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那么,今天这一节也实在太多太多,那么,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郁达夫笔下的课,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故都的秋。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3.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作 者 简 介作
2、者 简 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早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 年,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 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迟桂花 等,中篇小说出奔等,短篇小说集沉沦等。写写作作背背
3、景景经历了北伐战争、反革命大屠杀、日本侵占东北等战乱后,国民党的统治令当时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感到迷惘和苦闷。从1921 年到1933 年,郁达夫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郁达夫1933 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优秀的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1934 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这故都的“秋”味,并于此年8 月写下了优美的散
4、文故都的秋。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1-2):通过比较指出北国之秋的特点。第二部分(3-12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第三部分(13-1413-14):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本文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的画面本文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的画面,试用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秋晨图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雨图秋果图阅读第一段阅读第一段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开篇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故都之秋的特征。“悲凉”即悲哀凄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词,这里用来形容故都之秋
5、的特征,是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色,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可是啊来得悲凉”一句,领起下文,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可谓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第二段阅读第二段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名花”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恰到好处。说秋不是名花、美酒,是从反面设喻,作者认为在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时,花半开、人半醉的状态才是最佳的,但要想领略这非名花、非美酒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酣畅淋漓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6、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 的柳影,西山 的虫唱,玉泉 的夜月,潭柘(zh)寺 的钟声。阅读第三段阅读第三段作者用铺陈手法,如数家珍地列出名胜古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熟悉和向往。而朴素的芦花、斑驳的柳影、充满野趣的虫唱、清冷的夜月、悠远的钟声这些意象的选择,营造出不同于都市喧嚣的“清净”境界,表现出作者宁静的心境和独特的审美情趣。4.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阅读第四段阅读第四段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感受。落蕊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落蕊,写触觉感受
7、。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之交流,只好与自然交流,透露出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阅读第阅读第1313段段6.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美,北国之秋秋味刚烈;“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狭仄,北国之秋大气。这些比喻形象地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7.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阅读第阅读第1414段段这段话故作惊人之语,总括全文,
8、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1.几种颜色中,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秋草陪衬,这是为什么?二、思考问题。因为蓝色、白色属冷色,给人宁静深远、素雅纯净之感;紫黑色虽也属冷色,但带有悲哀、绝望的情调;淡红色为暖色,代表温情。只有蓝色、白色符合作者悲而不哀的心境。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的悲凉。自古以来,蝉都是文人墨客的咏叹之物,他们或托物抒情,或用以明志。这几句抒写衰弱的、临近死亡的蝉声和上文写“落蕊”“秋草”等一样,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体味。衰竭的生命可引起人们内心的悲凉
9、之感,这种悲凉也是一种美,一种凄美。引秋蝉入景和全文基调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2.作者为什么要选秋蝉入景?语言偏重口语,如“奇”“有味”“像样”“息列索落”等,给人平和亲切之感。详写雨后“都市闲人”的着装、行为、说话的语调,描绘出一幅富有故都色彩的人情风物图,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又蕴含着悠闲落寞的感情。3.作者描述北国秋雨图时,语言有何特点?为什么详写“都市闲人”?北方的果树,可写的有很多,作者单写枣树,是因为枣树是北方人家院落中极为常见的树种,可作为北方果树的代表,并且枣生长颜色的变化,恰好反映了北国之秋的变化,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一致,代表了作者心中故都的秋色。4.为什么写北国的
10、枣树?这里的“颓废”不是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而是有“多愁善感”的意味。即秋天作为一个盛极转衰的季节,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5.如何理解文中描写的古代文人的“颓废色彩”的含义?排比。“廿四桥的明月荔枝湾的残荷”铺陈渲染,衬托北国之秋的美。对比。“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在对比中说明“南国之秋”在色、味方面都差一些,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比喻。“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也是比喻,从平常生活入手,言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味烈、味深、味浓、味阔;而南国之秋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味润、味浅、味淡、味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令读者回味悠长,印象
11、深刻。6.倒数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本文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南国之秋)扬此(北国之秋)。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年了”)。3.作者为什么单写“都市闲人”?文章在描绘秋雨图时,落脚点是雨后斜桥,入眼的人不是上流社会显宦或文化人士,而是城市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之所以选他们
12、做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更能体现北方的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很亲近,体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并且表现了作者似乎希望自己也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观点一:这与文章的主旨有关。文章开头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它们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秋天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层淡淡的秋意。观点二:这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
13、生凋敝。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的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情,而且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6.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观点三:这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有关。郁达夫,3 岁丧父,17 岁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的十年,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情,而且是整个人生的感受。在文学方面,他喜欢“静”的文学,写的也是“如水的文学”。内容小结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枣)奇景”五种景况,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者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字里行间也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流露出他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心情。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