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人生倒着走,人们会避免很多错误,成为了不起的人。“有规划的人生,叫行程,没有规划的人生,叫闲逛。”未来包含许多难以察觉的不确定事件,甚至包括那些看起来已经在我们控制之下的事情。向最好的方向努力 何谓成功 学、仕、商 面对现实的心态 选择之学、仕、商 四定 克服瓶颈 职场现象 请问在“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就读的同学,您认为什么是成功?人活在世界上,有社会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荣誉、权力、财富 自我评价体系:健康、快乐、幸福 每个人都在社会评价驱动下,进行自己的社会行为和职场行为。自我评价从内心来驱动 社会评价体系有三个坐标轴,各有不同的规则。有的人就是因为往三个方向同时奔,每
2、天早上起来,在权力这个山上奋斗,中午又跑到荣誉山上去,晚上到财富山上跑一下,最后这人要累死在山谷里面。有人说,你说的不对,他要用十年爬财富这座山,用十年爬权力这座山,再用十年爬荣誉这座山。这样做也可以,但最终你还是难成大事。为什么呢?这三个山的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换山是有成本的。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后来出事的副省长、副部长原来都是大学教授,因为他们习惯了学术这个规则,老想做学问,问个明白。所以任何一个人这一辈子你三座山来回爬,一般的都容易出事,三个坐标轴不能相交,一相交就出事,目标多元了。请问您为什么读博?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学 仕 商 事业单位 行政机关 企业 学术是比较特殊的工种。它是一个比
3、较长期的活儿,而且它的结果不确定。成果越来越多,学科分得越来越细,发展也越来越平缓以后,它就进入一个收敛期,在这个收敛期,你要想比前人做得更好,非常困难。坐在学问的冷板凳上那份凄苦和悲凉 如何坚守那份清冷 待遇和职称、级别挂钩 待遇的差距,体现在工资、住房、甚至住房的面积、申报课题、甚至出差的待遇等等。北京作为一线都市,生活压力很大。你敢离开北京吗?离开后你还回得来吗?你往往离开是一个人,你回来就得是三个人,你回得来吗?所以谁都不敢轻易离开,都要先抢,要卡位。人才的流动受到限制,包括户口的限制,包括档案,捏着你档案不放。学术水平高的单位,可能积压了一大帮的年轻人职称上不去,这当然不是说他们的水
4、平不够,但也不是说有什么不公正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名额,一个萝卜一个坑,坑满了,萝卜放不下去。你不想当北漂上漂,要逃离北上广,你回家,更糟糕,因为那里都在拼背景。于是就成了“回不去的故乡”和“离不开的北上广”,学术界其实情况差不多,你不留在这里,说实话,以很多地方高校的氛围,学问会更加做不下去。理想情况是:有些好的苗子,可以先到一些二流,甚至三流的学校或科研单位,如果你做得好,先到那里改善你自己的生活,传播你的知识,适当的时候,如果你慢慢拔尖了,再选拔那些好的人,来到更高级的单位。事实上,很多一流机构都是直接进学生,一进来就是一辈子,做得好做不好你都在这呆着。由下而上的职业流动很难 工作的异地调
5、动更难 做学术不少是物质上不是特别富有且寂寞的 第一,很多人发不了大财;第二,出不了名,尤其是得不到当世名声。真正的学术研究,艰深的学术研究一定不是大众所能理解的。多数学者在生前都很难获得认可,不是说完全不能获得认可,而是非常困难,而且,对于学术成果,尤其前沿学术成果的理解,往往是严重滞后的,许多很好的学者,往往在出成果的当时,尤其是他做出最好成绩的年龄段是得不到认可的。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看待学术的一种标准,这个东西跟我们看不起经常上电视讲座的明星学者某某,因为我们都是从学术本位的角度衡量学者,我们会说某某那怎么能叫做学问呢?所以学者,就是我们说的那些正统的学者,一般都不会看得起那些明星学者
6、。这对于学术界外的人来说,他会觉得是不可理喻的,他们那么有名,你凭什么看不起人家?你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吧?可是他们在学术圈内就是没地位,大家对价值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但是反过来我们可以说,某某所拥有的口才,那种流利的表达能力,远在我们之上,其实我们根本就没办法跟她匹敌,她有她的独特优势,我听过某某的演讲,我就觉得她真是有一个非凡的能力,她说话极其连贯,简直是出口成章,你把她的东西录下来,她说的每句话都像是我们写出来的一样,句子是完整的,篇章都是完整的,不像我们,可能不断地有一些于是、但是、那就之类的语气词,还有吞吞吐吐、颠三倒四的东西。但是对于学者来说,他会觉得某某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7、她只是一个语言学者,就是一切东西活在自己的语言里面。听起来很美,听完什么也留不下。还有一个例子是:书按照印张卖是很可笑的,你那是在卖纸。各个领域里面的经典著作,可能只有十来万字,甚至几万字,但足以不朽,也有很多大部头,一点儿用都没有,但是在卖的时候,定价也好,稿费也好,版税也好,显然都是厚的那个占便宜,包括你去报课题,也是厚的看上去比较好看。这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1950年,约翰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8、其实真正的学者,要把他的学术思想,拿到电视上,大众传媒上去传播的时候,老百姓是接受不了的,学术永远是跟生活隔着一层的,它不是生活本身。如果一个学术它直接就进入到生活本身了,变成生活常识了,它就不是再学术了,学术永远是超前的,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要不要谈谈仕和商?地位高:人脉、信息、资源 在职待遇好 工作稳定 压力小 时间宽松 退休保障好 工作单调,消磨意志 上升空间有限 收入不高 风险高 请大家说说到企业工作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好吗?我现在依然清晰记得,上班第一天就出差,第二天开会之余赶写老板们的演讲稿,第三天直接去另外一个城市组
9、织新的销售办公室开业。一开始我以为是刚刚加入才是这样的节奏,没想到这样的忙碌一直持续了几年。几乎每周都出差,完全无法想下一步该做什么,因为项目、任务就在那里等着你。区别只是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除此之外,还要应对随时都会发生的紧急情况和危机,我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随时戒备、准备救援。只要去做,似乎也没有我做不了的事情。随着中国经济放缓,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力资本不断攀升,以前习惯了中国是增长引擎的大老板们面对负增长束手无策,每个季度业绩发布之后都是风声鹤唳,业务部门承受的压力尤其明显 奏稍微放慢,繁华落尽就要过正常的日子,但习惯了繁华的人总是耐不住寂寞。企业领导思维没有跟
10、随中国的经济与时俱进,急于将受挫的原因归咎于人,致使公司的氛围从之前的相对单纯变成了愈演愈烈的公司政治 大的外企和国企、政府机关一样,政治斗争时刻都在上演,利益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是刚刚加入的时候我看不懂,那叫懵懂的幸福;等看懂了也被全身卷入了斗争,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路。我发现每隔几年时间总部管理层都会发生地震,重新洗牌,风头强劲的一定会被打压,这一点和能力、业绩无关,类似于古代的皇帝削藩,以巩固公司的稳定。我自己的老板也换了三个,其中两个都未做满一年,我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因此中断 当发现没有希望时,我选择了回到北京,远离上海总部和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远离总部意味着远离管理层和权力中心,我的
11、价值将因为远离大打折扣;意味着职业发展生涯将终止,意味着我将再也没有希望冲破天花板向上发展,而是长期地吊在那里。在这个圈子待的时间长了,四顾大部分的同行公司发现,做同样职位的人都认识,其实可以选择的去处并不多。另一家外企又会有什么不同?重新来过我已没有了激情和耐心。近年来国企不断国际化、民企也在相当强势地争夺人才,外企曾经的优势早已没有,但十几年的外企生涯让我和其他很多白领同行们一样,拥有了太多的“鸡肋”,比如英语工作环境、外籍老板、出入五星级酒店等等。知道这些都是浮云,可还是迈不出那一步。几年的修行令我已经慢慢变成了一个看客,闲看云起云落,和自己无关,一笑而已。我也逐渐适应了现在的这种边缘化
12、状态,美其名曰:终于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正好这时也是家庭更需要我的时候,将更多的精力转到照顾家人和丰富自己上面,谁说不是人生更正确的选择?虽然偶尔在电梯间看到那些匆忙走过、信心满满的年轻身影,仿佛几年前的自己,就会有一种叫做“成就感”的欲望在作祟,但那只是一瞬间的感觉而已。学?仕?商?一个人的一生要追求你看重的意义。去做一些你自己都觉得意义不大的事情,是对生命的一个浪费。切忌一开始就唯兴趣论,须知一你不一定了解你自己,二是你无发展兴趣相关的机遇。个人的兴趣、个性、价值观、教育、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扬长避短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自然也没有十全十
13、美的人,特长的发挥成为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有时候不足很难弥补,况且有弥补不足的时间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学期间,反正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都由家里供着,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面,可能我比你更优秀,可是,当我们出来之后,走向社会之后,你的家庭条件很优越,而我的家庭条件非常的清贫,这时,我们面对的压力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家里还可以继续对你进行投入,而我的家里可能还需要我来回报,于是,我们可以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就很不一样了。你想想,这样一下来,若干年后,未来你的成就肯定会远远大过我,这是贫家子弟没办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很大,这样一种生活压力,你不可能不去面对,
14、你所面对的生活压力比你所面对学术压力更大、更迫切、更实际,你必须要去投入大量的精力面对生活的困境,你无法全心全意赴在工作上。知识水平高低与收入多寡不一定正相关“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那么穷?”在这个房价高、物价贵、孩子的奶粉钱每个月都要四千多的社会上生存,一个苦读多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古博今、满腹经纶的人,过得却还不如早早辍学的同学?在一片土壤里播种下什么,来年就会收获出什么,读书播种下的是学问和见识的种子,那么收获出来的自然就是学问和见识,同经济上的收益并不能完全挂钩。从书本中,从我们接受的教育里,我们获得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我们读到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痛苦,读到这
15、个世界,它让我们体会到比个人直接经验中更多的喜悦和悲伤。让我们变得文明,变得富有道德感,富有慈悲心,有能力研究未知的世界。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存技能,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从这个角度上说,它本身不是功利的,它带来的是一种高级乐趣。如果你只是用它们考了一个公务员,在企业或事业单位里谋得一份职业,那么你的收入便是一个职员的收入。如果你用它们教书育人,在学校里做事,那么你的收入便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收入。博士毕业考公务员或者做大学老师,收入不可能跟企业家相提并论。但偏要拿这个收入去和企业家比,并且得出读那么多书一点用处都没有的结论,有失偏颇。他们也许没有企业家富有,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好,每种职业有每种职
16、业的乐趣,错就错在,你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却拿他们和别样的职业比较,进而得出社会不尊重知识的结论。你忽略掉了读书带给你的平台和机遇,带给你的安稳生活,也忽略掉了自己并没有做出去获得更多财富的行为。苹果公司的已故总裁乔布斯,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身份肯定是商人,他因为经济原因很早就辍学了,论学历的确只是高中毕业,但实际上,他一直在大学里旁听课程,热爱阅读,曾经的女友和妻子也都师出名门,算上他对电子产品的热爱,说他是个读书人并不为过。然而他是成功的,他并没有生活在清贫之中,他和传统认为的读书人的唯一区别在于,他把他的知识变成了产品,赋予了它们更好的价值。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迈出这一步,只是幻想着因为满
17、腹经纶就能够获得经济上的实惠。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我就是个例子。我十四五年前,有 个简单的、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缉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 Joseph Goldstein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LDL受体,获得1985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 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强调转化的一个
18、人。他两年之前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特别强调转化。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 的时候,如何能转化。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青年科研人员收入较低。青年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时往往工作压力非常大,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科研人员又要面临住房、待遇、子女教育等众多现实问题。提升硬件,打造平台,高起点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选择熟悉领域的大机关 做好本职工作 学会与人打交道 做好定位,摆正位置,防止本领不大,口气不小,干活不多,牢骚不少 少说少评论,
19、多看多琢磨 与同事距离适当 做事情留有余地,不要心急 很多年轻人仅聪明做事,并以此自居。他们做事上非常聪明、绝对够聪明,但是做人上不够精明,做领导他还缺乏智慧。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就自以为做事是一切了,并以此自居,讨厌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认为这世上做事就够了,别的都不对。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因为心智还仅仅停留在做事层面,这世界上做事只是高端职场最基本的要求,最基本的层面,还有更高的层面他没有锤炼。因为他年轻,即使有意的学,也学不会,这个年龄段他有意的学更高层面的事,他会学得滑头了,那更不行了。他必须经过这一段做事的锤炼,再到更高一段精明的做人,才能智慧的去做领导。你就是一个最低层面做事的高端职员
20、,你很精明,你是高端层面里最低层面做事的人,你就是工程师!为什么让你做更高职位的人员这样一个职位你就难受?因为你不具备这种做人的能力。你总看着管理层的人是在混饭吃,你看不懂的原因是组成你的要素不同。你的组成要素,就像块木材一样,你的耐高温可能五、六百度。但管理层的人就像块钢铁,他是更多更复杂的要素组成,他耐高温要两、三千度。你可能感觉老板、领导都是糊涂蛋,其实他能耐到两、三万度的高温。他总觉得别人不行,并以此自居。如果他没有意识到做人的因素,他永远只是是高端职场里的最低层面。很多数人都沿着父母或者从小受的教育划定的路线一直走下去。他头十年在职场中大多都走得非常顺,但30岁左右就开始布朗,就开始
21、无规则运动。为什么呢?就是父母教育他做事的一个道理,工程师的做事方式。结果他在头十年最基础的就是做事,他一旦做过“工程师阶段”,往高层面走,就没人指导他,就越出了他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时代变了,你的父母、老师教你的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失去规则指导的人就开始布朗了 选择好行业 选择好企业 根据目标提升自身素质 选择平台 不断学习 人们行为活动的导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条件导向式,即以已有条件为约束进行思考 另一种是目标导向式,它是从目标出发,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把别人脑袋里的智慧通过借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目标的资源。不问一双手能干多少件事,唯问移动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问一口
22、锅能煮多少斤米,唯问慰劳千军需要多少口锅;不问一盏灯能照亮多少里路,唯问点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进入社会的角色,进而选择了一种生活的方式。方向定错了,则南辕而北辙,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决不能犯“方向性错误”。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已不足为怪。定职业发展的地点。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感情用事。比如有的毕业去了南方,认为那里是
23、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薪资水平较高。但忽略了竞争强烈、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于气候、水土等因素,结果时间不长又跳槽离开。择业前要对自己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专业岗位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就应该去努力。确立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思想理念。心神不定,朝三暮四,何能准确地“定向、定点、定位”!不过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定心”。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跟我的特质绝对匹配的职业;我的特质(兴趣、能力、价值观)永远不会发生变化,职业也不会发生变化;找到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成功、幸福,而且没有不适感;这个更能带给我成功和幸福的职业
24、,我现在就有能力进入它;寻找这个职业的代价,小于适应现有职业的代价。选择要慎重,多花时间,一旦选择了不宜跳槽。跳槽会让你再一次花时间去熟悉新的环境,出业绩时间显然要推后,这叫耽误时间;由于经验不足,职务不高,跳过去等于从头再来,浪费时间。到新环境人员不熟,遇到企业关系复杂,或许干不长久,留下败笔。人脉资源需要时间去建立 职业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工作能够完全满足你所有的需要,所有工作都有其局限性和令人失望之处,需要通过其他活动来平衡生活。每个单位都有问题,每个单位都有每个单位的问题,只是问题不同罢了。“适合”这个词很有意思,第一个字叫做“适”,代表主动的适应,第二个字才是“合”,代表匹配度
25、。很多人只看到了“合”,却没有看到所有的“合”都需要“适”的过程。人的生命不是机器零件,必须契合职业的齿轮;也不是一把锁,只能配一把职业的钥匙。生命更像是流动的水,可以因环境而变化成不同的形状,并在这个过程中去改变环境。以运动举例:舒适区的运动量太少,达不到训练目标;拉伸区能让自己的肌肉拉伸,提升成绩;损伤区是过度训练,会导致身体受损无法恢复。他认为最好的成长既不是在舒适区,也不是在损伤区,而是在拉伸区,而在这个区域,一定是有轻微不适感的。所谓“不适”是指“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比如从学校到职场,就是一个角色、规则的巨大转变;所谓“不适应”指的是,你对于“不适感”缺乏
26、“应对”能力;所谓“适应能力”指的是,你对于变化的环境引发的“不适感”的“应对”能力。“适应能力”,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而是象水一样的灵活,充满弹性。“适应能力”越强的人,能找到的“适合”的职业选项越多。但很多人搞反了,他们希望通过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让自己“适应”,以至于“舒适区”越来越小,降低了自己的适应能力。而更好的策略是,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来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拥有更多“适合”的选项,然后再选择其中“最适合的”。只讲“适合”不讲“适应”的人,往往只要 求职业适合他,却没有想过自己如何适应职业。他们往往是责任的逃避者。只讲“适合”不讲“适应”的人,往往没有看到适合也是有匹配程度
27、的,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你只能找到相对的适合,却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的适合。只讲“适合”不讲“适应”的人,往往是“静止的”、“固定化思维”的人,而看不到自己的特质和职业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他们认为:只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对象,就可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追求“门当户对”,却往往让自己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中。需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理智选择和规划后的跳槽才能够真正达到提升自身价值的目的,过于频繁、毫无目的的跳槽则必然会降低你对企业的忠诚度,影响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第一,为追求幸福而离开,而不是逃避痛苦而离第一,为追求幸福而离开,而不是逃避痛苦而离开。开。不要因为现有工作“不适合”
28、而离开,而要因为找到了“更适合”的工作而离开,前提是对那个“更适合”的工作做更充分的了解。第二,制定拉伸区的目标,而非焦虑区的目标。第二,制定拉伸区的目标,而非焦虑区的目标。适应往往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很多人因为“不适合”而跳槽往往是因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过高,而环境又无法达到。第一个瓶颈就是心态不稳,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一会是非常傲慢和自信,一会却变得非常谦虚和谨慎,这种不稳定的心态其实与这个年龄段有关系。到了单位以后,这种不稳的心态表现在,要么过了头盛气凌人,要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结果是事情都做不好,盛气凌人做不好,小心翼翼也做不好。第二个瓶颈,以英雄为偶像并模仿。时间不同,英雄的含
29、义不同。避免把英雄精神层面的东西带进职场,把特定条件下的英雄形象拿到现实条件下进行操作。第三个瓶颈就是受制于成长的背景。有父母给孩子灌输了一种“人要自尊、要独立,要自主”的思想,其实正确的方法是你要告诉他人既要独立自主,更要借外围资源。第四个瓶颈就是难耐恐惧和诱惑。现在的社会是变革的时代,诱惑太多,人在职场上耐不住外界的诱惑,偏离了原来的目标。在追求自己目标时,很容易把外界的困难和危险信号放大,最后引发内心的恐惧而退怯。泛就业+频繁试错型:他们在求职就业中茫然又盲目,频频对眼前的工作不满意,却并不清楚满意的工作到底在哪里,妄想通过频繁的试错来寻找正确答案。结果,既失去生存保障,又浪费了宝贵的时
30、间,最终又坠入了反复求职、频频跳槽的怪圈 缺乏定位+盲目就业型:每逢朋友聚会就特别郁闷,这个朋友提拔了,那个同学加薪了,原本自己比他们起点高了很多,但现在已渐渐失去了优势。由于缺乏职业定位和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相当部分的职场“跳蚤”根本上属于定位错误。吃回头草:跳出来创业的人,跳回来继续打工;蛙跳:跳到一家公司不超过两年,继续跳到另一家公司;降级论:在这个行业折腾N年,却选择来传统行业折腾,通过这一段的折腾,能让自己明白自己生活的价值。心死之后,则是心安。最怕的就是“炒股炒成股东”,本来是碰一次机会,结果为了社会评价、他人评价而在其中迷失自我。1.机会驱动让人频繁跳动机会驱动让人频繁跳动 大
31、多数人,无论是跳出来创业的,还是从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的,都属于机会驱动导向。新的公司给开了更高的薪水,有机会;发现做个手机游戏能来钱快,有机会;从大公司出来可以拿到新的渠道,还是机会。但是,机会驱动型选手也是最容易蛙跳和吃回头草的。因为机会这东西就如流星,稍纵即逝。每个人在投入之前都会自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必将中大奖的人。但是这确实有概率可能。因此,当机会失去,要么再寻找新机会,要么玩票结束,认识到自己的限制,继续回归大企业,靠能力、资历和经验吃饭;对于机会驱动者,走这一遭不白走。通过这一段的折腾,能让自己明白自己生活的价值。心死之后,则是心安。最怕的就是“炒股炒成股东”,本来是碰一次机会,结
32、果为了社会评价、他人评价而在其中迷失自我。2.愿景驱动者需处理其他角色 另一群人是愿景驱动,莫扎特临终写安魂曲,自称是听到一黑衣人的召唤而作。愿景驱动者投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行业,似乎也描述自己听到了黑衣人的声音。于是一头扎下去,就为创造一绝世产品。这种精神值得钦佩,然则做出这种选择,必然要处理另外的问题。已经出现长期投身移动应用开发者因收入微薄而面临离婚。愿景驱动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生涯的其他角色该如何应对,要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者,还是一个家庭里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还是社会里的公民。他需要处理好自己和家庭、自己和事业、自己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沟通得到理解和支持,多留点时间成为另外角色。当你做妻子、父亲、公民、享乐者的时候,会出现更美的愿景。3.别被外在激励搞昏了头 跳槽者的核心动机往往是职业倦怠。本职工作做不出前景,外在激励消失了,便会到外部寻找外在激励,于是乎发现另外一家公司环境不错,或者投身创业显得自己很厉害。而此时却忘却了内心到底追寻什么。不过也好,当这个外在刺激再一次出现倦怠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迷茫和再次的职业倦怠。此时,发现内心的追寻就会水到渠成。当我们在森林迷路的时候,也许会乱走一气,但最终会停下来。既需要构建伟大的战略层面 也需要打响每次具体的战斗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