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礼仪的起源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教育传统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源于原始祭祀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人们无法理解日月星辰的交替、雷电轰鸣、洪水泛滥、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他们把万事万物的存在归之于超自然的力量,认为是某种自然之外的神灵在左右,于是对这些自然现象萌生敬畏,希望通过祈祷和供奉这些神灵以求得护佑。源于风俗习惯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
2、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一、礼仪的起源1.礼仪的萌芽和初起阶段二、礼仪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是礼仪的萌芽阶段。早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缝衣御寒,用穿孔的兽骨和贝壳作为饰品挂在脖子上满足审美的要求;实行埋葬死者,撒赤铁矿粉的宗教仪式。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能够制作精细的石器,并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根据考古发现,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的周礼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礼仪的著作。2.礼仪的形成阶段二、礼仪的发展n 夏代的礼制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n 商代
3、的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n 周代的礼仪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周礼确定了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和汇编。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礼仪的形成阶段。3.礼仪的变革和强化阶段二、礼仪的发展“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恭敬之心,礼也”“礼者,人道之极也。”“三纲”“五常”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n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爆发为新文化运动的全面推行准备了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在伦理道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n 新中国成立
4、后,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确立,标志着中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n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又吸取了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明礼仪,借鉴了国际上一些通用的礼仪规则和惯例,使其融入到我国的当代礼仪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现代礼仪二、礼仪的发展一、礼仪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2)调节人际关系(3)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1.自律原则 所谓自律原则就是自我约束,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训练,使我们在心中树立起高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使我们获得内在的力量。二、礼仪的原则2.遵守原则二、礼仪的
5、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遵守原则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遵守礼仪规范,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确保交际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3.尊重原则 尊重原则是礼仪的基本原则。所谓尊重原则,首先是在自尊、自爱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人格、劳动和价值,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人交往;其次是尊重他人的爱好和情感,不强求他人按自己的爱好和志趣来生活、行事。二、礼仪的原则 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任何交往对象都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时时处处平等
6、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二、礼仪的原则4.平等原则二、礼仪的原则5.真诚原则 在社交场合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具有优美的姿态、潇洒的风度、不凡的谈吐,但只要以真诚为原则,就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赢得友谊。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即使其在礼仪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最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一个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的人,更容易博得他人的爱戴和敬重。二、礼仪的原则6.宽容原则二、礼仪的原则7.适度原则例如,在与人交往时应不卑不亢;热情但不能谄谀;自尊但不能自负
7、;坦诚但不能粗鲁;活泼但不能轻浮;谦虚但不能拘谨;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所谓适度原则是指在应用礼仪时应把握好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行使相应的礼仪。二、礼仪的原则8.从俗原则 从俗是指交往各方都应尊重相互之间的风俗和习惯,了解并尊重各自的禁忌。如果不注意禁忌,就会在交际中引起障碍和麻烦。所谓“修”,是调整、锻炼和提高使之完美;所谓“养”,是涵养、培育和陶冶使之养成、培养、充实和完善。一、修养的含义 现代我们理解的修养是个人通过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并养成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我国传统文化中讲修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二、
8、礼仪与修养的关系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方式,它是人的内在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n 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n 现代人也曾提出“知识美容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二、礼仪与修养的关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人,自然是举止优雅、风度翩翩。与他们交往,让人感到知识上获益匪浅,身心上愉快舒畅。相反,文化修养较低的人,给人以缺乏自信、木讷、呆滞、粗俗的印象。礼仪与思想
9、道德修养的关系礼仪与文化修养的关系礼仪与艺术修养的关系道德是礼仪的基础。一个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对待他人一定彬彬有礼;而一个虚伪、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的人,不可能对别人诚心实意、以礼相待。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受到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倾心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陶醉和感情的升华。思想也得到了启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就会培养起来。道德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组成。一、道德简述一、道德简述1.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公共生活
10、准则。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要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做到:n 遵守公共秩序n 讲究文明n 助人为乐n 爱护公物n 保护环境一、道德简述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n 男女平等,夫妻和睦n 赡养老人、教育子女n 勤俭持家,团结邻里一、道德简述3.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指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家庭美德应包括男女平等、夫妻和睦、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团结邻里等内容。二、礼仪与道德的关系1.礼仪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形式礼仪遵循的是社会公德的规范,是社会公德在个人具体行为中的表现形式。社会公德是礼仪的伦理基础。没有了道德规范基础的礼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行为心表,言为心声,这是人所共知的。礼仪如果不以社会公德为基础,不以个人修养水平为基础,而只在形式上下功夫,其结果必事与愿违。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的人,才能知书达理,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成为一个知礼的人。二、礼仪与道德的关系2.礼仪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在要求(1)提高服务质量需要礼仪(2)礼仪是家庭和睦的前提之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