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1.23 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课: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二、单元解读本单元共有四课,前两课介绍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冷战的形成过程,冷战形成了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使我们了解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怎样发展经济并且有那些问题,而本课则
2、是来学习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与变化。1.重点问题:(1)冷战及其特点;(2)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3)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及其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4)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目的:通过20世纪后半期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的高度,理解20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理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能够从全球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3.教学建议:(1)在讲授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时,要注意说明新变化的特点以及出现这些特点的时空条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发展
3、情况。(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和对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20世纪后半期的历史发展面貌,从历史背景,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引领学生认识这些新变化都是历史发展进步性的表现。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鉴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对东欧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有一定的认知,所以高中阶段重点不再叙述一般史实,在授课过程中应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对苏联、东欧和中国进行比较,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培植家国情怀,推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四、本课重点内容解读苏联和
4、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剧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要从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中国这两个方面探讨。前者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入手,指出其改革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最终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从而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后者要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因此前途光明,同时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五、本课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第二子目是“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第三子目是“中国社会主
5、义的发展”。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首先讲述苏联在二战胜利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所进行的改革以及苏联解体的过程;然后叙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帮助和影响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成就与问题,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最终发生制度剧变的基本情况;最后概括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的逻辑关系,能够给学生以唯物史观教育,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六、教法: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提问法、活动探究法、表格概括法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
6、,促进学生积极讨论,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纠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法:史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在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七: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运用了“情景模拟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将教材的史实内容进行串联,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八、内容分析:本专题属于世界现代史内容。学习要点有两个:一是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分别是苏联改革屡屡失败而致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探索发展、成功改革;二是了解社会主义国家
7、在二战后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是本专题的第一个教学重点,重点说明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东欧改革。斯大林开创的苏联模式在其逝世后日益僵化,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轻工业的问题愈发凸显,后斯大林时代的三位主要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改革以突破苏联模式,尽管偏重点不同(赫鲁晓夫偏重农业改革、勃列日涅夫偏重重工业),但从根本上来看,都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未能对其进行根本突破,正如俄国史中的评论一样:“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8、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政治改革,放弃苏共执政党地位,最终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以致苏联解体。与苏联类似,东欧国家也已经意识到了苏联模式的问题,尝试进行各种改革,但大多在苏联的干涉下趋于夭折,而东欧剧变主要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错误指引下引发的连锁反应。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是本专题的第二个教学重点,重点在比对苏联、东欧与中国三者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得失,从而引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探索的一次弯路,但正如邓小平所言“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
9、向发展”,站在苏联和东欧的经验教训上,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敞,在这一点上要使学生确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毫不动摇性。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通过三张地图的变化引入新课辩图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的数目和分布的变化。(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衰落与瓦解和中国的崛起。)(二) 、教学过程: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1.用两张1949年斯大林七十寿辰的庆贺图片,使学生了解战后苏联的成就,以及苏联获得巨大声望的原因。回忆并思考:苏联为何要将寿辰大操大办?进而思考苏联凭何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并震撼西方世界?2.用材料和漫画,引导学生思考苏联寿
10、辰宏大场面背后的困局,进而导出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回忆苏联模式的局限,并根据教材内容完成苏联三次改革的填空。通过东欧地缘政治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东欧各国的改革始终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用材料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苏联困局出现的原因与改革屡屡失败的原因。阅读材料,合作讨论,加深对苏联三次改革的认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认知。设计意图: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索与发展1.用邓小平的话语过渡,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2.展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重大事件时间轴与重大发明创造,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用材料引导学生
11、思考中国能够区别于苏联、东欧而改革成功的原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涵养家国情怀。(三)小结: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而站在苏东弯路的经验教训上,中国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定与坦荡,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与改善民生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动摇!十、板书设计 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索与发展十一、教学反思:本课尝试以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主题,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对应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困局与改革,讲述苏联三次改革未果而终致解体、东欧剧变,“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应中国成功改革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崛起为一个为世界贡献力量与智慧的负责任大国。在框架和内容上进行大胆取舍,对于新课的讲授是一个重大突破,但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是否会造成障碍,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补充。另外,课件中呈现的材料与地图相对丰富,学生在短短的一课中是否能完全接受并理解,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