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的地方(边疆)治理与社会保障,一、古代中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的主要措施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管理。 2.宋朝吸取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分割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元代地方设立了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知识整合,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
2、院。 3.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三、中国古代的防灾和社会保障措施 1.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 2.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 3.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
3、布帛赈等。,一、选择题 1.(2019全国卷“超级全能生”高三26省联考,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这说明 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 B.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 D.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针对训练,1,2,3,4,5,6,7,解析 题干未提及甲骨文的地位,且“唯一”两字不妥,故A项错误; 题干中“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且发现地点是宁夏,并结合所学知识,故B项正确;
4、 题干中提及的是西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监察体系还不成熟,故C项错误;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且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1,2,3,4,5,6,7,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解析 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
5、主绅士依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1,2,3,4,5,6,7,3.(2019内江一模,25)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1,2,3,4,5,6,7,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
6、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 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 “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1,2,3,4,5,6,7,4.(2019淄博二模,28)有学者指出,唐代之前的基层乡官由乡里推选产生,官府对乡官也比较尊重,人们以充当乡官为荣。唐代开始,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乡官改由官府指派,成为征收赋役和维护治安的工具,人们对乡官一职则避之唯恐不及。这种转变 A.缓和了基层社会矛盾 B.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C.扩大了官僚选拔范围 D.弱化了地方自治功能,
7、解析 材料反映出乡官由“乡里推选”到“官府指派”,这种变化便于官府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 材料未反映出矛盾尖锐和“地方自治”,故排除A、D两项; 材料反映的是“指派”而非“选拔”,故排除C项。,1,2,3,4,5,6,7,5.(2019衡水金卷三,26)元朝统一后,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岭北行省在全国占有特殊地位。元廷不断派遣内地各族人民,给予牛具种子进入牧区,打井开渠,在和林、称海、谦州、吉利吉思、五条河及杭海、金山之北等地大力兴办屯田。这些举措 A.旨在加速蒙古贵族的汉化进程 B.有利于发展改善边疆地区经济 C.使岭北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地 D.说明元代重视发展自耕农经济,解析 从材料看出
8、元代注重对岭北地区的开发建设,这有利于发展和改善边疆地区的经济,故B项正确。 A项说法片面,岭北不一定都是蒙古贵族,A项错误;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D项不符合材料,屯田制下的农民一般不属于自耕农,D项错误。,1,2,3,4,5,6,7,6.(2019济宁二模,27)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
9、,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这强调的是处理好民族关系,稳定边防,故选D项。 “华夷”观念到了近代才逐渐改变,排除A项; B、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1,2,3,4,5,6,7,二、非选择题 7.(2019邹城高三月考,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
10、理养老事务,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信息等。国家实行“学中养老”,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摘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1,2,3,4,5,6,7,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及劳务服务的养老模式,是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家庭史)。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演进中,老年经济保障一般是通过家庭、教会各类自愿互助组织、私人保险、政府救助以及发展到近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来实施的。它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应由家庭负责赡养的思潮,甚至在19世纪的西方还相当普遍。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1896年公布的德国民法典,都有子女赡养父母的
11、条文,成年子女在义务上和道德上,均有奉养双亲的责任。,1,2,3,4,5,6,7,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作了详细规定。,1,2,3,4,5,6,7,(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
12、期养老制度的特点。(8分),答案 特点: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并重;把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国家对养老的重视;重视教化,形成尊老礼法;学者(尤其是儒家)著书立说奠定了养老观的文化基础。,1,2,3,4,5,6,7,(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方养老方面的主要差异;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17分),答案 差异:西方:受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影响,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和劳务服务为主;养老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及保险立法予以保障。 中国:受尊老敬老文化影响,注重道德义务;以家庭和宗族养老为主。 变化背景:西方文化的冲击;从晚清到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政策探索。 认识:民国时期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初步向近代化转变推动政府对养老制度实施一些立法保障;但这种转变受制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既未覆盖全国,也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1,2,3,4,5,6,7,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