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0 ,大小:362.50KB ,
文档编号:3331083      下载积分:2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333108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

1、 风疹n一、概述n1.概念:风疹是由外感风疹时邪(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枕部臖核(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n2.好发季节及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15岁以下的小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预后好。n3.孕妇预防风疹的重要性:孕妇妊娠3个月内患本病,容易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引发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脑发育障碍等疾病,因此,须特别重视,防止孕期感染。1n二、病因病机n1.风疹时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蕴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风疹时邪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肤,则皮疹透发;肺主皮毛

2、,邪从外泄,所以疹点透发后,即热退而解。n2.风疹病机特点:风疹的病因为外感风疹时邪。n3.风疹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卫。2n三、辨证论治n1.邪犯肺卫证n 主症:发热恶风,喷嚏流涕,轻微咳嗽,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有压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n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n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表,牛蒡子疏风清热,与桔梗、甘草配伍清利咽喉、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豉发汗解表、透疹祛邪,使邪热由肌表而去。3n2.邪入气营证n 主症:高热口渴,心烦哭闹,疹色鲜红或紫暗

3、,疹点稠密,甚至可见皮疹融合成片,皮肤猩红,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赤,舌苔黄糙,脉洪数。n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n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常用桑叶、薄荷、牛蒡子、蝉蜕疏风清热、透疹达邪,连翘、黄芩、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清气泄热,赤芍、红花凉营活血、透热转气,祛邪外出。4 猩红热n一、概述n1.概念: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糜烂,全身布发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蜕皮为特征。n2.好发季节及年龄:本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各年龄均可发病,以28岁儿童发病率极高。5二、病因病机n1.病因n猩红热的病因为感受猩红热时邪所致。n2.病机n

4、猩红热时邪,乘时令不正,寒暖失常,机体脆弱之时,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邪正相搏,卫阳被遏,则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证候。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咽喉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火热上熏舌本,则舌色红赤,灼津伤液,则舌生芒刺,状如草莓。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热毒外泄,则皮疹发于肌膜之间。热毒炽盛,由气氛窜于营分,则表现出气营两燔的证候,故见壮热,烦渴,皮疹如丹或紫红,融合成片。严重者邪毒炽盛,热闭心包,引动肝风,则出现抽搐、昏迷等危重证候。6n3.并发症的病机n心悸:因邪毒炽盛,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心失所养,心阳失主,则可导致心悸、脉结代等证候。n痹证:余邪热毒流窜经络筋肉,关节不利,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的

5、痹证。n水肿:余邪内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液输化通调失职,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则可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候。7三、辨证论治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潜伏期612天717天525天17天初期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发热、咳嗽、流涕、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咽喉红肿疼痛出疹与发热的关系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发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发热1/2至1天出疹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热高特殊体征麻疹粘膜斑无无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皮疹特点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四肢,3天左右出齐。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玫瑰

6、色斑疹或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疹出后12天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头面躯干四肢,24小时布满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出开始,23天遍布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有大片脱皮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82.分型论治n侵肺卫证n 主症: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有力。n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n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常用甘草、桔梗、射干、牛蒡

7、子清热利咽,蝉蜕、浮萍、豆豉、荆芥、葛根疏风解肌透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僵蚕清热解毒。乳蛾红肿着,加玄参、板蓝根清热解毒;颈部臖核中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n 9n毒炽气营证n 主症:壮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褪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起红刺,34天后舌苔剥落,舌而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n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n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清气凉营,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泻火解毒,生地黄、石斛、芦根、玄参清热护阴生津。n 丹痧布而不透,壮

8、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糜烂者,加生大黄、元明粉通腑泄热10n疹后阴伤证n 主症: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亦渐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落,脉细数。约2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蜕皮。n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n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清润燥热而滋养肺胃之阴液,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清火和中,扁豆健脾和胃,桑叶清疏肺中燥热。11第二十七单元 水痘n、概述n1.概念:水痘是由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n2.

9、好发季节、年龄n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以69岁儿童最多见。12病因病机n1.病因 n 水痘的病因为外感水痘时邪,部位主要在肺脾两经。n2.病机n 水痘时邪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脾。时邪袭肺,且与内湿相搏,而出现发热、流涕、水痘布露等症。13辨证论治n1.邪伤肺卫证n 主症: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n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n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解毒、利咽祛痰。14

10、n2、邪炽气营证n 主症: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甚至可见出血性皮疹、紫癜,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n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化湿。n 方药:清胃解毒汤加减。常用升麻清热透疹,石膏清气泄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丹皮、生地凉血清热。15第二十八单元 流行性腮腺炎n(一)概述n1、概念: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中医学称本病为“痄腮”“蛤蟆瘟”等。n2、好发季节及年龄n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好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

11、。感染本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16(二)病因病机n1、主要病因病机n 本病的病因为感受腮腺炎时邪,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n2、变证的病机n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度炽盛,邪盛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症,此为邪陷心肝变证。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17(三)辨证论治n1、邪犯少阳证n 主症: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舌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n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n 方药:柴胡

12、葛根汤加减。常用柴胡、黄芩清利少阳,牛蒡子、葛根、桔梗疏风利咽,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板蓝根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通络消肿。18n2、热毒壅盛证n 主症:高热不退,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头痛项强,呕吐,四肢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n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n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清热解毒,柴胡、牛蒡子、马勃、玄参、桔梗、薄荷、甘草清热利咽、消肿散结,陈皮理气、疏通壅滞,僵蚕解毒通络、化痰散结。19n3、毒窜睾腹证n 主症: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n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

13、止痛。n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龙胆草、山栀清泻肝胆之火,黄芩、黄连清热解毒,配以柴胡、川楝子疏肝利胆,延胡索、荔枝核理气散结止痛,桃仁活血消肿n4、外治法。20n(1)如意金黄散:适量,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每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n(2)玉枢丹:每次0.51.5g,以醋或水调匀,外敷患处,每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n(3)鲜仙人掌:每次取一块,去刺,洗净后捣泥或切成薄片,贴敷患处,每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21第二十九单元 流行性乙型脑炎n(一)概述n1、概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乙型脑炎)是感受流行性乙型脑炎时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高热、昏迷、抽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小儿

14、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中医学暑温范畴。n2、好发季节、病情及预后n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79月的盛夏时节。10岁以下小儿容易发生,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本病发病急骤,传遍迅速,在病程中容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危象,急需抢救。重症病例常留下后遗症。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已少见本病的大规模流行,临床多见散发病例,发病后亦以轻症较为多见。22(二)病因病机n1、急性期病机n 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容易感受暑温时邪而发病。其发病之后,急性期疾病变化不外卫、气、营、血的传遍规律。暑温时邪由皮毛而入,病在卫分,首先犯肺,表热蒸盛,肌表不宣,见发

15、热恶寒,头痛颈强。邪正相争,正不压邪,暑邪由表入里,传入气分,肺热燔炽、胃气上逆、肝火上炎,症见壮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嗜睡或烦躁不宁,四肢抽搐;邪势盛则暑邪进一步侵入营分,心肝俱病,暮热早凉,神识昏迷,四肢抽掣,厥逆;邪毒深入血分,营血热炽,伤津劫液,耗血动血,昏不知人,舌质绛干,吐衄出血,甚至出现呼吸不整,内闭外脱。23n2、恢复期、后遗症期病机n 本病后期,由于长期高热、抽风、昏迷导致耗气伤阴,正气耗伤,余邪留恋,热、痰、风不尽,诸证丛生。病久则气血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或余邪未清,风痰留阻络道,而产生不规则的发热、肢体震颤、神识不慧、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等症

16、状。若日久不愈,脏腑、经络难以恢复功能,延至终身病残的后遗症。24(三)辨证论治n 本病急性期按照温病卫、气、营、血规律发展变化,但传遍迅速,卫、气、营、血的界限常不分明,多表现为卫气同病、气营同病、营血同病,热、痰、风三证俱全,出现发热、神昏、抽搐。25n1、急性期n(1)邪犯卫气证n 主症:突然发热,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头痛不舒,颈项强硬,无汗或少汗,口渴引饮,常伴恶心呕吐,或见抽搐,神烦不安或嗜睡,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洪数。n 治法:辛凉解表,清暑化湿。n 方药:偏卫分证用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为解表透暑要药,配以连翘、银花清热解毒,厚朴、鲜扁豆花化湿解暑;偏气分证用白虎汤加

17、减,石膏清阳明之热为主药,知母协石膏清热而滋燥。26n(2)邪炽气营证n 主症:壮热不退,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口渴引饮,颈项强直,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喉间痰鸣,呼吸不利,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数有力。n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涤痰。n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生石膏、知母大清气分之热,水牛角、生地黄、芍药、丹皮清解营分之毒,黄连、黄芩、栀子、大青叶清心泻火。27n(3)邪入营血证n 主症:热势起伏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迷,两目上视,口噤项强,反复抽搐,四肢厥冷,胸腹灼热,二便失禁,或见吐衄,皮肤斑疹,舌质紫绛少津,舌苔薄,脉沉细数。n 治法:凉血清心,增液潜阳。

18、n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常用水牛角、鲜生地清解血分热毒,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玄参、麦冬合生地黄增液养阴。28n2、恢复期n 病至后期,若由于邪热深重,热病之后气阴耗伤,余邪不清,往往会出现一些恢复期症状,特别是一些病重患儿,多留有阴虚邪恋、痰蒙清窍、内风扰动的证候,必须继续积极治疗。n(1)余热未尽证n 主症:低热或不规则发热,面赤颧红,心烦不宁,口干喜饮,小便短少,偶有惊惕,舌红,苔光净,脉细数。或汗出不温,面色晄白,精神萎靡,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嫩,苔薄,脉细而数。n 29n 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n 方药:青蒿鳖甲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n 青蒿鳖甲汤适用于阴

19、虚发热证,常用青蒿、地骨皮清虚热、祛余邪,鳖甲养阴潜阳,生地黄、知母清热养阴。n 黄芪桂枝五物汤适用于营卫不和以有汗为主症的发热,常用黄芪补益肺脾之气,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调和营卫。30n(2)痰蒙清窍证n 主症:意识不清,或痴呆,失语,失聪,吞咽困难,喉间痰鸣,或狂躁不宁,嚎叫哭闹,舌苔黄或无苔,舌质红绛。n 治法:豁痰开窍。n 方药:涤痰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n 涤痰汤适用于痰浊内蒙证,常用胆南星、天竺黄、菖蒲花痰开窍,陈皮、郁金、枳壳、瓜蒌皮理气化痰。n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痰火内扰证,常用龙胆草、栀子清泻心肝之痰火,生地黄、当归清热养阴,黄芩清热燥湿化痰,泽泻、车前子利尿清心、渗湿化

20、痰。31n(3)内风扰动证n 主症:肢体震颤,不自主动作,或强直性瘫痪,或癫痫样发作,舌红,苔薄白,脉细弦。n 治法:搜风通络,养阴息风。n 方药:止痉散或大定风珠加减。n 止痉散适用于络中之风证,常用全蝎、蜈蚣、蕲蛇、地龙、僵蚕等搜风通络,生地黄、当归、红花养血润燥,并制虫类药温燥辛窜、易耗伤气血之弊。n 大定风珠适用于真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风动证,常用龟板、鳖甲、牡蛎潜阳息风,生地黄、玄参、麦冬、白芍、鸡子黄育阴养肝。32(四)预防与护理n1、预防n(1)搞好环境卫生,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n(2)控制传染源,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对病人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早期隔离(一般需隔离至

21、体温正常)n(3)及时进行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的预防接种。n2、护理n(1)患儿居室应保持凉爽通风,室温宜保持在30以下,病室保持安静。n(2)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面色33n及瞳孔大小、神识变化等,及时发现危重症,以便抢救。n(3)注意患儿五官和皮肤的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液清洁眼、鼻、口腔等。n(4)昏迷患儿需经常翻身,拍背,更换体位,防止呼吸道梗阻及褥疮发生。n(5)急性期宜流质饮食,供给充分水分,必要时进行鼻饲。恢复期应注意逐渐增加营养。n(6)恢复期要早期进行被动性功能锻炼,使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尽早恢复。34第三十单元 寄生虫病n(一)蛔虫病n 1、肠虫证

22、n 主症:轻者可无症状,或时有绕脐腹痛,食欲不振,日渐消瘦,大便不调;重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部疼痛,时作时止,可见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夜寐齘齿,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舌苔薄腻或花剥,脉滑数。n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n 方药:使君子散加减。常用使君子、芜荑、苦楝皮杀虫驱蛔、调理脾胃,槟榔杀虫下虫,甘草调和诸药。35n2、蛔厥证n 主症:腹痛时发时止。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以右胁下及胃脘部疼痛为主,弯腰曲背,辗转不安,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蛔虫,发作间歇时,痛止如常人。重者,腹痛持续不止,时轻时剧,畏寒发热,甚则出现黄疸。舌质红,舌苔厚腻,脉弦数或滑数。n 治法:安

23、蛔定痛,继之驱虫。n 方药:乌梅丸加减。常用乌梅味酸安蛔止痛;细辛、椒目辛能伏蛔,黄连、黄柏苦能下蛔,配伍使用,辛开苦降,和中止呕;干姜、附子、桂枝暖中散寒以安蛔;当归、人参扶持正气;延胡索、白芍行气缓急止痛。36n3、驱蛔单方n(1)使君子仁,文火炒黄嚼服,每岁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20粒,晨起空腹时服用,连服23天。n(2)驱虫粉:使君子肉8份,生大黄粉1份,和匀,每次剂量为(年龄+0.6)g,饭前一小时吞服,每日3次,连服3天。37(二)蛲虫病n1、主要临床表现n 蛲虫病也是小儿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蛲虫体小色白,形细小如线头,故俗称“线虫”。临床表现以夜间肛门及会阴部奇痒、大便或肛周

24、可见白色线状蛲虫为特征。可见尿频、遗尿、腹痛等症。n2、预防与护理n(1)加强卫生宣传,切断传播途径。n(2)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纠正吮手的不良习惯。n(3)床上被单及患儿衣裤应勤洗换,并用开水洗烫、煮沸以杀死虫卵。38n(4)每日早晚用温水洗会阴部及肛门周围,不穿开裆裤,防止小儿用手搔抓肛门。n(5)积极治疗患儿,减少传播机会。39第三十一单元 夏季热n(一)概述n 1、概念:夏季热是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n 2、发病季节及年龄n 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5岁以上者少见。在我国南方如华东、中

25、南、西南地区等气候炎热地区较多见。有严格的发病季节,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与气候有密切联系,气温愈高,体温就愈高,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40(二)病因病机n1、病因n 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的体质因素有密切联系,尤其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不足者,或病后失调、气阴不足者,入夏之后,暑热亢盛,小儿不能耐受暑气熏蒸,而患本病。n2、病机n 小儿感受暑气,肌腠受灼,内侵肺脾胃。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暑热内蕴,灼伤肺胃之津,故发热,口渴多饮。肺主宣肃,外合皮毛腠理,司开阖,通调水道,暑气伤于肺胃,腠理开阖失司,肌肤闭而失宣,41n又肺津为暑热所伤,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水液无以数布,故见少汗或汗闭。同时,

26、小儿脾胃薄弱,加之暑伤脾气,中阳不振,气虚下陷,气不化水,使水液下趋膀胱而尿多。汗尿同属阴津,同源而异物,故汗闭而尿多。尿过多则津伤,津伤则饮水自救,因而形成少汗或汗闭、口渴多饮、多尿同时出现的现象。n 若病程迁延,或素体脾肾阳虚,真元受损,命门火衰,肾失封藏,膀胱固摄失职,小便清长无度;真阴不足,津亏不能上济于心,暑热熏蒸于上,则身热心烦。心胃之火并蒸于上,真阳独虚与下,形成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42(三)辨证论治n 本病发热与气温有密切联系,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随之下降。n 1、暑伤肺胃证n 主症:入夏后体温逐渐增高,发热待续,气温越高,体温越高,皮肤灼热,少汗或无

27、汗,口渴引饮,小便频数,甚至饮一溲一,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n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n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常用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热,北沙参、麦冬、石斛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泻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n 43n2、上盛下虚证n 主症: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小便清长,频繁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质淡,舌苔薄黄,脉细数无力。n 治法:温补肾阳,清心护阴。n 方药:温下清上汤加减。常用附子下温肾阳,黄连上清心火,龙齿、磁石潜浮越之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莲子、缩泉丸温肾固涩、收敛小便,石斛、蛤粉清热生

28、津止渴。44第三十二单元 紫癜n(一)病因病机n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卫外不固,外感时令之邪与气血相搏,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渗于皮下,发为紫癜。邪重者,还可伤及阴络,出现便血、尿血等。若邪热损及脉络,血溢络外,碍滞气机,可致剧烈腹痛;夹湿流注关节,则见局部肿痛,屈伸不利。n 若小儿先天赋不足,或疾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均可致气虚,或素体亏虚为主者,则多见虚证,或虚实并见。45(二)辨证论治n1、风热伤络证 n 主症:起病较急,全身皮肤紫癜散发,尤以下肢及臀部居多,呈对称分布,色泽鲜红,大小不一,或伴痒感,可伴有发热、腹痛、关节肿痛、尿血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n 治法:疏风散邪,

29、清热凉血。n 方药:连翘败毒散加减。常用薄荷、防风、牛蒡子疏风散邪,连翘、山栀、黄芩、升麻清热解毒,玄参、桔梗养阴清热,当归、赤芍、红花养血活血。46n2、血热妄行证n 主症: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伴鼻衄、尿血、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伴腹痛,或有发热,舌红,脉数有力。n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n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水牛角清心凉血,生地黄凉血养阴,丹皮、赤芍活血散瘀,紫草、玄参凉血止血,黄芩、生甘草清热解毒。47n3、气不摄血证n 主症: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紫癜反复出现,瘀点、瘀斑颜色淡紫,常有鼻衄、齿衄,面色苍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慌,舌质淡胖,舌苔薄,脉细无力。n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n 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黄芪、当归补气生血,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养血宁心,木香醒脾理气,生姜、大枣调和脾胃。48n4、阴虚火旺证n 主症:紫癜时发时止,鼻衄,血色鲜红,低热盗汗,心烦少寐,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光红,苔少,脉细数。n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n 方药:大补阴丸加减。常用熟地黄、龟板滋阴潜阳以制虚火,黄柏、知母清泻相火,猪脊髓、蜂蜜填精润燥。4950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