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专题讲解一:基础知识讲解。一、概念以及分类。广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游记等。狭义:写人、写景、叙事、状物。1.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2、分类广义: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1.(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
2、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作结果。(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A.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事件、地点、气候等。社会环境:指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以及民俗民风。等。 B、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C、环境(1)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时代背景。2、 渲染气氛3、 烘托心情或人物形象。4、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5、 表现主题做铺垫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 答题格式:通过描写天气景物或格局陈设、民俗民风等具体环境交代了渲染了烘托了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记叙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艺术塑造。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的交流。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叙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场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叙述。三、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
4、分为顺叙、倒叙、插叙。A. 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好处: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B. 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使首尾呼应。1) 一是看到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第 的角度去追叙往事;2) 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3) 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1) 一: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外一件事情2) 二:插进有关人或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好处:造成悬念,吸引读
5、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C. 插叙:好处: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文章更加充实周密,在结构上更加紧凑,丰富形象,突出中心。D. 补叙 (追叙):用一小段话做补充交代。E. 分叙:先叙述一件,再叙述另一件。四、记叙的中心。1、全文中心。答题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达什么的样的情感。把握方法:题目、开头、材料、结尾、抒情议论句、六要素、关键词句、时代背景。2、 段落中心。 摘句法:摘除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发:如果一个文段有两股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就要把意思结合起来,概 括出合适的段意。 (语言精练,风格一致,关键词,运用以上方法。) 五、记叙的
6、线索。1. 概念: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的重要手段。1 事情发展: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2 时间顺序: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3 地点变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 线索.4 情感线索:全文围绕某种情感组织文章,这张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 以是曲线的。5 人物线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6 事物线索:以某个物件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人物为线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这个人
7、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7以人物为线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8以人物为线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9以人物为线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102. 分类2. 解题方法:a. 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 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
8、情。b. 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c. 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d. 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e. 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3. 线索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六、记叙的详略。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详略得当的作用:使文章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9、重点突出。使读者感到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详的完整,丰富文章内容,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1、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2、描写: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可分为先叙后议,夹叙夹议,先议后叙。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七、写作方式。八、常
10、见的表达手法以及作用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结构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问 设问等。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 铺垫悬念 承上启下首尾呼应 顺叙 倒叙 插叙等1. 对比。 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作用: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11、;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2. 象征。 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作用:a.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3.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作用: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
12、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4.讽刺夸张。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作用: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5.托物言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
13、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作用:a.能把要说明的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b.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发人深思。6.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7. 衬托。
14、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8.铺垫。 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之前或者高潮来到之前,先对次要人物、时间、事物(或环境、情绪、气氛等)进行描述。 作用:a.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 9.伏笔。 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作用:a.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10. 照应。 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
15、应、反复照应等。 作用:a.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b.主题更加鲜明强烈。11.白描。 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 作用:没有夸张,没有刻意的修饰,却显得更加的真实。12.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作用:a.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b.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有水到渠成之感.13.正侧面描写。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作用:a.使描写的形象更加的鲜明丰满; b.感情抒发更加充分; C.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4.虚实结
16、合。 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作用:a.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b.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刻,从而赋予了被表达事物以多层次感与丰富感的特征。15.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作用:a.给予读者真情实感,使读者感觉亲切自然,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感和共鸣。16. 动静结合。 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事物,有的是静态的事物 。 作用: a.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b.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型,以独特的形
17、式,独地视角,表独特的情 绪、情感;C.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绪。17、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18、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19、用典: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20、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21、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作用:a.使文章波澜起伏; b.使读者印象深刻,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九、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分类: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2、 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比
18、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给人印象深刻。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 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或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例:不以物喜,
19、不以己悲。 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例:巾帼不让须眉。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 一语双关。)十、划分记叙文的层次。1.时间: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事件发展变化的关键性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单罗
20、层次来。2.地点:有的文章所叙事情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可从地点转化入手。3.对象:有的文章描述的对象不是单一的,可按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层次。4.感情:有的文章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感情的变化点划分层次段落。5.“总-分-总”.十一、“六部阅读法”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记叙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写作手法,以供习作借鉴。十二:答题小技巧。(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
21、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3)开头的作用1内容上: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 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交代记叙文要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
22、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2结构上:总结全文(统摄全篇)引起下文巧设悬念伏笔、铺垫(4)结尾的作用。1、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点题,揭示题旨。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有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补叙,作用是:补充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突出文中事件的意义重大(或人物影响深远)2结构上: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5)一句(段)话的作用。1、如果这段话在文章开头,则分析:总领全文 统摄全篇 开起下文
23、伏笔铺垫巧设悬念2、如果这段话在文章中间,则分析:承上启下的过渡(绝大多数情况是这种作用,其他作用极少见) ; 总结上文 领起下文(注意:分析文章中间段的作用,往往是只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如果考题问这句话在内容上的作用,可能是: a 点题。 b抒情议论,揭示中心。c抒情议论,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事及理。考中间段在内容上的作用的题极少见。)3、如果这段话在文章结尾,则分析: 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6)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