怎样合理有效地使用中药。1.1.中药的治疗作用;中药的治疗作用;2.2.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重点重点掌握掌握:药性理论、功效药性理论、功效 中医和中药学课程属于中国传统文中医和中药学课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它强调宏观整体,突出相互联化体系,它强调宏观整体,突出相互联系,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系,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理解,难以接受。“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常常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常常让人糊里糊涂地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紧密联系中医
3、学知识。紧密联系中医学知识。学好学好章(节)概述章(节)概述,是掌握各类药物共性和,是掌握各类药物共性和要点的关键。要点的关键。须以须以功效功效为核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应为核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记忆。用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记忆。药物的药物的毒性,特殊的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毒性,特殊的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必须专门记忆。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熟读熟读 善记善记 深思深思(悟悟)多问多问(存疑存疑)勤写勤写(笔记与小结笔记与小结)多用多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总论总论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
4、能 中药的作用中药的作用 中药用药剂量与用法中药用药剂量与用法 来来 源源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炮炮 制制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各论各论 用量用法用量用法 功效应用功效应用 使用注意使用注意 总 论 中中 药药以中医独特理论体系来以中医独特理论体系来指导,以中医独特的应指导,以中医独特的应用形式来应用的部分天用形式来应用的部分天然药和加工品。然药和加工品。中中 药药 学学 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来源、采集、炮论、来源、采集、炮制、功效应用等的一制、功效应用等的一门学科。门学科。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简称简称本经本经 1.1.作者:托名神农作者:托名神
5、农2.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成书年代:东汉末年3.3.载药总数:载药总数:365365味味(分上、中、下三品)(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上品120120味味: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中品120120味味: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下品125125味味: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每药之下,主要记述其性、味、主治与功效等内容。其每药之下,主要记述其性、味、主治与功效等内容。其对药物主治功效的认定,大多朴实有验,(如麻黄平喘、对药物主治功效的认定,大多朴实有验,(如麻黄平喘
6、、苦楝驱蛔、黄连止痢等),至今仍十分常用。苦楝驱蛔、黄连止痢等),至今仍十分常用。4.4.成就:成就: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首创药物按首创药物按三品分类法三品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 1.1.作者:作者:陶弘景陶弘景 2.2.成书年代:南朝梁代成书年代:南朝梁代 (公元五世纪)(公元五世纪)3.3.载药总数:载药总数:730 730 味味 4.4.成就:成就:全面总结魏晋以来的药学成就;全面总结魏晋以来的药学成就;首创药物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自然属性分类法,分列分列为玉石、草木、虫兽等七大类,各为玉石、草木、虫兽等七大类,各
7、类中再以三品为序排列药物类中再以三品为序排列药物;首创诸病通用药。首创诸病通用药。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又名又名唐本草唐本草 1.1.作者:作者:李勣、苏敬李勣、苏敬等等2323人人 2.2.成书年代:唐显庆成书年代:唐显庆4 4年年 (公元(公元659659年)年)3.3.载药总数:载药总数:844844种种,新增,新增114114种种 4.4.成就:成就:我国历史上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流传甚广,影响中外。图文并茂;流传甚广,影响中外。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简称证类本草证类本草 1.1.作者:作者:唐慎微唐慎微
8、 2.2.成书年代:宋代成书年代:宋代 (公元(公元10821082年)年)3.3.载药总数:载药总数:15581558种种 4.4.成就:成就: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本草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本草李时珍李时珍“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1.1.作者:作者:李时珍李时珍 2.2.成书年代:明代成书年代:明代 (公元(公元15781578年)年)3.3.载药总数:载药总数:18921892种种 新增新增374374种种 4.4.成就:成就:集集1616世纪前
9、本草学之大成;世纪前本草学之大成;完备了药物完备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按自然属性分类法;“虽为医书,实概万物虽为医书,实概万物”,被称为,被称为 “东方百科全书东方百科全书”;流传甚广,流传甚广,影响中外。影响中外。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 1.1.作者:作者:赵学敏赵学敏 2.2.成书年代:清代成书年代:清代 (公元(公元17651765年)年)3.3.载药总数:载药总数:921921种种,新增,新增716716种种 4.4.成就:成就:补充、完善了中药学的内容;补充、完善了中药学的内容;新增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新增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民国时期民国时期 中国实用中国实用 药物学药物学
10、 中国药物中国药物 学集成学集成 汉药新觉汉药新觉 中国药学中国药学 大辞典大辞典 药物学药物学 本草正义本草正义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和国药典 中药大中药大 辞典辞典 中药志中药志 全国中全国中 草药汇编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中华本草 原色中国原色中国 本草图鉴本草图鉴 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药分册)(中药分册)(19211921年)年)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1935年)年)中药大辞典中药大辞典(19771977年)载药年)载药57675767种种中华本草中华本草(19991999年)年)89808980余种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
11、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简称中国药中国药典典中华临床中药学中华临床中药学(19991999年)年)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A.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 B.B.本草纲目本草纲目C.C.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D.D.证类本草证类本草 E.E.新修本草新修本草 答案答案 C C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的是著作的编写模式的是 A.A.新修本草新修本草 B.B.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 C.C.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D.D.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 E.E.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答案答案 B B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
12、修药典性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是 A.A.新修本草新修本草 B.B.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 C.C.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D.D.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 E.E.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答案答案 A A A.A.唐朝唐朝 B.B.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C.C.清代清代 D.D.明代明代 E.E.宋朝宋朝 1.1.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为哪个朝代的本草代表作为哪个朝代的本草代表作 答案答案 C C 2.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为哪个朝代的本草代表作为哪个朝代的本草代表作 答案答案 D D 3.3.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哪个时期的本草代表作是哪个时期的本草代表作 答案答案 E E
13、 4.4.新修本草新修本草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 答案答案 A A 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1.1.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的学术价值是的学术价值是 A.A.首创三品分类首创三品分类 B.B.整理补充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内容内容 C.C.首创自然属性分类首创自然属性分类 D.D.最早的药学专著最早的药学专著 E.E.初步确立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初步确立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BCEBCE 2.2.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A.A.载药载药17461746种种 B.B.宋金元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宋金元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 C.C.作者赵学敏作者赵学敏 D.D.作者唐慎微作者唐慎
14、微 E.E.载药载药659659种种 ABDABD 3.3.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A.A.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B.B.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C.C.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将本草学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将本草学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为世界药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为世界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
15、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献 D.D.全书全书5252卷,约卷,约200200万字,载药万字,载药18921892种,绘药种,绘药图图11001100余幅,附方余幅,附方1100011000余首余首 E.E.作者李时珍作者李时珍 CDECDE第二章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一、产 地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举举例例四川四川黄连、川芎、附子黄连、川芎、附子江苏江苏薄荷、苍术薄荷、苍术广东广东砂仁、云南茯苓砂仁、云南茯苓东北东北人参
16、、细辛、五味子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河南四大怀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四大怀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山东山东阿胶阿胶二、采 集采集时间采集时间矿物类矿物类动物类动物类植物类植物类全草全草叶类叶类树皮、根皮树皮、根皮根、根茎根、根茎果实、种子果实、种子花花花粉花粉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采收未开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采收未开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花朵盛开时采集花朵盛开时采集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实成熟时采收阴历二月、八月采收阴历二月、八月采收植物生长旺盛时采收植物生长旺盛时采收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全年可
17、采,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全年可采,不拘时间,择优采选第三章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矫味,以便于服用。以便于服用。二、炮制的方法 修治修治纯净、粉碎、切制。纯净、粉碎、切制。水制水制漂洗、浸泡、
18、闷润、喷洒、水飞。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制火制 炒、炙、烫、煅、煨。炒、炙、烫、煅、煨。水火共制水火共制煮法、蒸法、炖法、潬法、淬法。煮法、蒸法、炖法、潬法、淬法。其他制法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发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发芽。芽。第第四四章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 一、一、含义:含义: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体现出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来的性质和功能性质和功能。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
19、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规律。二、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四气 性质 五味 滋味 升降浮沉 性能 趋向 归经 部位 毒性 伤害性 三、基本作用:三、基本作用:1.1.祛除病邪,消除病因祛除病邪,消除病因 2.2.扶正固本扶正固本 3.3.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 4.4.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四、基本原理:四、基本原理:以偏纠偏以偏纠偏 前人前人将药物的偏性称为药性将药物的偏性称为药性,以,以用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用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现象。后人把后人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药物与
20、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性能统称为药性,是药物性质与功能,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的高度概括,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用。早在早在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序录中就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凉四气”的记载。的记载。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首先标明其“气气”和和“味味”,由此可,由此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它对。它对认识各
21、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用药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义。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一、含义: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此外还有一类平性。同的药性,此外还有一类平性。二、内容:寒热温凉平二、内容:寒热温凉平 寒凉:寒凉:大寒寒微寒凉平 温热:温热:大热热温微温平 平性:平性:介于微温与微寒之间介于微温与微寒之间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三、三、四气的确定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发生的
22、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寒性药。类药物属于寒性药。能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四肢厥逆
23、,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热性药。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热性药。四、四气的作用四、四气的作用1.1.温热性的作用温热性的作用 温里散寒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补火助阳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治疗阳虚证。回阳救逆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治疗亡阳证。温通气血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副作用副作用:伤阴液。:伤阴液。2.2.寒凉性的作用寒凉性的作用 清热泻火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养阴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治疗阴虚内热证。凉血凉血:治疗血热证。:治疗血热证。副作用:伤阳气副作用:伤阳气五、药性
24、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五、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1.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物寒热与八纲寒热相对应,是药物寒热与八纲寒热相对应,是高层次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高层次的高层次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高层次的抽象。抽象。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因此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徐灵胎说:徐灵胎说:“同一热药,而附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
25、;同一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不同。”指出了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指出了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进行理解,还必须结合每一药物面进行理解,还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的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的特点。热的特点。2.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概括药物作用性质作用性质。药性寒热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须结合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内容
26、,方能全面认识与掌握药物的性能与作用。与掌握药物的性能与作用。六、四气的意义六、四气的意义(1 1)分清药性的寒热分别应用分清药性的寒热分别应用: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药”。阳热证。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用温热药。(2 2)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
27、阴,当用凉药反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伤其阳。用寒药则伤其阳。(3 3)寒热药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纠正)寒热药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纠正偏性,增强疗效;利用反佐,防止格拒偏性,增强疗效;利用反佐,防止格拒。(4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5 5)“寒无犯寒,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热无犯热”。根据季节。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寒冬时没有实热不同,指导临床用药。寒冬时没有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在夏季没有寒证,不要随便使用热药;在夏季没有寒证,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以免伤津
28、化燥。班固班固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经方者,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常得中医。”第二节第二节 五味五味 一、一、内容内容 :酸苦甘辛咸酸苦甘辛咸 (涩为酸之(涩为酸之变味,淡附于甘)变味,淡附于甘)二、二、来源:来源:(1 1)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药
29、物味道的真实反映 (2 2)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三、作用三、作用辛:能散能行辛:能散能行 发散发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之邪,具有发散表邪(透疹)发散表邪(透疹)的作用的作用。治疗表证治疗表证。行气行气 、行血、行血(活血)(活血)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治疗气滞血瘀证。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辛以润之辛以润之”:款冬花润肺止
30、咳;菟丝子润养补肺: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开窍药、祛风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开窍药、祛风湿药多具辛味。湿药多具辛味。发散发散表证。如麻黄发散风寒表证。如麻黄发散风寒行气行气气滞证。如木香行气止痛。气滞证。如木香行气止痛。行血行血血瘀证。如川芎活血化瘀。血瘀证。如川芎活血化瘀。不良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不良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辛辛味味治疗作用治疗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甘:能补能缓能和 补虚补虚虚证虚证 缓急止痛缓急止痛挛急疼痛挛急疼痛 调和药性调和药性 调和中焦调和中焦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甘补:甘味
31、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补益补益正气虚弱。如人参大补元气正气虚弱。如人参大补元气调和药性调和药性调和药性、中毒解救。如甘调和药性、中毒解救。如甘 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和中和中缓急止痛缓急止痛 治疗作用治疗作用不良作用:大多不良作用:大多滋腻碍胃滋腻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令人中满,凡湿
32、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甘甘味味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如饴糖缓急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如饴糖缓急止痛止痛酸(涩):能收能涩酸(涩):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收敛固涩滑脱证滑脱证 具体有具体有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止带、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等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蛔等作用。等作用。酸与涩的关系:涩附于酸,一般将滋味酸的收酸与涩的关系:涩附于酸,一般将滋味酸的收涩药标为酸味,滋味不酸者,多标以涩味。涩药标为酸味,滋味不酸
33、者,多标以涩味。酸味药酸味药能生津止渴,酸甘化阴,涩味药则均无此特点能生津止渴,酸甘化阴,涩味药则均无此特点。固表止汗固表止汗体虚多汗证。如五味子体虚多汗证。如五味子敛肺止咳敛肺止咳肺虚久咳。如乌梅肺虚久咳。如乌梅涩肠止泻涩肠止泻久泻肠滑。如五倍子久泻肠滑。如五倍子固精缩尿固精缩尿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如山茱萸如山茱萸固崩止带固崩止带崩带不止。如赤石脂崩带不止。如赤石脂 治疗作用治疗作用不良作用:大多能收敛邪气,凡不良作用: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气未尽之证均邪气未尽之证均当慎用当慎用。酸酸味味收敛收敛固涩固涩苦:能泄、能燥、能坚苦:能泄、能燥、能坚泄:泄:降泄降泄气逆证气逆证
34、通泄(泻下通便)通泄(泻下通便)便秘便秘 清泄清泄(与寒性结合,清热泻火)(与寒性结合,清热泻火)火热证火热证 燥:燥:燥湿燥湿湿证湿证 苦温燥湿苦温燥湿寒湿证寒湿证 苦寒燥湿苦寒燥湿湿热证湿热证 坚:坚:坚阴(泻火存阴)坚阴(泻火存阴)肾阴亏虚、相火肾阴亏虚、相火 亢盛证亢盛证 指苦寒药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邪,指苦寒药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邪,有利于阴液的保存。有利于阴液的保存。能泄能泄能燥能燥(燥湿)(燥湿)湿证。如龙胆草、黄连湿证。如龙胆草、黄连能坚能坚(坚阴)(坚阴)阴虚火旺证。如知母、黄柏阴虚火旺证。如知母、黄柏 治疗作用治疗作用不良作用:大多不良作用:大多伤津、败胃伤津、败胃,津伤及
35、脾胃虚弱,津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使用者不宜大量使用苦苦味味清泄火热清泄火热热证、火证。如黄芩、栀子热证、火证。如黄芩、栀子降泄气逆降泄气逆喘咳、呕恶。如杏仁喘咳、呕恶。如杏仁通泄大便通泄大便便秘。如大黄便秘。如大黄 咸:能下能软咸:能下能软 泻下通便泻下通便便秘便秘 软坚散结软坚散结癥瘕、痰核、瘿瘤、瘰疬等癥瘕、痰核、瘿瘤、瘰疬等 “咸走血咸走血”“”“咸补肾咸补肾”。不少咸味药,如鹿不少咸味药,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肉苁蓉、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肉苁蓉、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不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肾作用。在临床上
36、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同程度的补肾作用。在临床上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强补肾作用,常常用盐水炮制一些药物,例如知强补肾作用,常常用盐水炮制一些药物,例如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益智仁、胡芦巴、韭母、黄柏、杜仲、补骨脂、益智仁、胡芦巴、韭菜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菜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泻下通便泻下通便大便燥结。如芒硝大便燥结。如芒硝软坚散结软坚散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 块证。如海藻块证。如海藻治疗作用治疗作用不良作用:不宜多食不良作用:不宜多食咸咸味味淡:能渗,能利淡:能渗,能利 渗湿利水渗湿利水水肿、小便不利、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脚气泄泻、痰饮、脚气 不良作用:不良作用:
37、过用则伤津液过用则伤津液,阴虚津,阴虚津亏者慎用亏者慎用。四、性与味的关系四、性与味的关系1 1气味相同,作用相似:气味相同,作用相似:辛温辛温发散风寒(紫苏、麻黄)发散风寒(紫苏、麻黄)苦寒苦寒清热泻火(黄连、黄芩)清热泻火(黄连、黄芩)2 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同味异:生地(甘寒)气同味异:生地(甘寒)养阴清虚热养阴清虚热 黄连(苦寒)黄连(苦寒)清实热清实热 气异味同:麻黄(辛温)气异味同:麻黄(辛温)发散风寒发散风寒 薄荷(辛凉)薄荷(辛凉)发散风热发散风热3 3一气数味,作用广泛:一气数味,作用广泛:当归(温)当归(温)甘:补血甘:补血 麻黄(温)辛:发汗解表麻
38、黄(温)辛:发汗解表 辛:活血辛:活血 苦:降泄平喘苦:降泄平喘4 4味相同,个性(偏性)不同,作用不同:味相同,个性(偏性)不同,作用不同:甘:党参补气,当归补血,沙参补阴,杜仲甘:党参补气,当归补血,沙参补阴,杜仲补阳补阳 苦:黄连清心胃热,黄芩清肺热苦:黄连清心胃热,黄芩清肺热 辛:细辛发散表邪,木香行气,红花活血辛:细辛发散表邪,木香行气,红花活血 第三节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 一、含义:一、含义: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作用趋势。升:上升提举,趋向于上。升: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浮:
39、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二、确定:是从用药后引起的病势变化概二、确定:是从用药后引起的病势变化概括出来的,而且是括出来的,而且是与病势趋向相反与病势趋向相反的。的。病势向病势向上上的常见症状:的常见症状:呕吐、呃逆、喘息呕吐、呃逆、喘息 病势向病势向下下的常见症状:的常见症状:遗尿、脱肛、崩漏遗尿、脱肛、崩漏 病势向病势向外外的常见症状:的常见症状:自汗、盗汗自汗、盗汗 病势向病势向内内的常见症状:的常见症状:表证未解而入里表证未解而入里 病势下陷的疾病病势下陷的疾病-久泄、脱肛、气陷,久泄、脱肛、气陷,如黄芪、柴胡、升麻。如黄芪、柴胡、升麻。病位在
40、上在表的疾病病位在上在表的疾病-表证、头痛等,表证、头痛等,如麻黄、薄荷、防风。如麻黄、薄荷、防风。病势上逆的疾病病势上逆的疾病-呕吐、喘咳、肝阳上亢头痛呕吐、喘咳、肝阳上亢头痛 如石决明、牡蛎、磁石。如石决明、牡蛎、磁石。病位在下在里的疾病病位在下在里的疾病-便秘、小便不利等,便秘、小便不利等,如大黄、茯苓。如大黄、茯苓。升浮药升浮药沉降药沉降药三、三、作用作用三、三、作用作用 升浮药(主上升升浮药(主上升 向外)向外):疏散解表,宣毒:疏散解表,宣毒透疹,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透疹,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开窍醒神等温通经脉,开窍醒神等沉降药(主下行沉降药(主下行
41、向内)向内):清热泻火,泻下: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降逆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降逆,止呕,止呃,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止呕,止呃,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等肠止泻,固崩止带等 四、四、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变部位在上在表 病势下陷病势下陷 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变部位在下在里 病势上逆病势上逆宜升浮不宜沉降宜升浮不宜沉降宜沉降不宜升浮宜沉降不宜升浮 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诸因素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诸因素 1.1.四气五味四气五味 辛、甘,温热者多为升浮药辛、甘,温热者多为升浮药 ;苦、酸、咸,寒凉者多为沉降药苦、酸、咸,寒凉者多为沉降药
42、 。2.2.质地质地 花、叶、皮、枝多为升浮药;花、叶、皮、枝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多为沉降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多为沉降药(特殊特殊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苍耳独升)3.3.炮制:炮制: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收敛,盐炒下行。4.4.配伍:配伍:少量沉降药配大量升浮药则少量沉降药配大量升浮药则升浮;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则沉升浮;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则沉降。降。特殊:如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特殊:如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李时珍:李时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43、”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四气五味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药物质地炮制炮制配伍配伍升浮药:辛、甘、温、热多属升浮升浮药:辛、甘、温、热多属升浮沉降药:酸、苦、咸、寒多属沉降沉降药:酸、苦、咸、寒多属沉降升浮药:花、叶、皮、枝等多属升浮升浮药:花、叶、皮、枝等多属升浮沉降药:种子、果实、贝壳等多沉降沉降药:种子、果实、贝壳等多沉降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第四节第四节 归经归经一、一、含义:含义:是指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是指对机体某部分的选
44、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二、二、理论依据理论依据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体病症为依据。三、临床意义:归经与其他性能结合起来,可以三、临床意义:归经与其他性能结合起来,可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疗效。增强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疗效。四、归经的源流:四、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入”、“五走五走”的记载。的记载。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伤寒论有六经
45、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本草衍义本草拾遗将药物定唐宋时期本草衍义本草拾遗将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与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向定位的归经与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金元时期珍珠囊正式把归经作为药性,标金元时期珍珠囊正式把归经作为药性,标志着系统的归经理论已确立。志着系统的归经理论已确立。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归经”一词一词。在在要药分剂一书中,于每味药下均列要药分剂一书中,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归经”一一项,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项,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完备。完备。1.1.脏腑与经络有区别也
46、有联系。脏腑与经络有区别也有联系。2.2.一药可以归一经乃至数经,归经越多,说一药可以归一经乃至数经,归经越多,说明其作用范围越广泛。明其作用范围越广泛。3.3.归经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结合归经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结合起来,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性。起来,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性。4.4.归经的作用部位指中医的脏腑经络,而非归经的作用部位指中医的脏腑经络,而非西医的解剖学概念。西医的解剖学概念。5.5.归经指药物在体内的效应所在位置,而不归经指药物在体内的效应所在位置,而不一定是化学成分的体内分布。一定是化学成分的体内分布。五、如何看待归经五、如何看待归经常见引经药:常见引经药:手太阴
47、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葛根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足厥阴肝经: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厥阴肝经: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第五节第五节 毒毒性性 一、毒性的概念一、毒性的概念
48、1.1.广义:广义:指一切药物的总称;指一切药物的总称;指药物的偏性。指药物的偏性。景岳景岳“所谓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偏也,气味之偏者,药饵毒药,是以气味之偏也,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之属也”2.2.狭义:狭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二、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二、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副作用是指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的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般比较轻微,对机体的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多与药物自身特性、炮制、配伍、制剂等消失。多与药物自身特性、炮制、配伍、制
49、剂等多种因素有关。多种因素有关。由于中药常见一药多效能,如常山既可截疟由于中药常见一药多效能,如常山既可截疟,又可催吐,若治疗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又可催吐,若治疗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所以中药副作用还有一定的相对性。所以中药副作用还有一定的相对性。三、中药毒性的分级三、中药毒性的分级 大毒:大毒:轻粉、砒石等;轻粉、砒石等;有毒(中毒):有毒(中毒):雄黄、雄黄、附子等;附子等;小毒:小毒:吴茱萸、细辛等吴茱萸、细辛等四、确定依据:四、确定依据:(1 1)含否有毒成分)含否有毒成分(2 2)整体是否有毒)整体是否有毒(3 3)用量是否适当)用量是否适当(4 4)机体是否有不适反应)机体是
50、否有不适反应五、影响因素:五、影响因素:(1 1)药物性质:毒性有无、大小)药物性质:毒性有无、大小(2 2)用药方法:炮制、配伍、制剂、给药)用药方法:炮制、配伍、制剂、给药途径、煎服法途径、煎服法(3 3)患者体质(个体差异)患者体质(个体差异)六、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六、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1.品种混乱。如关木通与木通。品种混乱。如关木通与木通。2.2.误服毒药。误服毒药。3.3.用量过大。用量过大。4.4.炮制失度。如生附子、生乌头等。炮制失度。如生附子、生乌头等。5.5.剂型失宜。剂型失宜。6.6.疗程过长。疗程过长。7.7.配伍不当。如甘遂、甘草配伍。配伍不当。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