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高中物理理新新课课教教学学设设计计及及新新高高考考下下的的学学科科教教学学一、物理新课教学设计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位置、位置的变化(位移)、位置变化的快慢(速度),通过位移、速度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矢量及其表示方法(代数方法、几何方法),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轨迹切线方向,初步了解了速度的变化情形(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学生生活中已有速度变化快慢的相关体验车辆提速快慢,对加速度学习,已经做好相应的知识、经验、能力的准备。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实际情境(火车与汽车百公里提速时间长短),引导学生用速度变化的快慢来
2、描述现象。随后辨析“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区别,强调引入“速度变化快慢”概念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如何比较两个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问题,然后类比位置变化的快慢描述的方法,提出解决办法:用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从而自然引入加速度概念。定义加速度后,直接说加速度是矢量,并以汽车加速、减速的实例直接给出速度变化矢量,得到加速度的方向概念,进而总结出物体加速、减速的条件。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定义加速度后,直接说加速度是矢量,并以汽车加速、减速的实例直接给出速度变化矢量,得到加速度的方向概念,进而总结出物体加速、减速的条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v-
3、t图像中提取加速度信息。然后,教材提供一些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值,给学生一个加速度概念的直观体验和正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经验,并通过“科学漫步:变化率”的阅读材料,提升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的对比认知。教材存在两处不足:其一,速度变化矢量概念介绍生硬,加速度的矢量性引入逻辑不自然;其二,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未丝毫提及。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知道加速度概念引入的必要性;类比速度概念理解加速度概念引入方法;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区别;探索并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矢量性,会在具体情形中计算加速度的数值(包括正负
4、);知道物体做加速、减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并知道是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方向;掌握从v-t图像上提取加速度信息的方法;从表达式、图像、变化率等多个角度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加速度 a.问题情境导入,知道引入速度变化快慢概念的必要性;【情境】传统燃油车和电动汽车提速性能问题。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加速度 b.问题驱动探索,类比位置变化概念理解速度变化快慢的表示方法;【问题1】如果两物体速度变化量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呢?【问题2】在前面我们学习过位置改变快慢的描述方法,这
5、种方法是怎样的?位置位置的变化位置变化的快慢xx=x2-x1x/t=v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vv=v2-v1v/t=a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加速度 c.直接呈现加速度定义式,问题驱动探索加速度物理意义和单位,了解变化率;【问题1】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问题2】只有加速过程才有加速度,减速过程则没有加速度?【问题3】物体的速度大,加速度就大?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就大?【问题4】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吗?【问题5】加速度的单位是m/s吗?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加速度是矢量 d.通过具体情境中加速度的计算(先算v,再算a),问
6、题驱动探索发现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是矢量,并总结出物体做加速、减速直线运动的条件;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加速度是矢量 【问题1】对比,加速度的正负什么意思?【问题2】对比,加速度为负值表示减速?【问题3】对比,加速度为正值表示加速?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加速度是矢量 【问题4】加速度的正负到底是什么意思?【问题5】加速度为什么会有方向?【问题6】加速度的正负来自哪里?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加速度是矢量 【问题7】速度变化量的正负又是什么意思?【问题8】如何同时表示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问题9
7、】加速度的正负到底是什么意思?v1v2vv1v2vv1v2vv1v2v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加速度是矢量 【问题10】从四种情况的分析,还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11】你能从四种情况总结物体做加速、减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吗?v1v2vv1v2vv1v2vv1v2v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从v-t图像看加速度 e.问题驱动,进一步总结探索物体求解加速度的方法;【问题1】除了用代数方法、几何方法求物体的加速度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求加速度的方法?【问题2】如果已知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v-t图像,你能从v-t图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吗
8、?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从v-t图像看加速度 e.问题驱动,进一步总结探索物体求解加速度的方法;【问题2】如果已知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v-t图像,你能从v-t图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吗?【问题3】v-t图像的斜率能全面表示加速度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吗?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总结与拓展 f.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问题驱动探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和加速度产生的原因。【问题1】前面讨论的都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时的加速度问题,请问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有加速度吗?【问题2】如何计算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呢?ABvAvBvAvBvat1、坚持正确
9、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总结与拓展 f.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问题驱动探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和加速度产生的原因。【问题3】如何操作才能使汽车加速或者减速?【问题4】你能举出其他的变速运动的实例吗?【问题5】这些物体的速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或者说,物体的加速度是怎么产生的呢?mFamaF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5)问题与练习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6)课例解剖 本设计是加速度概念的新课教学。物理概念新课教学,需要创设实际的情境和问题,使概念建立成为必需,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新概念教学需要创设丰富、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得抽象概括有足够的素材
10、和清晰的指向。物理概念新课教学,要根据概念建立的逻辑和概念辨析的需要,指向明确、自然顺畅的进行问题的设计,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展开概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建构,充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对比、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6)课例解剖 物理概念新课教学,应注意与前概念、相近概念进行区分辨析,避免概念之间混淆不清,应注意与相关概念、规律进行联系,从而加深、拓展对概念的认识,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以逐步深入和全面地展开,使学生获得准确、完整的概念感知。物理概念新课教学,要及时通过有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与练习,巩固加深、拓展延伸对概念的认知,
11、培养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新课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但也要打开学生思维天窗,要讲究因材施教,但也要驱使学生积极思考,我们要一以贯之的坚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过程草图、运动图像等运动描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初步了解了微元法、平均值法、理想模型法等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变化率、斜率等概念也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已学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时间关系和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已然在要探究学习的准备状态,但是,微元累加方法、图像面积法等方法,学生尚未接触或了解不多。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
12、-时间关系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上上一版教材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采用的是并不严谨的平均速度法,上一版教材则采用的是微元累加法和图像面积法相结合的方式推导的,而最新版教材却删除了微元累加法,并将图像法的严格推导过程作为选学内容纳入“拓展学习”栏目,而是类比匀速直线运动v-t图像的面积,直接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就是物体的位移的结论,然后直接计算这个梯形的面积,从而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这个推导过程简略,注重直觉洞察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严谨的数学基础和严格的方法训练,而这种思维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这个
13、推导过程简略,注重直觉洞察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严谨的数学基础和严格的方法训练,而这种思维训练恰恰是极为必要的,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变力功的计算、变力冲量的计算、重力静电力做功特点的分析、动能定理适用条件分析、电功公式推导、电容器放电电荷量计算、电容器储能公式推导、电磁感应动态问题、p-V图像求气体的功等。磨刀不误砍柴工,此处本该像上一版教材一样,扎扎实实进行铺垫和引导,但教材却减省严格论证功夫,这是教学中需要教师主动补足的。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3)教材目标 知道位移-时间关系研究的重要性;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关系推导的唯一指引;感悟
14、和理解将变化量化为不变量的微元方法和微元累加法,并据此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经历并理解图像面积法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通过面积法求位移过程,发现和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是矢量式,并会在简单情境中应用公式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从面积法求位移过程初步感悟运动的分解与合成。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置-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知道位置-时间关系研究的重要性;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全面了解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间关系(加速度保持不变)、速度-时间关系(公式和图像
15、),剩下的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了。另一方面,若我们掌握了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就可以根据速度和位置变化的关系得到物体运动的速度信息,再根据加速度和速度变化的关系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信息。本节课的主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a.复习铺垫: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公式和图像表示;【问题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是变化的,我们从哪里入手呢?【问题2】我们曾经学习过什么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这个关系是怎样的?Ox0 xt=0 xtvvx=vtx=x0+x=x0+vt1、坚持正确
16、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a.复习铺垫: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公式和图像表示;【问题3】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除了用公式表示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表示方法?Ox0 xt=0 xtvvx=vtx=x0+x=x0+vtx0Oxt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b.引导探索:微元法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问题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对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有什么启发?【问题2】我们只有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然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却是连续变化的,怎么办呢
17、?Ox0 xt=0 xtv0vx=?x=x0+x=?a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b.引导探索:微元法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问题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对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有什么启发?【问题2】我们只有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然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却是连续变化的,怎么办呢?【问题3】有什么办法把变速运动看做是匀速运动,从而利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问题4】初末速度相加除以2,为什么就是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变速运动的v-t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为什么就是变速运动的位移?这个猜想有没有严格的依据?1、
18、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b.引导探索:微元法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问题5】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利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问题6】设想在运动过程中任取一极短的小段运动(t0)进行研究,则这一小段运动过程物体速度变化大吗?这一小段运动过程可以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吗?【问题7】如果将匀变速直线运动整个过程分割成很多足够小的小段,每一小段都近似看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每一小段的位移都能近似求出,则全过程的位移呢?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
19、-时间关系 b.引导探索:微元法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问题8】怎样分割整个过程较为方便,按相等的时间间隔还是位移间隔?【问题9】将整个运动过程按时间均分为n等份,每一等份的时间间隔为多少?各个等份的初速度是多少?【问题10】你能否根据上述分析探索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b.引导探索:微元法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讨论和展示】分组展开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然后展示和解释讨论的思路和结果。Ox0 xt=0 xtv0vax1=v0tx2=(v0+at)t=v0t+at2x3=(v0+2a
20、t)t=v0t+2at2xn=v0+(n-1)att=v0t+(n-1)at2x=x1+x2+xn =nv0t+n(n-1)at2/2 =v0t+(n-1)at2/2nn,t0,n-1nx=v0t+at2/2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c.引导探索:图像法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问题1】先前提到图像面积法求位移,真的行吗?【自学】“拓展学习”,从微元累加法理解面积法。Ox0 xt=0 xtv0va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c.引导探索:图像法探
21、索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问题1】先前提到图像面积法求位移,真的行吗?【问题2】你能用图像面积法得出位移公式吗?Ox0 xt=0 xtv0vax=(v0+v)/2t=v0t+at2/2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d.引导探索:平均速度法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问题1】从图像面积法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2】为什么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恰好等于(v0+v)/2?【问题3】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和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是什么关系?x=(v0+v)/2t=vt/2t(v0+v)/2t/21、坚持正确的
22、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 e.引导探索:由位移公式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问题1】你能由位移公式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关系吗?【问题2】除了公式法外,还有什么方法表示这个位置-时间关系?x0Oxtx=x+x=x+v0t+at2/2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应用 f.应用拓展: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并初步体验运动的分解与合成;【总结】1、x=v0t+at2/2是矢量式,正方向、正负号;2、字母运算的价值、平均速度法的应用。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
23、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应用 f.应用拓展: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并初步体验运动的分解与合成;【问题1】如果v0=0,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怎样的?【问题2】从图像面积法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你尝试过v0画一条横线。x=at2/2x=x1+x2 x1=v0tx2=at2/2x1x2v=v0+at=v1+v2 v1=v0 v2=at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位移-时间关系教学设计(5)问题与练习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6)课例解剖 本设计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置-时间关系的新课教学。物理规律新课教学
24、,需要创设好发现问题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实验或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也可以是对已有知识的引申展开,本设计就是如此。从已有知识的引申展开物理规律新课教学,要充分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规律的建立做好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铺垫,使新的规律能够自然演绎生发。演绎推理得出新的规律,有可能存在多种路径,这需要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尝试和讨论,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灵感洞见,引导学生将思维具体化、严密化。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加速度教学设计(6)课例解剖 在新课教学中,新的思维方法的应用,需要教师细致的引导铺垫,一旦铺垫到位,就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逻辑推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悟新的思维方法的应用技巧
25、和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新的规律得出之后,需要通过认真辨析、具体应用,确保对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表达形式有准确、深入、全面理解,并为更新的知识的自然生发恰到好处的进行挖掘铺垫。物理新课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但也要打开学生思维天窗,要讲究因材施教,但也要驱使学生积极思考,我们要一以贯之的坚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上一章已学称重的方法和原理,生活中已经有一些超重、失重的体验:体重计称重时指针的变化、乘坐电梯时的晕梯感觉。学生已学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已学自由落体运动,具备分析超重、失重问题的知识、
26、方法和能力基础。超重、失重是一种思考相关问题的全新思路,这对初学者会有很大的挑战:好入门,但不容易理解和适应这种思路。很多学生到高三都不大能够领会和熟练应用超重、失重思路。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课本将超重与失重单列一节,有着重大的现实考量:航空航天步入大众视野,超重失重将是学生普遍接触的现象,而此处是学习了解超重失重现象的最佳起点。课本首先以称重方法的回顾,引入视重概念,使学生领会到体重计示数实际上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然后,课本以下蹲、起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变化的分析和理解入手,引入超重、失重概念和公式,并进一步分析了电梯中的超重、失重现象,总结超重、失重发
27、生的条件。最后,课本介绍了完全失重现象和航空航天中的超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更多的现象。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课本没有回顾杆秤、天平称重的原理,这对称重方法和超重、失重的应用都有一定的不足。课本没有把视重概念贯彻到底,这是因为课本主要是想把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往压力、拉力本质上引导,但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的恰恰是视重的领会问题。课本没有明说视重超出、低于实际重力的数值ma,意图回避“惯性力”概念,实际上,这对等效重力概念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恰恰相反,此处是引入“惯性力”的绝佳时机,不过的确可以不提“惯性力”的名称。对于航天器中的完全失重,课本
28、只是生硬的介绍,并没有讲解为何航天器中会发生完全失重现象。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3)教材目标 理解常见的称重方法实质是测量压力或拉力,理解视重概念;会用牛顿定律分析人在下蹲起立、乘坐电梯时视重与实重力的不同,并据此建立超重、失重概念;理解超重、失重现象发生的条件,并在具体情境中能够判断物体是超重还是失重,能定量计算视重;了解加速运动体系中的等效重力概念;理解完全失重现象,并借失重现象深入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完全失重概念分析各种实际情境中的完全失重现象,了解航空航天中的超重、失重现象及其应用。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称重问题 a.理
29、解重量:通常是指质量。【问题1】日常生活中,称重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通常所说的物体的重量,是什么意思?重力?质量?【问题2】重力和质量是什么关系?【问题3】G=mg中g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关系?【问题4】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称质量的方法?gGm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称重问题 a.理解重量:通常是指质量。b.回顾称重:理解称重方法的实质是测量压力或拉力;【问题1】通常有哪些称重方法?它们的原理是什么?【问题2】如果我向下压或拉待测物体,或者向上提、推待测物体,测量仪器的示数会怎样?【问题3】这些称重方法,真的是在测量物体的重力?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
30、、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称重问题 a.理解重量:通常是指质量。b.回顾称重:理解称重方法的实质是测量压力或拉力;c.领会视重:压力或拉力 【介绍】台秤、弹簧测力计等,直接测量的实际上是重物对台秤的压力、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而不是重力,因此,我们把台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称之为“视重”。所谓视重,实质就是压力或者拉力的数值。在自由静止情况下,物体的视重,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超重失重现象 a.情境引入:体验体重计称重,观察体重测量视频。【问题1】称重的时候,脚一踏上体重计,体重计就显示了一个稳定的示数吗?这是为什么呢?【问题2】
31、称重的时候,站着称量和蹲着称量,体重计的示数会有不同吗?试一试,看看你会得到什么结论。【问题3】蹲下或者起立过程中,你发现体重计的示数是稳定的吗?你能准确说说它是怎样变化的?【问题4】观看力传感器监测体重计示数变化的视频,它的记录和你的记录一致吗?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超重失重现象 a.情境引入:体验体重计称重,观察体重测量视频。【问题4】观看力传感器监测体重计示数变化的视频,它的记录和你的记录一致吗?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超重失重现象 b.问题分析:下蹲、起立过程,体重计示数变化的原因。【问题1】下蹲、起立过程中,体
32、重计示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问题2】从牛顿定律的应用角度看,我们是已知什么情况,要分析什么情况?【问题3】首先,我们应该把下蹲过程的运动情况搞清楚,那么,人在下蹲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运动过程?【问题4】我们要从这样的运动过程中提取什么信息才能对人进一步进行受力分析?【问题5】各个阶段人体重心的加速度方向是怎样的?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超重失重现象 b.问题分析:下蹲、起立过程,体重计示数变化的原因。【问题6】人加速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与人的重力是什么关系?【问题7】人减速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与人的重力是什么关系?1、坚持正确
33、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超重失重现象 b.问题分析:下蹲、起立过程,体重计示数变化的原因。【问题8】人起立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应该如何变化?【问题9】前述分析结果和实验观察结果一致吗?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超重失重现象 c.归纳建构:建立和理解超重、失重概念。【问题1】你能总结出体重计示数超出人所受重力的条件吗?体重计示数低于人所受重力的条件呢?【介绍】视重超出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视重低于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问题2】物体超重的条件是什么?失重的条件是什么?【问题3】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重力变化了吗?【问题4】超重、失重现
34、象中,视重相对重力,变化的数值是多少?【问题5】超重、失重现象中,等效重力加速度各为多少?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超重失重现象 d.应用拓展:分析电梯、斜面问题中的超重、失重问题。【问题1】只有在下蹲或起立的过程中,才存在超重、失重现象?【问题2】电梯中只能观察到超重现象?【问题3】只有电梯上升过程中才会出现超重现象或失重现象?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超重失重现象 d.应用拓展:分析电梯、斜面问题中的超重、失重问题。【问题4】只有加速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时,才存在超重、失重现象?【问题5】你能进一步总结物体超重失重的条件和
35、视重相对物体重力变化的数值吗?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完全失重现象 a.概念建立:由失重引入,并理解完全失重现象。【问题1】在失重现象,若物体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则物体的视重是多少?【问题2】这种情况下,还能用台秤、弹簧测力计等称量物体的质量吗?【介绍】完全失重现象:加速度向下且a=g,视重G=0 【问题3】你能举一个完全失重的实例吗?(自由落体运动,比如电梯缆绳突然失控甚至断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完全失重现象 a.概念建立:由失重引入,并理解完全失重现象。【问题3】完全失重现象中,物体的重力消失了吗?它不
36、使物体向下压支撑物或向下拉悬挂物,它干什么去了?【理解】重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提供向下的加速度,使物体向下压支撑物或向下拉悬挂物。自由静止:全部下压、下拉,不提供加速度;完全失重:全部提供加速度,不下压、下拉;部分失重:提供加速度ag,又下压、下拉。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完全失重现象 b.现象体验:观察、体验、了解不同的完全失重现象。【问题1】除了电梯缆绳失控的特殊情况外,还有其他的完全失重的实例吗?【观察体验】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完全失重现象。静止放置和自由下落的扎孔的装水塑料瓶(杯);背着装了几本字典的书包从课桌上往地上跳;蹦极运动和跳楼机运动。1、坚持正确
37、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完全失重现象 b.现象体验:观察、体验、了解不同的完全失重现象。【问题2】只有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才有完全失重现象?【问题3】超重、失重关键是看什么?速度的方向?【问题4】你还能举出完全失重系统的其他运动类型吗?【实验】两同学互抛水平叠放在一起的两本字典,观察两字典运动过程中的略微分离现象。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完全失重现象 c.发挥想象:想象在高山上高速抛出物体牛顿人造卫星的设想。【问题1】想象你站在一座特别高的山顶,然后向前水平抛出一个装有重物的盒子,不计空气阻力,盒子将做什么运动?里面的重物对盒子有压力吗
38、?为什么?【问题2】如果盒子抛出的速度达到100m/s,盒子将落到多远的地方?1km/s呢?2km/s呢?4km/s呢?6km/s呢?【问题3】如果盒子抛出的速度进一步增大,你抛出的盒子将环绕地球运动,盒子就变成了什么?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完全失重现象 c.发挥想象:想象在高山上高速抛出物体牛顿人造卫星的设想。【介绍】牛顿关于人造卫星的设想 【视频】太空课堂:宇宙航行中的完全失重现象。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 完全失重现象 c.发挥想象:想象在高山上高速抛出物体牛顿人造卫星的设想。【视频】太空课堂:宇宙航行中的完全失重现
39、象。【问题4】空间站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物体还受重力吗?重力干什么去了?【问题5】在空间站中,还能称量物体的重力吗?还能测量物体的质量(比如宇航员的体重)吗?【视频】太空课堂:用动力学方法测量宇航员的体重。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问题与练习 二、常规教学对接新高考1、学习研究(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2)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 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3)高中物理教科书及教师用书 细致、对比研究教科书,认真阅读和研究教师用书(4)高考物理试题、模拟考试物理试题 全国乙卷甲卷、湖北湖南河北山东卷、安徽卷;
40、省级模考、地区联考、重点学校模拟考2、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 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2)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3)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证据解释、交流评估(4)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本质、科学动机、科学态度、社会责任3、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4、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内容(1)核心价值:引领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2)学科素养:导向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关键能力:重点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4)必备知识:基础 概念、规律、方法、技术、表达5、
41、高评价体系考查要求(1)基础性:基础扎实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创设最基本的问题情境,考查基本知识能力方法的运用。(2)综合性:融会贯通 学科内容融合,突显复合能力要求,试题情境复杂,综合全面的考查素质。(3)应用性:学以致用使用贴近时代、社会、生活的素材,选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创新性:大胆创新 创设新颖的、陌生的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设置开放性、探究性任务。6、高考评价体系考查载体(1)生活实践情境 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2)学习探索情境 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3)简单的情境活动 调动单一知识和基本能力面对问题(4)复杂的情境活动
42、 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6、高考评价体系考查载体6、高考评价体系考查载体7、高考试题 (1)安徽省物理卷 2009年2015年,安徽卷 2016年2023年,全国1卷 2024年 及 以后,安徽卷 (2)研究重点 近几年的全国卷 各省新高考卷(湖北、湖南、河北、山东等)2015年及以前的安徽卷7、高考试题“恩谱谈物理”微信公众号2022年高考物理卷评析系列7、高考试题“恩谱谈物理”微信公众号2022年高考物理卷评析系列7、高考试题2022年全国乙卷 2022年全国乙卷物理卷基本上没有超纲的题目,而且较多的题目在背景设置、模型建立和思想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度,兼顾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
43、性、创新性等高考命题要求的各个维度。另外,本套试题对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要求很高,足以见得,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深入考查,成为了高考命题人员的共识。这不仅仅是因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语言,也更因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很大一个方面,就是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7、高考试题2022年全国甲卷 2022年全国甲卷物理卷,情境常规,知识常规,计算能力要求一般,但是对解题技巧的要求格外高,并有多个题涉嫌“超纲半步”要求。平时教学除了按部就班的训练外,我们还要做到:一方面,各种灵活的方法、技巧,是应该传授给学生、或和学生一起探索出来并练熟的,不能满足于只用最原始的方法解题;另一方面,对“超纲
44、半步”的知识、方法,还是需要教师用心了解,并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适当补充,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接受初步的竞赛辅导,唯有如此,才能使这批学生能够轻松应付高考题中的“超纲半步”试题。7、高考试题2022年湖北卷 1、概念、规律教学的深度 2022年湖北物理卷对教师平时教学的深度提出了和以往不一样的深度要求,我昨天以“宁可超纲半步”说法概括了这个要求那就是,在概念、规律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度,而要再往深层原理、上位概念进一步适度拓展。2、解题方法教学的高度 2022年湖北高考物理卷明确的告诉了大家,高考物理对数学应用能力格外高,高中阶段学习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都在高考考查的范围。要让只
45、在低水平刷题中复习备考的人得不到好处,这是写进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官方宣示,也是高考命题人通过试卷明确体现出来的要求。7、高考试题2022年湖南卷 2022年湖南卷更加温和,比起湖北卷命题人高一脚低一脚、随时准备超纲半步的状态,湖南卷命题人更加成熟、从容。不过,尽管相比2021年更加温和一些,但2022年湖南卷依然难掩命题人的雄心,整张试卷对学生的对知识方法的深入理解能力、对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还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高考目的的生动体现。整体而言,2022年湖南物理卷是一套难度不低、立意深远,其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落实等,都颇具示范意
46、义,值得仔细研究。7、高考试题2022年河北卷 2022年河北物理卷平实稳重、细腻深入,不追求新巧灵妙,一步一个脚印的考查学生的真功夫,足见命题人心态平和、稳重踏实。对教学反拨功能而言,2022年河北物理卷要求平时教学稳打稳扎的把每一个教学细节处理好、复习备考抓住核心主干练熟讲透。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之道,2022年河北物理卷绝佳的体现了这一点。平时听课、训练,包括做实验,注重并落实好细节,注重纠错并常回顾,注重全面思维训练,重视常见题型的特殊解法的理解和练熟,应付2022年河北物理卷,就会比较从容。7、高考试题2022年山东卷 做完2022年山东物理卷,深感山东考生的艰难,一个教育大省,八十几万
47、考生,要如何优中选优呢?九十分钟、十八道题,如何用够用足呢?那就对准平时学习中的所有知识方法的难点、能力要求的制高点,扎扎实实的考,让一切不深入钻研、不刻苦训练、不认真纠错、不踏实计算的人,过不了高考这道关!当然,难归难,这套试题也还是稳稳扎扎的在课程标准、教材的范围内命题,考的都是知识方法能力的核心与主干。同样是一套难得很的试卷,山东卷命题人却与湖北卷命题人风格走的路子不一样,湖北卷要求高中物理教师专业功底深厚、热爱学习、大胆教学,山东卷则要求高中物理教师业务水平高超、注重落实、扎实细腻。7、高考试题2015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5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5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5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4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4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4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4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4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4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3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3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3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2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1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1年安徽卷7、高考试题2010年、2009年安徽卷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