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经济统计学华 俊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系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一、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认识社会的一项重要工具,统计是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我国夏朝2、17世纪3、19世纪4、20世纪5、我国的现状二、统计的涵义 统计统计是一种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搜集、处理、分析的调查研究活动。专门从事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工作,称为统计工作统计工作;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成果,包括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资料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资料,统称;指导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原理和方法,称为即是即是。(三种具体涵义的有机结合,可以全面地从活动与成果,理论与
2、实践的关系,将统计的基本含义具体化。)三、统计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现象的方面,通过研究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和其他经济学科的区别)四、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第二节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一、统计的职能1、信息2、咨询3、监督二、统计工作过程1、认识过程:定性认识定量认识定量与定性认识的结合2、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1、总体:存在的、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个别单位的。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3、总体按总体单位是否有限分为:有限总体:总体单位是有
3、限的,可数的;无限总体:总体包括的单位数是无限的。4、两者的关系:随着研究目的的变换而变换。二、标志与指标1、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有(1)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的方面),是只能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主要作为统计分组的依据,以便计算出不同组别的总体单位数。(2)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量的方面),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2、指标:反映总体特征,均用数值表示。(1)数量指标:说明总体规模和水平的,即量的反映,一般用绝对数表示;(2)质量指标:说明总体的质量的,即质的反映,一般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3、标志与指标之间的关系(1)区别(2)联系三、变异、变量与变量值1、变异:标志
4、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即差异;2、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分为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3、变量值:变量具体反映的数值。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1)概念反映总体特征的;(2)构成指标名称与指标数值(时间、地点、经济内容、数值、计量单位、计量方法)(3)种类 按反映总体的内容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按表现形式 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2、统计指标体系(1)概念: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统计指标系统;(2)作用:反映事物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整体过程;(3)种类:按反映的内容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与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按所实施的范围分为国家、地
5、方、行业与基层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参考书籍:1、商务与经济统计(美)戴维R.安德森等著,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 (7th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2、统计学,郑德如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3、国际经济统计,华俊主编,上海科学普及 出版社第二章第二章 统计调查统计调查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一、统计调查的意义1、概念 统计调查就是按照统计设计预定的目的任务和内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搜集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有关标志的大量原始资料的过程。原始资料是指直接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需要从个体过渡到总体的统计资料。统计调查有时也搜集经过加工整
6、理过的次级资料。不过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向调查单位搜集原始资料。2、意义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统计认识活动的成果。(P.15-P.16)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1、统计资料的收集方式-对原始资料的收集;2、基本要求-准确、及时、全面。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步骤)统计调查方案就是包括统计调查的目的要求、调查范围、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工作组织措施等等在内的严密完整的调查工作计划。作为一项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其主要内容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确定调查目的 调查的目的决定着调查对象、内容和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不同,调查的对象、内容、方法也就不同。二、确定调查对象
7、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就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的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调查单位,就是组成所要调查总体的每个具体单位。(明确地规定调查总体的范围和界限)调查对象总体 调查单位总体单位(是调查内容的承担者)报告单位填报单位(负责向上填报单位)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三、确定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又称调查项目,它是指需要向调查单位了解记录的有关标志和情况。调查内容是调查方案的核心部分。拟定调查项目应注意:应符合调查目的;本着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应只列出能得到确切答案的项目,且项目的名称要明确具体;尽可能做到项目之间相互联系,以便核对答案准确性;要明确规定项目的答案,以便汇总。此外,
8、还应该注意本次安排的项目与过去同类调查项目之间的衔接,以便进行动态对比。调查表:1、内容:表头-表的名称、报告单位的名称、地址、隶属关系等;表体-包括调查项目、栏号和计量单位等;表脚-包括填表人的姓名、签张以及填报日期等。2、形式:单一表-一份表上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资料,其优点可容纳较多调查项目,便于分类和整理。一览表-可登记若干调查单位,但调查项目不能过多。编制填表说明,内容包括每个项目的涵义、计算范围和方法、分类目录及应注意的事项等。四、调查时间和调查工作期限 调查时间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如果所要调查的现象是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时期时期现象,就要明确规定资料所属时期的长短,如一月
9、、一年,并且明确从何时起到何时止。如果所调查的是时点时点现象,就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规定调查时间是为了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准确性。调查工作期限调查工作期限是指进行调查工作。包括搜集资料到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尽可能缩短)确定调查工作期限,是为了保证资料的及及时性时性。五、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措施 主要内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人员组成;调查的方式方法;调查的工作规则和流程;调查前准备工作,包括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文件印刷、试点等;调查资料的报送方法和程序;经费预算和开支办法;提供或公布调查结果的时间等。六、选择调查方法优点不足之处 适用 直接法 取得数据准确性较高 需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10、农作物的产量进行现场实测现场实割;工业产品的质量检验和对设备性能现场实测等 访问法 资料较准确,可了解生动具体情况 对每个调查单位访问登记,也可以是对集体访问登记。优点 不足之处 适用 报告法报表法 对调查者来说比较省时省力 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易发生虚报瞒报现象统计报表 问卷法 可对同一问题设计多个答案,供被调查者选择圈定。非匿名调查会影响问卷回收率和答案的质量。用于主观指标的调查,对了解民意测验,市场调查等。第三节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一、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类1、全面调查:对所有的调查单位一一进行调查,包括:(1)普查概念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一般用
11、来调查时点现象。作用P.23方式:(2种)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一定的调查表格,由调查单位填报。(也需配专门人员)特点:(4条)普查是一次性或周期性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避免数据的重复或遗漏;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取得的资料更全面、更系统,而且标准化程度比较高;普查的适用范围比较窄,只适用于最基本、最基本、最重要最重要的全面情况的调查。遵循的原则(4条)P.23P.24(2)统计报表制度概念:定期统计报表定期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是
12、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定,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定期统计报表要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指标和指标解释,资料分组的要求,以及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填报。(5个统一)特点:与其他统计调查方式相比有如下优点优点:规定范围内的各单位必须按期填报,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和连续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由于调查内容、表式、时间都是统一规定的,这就保证了统计资料的统一性和及时性统一性和及时性;由于定期报表制度要求各填报单位必须依据原始记录进行填报,这就使统计资料的来源和准确性准确性有了可靠的基础。定期统计报表由基层单位填报后,经所在地区、所属部门的统计机构逐级汇总
13、整理,可以满足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掌握这些统计资料的需要。不足之处: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有的单位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可能虚报或瞒报虚报或瞒报某些数字,影响统计资料的质量;如果上级机关向基层单位布置统计报表过多,会增加基层负担,甚至造成某些混乱。种类:P.25P.262、非全面调查:取被调查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具体有:(1)抽样调查 概念: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抽取一部分单位位进行调查,根据这一部分单位(称样本单位)的资料来推断总体数值推断总体数值的调查方式。特点特点: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随机原则又称同等可能性原则同等可能
14、性原则,即一次抽样中,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机会。)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的数值。(结果虽有误差,但对遵守随机原则产生的偶然性误差是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的,推断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程度。)优点:比全面调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比较经济;可及时取得调查资料,提高数据的时效性。数据质量有保证,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调查方法灵活,适应面广,特别适于对点多面广特别适于对点多面广的总体作调查的总体作调查。缺点:只能提供宏观或某些微观数据,不能同时提供各级领导机关所需的数据。作用:对一些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而又需要掌握全面数据时,只能进行抽样调查;(破坏性检验产品质量、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调查。
15、)对一些分散较广的小单位难于进行全面调查时,适宜采用抽样调查,(工商户经营情况调查)对全面调查结果的质量,可用抽样调查进行检验、订正。(2)重点调查概念:重点调查重点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重点单位是指单位数不多,但这些单位在某一调查的主要标志总量方面在总体中占有较大比重。作用:在于能以较少的投入,较快地了解到所要调查现象的基本情况和变化的趋势。特点:调查单位是由组织调查机构按一定标志确定的;由于重点单位数目少,而且比较集中,调查工作便于组织;它可以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也可以用于经常的连续性调查。(我国有一些重点调查已纳入定期统计报
16、表,逐月,按季度上报。)应注意的问题:P.27-P.28(3)典型调查概念: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调查对象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方式。特点:调查单位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有意识选出来的;需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掌握与统计数字有关的生动具体情况;调查的着眼点在于解剖麻雀,掌握情况,主要不在于取得数量资料,基本属于定性调查研究。调查形式:2种,主要为“划类选典”方法。二、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类(一)统计报表制度(二)专门调查1、概念:为了一定的目的,研究某些专门问题所组织的一种调查方式2、种类: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17、。三、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分类(一)经常性调查-连续不断地调查登记,一般以调查时期资料为主。(统计报表和部分重点调查)(二)一次性调查-间断性地调查登记,一般以调查时点资料为主。(普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部分重点调查)四、各类统计调查的特点 P.30 表2-1五、三种非全面调查的比较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取调查单位的方式 随机原则有意识选典有条件选重点 抽取调查单位的数量 一部分,要足够多,满足准确性要求若干个(极少数)一部分(符合条件)抽取调查单位的目的 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总结经验找差距,发现新生事物 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抽取调查单位调查方式 直接观察法 开调查会,访问法 报告法(报表)
18、抽取调查单位的条件 部分单位要足够多 个别单位具有代表性其标志总量在总体总量中占绝大比重六、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意义 各种调查方式各有其特点,具体作用也不同,客观现象又十分复杂,为了更好地搜集资料。满足调查研究的需要,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灵活地运用各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虽然都属于非全面调查,但只有抽样调查可以推断只有抽样调查可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总体的数量特征。总之,在统计调查中要尽量发挥各种调查方式的优势,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资料。第三章 统计整理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基本问题一、统计整理的意义1、意义: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研究工作过程的第三阶段
19、,它是统计调查的继续,统计分析的前提,在调查与分析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2 2、概念:统计整理、概念:统计整理一般是指对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原始资料的整理,广义的统计整理也可以包括对某些已经加工的综合统计资料(次级资料)的再整理。3、作用:统计整理是描述统计的重要环节,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统计整理是人们对个体现象量的认识过渡到对现象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统计整理也是人们对现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对现象规律性认识的开始。统计整理还便于发现并纠正调查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统计资料的质量。二、统计整理的内容1、制订整理纲要2、编制综合表:分组及统计指标(表3-1)三、统
20、计整理的步骤1 1、设计统计整理方案、设计统计整理方案(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把已经确定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组体系具体地设计到统计整理表(过录表)和统计综合表(提供表)中,并且要详细规定整理、综合的方法。(2)根据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原始资料的多少和统计整理表、综合表的要求,仔细计算工作量,定出具体可行的工作计划,包括人员的配合、培训,技术设备和财力的保证,个工作环节的责任及其相互衔接的办法等等。2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完整性审完整性审核核与准确性审核准确性审核。(1)准确性:一是检查数据资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调查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检查资料是
21、否有错误。(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2)完整性:检查有无遗漏。3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数据汇总,计算综合指标4 4、编制统计表、编制统计表-综合表四、统计整理的形式1、手工整理(为了单一目的单一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主要是:汇总、分组,整理后的资料主要贮存在纸介质上。2、计算机整理(根据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多方面、多层次、多种目的目的需要,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加工处理,实现统计数据的一源多用。)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数据的处理统计数据的处理,即分组、汇总、制表;二是统计数据的管理统计数据的管理,(传输、贮存、更新、输出)。五、统计整理的组织方式 在手工整理的条件下,统计整理主要采用逐级整理的方
22、式。在计算机整理的条件下,一般则采用集中整理或集中整理和逐级整理相结合的方式,随着计算机向小型化发展,采用逐级整理的可能性也在增加。1 1、逐级整理、逐级整理:即按照一定的统计管理制度,对原始资料自下而上地逐级汇总整理。适用范围:我国定期统计报表大多是采用这种整理方式,不少专门调查也采用这种整理方式。优点:汇总资料可及时提供给各级领导使用,同时发现差错可及时查对。缺点:汇总层次多,反复重录。容易在整理过程中发生差错;统计信息损失较多,难于交叉分组得出更深入的资料。2 2、集中整理、集中整理:即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在一个统计调查机构中直接进行汇总整理。适用范围:对于十分重要或者时效要求极高的统计资
23、料。往往采用这种方式整理。优点:电子计算机整理的条件下,能够提高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并且可进行各种交叉分组从而提高统计资料的利用率。缺点:对原始资料中的差错不易发现和纠正,整理结果不能及时满足各级领导的需要。3、逐级整理与集中整理相结合:有两种形式:一是对一些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先行逐级整理,以满足领导机关的及时需要;二是在一定层次以下实行集中整理,而在该层次以上实行逐级整理。优缺点:兼有以上两种整理的优点,但在电子计算机的逐级整理作业中,必须对各级计算机人员进行统一的严格培训,并在编辑和制表程序之外,专门编制运行控制程序,以保证各地分散作业的一致性。第二节 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意义1、统
24、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方法。这些被分成若干部分的每一部分就叫做一个“组”。每一个组内的单位彼此间应有某种共性,而不同组的单位间则应有一定差异。2、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是统计的两个基本基本要素要素。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统计分组是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统计统计分组的基本作用分组的基本作用,是把大量原始资料加以条理化,把调查对象的种种特征反映出来,以便研究客观现象的总体数量的规律性。1、划分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类型2、研究总体现象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比例关系。3、研究总体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三、分组标志的选择1、统计整
25、理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正确划分各组界限。2、具体要求:P.40-P.41四、统计分组的种类1、按分组标志不同,分为:按品质标志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2、根据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复合分组。简单分组:按一个标志分组;复合分组:按2个或2个以上标志层叠的分组;平行分组体系:由多个简单分组构成;复合分组体系:有多个复合分组构成;进行复合分组时,应注意分组标志的主次,先按主要标志分组,再按次要标志分组先按主要标志分组,再按次要标志分组。五、设计统计分组的原则统计分组的原则1、统计分组的科学性科学性。(主要通过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正确划定分组界限来实现。)2、统计分组要具备完整性完整性。(
26、就是指总体任何一个单位或任何一个原始数据都能归属于某一个组,而不会遗漏在外。)3、要使组与组之间具有互斥性互斥性,或称不不相容性相容性。4、上组限不包括在内。(国际惯例)六、设计统计分组的步骤和方法1、确定统计分组的内容和分组体系。设计统计分组体系可以采用两种形设计统计分组体系可以采用两种形式式:对同一总体进行多个简单分组,然后将这些分组平行排列在一起,形成平行分组体系平行分组体系;对同一总体进行多层次的复合分组,则形成复合分组体复合分组体系系。2、按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3、划定组间界限。第三节 分配数列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1、概念 P.44 将总体单位数按某个标志进行分组后,形成总体单
27、位数在各组的分布,叫次次数分布数分布。分布在各组的单位数叫次数次数,又称频数或权数频数或权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称频率频率,(结构或比重)是次数的相对数的表现形式。2、次数分布 次数分布是统计整理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要形式,也是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重要方法。它可以表明总体的分布特征、结构、并据以研究总体单位某一标志的平均水平及其变异的程度。将各组的组别和各组对应的次数按一定次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称次数分布数次数分布数列列,简称分布数列分布数列。分布数列包括两个构成要素构成要素:即各组的名称(或变量值)和各组的次数(或频数或频率)。3、分布数列的种类 P.45根据分组标志不同标志不同分
28、布数列可分为:(1)品质分布数列(2)变量分布数列单项数列组距数列等距数列异距数列注意:单项数列与组距数列的适用条件二、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编制组距数列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排列。第二步,确定组数和组距。组数和组距是相互制约的,二者成反比例变化。组距=全距/组数 组数与组距的确定,原则原则上,要力求能够反映总体单位分布的特征和分布的集中趋势,表明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一般地讲,组数不宜过多一般地讲,组数不宜过多,以免次数分布过于分散,反映不出分布特征。反之,组数也不能过少组数也不能过少,过少与不分组差不多,同样不能说明问题。组距的大小,应该考虑能够体现出现象
29、的质的变化,同时最好取整数最好取整数。组距是每组下限、上限之间的距离。组距=上限下限 第三步,确定组限和组中值。组限是数列中每组两端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最大值称为上限,最小值称为下限。组限的确定,一方面要选择能够反映现象质的分界线的标志值为组限;另一方面要遵循分组原则。例如:最小组的下限应不大于至多等于原始资料中的最小值,最大组的上限应不小于至多等于原始资料中的最大值。具体为:先确定最小组的下限,其次确定组限的表示方法。(组限最好取整数,便于统计分析计算。对相临两组组限的表示方法,本着遵循“不重不漏不重不漏”原则原则。若变量是连续型的,上下限重叠,习惯上按“上组限不在内”的规定把恰好重叠的组
30、规定把恰好重叠的组限上的变量值所对应的次数归入下限的一限上的变量值所对应的次数归入下限的一组组。)组中值是指各组的上限和下限的中点数值。代表各组一般水平的数值代表各组一般水平的数值。组中值=(上限+下限)/2 组中值有假定性,即假定变量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第四步,分组计算次数。(结果可用频数或频率表示)三、组距数列编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1、影响变量次数分布的要素 单项数列分布,主要决定于数量标志所包数量标志所包含的变量值的数目含的变量值的数目。而影响组距数列分布的要素有组数、组限、组距、组中值组数、组限、组距、组中值等。2、消除异距数列组距不同对次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频数密度。频数密度频数密度
31、表明单位组距内分布的次数。用频数密度才能准确地反映次数分布的实际情况。频数密度频数密度 =组次数组次数/组距组距3、若数据出现个别特大值、特小值,或全部数据两端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很分散,在编制组距数列时,为了不增加组数,不扩大组距,不影响对总体次数分布特征的描述,可以在数列的两端设置“开口组开口组”。闭口组:上下限齐全的组 开口组:缺上限或缺下限的组 开口组的组中值计算4、累计次数的方法: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向上累计次数 从小-大 向下累计次数 从大-小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1、钟型分布2、U型分布3、J型分布第四节 统计表一、统计表的作用1、概念 统计表是统计资料的重要表现形式。把整理汇总后
32、的数字资源,系统地排列在一定的表格内,就形成统计表。2、意义 可以合理、科学地组织和安排统计资料,使资料条理化、系统化、清晰醒目,便于表述资料之间的关系,也便于人们阅读。为比较对照分析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诸如现象的规模、结构、比例、变化速度等提供便利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统计表是统计资料最广泛的表现形式统计资料最广泛的表现形式。二、统计表的结构1、从内容上,有(1)主词(2)宾词2、从构成要素上,有(1)总标题(2)横行标题(3)纵栏标题(4)数字资料三、统计表的种类1、按其用途分:调查表、整理表、分析表。2、按统计数列内容的不同分为:空间数列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和时间数列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
33、)3、按其总体分组的不同,可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简单表简单表,即对总体未经任何分组而按总体单位排列或按时间排列的统计表。简单分组表简单分组表,指对总体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的统计表。复合分组表复合分组表,指对总体按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即应用复合分组的统计表。四、统计表设计的基本要求统计表设计的基本要求 统计表的设计必须以科学、适用、简明为原则,同时应该注意到形式的美观。P.61第四章 综合指标第一节 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是反映客观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总量指标以绝对数形式表现为名数,也称绝对指标绝对指标。总量指
34、标也可以表现为某现象总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数量增减变化的绝对数。总量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总体范围成正比正比,是统计指标中的数量指标(称外延指标)外延指标)2、总量指标的作用总量指标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起点。反映国情国力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反映国情国力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数、主要矿藏储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国内生产总值、黄金与现汇储备等等。总量指标是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指标。总量指标可以反映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的环境、条件、投入、产出等各方面的数量总水平研究各方面的数量关系和这些现象的基本状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依据。总量指标是计算其他统计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
35、和平均指标一般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量指标按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1)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单位总量-反映总体单位数多少的总量指标;(2 2)总体标志总量)总体标志总量-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和的总量指标。一个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总量还是总体标志总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不同而发生变化。2、总量指标按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1)时期指标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总量。(2 2)时点指标)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某一时刻状态上的总量。3 3、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有不同的特点、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有
36、不同的特点:(1)时期指标的特点: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可以直接相加直接相加,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的总量;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的长短成正比成正比;时期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累计的结果。(2)时点指标的特点是: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直接相加的总和没有实际意义;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时点数值只需间断计数,通常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练习: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人数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及意义 根据总量指标所反映现象性质不同,计量单位一般有实物单位、价值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单位和劳动单位劳动单位三种形式。1 1、实物单位、实物单位-它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的实物计量单位。有自然单位
37、、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专用单位、标准实物单位等。用实物单位计算的总量指标称为实物实物指标指标。由于不同的实物,内容性质不同,计量单位不同,因此不同现象的实物指标不能相加。2、价值单位价值单位-它是以货币单位为尺度对社会物质财富或劳动成果进行计量的单位。(可以加总可以加总)以价值单位计算的总量指标称为价值指标,它可以综合反映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应注意的是价格因素对总量指标的影响。3、劳动时间单位劳动时间单位-它是以劳动时间为度量劳动消耗总量的计量单位,如工日、工时、台时等。以劳动时间计算的总量指标称为劳动量指标或工作量指标。四、总量指标的计
38、算方法:(两种方法)1、根据统计调查登记的资料进行汇总;2、根据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推算。例如:利用抽样方法推断农产品产量、利用平衡关系法推算商品库存量等。五、总量指标计算原则:1、必须科学地确定总量指标的含义、计算范围,才能保证总量指标计算的准确性。2、计算总量指标要注意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的统一,才能进行汇总计算。3、应注意区分是时期数还是时点数。对时期数必须指明计算的时间范围;对时点数需要科学地规定和标明统计的时点。六、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总量指标(一)社会总产品 P.70 总产出 CVM 总产出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投入品的
39、转移价值,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1、农业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产品法计算,即以核算期农产品产量乘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其中产量包括:对外出售的农产品,也包括农民自产自用的农产品。农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单价)2、工业总产出采用工厂法计算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成果,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它包括核算期内生产的产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价值差额。3、建筑业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产品法计算,是建筑企业或自营施工单位在核算期内自行完成的工程价值。包括:建筑工程产值,机器设备安装工程产值
40、,房屋、构筑物大修理产值,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和装饰装修产值。建筑业总产出一般按完成的工程实物量或进度乘预算单价计算。4、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总产出是核算期内各种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务的总收入。5、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出是贸易附加费贸易附加费,也就是商品的销售收入减商品的进货成本,即购销差价(毛利)购销差价(毛利)。餐饮业总产出就是其营业收入营业收入。6、金融业总产出等于金融媒介服务活动产出加其他服务收入,金融媒介服务活动产出等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利息收入和投资利息收入减存款利息支出。7、保险业总产出等于保险服务产出加其他服务收入,其中:保险服务产出=保费收入投资收入利息收入追偿款收入提取保险保障基金
41、到期索赔准备金提转差利息支出8、房地产业总产出包括房地产管理部门对住房、土地的管理活动产出,房地产开发部门的经营活动产出和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服务产出三部分。房地产管理部门以经常性业务收入作为总产出;房地产开发部门的总产出是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商品房所得收入与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前期投入和商品房建设投入之间的差额;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服务产出目前以虚拟折旧代替,是居民自有住房的原始价值与房屋的折旧率之间的乘积。9、其他服务业总产出按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单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单位分别计算位分别计算。盈利性单位的总产出是其营业(业务)收入。非盈利性单位主要是行政单位和全额及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经常性活动支出加上虚拟
42、固定资产折旧。经常性活动支出指与本单位业务活动有关的日常开支,不包括与业务活动无关的开支和对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机器设备的购置支出。虚拟固定资产折旧等于固定资产原值与折旧率的乘积。(二)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等非固定资产货物和各种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货物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有形的物质产品,不包括固定资产。服务投入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服务,包括金融保险、交通邮电、文化教育等等。计算中间投入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口径范围保持一致,即中间投入是总产出生产
43、过程中所消耗或转换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二是中间投入为核算期内一次性使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固定资产不属于中间投入,低值易耗品按本期摊销的部分计入中间投入。(三)增加值增加值 增加值增加值指总产出的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增加值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也是本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增加值=总产出 中间投入(四)国内生产总值1、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一定时期(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最终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也是社会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价值之和。
44、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核算范围 包括了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在价值构成上避免了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因而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最终成果,所以成为生产与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标核心指标。3、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式:从价值形态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产品形态看:它等于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4、国内生产总值的
45、三种计算方法(1)生产法 基本公式:生产法GDP(各部门增加值)其中:增加值 总产出 中间投入(2)收入法 收入法从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度计算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即将增加值的构成项目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相加得出各生产单位的增加值。基本公式: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劳动报酬 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是初次分配)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合理化建议奖和技术改造奖;职工福利费中用于职工的公费医疗费;由企业基金、企业利润留成或其他费用支付的探亲路费;支付个人的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的报酬;差旅费、住勤补贴、误餐补助、安家费中支付个
46、人部分;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支付给个人的各种价格补贴。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是指各生产单位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生产单位支付的财政补贴相抵后的差额。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利前税)政府补贴其中:生产税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开支的各种税、应交纳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补贴:通常有国家财政对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生产税和补贴可分别从生产单位的会计决算和政府的财政支出科目中取得。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折旧费,或按产量提取的更新改造基金、油田维护费、补提折旧等。机关事业单位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按一定的折旧率乘固定资产原值
47、得出。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重置价值估计的固定资产为基础来计算。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折旧以固定资产原值为基础来确定。营业盈余 总产出 中间投入 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对于接受国家财政补贴的生产单位,其营业利润还应加上补贴。(3)支出法 支出法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总消费 总投资 (出口进口)(4)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统计误差 5、国内生产总值的分析应用(1)评价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2)分析产业结构;(3)分析最终使用结构;(4)分析经济效益;(5)分析总供给
48、和总需求的平衡状况。6、应用GDP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P.73(五)国民总收入(GNI)GNI=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其中: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来自国外劳动者报酬和财产的收入国外从本国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六)和GDP及GNI相关的总量指标(七)GDP的计算举例 P.75 表4-1第二节 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1 1、概念:相对指标、概念:相对指标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计算的,用以反映客观现象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2、相对指标的特点:是通过对比将两个具体数值抽象化,便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1)无名数无名数-
49、是一种抽象化的表现形式,通常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大部分相对指标都是无名数。(2)有名数有名数-是以分子分母的双重单位计量。补充:百分点4、相对指标的作用(1)相对指标能够反映现象的发展速度、比例关系、内部结构以及普遍程度等;相对指标可以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共同比较的基础,从而判断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相对指标可以反映总体现象的质量(包括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是进行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和评价企业经济 活动的重要指标。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1、概念2、计算 如果计划任务数是以提高率或降低率相对数形式表示的,在考核计划完成程度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
50、用实际数与计划数相除;二是用实际数与计划数相减。%100计划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例1: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降低8,实际降低9,则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100 9)/(100 8)=9192=98.9 计算结果说明实际单位成本比计划规定的单位成本降低了1.1。第二种方式可用98=1,说明实际单位成本比计划多降低了1个百分点。例2:某产品产量计划上升5,实际完成上升6,计划完成=(16)/(15)超计划完成=(16)/(15)1 超计划完成百分点(65)1个百分点3、计划进度的考核(表4-2例子)4、长期计划的检查(1)水平法(表4-3例子)(2)累计法(P.82例子)5、计划完成相对数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