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2 ,大小:2.50MB ,
文档编号:3311037      下载积分:2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3311037.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混合结构设计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混合结构设计课件.ppt

1、11 混合结构设计11.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11.1.1 本章所述混合结构系指由外围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共同组成的框架-筒体结构以及由外围钢框筒或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框筒与钢筋混凝土内核心筒共同组成的筒中筒结构。【说明说明】考虑到近几年来采用筒中筒体系的混合结构建筑日趋增多,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西塔、北京国贸三期、大连世贸等,故本故本次修订增加了混合结构筒中筒体系。次修订增加了混合结构筒中筒体系。另外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其优越的承载能力及延性,在高层建筑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故而将钢管将钢管混凝土结构也一并列入混凝土结构也一并列入。尽管采用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

2、)构件与钢筋混凝土、钢构件组成的结构均可称为混合结构,构件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所构成的结构类型会很多,但工程实际中使用最多工程实际中使用最多的还是框架的还是框架-核心筒及筒中筒混合结构体系,故本规程仅列出上述核心筒及筒中筒混合结构体系,故本规程仅列出上述两种结构体系。两种结构体系。11.1.2 当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时,楼板混凝土可采用轻质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LC20;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内部隔墙应采用轻质隔墙。【说明说明】高层建筑层数较多,减轻结构构件及填充墙的自重是减轻结构重量的有效措施。其他材料的相关规定见本规程3.2 节。11.1.3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高层建筑适用

3、的最大高度宜符合表11.1.3 的要求。与原规程表相比与原规程表相比做了较大修改做了较大修改【说明说明】混合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主要是依据已有的工程经验偏安全地确定的。对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较B 级高度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适当减少。与原规程表与原规程表11.1.2相同相同11.1.4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高层建筑的高宽比不宜大于表11.1.4 的规定。【说明说明】增加了框架增加了框架-筒体非抗震设计时的最大高宽比,筒体非抗震设计时的最大高宽比,原规程为7。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筒中筒结构高宽比要求适当放宽筒中筒结构

4、高宽比要求适当放宽。11.1.5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风荷载及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最大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应符合本规程3.7.3 的有关规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本规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本规程3.7.5 的的有关规定。有关规定。【说明说明】补充了结构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层间位移的规定。补充了结构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层间位移的规定。11.1.6 钢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应符合本规程第混凝土混合结构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应符合本规程第9.1.11 条的规定。条的规定。【说明说明】考虑到已规定了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最小剪力不小于结构底

5、部剪力的15%,其值较20%结构底部总剪力和1.5 倍楼层最大分配剪力二者的较小值为大,故钢框架承担的剪力可采用与型钢混凝土框架相同的方式进行调整。11.2 结构布置结构布置11.2.1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程3.4 节及3.5 节的有关规定。11.2.2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 混合结构房屋的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具有足够的整体抗扭刚度,平面宜采用方形、矩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平面,建筑的开间、进深宜统一;2 筒中筒结构体系中,当外围框架柱采用H 形截面柱时,宜将柱截面强轴方向布置在外围框架(外围筒体)平面内;角

6、柱宜采用方形、十字型或圆形截面;3 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核心筒或内筒的连梁上。【说明说明】原规程原规程11.2.2 和和11.2.7 条的内容条的内容,新增新增了楼盖主梁不了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连梁上的规定宜搁置在连梁上的规定。楼面梁使连梁受扭,对连梁受力非常不利,应予避免,如必须设置时,连梁可采用型钢混凝土梁或沿核心筒外周设置宽度大于墙厚的环向楼面梁。同原规程同原规程11.2.1未修改未修改11.2.3 混合结构的竖向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 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宜均匀变化,构件截面宜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无突变;2 混合结构的外围框架柱沿高度宜采用同类结构构件。当采用不同类型结构构件时,应设

7、置过渡层,且单柱的抗弯刚度变化不宜超过30%;3 对于刚度突变的楼层,如转换层、加强层、空旷的顶层、顶部突出部分、型钢混凝土框架与钢框架的交接层及邻近楼层,应采取可靠的过渡加强措施;4 钢框架部分采用支撑时,宜采用偏心支撑和耗能支撑,支撑宜在两个主轴方向连续布置;框架支撑宜延伸至基础。【说明说明】原规程原规程11.2.3部分文字进行了修改部分文字进行了修改11.2.4 钢筋(型钢)混凝土内筒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1 8、9 度抗震时,应在楼面钢梁或型钢混凝土梁与混凝土筒体交接处及混凝土筒体四角设置型钢柱;7 度抗震时,宜在上述部位设置型钢柱;2 外伸臂桁架与核心筒墙体连接处宜设置构造型钢柱,型

8、钢柱宜至少延伸至伸臂桁架高度范围以外上下各一层;3 钢框架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筒体底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筒体底部加强部位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加强部位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35%,筒体一般部位的,筒体一般部位的分布筋不宜小于分布筋不宜小于0.30%,筒体每隔,筒体每隔24 层宜设置暗梁,暗梁的高度层宜设置暗梁,暗梁的高度不宜小于墙厚,其顶面及底部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不宜小于墙厚,其顶面及底部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30%。筒中筒。筒中筒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型钢混凝土)框架-

9、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筒体剪力墙的构造要求同本规程核心筒结构中,筒体剪力墙的构造要求同本规程9.1.7 条的规定。条的规定。4 当连梁抗剪截面不足时,可采取在连梁中设置型钢或钢板等措施。【说明说明】原规程原规程11.2.4,第,第3 款是新增内容,款是新增内容,增加了筒体分布钢筋的规定。11.2.5 混合结构中,外围框架平面内梁与柱应采用刚性连接;楼面梁与钢筋混凝土筒体及外围框架柱的连接可采用刚接或铰接。11.2.6 楼盖体系应具有良好的水平刚度和整体性,确保整个抗侧力结构在任意方向水平荷载作用下能协同工作,其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 楼面宜采用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现浇混凝土

10、楼板或预应力叠合楼板,楼板与钢梁应可靠连接;2 设备机房层、避难层及外伸臂桁架上下弦杆所在楼层的楼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并进行加强。3 对于建筑物楼面有较大开口或为转换楼层时,应采用现浇楼板。对楼板大开口部位宜设置刚性水平支撑或采用考虑楼板变形的程序进行计算,并采取加强措施。【说明说明】原规程11.2.10、11.2.11 条合并修改同原规程同原规程11.2.6未修改未修改11.2.7 混合结构中,当侧向刚度不足时,可设置刚度适宜的外伸臂混合结构中,当侧向刚度不足时,可设置刚度适宜的外伸臂桁架加强层,必要时可配合布置周边带状桁架。外伸臂桁架和周边桁架加强层,必要时可配合布置周边带状桁架。外伸臂

11、桁架和周边带状桁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带状桁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外伸臂桁架和周边带状桁架宜采用钢桁架;外伸臂桁架和周边带状桁架宜采用钢桁架;2 外伸臂桁架应与核心筒墙体刚接且宜伸入并贯通核心筒墙体,上、外伸臂桁架应与核心筒墙体刚接且宜伸入并贯通核心筒墙体,上、下弦杆均应延伸至墙体内,墙体内宜设置斜腹杆;外伸臂桁架与外下弦杆均应延伸至墙体内,墙体内宜设置斜腹杆;外伸臂桁架与外围框架柱宜采用铰接或半刚接,周边带状桁架与外框架柱的连接宜围框架柱宜采用铰接或半刚接,周边带状桁架与外框架柱的连接宜采用刚性连接;采用刚性连接;3 当布置有外伸桁架加强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由于外框柱与混凝土筒体

12、竖向变形差异引起的桁架杆件内力。(此项为原规程。(此项为原规程11.2.9)【说明说明】原规程原规程11.2.9 条的修改条的修改,明确了外伸臂桁架深入墙体内弦明确了外伸臂桁架深入墙体内弦杆和腹杆的具体要求。杆和腹杆的具体要求。11.3 结构计算结构计算11.3.1 弹性分析时,宜考虑钢梁与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共同作用,梁的刚度可取钢梁刚度的1.52.0 倍,但应保证钢梁与楼板有可靠连接。弹塑性分析时,可不考虑楼板与梁的共同作用。弹塑性分析时,可不考虑楼板与梁的共同作用。【说明说明】在弹性阶段,楼板对钢梁刚度的加强作用不可忽视。从国内外工程的经验来看,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框架梁支座处尽管有负弯矩,

13、但由于楼板钢筋的作用,其刚度增大作用仍然很大,故在整体结构计算时宜考虑楼板对钢梁刚度的加强作用,而框架梁构件设计时一般不按照组合梁设计。次梁设计一般由变形要求控制,其承载力有较大富裕,故一般也按照组合梁设计,但次梁及楼板作为直接受力构件的设计应有足够的安全储备以适应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其设计采用的活载宜适当放大。新增新增原规程原规程11.2.1311.3.3 结构弹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构件刚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型钢混凝土构件、钢管混凝土柱的刚度可按下列规定计算:2 无端柱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可按相同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计算轴向、抗弯、抗剪刚度;有端柱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可按H 型截面混凝

14、土计算轴向和抗弯刚度,端柱中的型钢可折算为等效混凝土面积计入H形截面的翼缘面积,墙的抗剪刚度可只计入腹板混凝土面积;3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可将钢板折算为等效混凝土面积计算轴向、抗弯、抗剪刚度。【说明说明】在进行结构整体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型钢混凝土梁、柱及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向、抗弯、抗剪刚度都按照型钢与混凝土两部分刚度叠加方法计算。新增新增11.3.4 竖向荷载作用计算时,宜考虑钢柱、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竖向变形差异引起的结构附加内力,计算竖向变形差异时宜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沉降及施工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说明说明】外柱与内筒的竖向变形差异时宜根据实际的施工工

15、况进行计算,在施工阶段,宜考虑施工过程中已对这些差异的逐层进行调整的有利因素,也可考虑采取外伸臂桁架延迟封闭、楼面梁与外围柱及内筒体采用铰接等措施减小差异变形的影响,在外伸臂桁架永久封闭以后,后期的差异变形会对外伸臂桁架或楼面梁产生附加内力不利影响11.3.5 当混凝土筒体先于外围框架结构施工时,应考虑施工阶段混凝土筒体在风力及其他荷载作用下的不利受力状态;型钢混凝土构件应验算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外围钢结构在施工荷载及可能的风载作用下的承载力、稳定及变形,并据此确定钢结构安装与浇注楼层混凝土的间隔层数。同原规程同原规程11.2.16未修改未修改【说明说明】混凝土筒体先于钢框架施工时,必须控制混凝土

16、筒体超前钢框架安装的层次,否则在风荷载及其他施工荷载作用下,会使混凝土筒体产生较大的变形和应力。一般核心筒提前钢框架施工不宜超过14 层,楼板混凝土浇筑迟于钢框架安装不宜超过5 层。11.3.6 混合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阻尼比可取为0.04。风荷载作用下风荷载作用下楼层位移验算和构件设计时,阻尼比可取为楼层位移验算和构件设计时,阻尼比可取为0.020.04。【说明说明】补充了抗风设计时阻尼比规定补充了抗风设计时阻尼比规定,可根据房屋高度和形式选取不同的值。比如,对外框为钢框架且房屋高度较高时,阻尼比可取0.02。11.4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11.4.1 钢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时,混凝土筒

17、体及型钢混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时,混凝土筒体及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1.4.1 确定,并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确定,并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措施。新增新增【说明说明】试验表明,钢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破坏首先出现在混凝土筒体底部,因此钢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中筒体应较混凝土结构中的筒体采取更为严格的构造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筒体的延性,对其抗震等级应适当提高,以保证混凝土筒体的延性;型钢混凝土柱-混凝土筒体及筒中筒体系的最大适用高度已较B 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略高,对本抗震等级要求也适当提高。本次修订增加了筒中筒结构体系中构件的抗震等级。本次修

18、订增加了筒中筒结构体系中构件的抗震等级。考虑到型钢混凝土构件节点的复杂性,且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可通过提高型钢的含钢率加以实现,故型钢混凝土构件仍不出现特一级。不同抗震等级钢结构构件的设计要求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相关规定。11.4.2 有地震作用组合内力设计的型钢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可按表11.4.2-1 和11.4.2-2 采用。【说明说明】根据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修订送审稿修改了修订送审稿修改了钢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钢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相比原表相比原表做了修改做了修改原规程原规程11.2.2111.5 构件

19、设计构件设计11.5.1 型钢混凝土构件中完全包覆于混凝土中完全包覆于混凝土中的型钢板件的宽厚比宜满足表11.5.1 的要求。标记部分为新增标记部分为新增原规程原规程11.2.22【说明说明】试验表明,由于混凝土及腰筋和箍筋对型钢的约束作用,在型钢混凝土中的型钢的宽厚比可较纯钢结构适当放宽,型钢混凝土中型钢翼缘的宽厚比可取为纯钢结构的1.5 倍,腹板可取为纯钢结构的倍,填充式箱形钢管混凝土可取为纯钢结构的1.51.7 倍。本次修订增加本次修订增加Q390 型钢钢板的宽厚比,在型钢钢板的宽厚比,在Q235的基础上乘以的基础上乘以 。yf/23511.5.2 型钢混凝土梁构件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1

20、 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直径不宜大于 25mm,型钢宜采用Q235 及Q345 级钢材,也可采用也可采用Q390 或其他符合结构性能要求的其他钢或其他符合结构性能要求的其他钢材;材;2 型钢混凝土梁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 0.30%。梁的纵向的受力钢筋不宜超过二排;配置两排时,第二排钢筋宜配置在截面外侧。梁的纵筋宜避免穿过柱中型钢翼缘。当梁的腹板高度大于450mm 时,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3 型钢混凝土梁中型钢的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 100mm,梁纵筋净间距及梁纵筋与型钢骨架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30mm,且不小于粗且不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骨料最大粒径

21、的1.5 倍倍及梁纵向钢筋直径的1.5 倍;4 型钢混凝土梁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如纵向钢筋需贯穿型钢柱腹板并以90弯折固定在柱截面内时,抗震设计的弯折前直段长度不应小于0.4 倍的钢筋抗震锚固长度 ,弯折直段长度aEl不应小于15 倍倍纵向钢筋直径;非抗震设计的弯折前直段长度不应小于0.4 倍的钢筋抗震锚固长度 ,弯折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2 倍纵向钢筋直径;5 梁上开洞不宜大于梁截面总高的0.4 倍,且不宜大于内含型钢截面高度的0.7 倍,并应位于梁高及型钢高度的中间区域。6 型钢混凝土悬臂梁自由端的纵向受力钢筋应设置专门的锚固件,型钢梁的上翼缘宜设置栓钉。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在梁端1/

22、4 跨度范围内,型钢上翼缘宜设置栓钉。栓钉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200,栓钉的最小间距沿梁轴线方向不应小于6 倍的栓钉杆直径,垂直梁方向的间距不应小于4 倍的栓钉杆直径,且栓钉中心至型钢板件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栓钉顶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al新增新增原规程原规程11.3.111.5.3 型钢混凝土梁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第6.3.4 条第4 款和6.3.5 条第1 款的规定,且不应小于0.15%;2 型钢混凝土梁应采用具有135弯钩的封闭式箍筋,弯钩的直段长度不应小于8 倍箍筋直径。非抗震设计时,梁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不应大

23、于250mm。抗震设计时,梁箍筋的直径和间距应符合表11.5.3 的要求,且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梁高的1/2;梁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范围,一级取梁截面高度的2.0 倍,二、三、四级四级取梁截面高度的1.5 倍,当梁净跨小于梁截面高度的4 倍时,梁全跨箍筋应加密设置。相比原规程相比原规程11.3.2,增加了四级抗,增加了四级抗震设计时箍筋加密区范围的规定震设计时箍筋加密区范围的规定11.5.4 当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11.5.4 的限值,轴压比可按下式计算:式中: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N考虑地震组合的柱轴向力设计值;Ac 扣除型钢后的混凝土截面面积;

24、f c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 fa 型钢的抗压强度设计值;a型钢的截面面积。同原规程同原规程11.3.4未修改未修改11.5.5 型钢混凝土柱构件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1 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直径不宜大于25mm。型钢柱中型钢的保护厚度不宜小于150mm,柱纵筋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且不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5 倍,柱纵筋与型钢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30mm,且不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 倍;2 型钢混凝土柱的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且必须在四角各配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6mm 的纵向钢筋;3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间距大于300mm 时,宜设置直径不小于14m

25、m 的纵向构造钢筋;4 型钢混凝土柱的型钢含钢率不宜小于4%;5 型钢混凝土柱的箍筋应做成135的弯钩,非抗震设计时弯钩箍筋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 倍箍筋直径,抗震设计时弯钩箍筋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 倍箍筋直径;原规程原规程3%原规程原规程25原规程原规程11.3.5为为120mm6 位于底部加强部位、房屋顶层以及型钢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交接层的型钢混凝土柱宜设置栓钉,型钢截面为箱形的柱子也宜设置栓钉,栓钉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50mm;7 型钢混凝土柱的长细比不宜大于80。11.5.6 型钢混凝土柱箍筋的直径和间距,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抗震设计时,应符合表

26、11.5.6 的规定,柱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范围取柱矩形截面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柱净高的1/6 和500mm 三者的最大值,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应符合式11.5.6 的规定;二级及剪跨比不大于2 的柱,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尚不宜小于0.8%,框支柱、一级角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 的柱,箍筋均应全高密,箍筋间距均不应大于100mm,非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加密区箍非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一半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一半。原规程原规程30相比原规程表相比原规程表11.3.6-1增加了四级的要求增加了四级的要求11.5.7 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应满足

27、下列构造要求:1 型钢柱在梁水平翼缘处应设置加劲肋,其构造不应影响混凝土浇注密实;2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柱端加密区间距的1.5 倍;箍筋直径不宜小于柱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直径;3 梁中钢筋穿过梁柱节点时,不宜穿过柱翼缘,需穿过柱腹板时,柱腹板截面损失率不宜大于25%,当超过25%时,则需进行补强,梁中主筋不得与柱型钢直接焊接。11.5.8 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及节点可按本规程附录F 进行设计。11.5.9 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宜满足下列构造要求:1 钢管直径不宜小于300mm;2 钢管壁厚不宜小于6mm;3 钢管外径与壁厚的比值D/t 宜在(2090)(235/fy)之间,fy 为钢材的屈服强度;4

28、圆钢管混凝土柱的套箍指标 f a Aa/f c Ac,不应小于0.5,也不宜大于2.5;5 柱的长细比不宜大于80;6 轴向压力偏心率 /不应大于1.0,为偏心距,为核心混凝土横截面半径;7 钢管混凝土柱与框架梁刚性连接时,柱内或柱外应设置与梁上下翼缘位置对应的加劲肋。加劲肋设置于柱内时,应留孔以利混凝土浇灌。加劲肋设置于柱外时,应形成加劲环板。11.5.811.5.10 条补充了混合结构中钢管混凝土柱的有关要求。条补充了混合结构中钢管混凝土柱的有关要求。oecroecr11.5.10 矩形钢管混凝土构件宜满足下列构造要求:1 钢管截面边长尺寸不宜小于300mm;2 钢管壁厚不宜小于6mm;3

29、 钢管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2,当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最大边尺寸大于等于800mm 时,宜采取在柱子内壁上焊接栓钉、纵向加劲肋等构造措施。4 钢管管壁板件的边长与其厚度的比值不应大于605 柱的长细比不宜大于80;6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11.5.10 的限值。yf/23511.5.11 当核心筒墙体承受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均较大时,核心筒墙体可采用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或钢板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受剪截面及受剪承载力应符合本规程11.5.12、11.5.13 条的要求,其他截面承载力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 进行截面设计。【说明说明】本条所指钢

30、板混凝土剪力墙指设置两端型钢暗柱、上下有型钢暗梁,中间设置钢板,形成的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11.5.12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11.5.1111.5.15 条增加了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规定条增加了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规定2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11.5.13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偏心受压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1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2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11.5.14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 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应

31、按下列公式计算,并应符合本规程第7.2.13 条的规定。2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在楼层标高处宜设置暗梁;3 端部配置型钢的混凝土剪力墙,型钢的保护层厚度宜大于100mm;水平分布钢筋应绕过或穿过墙端型钢,且应满足钢筋锚固长度要求;4 周边有型钢混凝土柱和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剪力墙的水平分布钢筋应绕过或穿过周边柱型钢,且应满足钢筋锚固长度要求;当采用间隔穿过时,宜另加补强钢筋。周边柱的型钢、纵向钢筋、箍筋配置应符合型钢混凝土柱的设计要求。【说明说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进行的试验研究表明,内藏钢板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可以提供良好的耗能能力,在计算轴压比时,可以考虑内藏钢板的作

32、用。11.5.15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体中的钢板厚度不宜大于墙厚的1/15;2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墙身配筋率不宜小于0.35%;3 钢板与周围型钢构件宜优先采用焊接;4 钢板与混凝土墙体之间连接件的构造要求可参照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中关于组合梁抗剪连接件构造要求相关部分,栓钉间距不宜大于300mm;5 在钢板墙角部1/5 板跨且不小于1000mm 范围内,钢筋混凝土墙体分布钢筋、抗剪栓钉间距宜适当加密;6 四周焊接钢板混凝土剪力墙节点可按图11.5.15 采用。11.5.16 钢梁或型钢混凝土梁与混凝土筒体应有可靠连接,应能传递竖向剪力及水平力

33、,当钢梁通过埋件与混凝土筒体连接时,预埋件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连接做法可按图11.5.16 采用。同原规程同原规程11.3.8未修改未修改11.5.17 抗震设计时,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中的钢柱及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柱宜采用埋入式柱脚;采用埋入式柱脚的埋入深度应通过计算确定,且不小于型钢柱截面长边尺寸的2.5 倍。【说明】日本阪神地震的经验教训表明:非埋入式柱脚、特别在地面以上的非埋入式柱脚在地震区容易产生破坏,因此钢柱或型钢混凝土柱宜采用埋入式柱脚。若存在刚度较大的多层地下室,当有可靠的措施时,型钢混凝土柱中内置型钢可仅伸至基础顶面,不锚入基础。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埋入式柱脚型钢的最小埋置深度修改为型钢截面长边的2.5 倍。11.5.18 采用埋入式柱脚时,在柱脚部位和柱脚向上延伸一层的范围内宜设置栓钉,栓钉的直径不宜小于19mm,其竖向及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通过计算确定栓钉数量。11.5.19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的钢筋混凝土筒体墙的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9.1.7 条的规定。11.5.20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中结构构件的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 的有关规定。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