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费孝通费孝通 学习目标1.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书的效率,探索、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2.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等,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和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其学术价值;3.深入研读作品,通过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等读写一体化的写作练习,在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作品,提升自己解读学术著作的能力。“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2、”趣味乡土 趣味乡土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1 1、走进大师、走进大师 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
3、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费孝通的成就与贡献学术成就:我国社会学的奠基者社会贡献: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文化贡献:美美与共的文化原则 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张冠生费孝通传 创作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开始更多地借助西方更系统的学科方法,来观察中国。费孝通抱着找到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执念,以“把中国人民送到工业社会的彼岸”为使命,多次进行乡村调查。创作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
4、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创作背景乡土中国既是田野调查研究的结晶,也浓缩着饱经内忧外患的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全书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似断实连,各有侧重。本书来自作者的实地考察,但又不是调查报告,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
5、的一种特具的体系。2 2、乡土中国、乡土中国 的价值的价值贰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该书收录: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贰 该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
6、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的、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打转。轻时有意识让
7、自己读一些“深深”一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知难而上。-温儒敏温儒敏:乡土中国导读乡土中国导读3 3、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介绍粗读的方法,检验粗读的成效介绍粗读的方法,检验粗读的成效 预读预读:序、跋:序、跋出版介绍、相关评论、写作背出版介绍、相关评论、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景、写作目的、解决问题、基本观点解决问题、基本观点读目录读目录:了解主要观点:了解主要观点浏览全书浏览全书:整体感、跳读、第一印象、阅读期待:整体感、跳读、第一印象、阅读期待基本方法:粗读细读
8、整本书“五步阅读法”01.01.浏览浏览目录目录,大致了解书的大致了解书的结构结构 全书目录礼治秩序0804差序格局0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06家族07男女有别乡土本色0112血缘和地缘13名和实的分离14从欲望到需要02文字下乡03再论文字下乡09无讼10无为统治11长老统治“概述”板块“语言文字”板块“人际关系、道德”板块“经济”板块“政治、法律(社会秩序)”板块“社会发展”板块整本书“五步阅读法”01.01.浏览浏览目录目录,大致了解书的大致了解书的结构结构02.02.粗读粗读,粗读每一章的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和和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各篇文章主旨及内容摘要第一篇: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
9、的乡土性。摘要: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第二篇: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摘要:文字是间接地说话,是人与人在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形成的,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第三篇: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辩护。摘要:时间上的阻隔有“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两个方面。前者,乡土社会中人所需要记忆的氛围很固定;后者,在乡土社
10、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因此并不需要文字。第四篇: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摘要:西洋社会是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有一定界限的,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第五篇: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摘要: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在同一个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在差序格局中,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11、。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第六篇: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摘要:“家庭”是亲自所构成的生育社群,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父子之间是主轴,夫妇成了配轴,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
12、会男女隔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阂的原因。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第八篇: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
13、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摘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第九篇: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摘要:理想的礼治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法治则并不考虑教化人,而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
14、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第十篇: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摘要:权力是为了平衡社会冲突的称为“横暴权力”,权力是为了加强社会合作的称为“同意权力”。在人类社会中这两种权力都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第十一篇: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摘要:社会中的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是要人明白的,这就有
15、了教化式权力的出现。教化式权力虽然在亲子关系中表现最明显,但并不局限于亲子关系。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有个假定的文化,而年长者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第十二篇:说明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摘要: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生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的。第十三篇:在社会变迁快的情况下,会产生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慢的情况下,长老权力继续发生作用。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
16、的。摘要:在社会变迁、新旧交替之际,旧的方法不再适用,新的方法尚未产生,“文化英雄”可支配跟从他的群众,产生“时势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社会变迁慢,长老保持着他们的权力。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第十四篇: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摘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抑制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
17、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随着社会变动加快,人们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创下的动机。当把生存条件变为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整本书“五步阅读法”01.01.浏览浏览目录目录,大致了解书的大致了解书的结构结构02.02.粗读粗读,粗读每一章的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和和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03.03.细读细读,逐字逐句逐字逐句,借助借助批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心得体悟 读法指导观点概念假设预测发现归纳演绎 读法指导第4章 差序格局私团体格局差序格局引出:社会结构界限分明团体超于个人,人人平等个人主义团体超于个人国家是明显也
18、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争权力伸缩自如以“己”为中心,依中心势力厚薄伸缩以己为中心,差序伸缩群己界限模糊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社会关系网是个别的,中心各不相同范围大小依中心势力厚薄而顶攀关系,讲交情差序:重在分别、差等自我主义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整本书“五步阅读法”01.01.浏览浏览目录目录,大致了解书的大致了解书的结构结构02.02.粗读粗读,粗读每一章的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和和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03.03.细读细读,逐字逐句逐字逐句,借助借助批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心得体悟 04.04.研读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问题进行反复
19、阅读和思考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05.05.重读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感悟 读法指导阅读学术论著的基本要求:方法目的浏览、跳读了解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概括、提要内化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分类、归纳把握论著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比较、推理学习学者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质疑、批判审视学者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创新、创造生成自我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读乡土中国的思考?读乡土中国的思考?1.今天我们的社会还是乡土社会吗?2.为什么每到春节就会出现“回乡潮”?3.为什么红楼梦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可以长期住在大观园里?4.乡土中国一书中的描述与你的生活经验是否相吻合?5.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我们该摒弃什么,又该继承什么?让我们走进乡村,去看望那棵立在原野之上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去触摸那片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土地吧!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