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和平区名校 2022 届高三下学期 5 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天津市和平区名校 2022 届高三下学期 5 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第 I 卷(9 分)一、第 I 卷(9 分)【第第 I 卷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品质,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_。他如此让人着迷,()人们读到他的几篇诗词文章,便会疯狂地爱上他,从此()。爱他有很多理由,甚至连他的名号“东坡”,都会觉得比那些“少陵”“半山”“山谷”要亲切。在宋代,种田是文人所()的,而苏轼却在黄州
2、的“东坡”乐此不疲,并获得了“东坡”的雅号。还有人说,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意境,到了赤壁,便想起那一夜的“()”,到了海南,便想起那一晚的“天容海色”。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以至 一发不可收 不齿 清风明月B以至 一发不可收拾 不齿 天朗气清C以致 一发不可收 不耻 清风明月D以致 一发不可收拾 不耻 天朗气清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B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C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D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
3、的一项是()A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在密州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B选文中的“少陵”是指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他在成都时写了客至诗,又在流寓夔州时写了登高诗。C选文中的“半山”是指王安石,号半山,也称临川先生,代表作有桂枝香金陵怀古和“临川四梦”等。D选文中的“山谷”是指黄庭坚,作有登快阁一诗,该诗开篇自称了却官事的痴儿,有些许自嘲、兀傲之气。二、(9 分)二、(9 分)【第第 I 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
4、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 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 130 平方米、125 平方米、118 平方米、113 平方米、99 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 GDP 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5、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材料二:图表 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面 积(平方公 里)中心城区人 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就道交通 出行比例就道交通 运营里程(公里)私 家 车 出 行比例上下 班高峰期 交通状况北京6681777423%63138.7%重度 拥堵上海6641705625%68336%重度 拥堵首尔6051508769%109820.9%轻度 拥堵东京6271452562%270514.7%轻度 拥堵图表 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
6、是人口分布失衡)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
7、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材料四: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但过犹不及,过度的人口资源聚集,带来宜居度和各种边际效用下降,问题由此而生。21 世纪的北京,繁华前所未有,却受到“大城市病”的困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把脉问诊、开方抓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为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望闻问切、全面谋划,推动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
8、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摘编自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北京、上海相比,首尔、东京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偏低,而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较高,这可能是其交通拥堵程度相对较低的结果。B首尔、东京中心城区面积与北京、上海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优势明显,较强的公共交通运力使得很少有人选择私家车出行。C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我们可以用首尔、孟买这两个城市与东京进行比较,就能证明这一点。D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
9、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低。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小城镇。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虽然没有损害城市的独特性,但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D如果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就一定能根治“城市病”,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6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应对“大城市病”的一项是()A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
10、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B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C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努力提高人口收入,将经济总量的增加放在 首位。D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而已更加合理,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三、(26 分)三、(26 分)【第 I 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
11、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儒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屈原楚辞卜居)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
12、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鬼。上已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卜居序,有删节)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故曰:“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又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善哉!屈子之言,其圣人之徒欤!(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卜筮,有删节)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危:使危险B詹尹乃释策而谢曰 谢:辞别C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诚:实在D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 见:被8下列各句中加
13、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愿因先生决之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C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D其圣人之徒欤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B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C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D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10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了屈原所追求的高尚境界的一组是()诛锄草茅以力耕 游大人以成名 廉洁正直以自清 如脂如韦以洁楹与骐骥
14、亢轭 与黄鹄比翼ABCD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卜居是楚辞中的经典。文章以屈原问卜开篇,以郑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问句贯穿,文思流畅,气势充沛。B 卜居中的屈原形象,经历了长久的流放,内心烦乱,和离骚中“虽九死其 未悔”的形象已完全相同。C“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里喻指当时的楚国不辨贤庸,人才闲置不用,庸人却身居高位。从中可见屈原对社会现状的悲愤与不满。D古代诗文中,出现了一些与屈原对话的人物,比如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和楚辞卜居中的太卜,他们都从侧面不同程度地衬托了屈原的坚贞与高洁。12【第 II 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13【第 II 卷】屈原借占卜以寻求人生方向,王逸和顾炎武对这一行为有什么不同评价,请简要说 明?【第 II 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谢亭送别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许浑 (唐)贾至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注释】劳歌:送别歌的代称。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14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许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 悲。B许诗三四句与上文有较长的时间
16、间隔,朋友乘舟远去,诗人没有离开谢亭,一觉酒醒,已是薄暮时分,更觉黯然孤独。C贾诗一二两句既有时间的变换,又有地点的转移,巧妙的呈现宦游之人的漂泊不定。D贾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柳絮”和“梅花”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聚散难测的感觉。15赏析谢亭送别一诗“红叶青山水急流”中的“急”字。16两首诗都写江边送友,你觉得哪首诗的结尾更胜一筹?请结合全诗探究分析。17【第第 II 卷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3)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4)六朝旧事随流水,。(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5)不同
17、的时代,对读书人都有更高的期许。论语中曾子用“,”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四、(21 分)四、(21 分)【第第 II 卷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女织王开岭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
18、、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
19、,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
20、、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
21、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
22、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 2006 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 25 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 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 9 岁儿子织完了 25 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 25 岁时,就能穿上另
23、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笔下的“女织”充满了温馨和诗意。织品浸润着情意,蕴含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是传情递意的媒介和信物。B本文说古论今,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聚。C第段行文陡转,写“女织”的蒸发,既表明了作者的惋惜与无奈,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图景的向往。D第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借喻,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E文章两段,借助两位母亲形象,将“女织”具象化,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的闪光灵魂
24、,丰富了文章内容。19文章以“女织”为题,有何用意?20第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21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22请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丰富内涵并针对“女织”的蒸发,简单谈谈你的看法。五、(10 分)五、(10 分)23【第第 II 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 10 个字。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会对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
25、更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参差不齐之感。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尤其在木材表面形成坚固的保护层,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24【第第 II 卷卷】今年的 4 月 23 日,是第 27 个“世界读书日”,网上发起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活动:从自己的书架上抽出第 27 本书,翻到第 23 页,然后数到第 4 行,将这一行的文字摘录下来,并作解释。耀华中学的小轩和小涵参与了这项活动,他们抽到的书分别是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想制作一页帖子发到网上,请你帮助小轩或小涵填充下面的内 容。小轩:我抽到的是乡土中国,第 23 页第 4 行写的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全书
26、的中心观点,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其二,;其三,。(每处横线不超过 10 个字)小涵:我抽到的是红楼梦,第 23 页第 4 行写的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句话描写的人物是 ,全书中能体现该句意思的情节有很多,比如:。(第二处横线 30字左右)六、(60 分)六、(60 分)25阅读下面的两则有关“成长”的材料,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作。新冠病毒从 2019 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蔓延,如今已经持续了近三年。2022 届的高三学子,是在疫情的伴随下度过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这三年来,疫情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它让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27、和学习习惯,让我们在特殊情况下去磨炼和塑造自己,同时,疫情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了国家,认识了国人,也认识了世界。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以“疫情下的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经典名著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红楼梦就是这样的经典。书中的处事法则、生活态度、人物命运以及人生哲理等等都能给我们无尽的启发。作为中学阶段的必读书目,相信红楼梦的文字也融入到了你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你的成长。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红楼伴我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
28、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解析部分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C3C【答案】4A5A6C【答案】7B8A9C10A11B12现在的世道混浊不清:认为蝉翼是重的,认为千钧是轻的。占卜自己生活在世间应该做什么,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13王逸认为屈原卜居是因为被流放太久,有志难伸,心中迷茫。顾炎武认为屈原不需要占卜,他的志向一直没有改变,只是借占卜来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愤懑。【答案】14D15急指“水急流”,间接写舟行迅疾。诗人目送行舟,觉得舟行太快,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承上启下,承接首句的“解行舟”,引出下句的“人已远”。16【示例 1】许诗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
29、”是景物描写,是以景结情,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示例 2】贾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直抒胸臆,比拟,将抽象情感具象化,说“离恨”可随江水远去,比许诗以景结情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17【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2)渺沧海之一粟(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但寒烟衰草凝绿(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答案】18B;C19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结构上看,“女织”是线索,文章围绕“女织”说古论今,组织材料。从效果上看,使文章富有文化韵味。20勾勒“女织男耕
30、”的美好生活图景,表达对“女织”的肯定和赞美。引用古诗文,说明“女织”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渊源,增添历史厚重感。引出下文对“女织”生发的感慨。与下文“女织”的消失形成对比。21运用白描和动作描写,粗线条勾勒女织的温馨画面;设问、排比,赞美女子情有独专、融情入织的美好感情。整散结合。22内涵: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暗示绝症母亲美好愿望的落空;对以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对现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看法:【示例 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女织的消逝是必然的。尽管女织里含蕴着美好的情感,但我们应该认清时代的新潮流、新趋势。【示例 2】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以女织为代表的情感之美都不该消失。物质越丰足,我们越需要精神的支撑。23【答案】台基高、屋顶出檐大;内部可通可隔;构件艺术美观;涂有油漆以防腐 24【答案】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其二,不流动性;其三,熟人社会;贾宝玉;略25【答案】略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