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西医人员中医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医务科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时期先秦、秦、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充实、系统化时期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争鸣、突破时期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集大成时期明清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温热论、薛雪(薛生白)湿热病篇、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王士雄温热经纬。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
2、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症、证的概念 证(中医特有名称):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
3、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互和与平衡 阴阳交感与互藏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制化、胜复 五行相乘、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
4、及子和子病及母气 气的基本概念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本物质 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运动形式运动形式(四种)(四种):升、降、出、入:升、降、出、入 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气的分类 先天精气 水谷精气 自然清气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宗
5、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徇三焦以资元气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行于脉外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和调控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2.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5.中介作用:脏腑之间依赖气相互联系(感应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血
6、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生理功能:濡养和化神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 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津液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生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 输布: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 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
7、用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 之运载而运行全身2.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3.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的概念: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藏象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范畴范畴生理特点生理特点五脏五脏肝、心、脾、肺、肾肝、心、脾、肺、肾化生和
8、贮藏精气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胆、胃、小肠、大肠、三焦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奇恒之府府胆、脑、髓、骨、脉、胆、脑、髓、骨、脉、女子胞女子胞中有空腔类于六腑,贮藏精气似于五中有空腔类于六腑,贮藏精气似于五脏,但明显别于二者脏,但明显别于二者五脏五脏五脏体体华华窍窍志志液液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特性肝肝筋筋爪爪目目怒怒泪泪主疏泄、主藏血主疏泄、主藏血肝为刚脏、肝气升发肝为刚脏、肝气升发心心脉脉面面舌舌喜、惊喜、惊汗汗主血脉、主藏神主血脉、主藏神为阳脏而主通明为阳脏而主通明脾脾肉肉四肢四肢口、唇口、唇思思涎涎主运化、主统血主运化、主统血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脾气
9、主升、喜燥恶湿肺肺皮皮毛毛鼻、喉鼻、喉忧、悲忧、悲涕涕主气、行水、朝百脉、主治主气、行水、朝百脉、主治华盖、娇脏、肺气宣华盖、娇脏、肺气宣降降肾肾骨、髓骨、髓发发耳、二耳、二阴阴恐恐唾唾藏精、主水、纳气、藏精、主水、纳气、主蛰守位主蛰守位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肝心脾肺肾-酸苦甘辛咸-春夏长夏秋冬六腑六腑六腑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胆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胃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胃气通降,喜润恶燥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胃气通降,喜润恶燥小肠小肠受盛化物,泌清别浊受盛化物,泌清别浊大肠大肠传化糟粕,主津传化
10、糟粕,主津膀胱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贮存和排泄尿液三三焦焦六腑之三焦六腑之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疏通水道,运行水液部位之三焦部位之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通行诸气,运行水液膈、脐划分部位之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经络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 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 经脉与络脉 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 孙络:细小的络脉 经络系统 浮
11、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 内外连属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循行规律阴经阴经阳经阳经循行部位循行部位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肢后端上肢后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上肢中端上肢中端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端上肢前端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下肢后端下肢后端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下肢中端下肢中端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下肢前端下肢前端奇经八脉:督脉(后正中线)、任脉(前正中线)、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
12、阳跷脉病因三因学说: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售所伤为不内外因。辩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风、暑、湿、燥、寒、火六气太过,超过承载六淫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六淫六淫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风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
13、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暑暑暑为阳邪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暑性升散 扰神伤津耗气扰神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暑多挟湿湿湿湿为阴邪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易袭阴位 燥燥燥邪干涩燥邪干涩 易伤津液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燥易伤肺寒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寒性收引火火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邪易生风,动血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火热邪易扰心神火热邪易扰心神 火邪易致疮疡火邪
14、易致疮疡 六淫六淫疠气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与传染性的外邪疠气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流行相关因素:气候、环境、社会、预防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内伤:怒、喜、思、忧、悲、恐、惊此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衰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下降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七情与脏腑的关系怒伤肝;喜、惊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 致病特点(一)直接伤及内脏(二)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与气血的关系)(三)多发为情志病(四)七
15、情变化影响病情七情首先影响心神(各脏应之)七情损伤相应之脏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怒则气上:过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喜则气缓:暴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恐则气下:过恐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心气涣散,神无所归。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脾气郁结。饮食失宜 饮食致病,主要损伤脾胃劳逸失度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淤血、结石 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致病广泛
16、,变化多端 易扰蒙蔽心神 淤血:体内血液停积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脏腑经脉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 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胃、泌尿系统 病情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病机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虚:正气不足、虚损为主要矛盾。虚证表现为虚弱、衰退、不足 实: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实证表现为反应剧烈、有余的证候2、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
17、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 二、阴阳失调 阳偏胜:即阳胜,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 阴偏胜:即阴胜,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 阳偏衰:即阳虚,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阴偏衰:即阴虚,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阳格拒:阴阳偏盛相互排斥,包括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和阳盛格阴(真热假寒)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
18、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1、气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气虚: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地下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2、血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血运失常: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3、气血关系失调的主要表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津液代谢失常的表现 津液不足-干燥、干涩、不润等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积水、积液、水肿等 疾病传变 1.传变概念、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的传移和变化 影响因素:致病因素、体质差异、外
19、在环境、医护措施 2.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概念 病位传变: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散,从而引起其他部位发生病变 寒热转化: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处于不断的斗争和消长之中,当正邪双方力量发生变化,并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气主次要位置的程度时,则疾病的虚实性质亦会发生转变,或由实而转虚,或由虚而转实 防治原则一、早治防变 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瘥后防复二、治病求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不同情况下标本所指不同;就邪正而言,邪为标,正为本;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症状为标,病机为本;就疾病先后而言,新病、继发病为标,
20、先发病、原发病为本 取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急不缓、标本并重则标本兼治三、三因制宜的概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正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代表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虚证反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代表治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与康复能力 祛邪: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伤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调整气血的概念 调整脏腑的概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