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洛伊德之人格理论 这是一张目录这是一张目录1.人格理论2.人格理论的影响与评价1.1.人格结构人格结构2.2.人格动力人格动力3.3.人格发展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是弗洛伊德学说结构的核心,该理论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见解独特,对心理学界影响极其广泛。世人对他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一一.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在早期, 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 潜意识” 、“ 前意识” 和“ 意识” , 这种结构被称为人格的“ 地形观” 。 意识一般说来是一个十分短暂的状态, 只是一种现象
2、, 是人们正意识到的想法; 而潜意识是被认为是三者当中最重要的, 是人的精神主题, 处于心理深层,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伦理、道德相背离的; 前意识只指没有“ 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担负着“ 检查员”的任务。一一.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项 目 分 类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内容原始的本能冲动和被压抑的欲望(性欲)潜意识中可召回的经验部分,包括可复现的记忆心理同外界接触的表面部分原则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作用心理深层的基础,人类活动的内驱力,精神
3、分析的核心。充当稽查者的作用执行着认识心理品质感官的任务,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映像,排除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与欲望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一一.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本我,超我自我,本我,超我 在晚期,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他之前的理论做了修正, 提出了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这种划分又被称为人格的“ 结构观” 。 “ 本我” 是潜意识欲望的深部, 是人格中最原始、最神秘而不可及的部分, 它是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 “ 自我”是“ 本我”分化而来的, 其能量也来自本我, 一部分位于意识, 一部分位于潜意识之中, 它连接着“ 本我” 与外部世界, 对
4、“ 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延缓性的控制和压抑,“ 本我”则为“ 自我”提供能量 “超我”是从“ 自我”内部分化出来的, 是道德化了的“ 自我”, 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它依据理想原则活动。自我,本我,超我自我,本我,超我 潜意识 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内容冲动、性欲 认识过程(理性与判断)道德良心(良知,自我理想)性质享乐自我(本能的我)执行自我(现实的我)监督自我(理想的我)部位处在最原始、最难接近的底层(原始心理结构)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原则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至善原则作用寻找出路,追求满足(内驱力)监督自我,适当满足(仲裁者)指导自我,限制自我(完善化)内容项目二二.人格动力理论人格动
5、力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动力过程的核心概念是本能和焦虑。 弗洛伊德把人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 本能是这个系统的能量的源泉, 而本能总是寻求排除紧张, 求得满足, 求得快乐。 在个体这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中, 操纵人格结构运转的和作用的能量叫心理能。 操纵人格结构的心理能都来自于本能, 一个人在心理上干什么取决于本能在人格部分中的配置和流动。 本能在人格三大系统中的分布和转移就形成了人格的动力系统, 各种本能归根到底可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 焦虑反映了人格结构中三者系统之间的不适应状态 , 其功能便是对自我提出警告。 焦虑积累来就会产生人格结构
6、的严重失调,导致精神病。 动力来源焦虑的分类焦虑的防御动力来源动力来源二二.人格动力理论人格动力理论 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 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是由于外界的危险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情感。 这种焦虑的知觉可以是先天遗传的, 也可能是后天经验。 神经性焦虑是一种对可能发生的后果产生恐惧的情绪 , 它是自我的反宣泄不能控制本能的对象性宣泄, 而任其通过某种冲动性行为爆发时产生的。 道德性焦虑是一种负疚或者羞愧的痛苦感受。 它存在与人格内部, 它纯属心理内的冲突, 不涉及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动力来源焦虑的分类焦虑的防御焦虑的分类焦虑的分类二二.人格
7、动力理论人格动力理论 焦虑是可以防御的。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的危险, 在正常情况下, 自我以合理的方式未能消除焦虑时, 就必须以非合理性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防御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压抑机制; 2、投射作用, 3、反向作用, 4、合理化作用, 5、否认作用, 6、抵消作用, 7、升华作用, 8、退化作用 9、固着作用 10、认同作用,动力来源焦虑的分类焦虑的防御焦虑的防御焦虑的防御三三.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 所有的人的人格发展都源于婴幼儿时期心理性欲发展的变化, 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必多能量的变化
8、和发展。 他认为, 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顺序的发展阶段, 儿童在这些阶段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 他按力必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 把人格分为五个时期: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潜伏期和两性期。 每个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矛盾冲突, 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方式有关。 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 性的需要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 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 就可能产生固执和倒退。 所谓固执是指在力比多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进入后一个时期的个体, 仍然停留在前面的某一阶段, 裹足不前的现象。 而倒退则是指在发展过程中, 个体走回头路, 退到较早的发
9、展阶段。人格发展的起源人格发展的起源人格发展起源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三三.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人格发展起源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 口唇期( 0-1 岁): 这个时期儿童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获得性的满足, 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 如果这个时期性的满足不适当, 就会形成口部类型的人格。 成人乐观、开放等积极人格特点与悲观、被动、退缩等消极人格特点都可以由这个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引起。 肛门期( 1-3岁): 这时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 儿童对肛门粪便的排出与克制都能得到快感 。 如果出现停滞现象, 成人后可能形成“ 肛门排泄型人格”和“ 肛门滞
10、留型人格”。 性器期( 3-5 岁): 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此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 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 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潜伏期( 611 岁) : 是指儿童对性器兴趣的消失。实际上是儿童的发展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某种精神力量压抑的结果。 但是, 这只意味着儿童的性活动暂时被潜伏起来,并不意味着它的中断或消失。 性征期( 11-14岁): 潜伏期一直延续到青春期, 从这个时期开始, 由于性器官已趋向成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开始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和满足。1.积极影响和评价
11、 首先在心理学史上弗洛伊德可谓率先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格结构 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开始。从此以后,人格心理学研究便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较完整 影响较大的人格结构理论,如勒温的人格结构理论。 其次,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关于无意识的研究开辟了人格研究 的新领域。在此之前,传统心理学只注重意识的研究。 第三,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包含有辩证法的思想。弗洛伊 德是奥地利著名的学者,他从黑格尔、叔本华那儿师传的哲学是唯 心主义的,但他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 “合理 内 核”的影响,因此,在 弗洛伊德的学说不乏闪 光 的东 西。在他的人格结够理论中,处处体现着矛盾,
12、对立统一的观点。人格理论的影响和评价2.消极影响和评价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忽略和贬低了意识的作用。 人格的实质是生物的实质而非社会的实质。他把本能当作是人格最重要的动力。认为人的所有内部冲突是本能冲动之间的无意识斗争。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忽略和贬低了意识的作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1 1 黄希庭黄希庭. .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002. 2 2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 . .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 1998., 1998. 3 3 陈泳华陈泳华.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2( 2) . 2002( 2) . 4 4 倪海倪海. . 学术论坛学术论坛. . 理论月刊理论月刊 2002( 10) . 2002( 10) . 5 5 苏永生苏永生. .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4( 40) ., 2004( 40) . 6 6 周建平周建平.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9( 12) ., 1999( 12) . 7 7 马永忠马永忠 . . 甘肃高师学报甘肃高师学报 , 2000( 5) , 2000( 5) . .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