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92 ,大小:2.18MB ,
文档编号:3342696      下载积分:2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3342696.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林田)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绪论认识舆论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林田)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绪论认识舆论ppt课件.ppt

1、绪论:认识舆论绪论:认识舆论Public Opinion:教学计划教学计划l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在社会改革日益发展的当今中国,公众舆论的作用逐渐增强,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该课程将主要以讨论、阅读和个人研究报告等形式,引发同学对舆论学所涉及的众多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l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平时作业 15%2.参与课堂讨论(考勤)15%3.期中个人主题发言 20%4.期末个人研究报告 50%讨论题讨论题l中国古代的“舆人之议”和现代意义的公众舆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l公众(public)、大众(mass)与乌合之众(crowd)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l对舆论概念一般存在哪几种界定?每一

2、种界定所强调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l试以一个舆论现象为例,分析其中典型的舆论形态。l舆论研究主要和哪些学科密切相关,为什么?请谈一下你的看法。概念的区分与界定概念的区分与界定l民意与舆论“舆者,众也。”“庶人之议”、“国人之议”、和“舆人之议”管子:“市人之言”和“啧室之议”庄子:“丘里之言”商周时期一般将农业生产者称为众,后演化成与官对应的概念梁启超:“立宪时代之舆论,常立于主动之地位”公众与舆论公众与舆论l众与公众l乌合之众 Crowdl阅读公众(The Reading Public)l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l网络用户与网民(Nettizen or Media

3、 Users)三类公众:单一话题公众组织公众意识形态公众舆论概念的界定舆论概念的界定l个人意见的汇聚。个人意见的汇聚。l以多数人观点为基础的以多数人观点为基础的集体意见。集体意见。l反映群体利益冲突反映群体利益冲突l媒介和精英的意见媒介和精英的意见l公众舆论是一种虚构。公众舆论是一种虚构。l研究的类型l研究的历史时期l研究可采纳的技术手段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舆论的定义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舆论的定义l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l几乎所有的学者和公众意见的操纵者,都同意舆论的含义至少包括四个因素:1)必须有一个问题;2)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

4、意见;3)在这些意见中至少有某种一致性;4)这种一致性意见会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舆论的形态特征舆论的形态特征l首先,舆论是公开的表达和传播。首先,舆论是公开的表达和传播。l其次,舆论有具体的特殊的指向。其次,舆论有具体的特殊的指向。l第三,舆论表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第三,舆论表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l第四、舆论的稳定性和强度。第四、舆论的稳定性和强度。l第五、舆论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五、舆论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舆论研究的重要性舆论研究的重要性l民主国家的公共政策应当以民意为基础。l舆论某种程度上具有制约和监督功能。l舆论帮助我们理解文化。l把握舆论规律以利于社会动员。2历史上的舆论表现形式历

5、史上的舆论表现形式2.1 中国古代的舆论表现形式中国古代的舆论表现形式l“舆諤”:吕氏春秋淫辞中有所谓“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諤,后亦应之”的描写。l管子桓公问:“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訉矣;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l吕氏春秋自知篇:“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l古今注中说,“诽谤之木何也?“今之华表木也。”l进谏与纳谏,教化与顺化 l制度采风,谏诤,朝议,监察l形式奏疏,文章辞赋,诗歌民谣,传语时论,露布檄文l多种多样的舆论形成方式如辩论,讲学游说,察举策对,清议党议,公车上书等。车中装载东西

6、的部分,后泛指车:马。肩。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马。肩。古代马车车厢叫舆,是乘人的部分。疆域:地古代马车车厢叫舆,是乘人的部分。疆域:地。图。堪(相地,风水)。图。堪(相地,风水)。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解字解字析词析词古代奴隶之一种。春秋时列为“人有十等“的第六等。后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贱的人。舆人之颂、舆人之谋、舆人之谤 解字解字析词析词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皂臣舆,舆臣隶。”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额者。”吕氏春秋.为欲:“夫无欲者,其视为天子也,与舆隶同。”周礼曰:温渥浃舆隶,和惠属后筵。说文曰:温,

7、仁也。诗传曰:渥,厚也。字书曰:浃,洽也。解字解字析词析词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 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颜师古注:“厮析薪 者。舆,主驾车者。此皆言贱役之人。”韩非子: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人而匠人贼也。元史.选举志一:“捕盗者以功叙,入粟者以赀进,至 工匠入班资,而舆隶亦跻流品。”谔谔以昌谔谔以昌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百官敢于直言争辩,国家就会兴盛。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解字解字析词析词谔谔 直言。直言。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 讥。讪。议。毁。诽。解字解字析词析词

8、责备: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 “华表木”)。“厉王虐,国人王”。左传 襄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于道,(师旷之言)史记孝文本纪史记孝文本纪上曰: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法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文选文选萧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萧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淮南子淮南子刘安:丝竹金石以淫其耳;礼节谤议以营其心。刘安:丝竹金石以淫其耳;礼节谤议以营其心。贞观政要贞观政要吴兢: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吴兢

9、: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共故也。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朗上疏曰:今六军戒严,臣恐舆人舆人未畅圣旨设其傲狠,殊无人志,惧彼舆论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解字解字析词析词后汉书杨震传:杨震上疏,请求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旧唐书 本纪第十八 宣宗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解字解字析词析词文史通义章学诚地不乏人,人不乏事,輶轩远而难采,舆论习而为常。修志十议 佚(呈天门胡明府)政绩卓然可传,舆论交推,更无拟议者,虽未经没身论定,於法亦得立传。欧阳修集内制集【赐节度使狄青谕敕书】乃人臣之荣遇,想舆论之佥谐。【回河北安抚王骐骥启】此者伏承显奉朝恩,峻迁使职

10、,宠光甚渥,舆论佥和。苏轼集【与杨元素八首】更望倍加保啬,侧听严召,以慰舆论。【赐镇江军节度使判大名府韩绛诏书汤药口宣】诚请虽极,舆论未安。毋复怀归,以勤北顾。宋史列传方技上 舆论不能夺,遂从其议。解字解字析词析词 全宋词韩淲【水调歌头】(次韵倅车寿守)只今报政归诏,舆论正蜚声。明史张廷玉列传 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解字解字析词析词 采风”的本意是收集民间各种文学素材,来自于“诗经”中的“国风”中的“风”字。我国古代,“采风”的含义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是个总称,它包括民谣,后来又包括谚语,早在公元前一

11、千多年的周易中就有产生于商代的民间谣谚。公元前五百多年时编写的诗经,其中国风的约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们都是从民间采来的。至秦代有采诗制度方言附录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僮谣、歌戏,欲得其最目.白居易白居易与元九书与元九书云云:洎周衰秦兴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救失之道缺.“郑樵郑樵通志通志乐略乐略:采诗人乐自汉武始采诗人乐自汉武始.武帝定郊祀武帝定郊祀,乃乃立乐府立乐府,采诗夜诵采诗夜诵,则有赵、代、秦、楚之讴

12、则有赵、代、秦、楚之讴,莫不以声为主莫不以声为主.汉书汉书路温舒传路温舒传:秦治狱之吏秦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遏过者谓之妖言。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者谓之妖言。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古代皇帝不时诏书,求言求士。汉文帝二年,因日食下诏自省,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有时天子会亲自观览被举者的上书,亲自策问,以示重视。由于此类诏书多是因灾异而下,所以被举者的策对内容往往围绕灾异展开,继而针对时政发表意见。这一制度建立在统治者的认知状态基础之上。文选文选萧统:萧统:朕立谏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朕立谏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丑恶发露,巽病之,告安谤己。丑恶发露,

13、巽病之,告安谤己。邓析子邓析子曰:尧置欲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此圣人也。曰:尧置欲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此圣人也。古今注古今注崔豹:尧设诽谤之木,今华表也。崔豹:尧设诽谤之木,今华表也。新书新书贾谊贾谊:於是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瞽史於是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瞽史 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傅民语。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傅民语。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胡忠谏者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胡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论: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尧有欲谏之

14、鼓,舜有诽谤之木。补:后世有官衙设鼓补:后世有官衙设鼓“闻鼓登闻鼓登”Text in hereText in here 朝议也叫集议,凡遇立储嗣、郊祀、典礼、大臣任免、庙乐之类的大事,皇帝下诏,令重臣(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录尚书事、司徒、司空、太尉等)召集包括公卿、列侯、诸二千石、诸儒博士等在内的官员议论政务,然后向皇帝汇报集议情况,最后由皇帝裁决。集议舆论主体是以中央政府官员,即统治阶级上层的共同意见。由于参加者来自不同行政部门,时有朋党现象存在,集议过程发言内容也经常越出讨论主题。为了增加说服力,发言者不仅表达个人意见,还惯于追溯典故或援引舆情,执政者据此可获知流传在官僚群体之外的舆论。

15、汉代官方舆论收集机制赵凯南都學壇2006年5期 盐铁论l特点:一是行为的群体性;二是其内容相当具体,针对的是某人某事;三是意见具有明确的倾向性,更具舆论特征,是社会中特定群体对特定事件表现出来的特定意见l正是因为集体上书(诉)中代表着舆论,执政者对其更为重视,稀见“书奏不省”的情形。汉代官方舆论收集机制汉代官方舆论收集机制赵凯南都學壇2006年5期 左传左传子产不毁乡校:子产不毁乡校:子产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子产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古代书院的舆论功

16、能:古代书院的舆论功能:儒士、官吏设书院,用意在厚风俗、明人伦,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对民众施加影响,从而成为一个区域内的意见领袖。非常时期,书院的功能更集中地体现在的宣传鼓动上。从舆论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舆论整合的过程。书院出现后,文人议政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与物质保障,其风更盛。书院议政的主旨在于舆论监督。(朱熹白鹿洞书院)论中国古代书院的三种功能论中国古代书院的三种功能范龙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5期Text in hereText in here党锢 宦官五侯掌权以后,一批士族地主出身的官员,和一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学生,因为社会腐败,找不到出路,也要求改革。他们批评朝政,对掌权的

17、宦官和附和宦官的人,深恶痛绝。公元年,陈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隶校尉,这两个人都是不满宦官的。宦官侯览、张让向桓帝诬告李膺和太学生、名士结成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汉桓帝下命令逮捕党人。汉桓帝大赦天下。两百多名党人全部释放。这批党人虽然释放,但是宦官不许他们留在京城,打发他们一律回老家,并且把他们的名字通报各地,罚他们一辈子不得做官。到了后来,因黄巾起义的爆发,赦免“党人”,为朝廷效力。Text in here月旦评:后汉书许劭传:绍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因称品评人物为月旦评,或省作月旦。清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清

18、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 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适应庶族遏制士族而设,但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适应庶族遏制士族而设,但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护 封封 建家族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建家族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宦官专垄断了仕途。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宦官专垄断了仕途。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郡县儒生上进无门,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展到三万余

19、人,郡县儒生上进无门,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所谓的治力量,所谓的“清议清议”。南齐书高帝本纪南齐书高帝本纪:有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有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顾炎武也说:顾炎武也说:“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日知录日知录清议清议)察舉:察舉: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 196 196 年,汉高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贤士大夫”,开汉代察

20、举制度的先河。汉武帝,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孝廉和秀才孝廉和秀才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曹丕称帝以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曹丕称帝以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当士中正制。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Text in here“毛传”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许慎说文解字云:“谚,传言也”。民谣则是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口诀,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属于一种舆论行为。刘 建 明:社会舆论

21、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民谣传播过程中的载体作用,民谣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而不在于它言说内容的真与假。在民众的背后往往活跃着立足于他者立场的少数人,运用民谣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制造和传播舆论。民众在传播舆论的过程中似乎陷人了集体无意识,常人的理智判断不再发挥作用,甚至乐于去传播错误和神秘的信息民众意识抑或舆论话语民谣民众性论析 2008年01向德彩 篝火狐鸣石人一只眼篝火狐鸣石人一只眼谏官以及御史统称台鍊。谏官以及御史统称台鍊。中国古代舆情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舆情的历史考察从林语堂从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中国新闻舆论史王海何洪亮王海何洪亮 湖北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 20072007年年02

22、02始于原始民主遗风的影响,汉代健全,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度下始于原始民主遗风的影响,汉代健全,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度下言谏制衡的规范化,言谏制衡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极限。宋代以降,言谏制衡的规范化,言谏制衡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极限。宋代以降,言谏制衡大为削弱,日趋成为君权专制的工具。言谏制衡大为削弱,日趋成为君权专制的工具。中国古代王权制衡现象及特征中国古代王权制衡现象及特征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32003年第年第4 4期龙安玉期龙安玉“民谏民谏”逐渐为逐渐为“官谏官谏”所取代,君王不再广开言路。的公众舆论所取代,君王不再广开言路。的公众舆论经过二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容易导致

23、信息失真。常常导致经过二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常常导致“成也谏官,败也谏官成也谏官,败也谏官”的局面。的局面。前现代社会两个不同时期的舆论传播形式比较前现代社会两个不同时期的舆论传播形式比较司国安司国安西北大學學報西北大學學報20072007年年9 9月月康有为提出设立康有为提出设立“议郎议郎”“”“上驳诏书、下大民声上驳诏书、下大民声”Text in here游说之秋清議黨錮魏晉清談宋書院學潮明朝東林黨清朝文字獄清末運動l从殷商周宗教理性的礼仪讲求到春秋时代个体心理性的“仁”的提出,至宋明理学世俗伦常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治系统,力图使政不脱离教

24、。l内圣、外王的思想,在宋代王安石变法后变化出了“正君心”的哲学理念,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一方面以制约君权,一方面训导百姓,服从治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林语堂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中国新闻舆论史 认为即使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中国的舆论仍然是强大的,民众对统治阶级的批评甚至比西方更加强烈。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虽然漫长,但是这种强大的对时政的舆论却是任何西方国家所没有的。监察御史制是专制制度的内部调整机制,是一种修补剂,正像林语堂所说它履行了现代报纸所担当的责任,“皇帝御史监察制度不是对报纸或人民的审查,而是对政府和皇帝自己的审查。”它基本上代表了人民的声音,不过这种“

25、言路”是否开通,关键还在于君主是否开明。在昏庸的君主和残忍的宦官面前,这种舆论批评只会带来血腥的屠杀。林语堂最后也流露出一种否定性的答案:在专制独裁下,即使有宪法的保护,也是一纸空文。舆论与政治制衡:中国古代走了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的制衡之路。对最高权力的制衡主要是道义制衡。道义制衡建构在“道高于君”的认识基础上。与西 方 国 家 以权力制衡权力的“权力制衡”不尽相同的是,中国古代虽然也有权力制衡,但对象主要是君主以下的文武百僚及其政府机构。制衡缺乏应有的硬性,制衡的实践效果完全取决于君主的态度。论中国古代王权制衡现象及特征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龙安玉:对 最 高权力的制衡呈弱化趋势

26、古代西方社会的舆论表现形式古代西方社会的舆论表现形式l古埃及、巴比伦、亚述、以色列的先知l雅典城邦民主政体:公民大会(顾准:雅典城邦制度)l罗马时代,“公民会议”发展为“部落会议”和“百人团会议”,壁报,平民“院外”演讲和游说,罢工和暴动。l中世纪西欧l13世纪末 l15世纪活字印刷的发明和16世纪的新教改革l1550年,查理五世颁布迫害异端诏令,史称“血腥诏令”。l三十年战争(1618-1648)期间近代以来的新闻传播与公众舆论近代以来的新闻传播与公众舆论l13世纪开始,早期金融和贸易资本主义由意大利北部城市逐步向西欧和北欧蔓延。l从14世纪开始,古代商人间的信件往来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带有职业

27、性质的沟通系统。l定期邮路,汇集的私人信件l贸易城市成为信息交流中心l1600年第一批定期出版的报纸l1631法国国家报,1665“伦敦报”l17世纪中叶-18世纪,英国咖啡馆、法国沙龙、德国语言协会及其他秘密团体l1695年l1709年英国道德周刊,1726年匠人周刊,第四等级l报刊与议会的斗争l英国革命期间的其他舆论形式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形成l“内克先生的公众舆论”l法国大革命中的公众舆论l德国的读书会与公众舆论l理性、公共性l代议制民主、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舆论概念的历史发展舆论概念的历史发展古典主义舆论观古典主义舆论观l在西文中,“舆论”一词源于拉丁语中的opinio,意指众人的、没有得到充

28、分论证的不确定的判断。因此,希腊哲人们最早批判了舆论所缺乏的知识特性。l克塞诺芬尼第一次提出意见的或然性,并认为舆论盛赞体力和角力往往胜过重视可贵的智慧。l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更加明确区分意见和真理,把意见判给“凡夫俗子”们的日常舆论,而把真理视为只有哲学家们借助理性才能攀登的山峰。柏拉图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国l柏拉图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他的理想国的核心主张之一,便是“哲学王”依据代表“善”的知识进行统治,社会成员依自己的禀赋才干在政治生活中各安其位,各尽所能,达到社会和谐。l所谓舆论,其实是一些变化无常的判断,介乎有知和无知之间,不能和知识相提并论。真理更是超出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力。一个统治者如

29、果不去致力于自身品质的提升,而去迎合民意,声称以民意为依归,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而是蛊惑家(或译“平民领袖”:demagogue)。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l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学家。他更关注的是探讨一个在现实中最有可行性的次优政体,一个“大多数人所能实践的生活以及大多数城邦所能接受的政体”,而不是构建一个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理想国。l他将一切现存的政体划分为两大类:正常的与变异的。“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实际上,他所真正欣赏的,是一种依法统治的、以公众利益为目的的、结合了不同政体形式优点的共和政体

30、。他坚持认为:“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政治家所执掌的则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这种自由人便是公民,是那些得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治理的人们。l理想的治理方式是法治,但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可以接受依照多数人的意见的治理。因为“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l舆论等同于价值观、规范、和文明的品味。l古罗马人和柏拉图一样怀疑舆论的作用。西塞罗曾经说过,“这些普通的乌合之众,他们多从意见而不是真理来判断事物。”罗马人不是完全不考虑公众舆论,而是简单地认为舆论与统治最为相关。领袖是否受人尊敬,是否受人爱戴,罗马时代的许多舆论

31、的讨论就限于这一狭隘的政治方面。早期的现代主义者早期的现代主义者l1513年马基雅维利发表了君主论。他认为,人类被暂时的欲望和舒适所困扰,因此不能自我统治,而只能被仁慈的君主所统治。l他建议君主一般的应关注民众的利益,对公众舆论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尽管统治者的力量是第一要素,但民心的向背仍是决定统治是否稳定的关键。l马基雅维利尊重舆论仅仅是由于它是一种政治力量,可能给君主和国家带来危害,而并不是因为舆论的内在价值。他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鼓吹舆论中的集体智慧,关心社会和谐以及政治共同体的道德状况。比较起来,亚里士多德显然更重视道德教化。l马基雅维利认为:舆论是变幻不定,非理性,并具有潜在的爆发

32、性。领导者要警惕地关注舆论,确保民众对统治者的敬意。霍布斯:霍布斯:利维坦利维坦l和马基雅维利一样,对人性持一种消极看法。l坚定的王权主义者,认为建立国家的核心目的在于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命安全。为此,君主应当拥有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专制权力;“有管辖权的人的命令不能由臣民加以指责和争议”。个人也无权自行判断善恶是非。应对舆论主动进行干预,因为“良好地管理人们的意见就是良好地管理人们的行为l早期的“契约论者”,认为舆论对国家的形成非常重要。虽然他认为主权者的权力应当是绝对的,但它却源自人民通过契约形式的让与。人民是第一性的,国家是第二性的,是人为实用目的发明的一种工具,没有丝毫神性。这是一种相当

33、典型的个人主义观点。虽然没有导出民主的结论,但是对无条件的国家主义的否定,为日后的宪政、民主思想开辟了理论道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l作为民众利益反映的公众舆论自然有其价值,应当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人民通过确立建立政府的核心原则来参与政治。国家的产生是通过公众与政治家之间的“契约”而创造出来的。如果这个国家由于内外压力而崩溃了,那么公民就应当再次以契约的形式创造新的政府。l早期政治理论家的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关注基本人性。他们认为如果把握了人作为政治动物的基本特征,就可以更全面地探索他们在政治中的行为了。早期的宪政民主理论早期的宪政民主理论l洛克的政府论:政府来自社会契约。统治者在获得政治

34、权力的同时承担了各种责任和义务。统治者必须尊重民众的各种权利,个人权利的不可取消性构成了政府权威的限度。他强调政治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否则便会演变为暴政。这些限制首先是权力的分割制衡及法律制度,但也可以是本国历史固有的政治传统和习俗。l舆论法则判别的是美德和恶行,而美德完全是根据公众的评价来衡量的。“这些称、讥、毁、誉,借着人类底秘密的同意,在各种人类社会中、种族中、团体中便建立起一种尺度来,使人们按照当地的判断、格言和风尚,来毁誉各种行动。l洛克使舆论从语意上摆脱了最初的“不可靠的判断”这一略带贬义的含义,而承认公众舆论是一种合法标准,可以用来衡量法律和政府行为。神法作为第一种法律关系,构成了

35、政治权力的合法基础。民法作为第二种法律关系,可使统治者支配人民行动。而舆论作为第三种法律,则以历史积淀而成的民俗风尚为尺度,判断一切个人和国家行为的好坏及合法性。l洛克还提出,“要知道,任何共同体既然只能根据它的各个个人的同意而行动,而它作为一个整体又必须行动一致,这就有必要使整体的行动以较大的力量的意志为转移,这个较大的力量就是大多数人的同意。根据自然和理性的法则,大多数具有全体的权力,因而大多数的行为被认为是全体的行为,也当然具有决定权了。”1818世纪洛克的哲学成为法国启蒙思想的基础。世纪洛克的哲学成为法国启蒙思想的基础。l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天赋权利的学说日

36、益普及。它确立了个人的人格,树立了什么是法律和政府有权去做的标准,以及政府无权逾越的界限。l卢梭:突出洛克舆论法则的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进一步强调了民意的立法功能。l在一切法中最重要的一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他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取代权威的力量。我说的就是风尚、习俗,而尤其是舆论”。l卢梭的舆论,不仅来自淳朴民风和善良心灵的习惯和风俗,而且可以进一步上升为一种集体的普遍意志,即“公意”。他认为

37、国家应当建立在“公意”即当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时,公民所表示的意愿的基础之上。公意是至高无上的,是主权的所在,而政府仅仅是公意的仆人,是执行公意的工具。l公意,并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汇聚。对于后者他称之为“众意”。“众意与公意之间经常总是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l公意是抽象的,高于众议的集体意志。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这不过是不言自明之理,因为公意代表社会幸福,它本身就是公理的标准。凡不正确的就说不上是公意。“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

38、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l“为了使社会公约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它就默契地包含着这样一种规定,唯有这一规定才能使其他规定具有力量即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l到19世纪,许多政治哲学家解决了围绕舆论的一些困难的问题。其中包括英国的功利主义者(Utilitarian)。边沁(Jeremy Bentham)曾大量写作关于舆论的话题。他最为感兴趣的是舆论如何成为一个标准。换句话说,他认为舆论是一种力量,通过阻止人们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来保持社会平衡。人们害怕舆论,就不敢超出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边界。这似乎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悲观看法,但边沁等人

39、确实希望通过保持社会和谐来扩大人类的幸福。边沁和约翰.米尔(John Stuart Mill)都坚信民主制,但更强调多数意见的重要性。事实上,他们认为,只有当意见的法则无效时才有法律的必要。l到19世纪,许多政治哲学家解决了围绕舆论的一些困难的问题。其中包括英国的功利主义者(Utilitarian)。边沁(Jeremy Bentham)曾大量写作关于舆论的话题。他最为感兴趣的是舆论如何成为一个标准。换句话说,他认为舆论是一种力量,通过阻止人们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来保持社会平衡。人们害怕舆论,就不敢超出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边界。这似乎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悲观看法,但边沁等人确实希望通过保持社会和谐来扩

40、大人类的幸福。边沁和约翰.米尔(John Stuart Mill)都坚信民主制,但更强调多数意见的重要性。事实上,他们认为,只有当意见的法则无效时才有法律的必要。l托克维尔也有类似的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的手段的观点。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托克维尔还提出了政治平等及其与大众舆论的关系的著名观点。l“人们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不愿意盲从于任何人或阶级。但是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大众,公众舆论就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导。在平等时代,人们彼此相像,这就使他们几乎无限地相信大众的判断。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知识工具,那么认为真理会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对立面的想法是不理智的。”l马克思则从完全不同的立场思考和描述政

41、治与社会生活。他确信民主制(和其他形式的政治一样)正在被资本主义力量所腐蚀。l认为民主制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但民主的理想却正在被消费文化所侵蚀。l现代西方福利国家中的公民,正在把思想自由看成一种消费选择,即有权利在各种产品和生活方式中选择,而对于严肃的关于言论自由的讨论则不太关心。l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发现,普通民众倾向于模仿统治阶级有钱有势者的意见。马恩认为,工人阶级没有很多政治权力,因为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利益,而认为统治阶级知道什么是最好。这一过程被称为“霸权”。l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A.Gramsci)狱中札记中重点阐述了“霸权理论”。按照霸权理论,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

42、思想,阶级是统治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精神力量。因为每一个新阶级进入统治地位后,都要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的共同利益,要把它的思想表达为普遍思想,唯一合理的普遍的正当的思想。l黑格尔深受卢梭的影响。他的“国家理念”、“民族精神”与卢梭的“公意”有相似之处:“作为民族精神的国家构成贯串于国内一切关系的法律,同时也构成国内民众的风尚和意识。”l他认为政府必须给人民一个表达意见的出口。“个人所享有的形式的主观自由在于,对普遍事务具有他特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表达。这种自由,集合地表现为我们所称的公共舆论。”l黑格尔明确反对把公众舆论作为政治行动的指南。“真理和无休止的错误的大杂烩”。l“因此

43、,公众舆论又值得重视,又不值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既然公众舆论本身不具有区别的标准,也没有能力把其自身中实体性的东西提高到确定的知识,所以脱离公众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某种伟大的和合乎理性的成就(不论在现实生活或科学方面)的第一个形式上条件。这种成就可以保得住事后将为公共舆论所嘉纳和承认,而变成公共舆论本身的一种成见。”l法治、宪政、权利、契约政府等的要求构成了1718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并在19世纪产生了主要的实际后果。l舆论指的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事的批判活动。l虽然宪法对于公众舆论、媒介等在政治中的具体作用一

44、般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但普遍舆论的概念已不容怀疑。而此时的公众舆论,也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个人偏好,而是人们对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公开讨论。l伯克:“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务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公共事务,他们反复探究、认真讨论。”l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财产的保障和由明达的舆论影响政府等理想逐渐进入了西方立宪政治的现实之中。l19世纪的法国政治家基佐(G.Guizot):“代议制的途径主要有:1.讨论,讨论迫使现有的力量追求普遍真理;2.公共性,当参与这种追求的时候,公共性把这些权力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3.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激励公民自己去追

45、求真理。”舆论概念的美国来源舆论概念的美国来源l18世纪后期在美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公众舆论在政治中的角色的争论,其核心是大众舆论(mass public opinion)的地位问题。l联邦党人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弗逊。l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当一个人或一个党在美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你想他或它能向谁去诉苦呢?向舆论吗?但舆论是多数制造的。向立法机构吗?但立法机构代表多数,并盲目服从多数。向行政当局吗?但行政首脑是由多数选任的,是多数的百依百顺工具。向公安机关吗?但警察不外是多数掌握的军队。向陪审团吗?但陪审团就是拥有宣判权的多数,而且在某些州,连法官都是由多数选派的。因此,不管你所告发的事情如

46、何不正义和荒唐,你还得照样服从。”l布赖斯:“报纸努力发展其成为公众舆论的引得(INDEX)和镜子的能力。这也就是报纸追求的主要功能。公众人物则发现,尊重报纸就是安抚民意,就是邀请民意的命令。如同在敬神的同时学会安慰牧师。”l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de):“各个时代的交谈和目前用作主要谈资的报纸,构成了舆论的主要因素。”l塔尔德还提出了舆论形成的线形模式:媒介 谈话 意见 行动。塔尔德运用这一模式来反映报纸与政治行动的关系。l李普曼: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幻影公众(The Phantom Public)、公共哲学(The Public Phil

47、osophy)舆论测量方法舆论测量方法民意调查焦点小组讨论控制实验内容分析民意调查民意调查l概率抽样l入户调查l面对面访谈l电话采访l投递式调查l方案的确立l从总体中抽样l问卷设计l调查实施l资料分析l调查结果发布调查目标:议程设置调查目标:议程设置l理论解释和假设验证l媒介议程 公共议程 私人议程l媒介议程一定影响公共议程吗?信息的可得性与影响性研究l公共议程有什么样的信息来源?(媒介、人际)l媒介的显著性报道会影响人们的关注吗?对什么问题的显著报道会影响人们的关注?l报道的方式(对属性的框架性)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吗?l关心时事新闻吗?天天主动浏览新闻、遇到重大问题发生比如_时,听老师同学

48、议论时,偶尔看到时,从不l最近什么报道令你印象深刻?如何获知的?抽样抽样l类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l样本框(sample frame)l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性别、年级、文理科、京内 系统抽样 多级抽样 集群抽样l非概率抽样(立意抽样)方便抽样(拦截式访问)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滚雪球抽样关于样本关于样本l总体特征l总体的异质性l调查的精确度l边际效应问卷设计问卷设计l开场白:先向对方礼貌问候,以免给人突兀的感觉。l自我介绍:表明访员身份,主持调查的机构。l任务介绍:说明调查工作的目的以及如何处理调查的资料。l所需资料:扼要说明该调查需要哪一方面的资料。l为什么选择对方:说明选择调查

49、对象是基于随机抽样或者受访者条件符合研究需要。l受访者基本资料:根据调查目的,请求对方提供必要的个人资料。l说明回答方式。l热身问题:顾名思义,是在调查正式开始之初问的一些问题,目的是要协助受访者逐步熟悉并切入主要问题。虽然这部分题目从表面看与主题无直接关系,但分析结果时常能提供一些背景资料。l主要问题:是整个问卷调查的重点所在。l结尾。问卷结束前,应对受访者表示感谢。问题问题l开放式问题l封闭式问题l渗透式问题l探查式问题:还有吗?为什么?l问题顺序安排:l 一般特定;简单困难;逻辑关系;最后个人信息l立场不公正、预设答案l涉及隐私、禁忌或心理困扰l问题表述使人难以准确理解和回答调查实施调查

50、实施l任务性质、样本分布、问题长度及难易度l预算l时间l人员状况、l入户访问l电话访问l邮寄问卷l网上调查资料分析资料分析l观察结果真实的概率?l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度?l所提供的解释强于另一种相对的解释吗?l样本错误(3%-5%)l调查日期(调查、分析、结果发表的时间延宕)l重要性测量l变量分布频数表l均值分析:简单均值加权均值l交叉分析(看法差异、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媒介议程与公共议程)l因子聚类分析(?)l联合分析l对应分析(年级与关心新闻程度)l相关分析l线性回归分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l标题l引言l正文l结尾l署名焦点小组讨论焦点小组讨论l考察在意见表达和形成过程中社会互动的作用l把灵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