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情分析】【考情分析】本专题是世界现代史中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从考查题型上看,近几年考查的多数是选择题,而且多数是材料式的选择题,充分体现对能力的考查。有时从与西方国家或者中国的革命和经济建设相联系方面来出材料题进行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从题目的难易程度看,由于本专题专用名词、概念较多,题目难度较大。【考向预测】【考向预测】展望2013年高考,本专题仍是考查的重点知识之一。从考查题型看可能仍以选择题为主,但不排除出主观题的可能性。要注意本部分知识与中国政治经济及美国罗斯福新政相联系出题。从考查内容看,应特别注意苏联社
2、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的经济模式与中国、美国发展模式的比较。基础回顾:基础回顾:一、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时间、背景、内容、目的、特点材料一: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50克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材料二:“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
3、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深化理解:深化理解:1、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弊端深化理解:深化理解:1、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实施的必要性: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适应了战时需要,巩固了政权B、存在的弊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身的失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材料: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这样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具体表现:(1)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强制手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的积
4、极性,造成全国性的饥荒和政治危机;(3)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制,造成政府控制过严,卡得过死,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在反革命一边;(4)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正常供应,经济上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造成工业生产的严重衰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理解为什么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1)从实施背景看,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国国内出现 ,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弊端。(2)从具体措施看,利用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俄国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从实施的效果看,促进了 ,到1
5、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深化理解:深化理解: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商品货币关系经济的迅速恢复知识运用:知识运用:1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总结道,“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俄国处于严重经济危机之中 B.苏维埃政权受到内外敌人的围攻C.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存在科学性问题 D.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必要的经验2、“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
6、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斯大林模式基础回顾:基础回顾:含义、建立原因、过程、形成标志、主要内容、评价1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自身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自身价值。苏联政府采取这种价格机制的意图是()。A推动集体农庄的发展 B积累工业建设的巨额资金C加快农村商品化的进程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运用:知识运用:变式:变式:2、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7、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3“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苏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是由于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三、二战后的改革与挫折基础回顾:基础回顾:改革的内容、重点、特点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
8、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解析:选C。“蛮干”是指做事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或自然规律。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够全面,但他破除了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排除A;“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除D。知识运用:知识运用: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
9、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题干中的引文有两层意思,以“当然”为分界。前一段说的意思是市场调节发挥了巨大、有效的作用,后一段强调仍然要坚持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不变。言下之意就是,大方向、大主导的国家计划不能改变,只是要稍微放手日益作用显著的市场调节,即“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答案为D。【答案】D深化理解:深化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指导思想相同不同结果相同不同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
10、的局部调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成效甚微前期取得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导致苏联解体三者改革步履维艰,效果不大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知识运用:知识运用: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三人改革的共同点的认识和把握。三人改革都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虽然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彻底改变“斯大林模式”,走向单纯的市场化,但另外两人的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上放弃了党的领导。故A、B、C三项都不符
11、合题意。【思维拓展】1、苏联(俄)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方针:余粮收集制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粮食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措施。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2、多角度看待苏联的解体(1)必然性: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内因:从历史上看,是苏联 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斯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外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推行 战
12、略的结果。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和平演变”(2)偶然性: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后重点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导致了国内经济持续下滑、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党内斗争尖锐化、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强化,1991年“八一九”事件的发生,最终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对比,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苏联的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概念,如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
13、没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从实际生产力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要顺应国际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方法。但也要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6
14、)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4、斯大林模式与西方和中国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美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结构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资本主义大农场市场经济体制民主共和制两党制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体化农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农、轻、重协调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政协制度(以中共为核心)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
15、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解析:选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81932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从材料中“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可做出判断。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知识运用:知识运用:2、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 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 B C D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