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这个句子是:,。【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答案】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答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李
2、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7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句子是:,。【答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答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句子是:,。【答案】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0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答案】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文章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
4、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
5、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1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答案】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2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答案】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3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答案】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4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地雅洁及营造清幽、高雅意境的句子
6、是:,。【答案】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5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手法,写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是:?。【答案】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6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故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答案】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7涉江采芙蓉中,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是:,。【答案】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8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句子是:?。【答案】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文章赏析】诗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写游子欲采芳草而遗所思。“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起首两句,写远客他乡的游子,见江边莲花正开,沼泽边兰花正香
7、,因而动了折花遗人之思绪,所以涉水过江,去采摘莲花和香草。“芙蓉”:莲花的別名,亦作“夫容”,又名“芙蕖”,或称“菡萏”(郑玄笺:“未开曰菡萏,巳开曰芙蕖”)。兰泽:生长着兰草的低洼之地。芳草:指兰草。这两句都是在说游子涉水去采摘莲花和兰花,但因上句说了“采”字,于是下句便承前省去了。采摘芳草香花送人,是古代男女间表示相互爱恋的一种风俗。有关这种风俗的描述,在诗经和楚辞中都有。如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蕑,音肩,兰草的一种)兮”。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等等。可见折芳草香花相赠在古代是男女间都可以相与的一种风俗,而并非是女子才专有的行为。而且,我们认为读诗
8、解诗不能拘泥于诗句字面的意思来死解。比如此句写游子涉江采摘香花芳草,有可能是实写,也可能是虚写,并不要当真去着实。“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已涉江采花行为的自诘、自嘲心理活动的描写。“遗”:送。“远道”:远方。客居他乡的游子,看见江水那边莲花正在盛开,沼泽边上兰花吐放着芬芳的香气,于是想起了家中的妻子,于是便涉水过去采摘。但采了一大把莲花、兰花后,才想起自己思念的妻子身在遥远的家乡,根本无法送到。这两句诗通过对游子采摘香花芳草后心理活动描写,充分表现了游子思乡怀妇的哀伤和无奈。后四句为第二层。是写游子采芳草后欲遗所思而不能的感慨。“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旧乡”:即故乡。“漫
9、浩浩”:漫,古通“曼”。“漫浩浩”犹言漫漫浩浩。“漫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宽无边。游子睹香花芳草,而产生采芳遗人之举;但当他兴冲冲地采摘到手之后,骤然想起自已所思念的人却在遥远的故乡,根本无法送到。于是游子抬起头来,向故乡方向望去,但见长路漫漫。这两句通过对游子持花怅望故乡顿生感慨的描写,读后使人有一种与游子忧戚与共的无奈之感顿生胸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最后两句继续抒写游子内心的感慨。“同心”:古代常用的成詞,一般地都习用于男女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指夫妇情感的融洽,非常的恩爱。恩爱夫妻本当长相厮守,但如今却是两地分离天涯相隔。所以身处此情此景的游子思之不由人不忧
10、伤不已,而这种忧伤在游子看来还将伴随终生。这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啊!可以说,最后四句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是极其的凄惋动人。尤其是最后两句可以说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答案】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2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既有和谐、自然、美丽的天使习习之风,也有离愁、忧怨、伤感之风,如秦观的鹊桥仙中的“,。”【答案】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3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诗句是:,。【答案
11、】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4鹊桥仙一词中,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的两句是:,。这两句用墨经济,笔触轻盈。【答案】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5鹊桥仙一词中,用“”一句描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答案】银汉迢迢暗度 6鹊桥仙一词中,写依依惜别之情,欢会的短暂,临别的依恋与怅惘的诗句是:,。【答案】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文章赏析】鹊桥仙本是歌咏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乐曲,此词的内容正是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12、,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词的上片描写了牛郎织女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渲染了相聚的气氛,“银汉迢迢暗度”推进了牛郎织女渡河赴会的情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由叙述转为议论,他们虽然难得见面,但在这秋风白露的七夕,他们却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下片写牛郎织女依依惜别的深情。“柔情似水”取景银河水,形容他们的缠绵深情,如天河中流水一样恒久清澈;“佳期如梦”既说明聚会的短暂,又展现了他们久别重逢后如梦似幻的心境,以至于“忍顾鹊桥归路”,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末两句发表议论,词人深情慰勉牛郎织女: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
13、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正是这两句,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升华了本词的高度,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也使整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词中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词人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1诗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答案】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答案】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3“,。”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静女【答案】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14、4在诗经静女中,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写出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十分焦急的句子是:。【答案】搔首踟蹰 5在诗经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头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从中可见她调皮可爱的一面。【答案】爱而不见 6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和“”。【答案】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7在诗经静女中,对于女主人公赠送的礼物,男主人公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爱屋及乌”这个成语的内涵,如对于“有炜”的彤管,男主人公“”;对于“洵美且异”的荑草,男主人认为“,”【答案】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文章赏析】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
15、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
16、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
17、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
18、的过渡历程。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读者必然深受感动。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答案】大风扬积雪击面 2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答案】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姚鼐登泰山记中“,”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
19、心情。【答案】自京师乘风雪 历齐河、长清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答案】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5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答案】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答案】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7在登泰山记中,“,”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答案】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 8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答案】极天云一
20、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9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答案】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10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答案】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文章赏析】桐城派古文以简洁著称。姚鼐的登泰山记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记可写的东西很多,要是信马由缰,洋洋几千字亦不为多。以本文而论,登泰山路见何物,路遇何人,与子颖有何谈论,泰山有何传说,有何感慨,可挑可拣。但作者却只写了“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算是路途所见。他把重点放在登山路径和山顶景物上。他觉得路径复杂而艰难,为后来者着想,需详细交代。山顶奇观,乃众人向往
21、,不可不细细描摹。名胜古迹,土石动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记”自然不可忽略。历来的大家都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扣题,文章高手总是为突出题“目”而或收或放。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这个“目”,本文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作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点,。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文却发现,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无非在取材上较为自由罢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现方法上,也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没有议论。故本文取材和表现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简洁的文风“言有物”的有力注脚。用语准确,不事渲染,更无铺陈。以记登山
22、经过而言,“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让人悟出作者当时冒风雪,过县城,穿山越岭的艰辛。以描写山顶景色而言,七句话描绘了七个画面: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大风扬积雪击面”;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5“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6“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7“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可见作者用语何等准确。如写山顶的风,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风扬积雪击面”七个字,便可使人想见。不但写出了
23、“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日观亭以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写云雾之大。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状的特点。“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而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1苏轼赤壁赋中用 ,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答案】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赤壁赋中作者与客人共饮秋江之酒时引吭高歌的是 ,。【答案】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3赤壁赋用 ,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答案】月出于东
24、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4赤壁赋中用 ,写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答案】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5赤壁赋中用 ,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答案】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6 ,;,写出赤壁赋中游人感受到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又仿佛要远离人世,升入仙界的情景。【答案】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7赤壁赋中用比喻正面描写悲凉幽怨的箫声的句子是 ,。【答案】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8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 ,。【答案】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9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
25、 ,。【答案】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10赤壁赋中用 ,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答案】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文章赏析】古代中国文人心中有两种宗教,一个儒教,一个道教,之后又掺和了佛教。儒教主张入世,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就是他们的梦想;佛道主张出世,追求无差别境界,堪破红尘、羽化登仙就是他们的梦想。儒教是求官当官时用的,佛道教是失败被贬时用的。苏轼骨子里是儒教,在赤壁赋里,心里挂念着:“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哪怕是被捕被贬,也没有忘记心中的美人,那个并不必须很圣明的国君。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心里,君就是国,不忘君,就是不忘国。由此可见,苏轼时时不忘儒家“兼济天
26、下”的追求。然而当想到自我功业未成,苏轼又流露出浓厚的悲凉,慨叹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时候,道家的寻仙访道的思想又涌上了心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时,苏轼的心里也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切顺从命运的安排,而这时仅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的智慧。走在黄州城
27、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在那里说明的是庄子相对论的观点,莊子德充符篇:“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而“物与我皆无尽也”,则是佛家因果轮回的思想。月亮不停地盈亏,草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所以“物”“无尽”。“我”怎样能“无尽”呢?佛家认为,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就如同月亮完成了一次圆缺。月亮不停地圆缺,生命也就生生死死,循环不止。既然生命和长江月亮一样是无穷无尽的,那么长江和月亮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生命又怎样会是短暂的呢?今生功业未成,还有来生。所以就没必要产生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的悲伤,不如趁此刻(今生)清闲无事,好好享受一下明月和清风。一想到那里,作者的心境自然就旷达了,因为佛家的思想使他解决了一个困惑苦恼的难题:怎样使有限的生命求得永恒?由此看来,从苦闷到旷达,这个思想的转变也渗透了佛家的轮回思想。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