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今译问题一 古汉语今译的目的古文今译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古文今译,不仅可以培养人们阅读古书的能力,更是我们吸收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翻译古文的同时,也能提高我们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二 古汉语今译的要求 古文今译的要求,我们可以借用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外文翻译时“信”、“达”、“雅”的三个要求。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押优美。其中“信”、“达”是其基本要求,“雅”则是译文追求的目标。三 古汉语今译的基础 古文今译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往往涉及到许多古汉语常识。因此,翻译时,掌握这些古汉语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2、诸如古今词汇差异、古近语法异同等,这是古文翻译的基础,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古文翻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准确理解原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出来1、反复诵读全篇或全段,掌握全篇主旨,这是古文翻译的总原则。切不可望文生义。例:射其右,弊于车中。左传.案之战 翻译:又射他车右的人,车右被射中倒在车中。注释:此句中,“弊”不可译成“死”,后文 有“韩厥扶定其右”,说名车右并没有死,且“弊“在先秦之前并无“死”的意思。2、弄懂每个词语和句子的结构古今汉语存在词义和句法上的不同,古汉语中有写词和句法特点不同于现代汉语,翻译时,必须掌握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
3、壁赋)翻译:能够使渊中潜藏的蛟龙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哭泣。注释:这两句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因此,“舞”和“泣”也 不可直接译成“舞弄”和“哭泣”.3.疑问词的使用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例: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姜氏哪里满足得了?注释:若按直译,则为“姜氏有什么满足?”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因此翻译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形式。(二)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量对译 对译:是指将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在译文中加以落实,力求做到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从而保持原文谴词造句的远貌,忠实地反映原文的语言特点。对译的基础: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今汉语有不少
4、差异之处,但是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例:不数载而天下大乱 (柳宗元.封建论)译1:没有经过几年而秦朝对天下的即告崩溃。译2:没有几年就天下大乱。注释:译文1“经过”和“秦朝对天下的统治”是原文所没有的,这种译法不如译法2简洁准确。例2: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译1:希望在捡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译2: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却成了宋国人的一个笑话。注释:译文2的用词造句做了相当大的增删和更动没,译文1基本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比较起来,译文1比译文2更能准确的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启示:今译时,译法不必过于灵活,在
5、可以直译的地方不必去作 不必要的增删 和句式变动。(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1、在词语方面,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灵活处理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古汉语的译注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史记.鸿门宴译:项羽握住剑把直起腰来问:“来客是干什么的?”注释:注意“跽”字的解释,古人席地而坐,做的姿势是:两膝着地,脚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将臀部抬起,上上呢挺直,这就叫“跽”,是一种准备站起来的姿势。因此,就“”跽”和“跪”的姿态虽然相似,但内容并不一样,不能用“跪”来译“跽”,这里的“跽”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2)虚词时,要细心体会它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结合上下文,
6、选择现代汉语适当的词或词组去翻译,而绝不能简单的认为其就等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词,不管在什么句子中,都直接对译。例: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注释:这三个例句中都用了语气副词“曾”,它是用来加强语气的,但译法却不同,例一可以译为“竟”;例二可以译为“一点儿也不”;例三可以译为“连.都.”2.词语搭配问题由于古今汉语搭配不同,因此将单个的词连接成句子时,便可能出现不同情况,这时应灵活翻译。例:方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文:芬芳的草鲜嫩美丽。注释:现代汉语中没有“芬芳
7、的草”这种说法,也不能说“草鲜嫩”或“草美丽”。因此,必须采用一种活的译法。这句可译为“芳草青翠可爱”。3.句式结构方面(1)翻译现代汉语中已不用的某种古汉语旧够后嗣,需更改原来的句式。例: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注释:“其讲之精”如果不改变句式结构直译,应是“他们考虑这件事情很周到了”。但这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讲之精”的结构是“动词+宾语+补语”,而现代汉语中,补语要紧接在动词后面,所以译文应改变句式。这句可译为“他们把这件事考虑得很周到了”。(2)翻译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的句式时,也要注意在现代汉语中是否已经用另外一种句式来表达。例: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8、(庄子.逍遥游)译文:若直译,则为“水的聚积不厚”,在现代汉语中显得很别扭,因此,可将其改为另一种句式:水聚积得不厚。4.表达方法方面(1)遇到古汉语中省主语的情况,今译时应该把它补充出来。例: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注释:译文时补出主语:(姜氏)请京,(庄公)使居之,(人们)谓之京城太叔。(2)有时为了表示强调,有意采用排比的句式,把几个同义或进益的词重复使用。翻译时,应尽可能保留原文排比的句式,但也可以适当的把某些同义词加以归并。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译文:他们怀着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吞并八荒的雄心。注释
9、:“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是同义词,“心”、“意”是同义词,“席卷”、“包举“、”并吞“意义相近。译文较好的保持了原文的气势。(3)遇到现代汉语一般已不用的而古代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时,要改变原来的表达方式。例: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大夫文种和范蠡已经使已经灭亡的越国再生,帮助勾践称霸诸侯,立了功,成了名,但一个被迫自杀,一个无奈出走。注释:“身死亡”是对文种和范蠡两人不同下场的并提,应理解为种死范亡。(四)在准确理解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应该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1、由于古今的语气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 原文的 语
10、气,尽量用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例: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柳纵元.封建论)译文一;周朝败亡的原因,不外乎这个罢了。译文二:周朝所以败亡,大概就在这里了。注释:结合上下文来看,柳宗元对“周之败亡”确是做了很肯定的解释,从这一点来看,译文一的译法并没有错。但柳宗元在这里是用一中推测的语气来表达这种肯定解释的。译文一没有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2.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修辞手法例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译文:唉,燕子和麻雀哪里能够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例2: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鸿门宴)译文:头发上猎,眼角都张裂开了。注释:例1使用的是比喻,例2使用的是夸张,直接译成现
11、代汉语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例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译文一:只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并不企求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诸侯之中。译文二:只求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显身扬名。注释:译文一忽视了原文排比句式的特点,只重意译,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词句,为能保存原文的风格。译文一 使用排比句式进行意译,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看都是比较接近原文的。总结:总结:(一)要准确理解原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二)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量对译(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四)在准确理解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应该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古文今译,要达到准确、通畅已不容易;要达到典雅,自然更难;但是只要下更夫,认真推敲,译文中生动的要求也是可以达到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