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梳理、积累两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 掌握古今异义现象和虚词“之”“乎”的用法;背诵两文。2.审美目标:赏析两文不同的情感表达、行文艺术特色、语 言风格。任务情境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动于衷,而发于言。现在,我们一起走近我国古代两位先贤苏轼和姚鼐,跟随他们的脚步去赤壁泛舟,去泰山观日,并悉心领悟其中的理趣、乐趣、情趣。内容索引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阅读与鉴赏赏贰壹XUE XI REN W
2、U ER ZHENG HE YU TAN JIU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整合与探究壹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阅读与鉴赏登泰山记登泰山记赤壁赋赤壁赋任务活动一语言积累与探究1.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颜色字词的解释。(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羽化()而登仙。赤壁赋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起劝人饮酒一会儿斗宿和牛宿,都是星星宿名白茫茫的水汽笼罩、覆盖任往太空越过广阔的江面旷远的样子同“凭”,乘驾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悠远的样子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循,依同声相应,
4、唱和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细丝深谷寡妇(第3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容色改变的样子端坐缭,盘绕茂盛的样子被当
5、攻占向东进发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斟酒长矛本来打鱼砍柴江中小洲以为伙伴以为朋友小船葫芦片刻屡次得到余音,指箫声(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6、不知东方之既()白()。往此,这里指水满缺那,这里指月亮到底消减和增长这里表示假设语气通“已”,停止这自然享有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凌乱枕着垫着于已经变白2.重点诵读(1)本文是一篇赋,虽然不考究平仄,但仍然注重押韵。请在下面表格中填写相关韵脚,体会押韵带来的音乐美,并思考韵脚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段落韵脚韵脚与内容的关系1 2 3 4 5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藉、白内容随换韵而变化。(2)重点分析课文前三段的某些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些景物特点相同吗?在诵读
7、时应注意什么呢?点拨这些景物具有相似之处。清风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徐”是缓缓的意思。“不兴”给人一种波澜不惊、风平浪静的感觉。这句话是说: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所以读的时候语速要放慢,声音要适当拖长,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白露横江”的“横”是笼罩、覆盖的意思,白茫茫的水汽弥漫江面,“水光接天”可以理解为水面泛起的白光和天际接壤。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视野开阔,景色壮观。所以读的时候,声音要稍微有点气势,“横”和“接”要重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诵读时,“少焉”应该如何处理?点拨“少焉”的意思是一会儿,表时间的延长。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也要拉长,把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8、。“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如何才能读出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当作者唱到“望美人兮天一方”时,语气应该怎样变化?点拨前面应该用欢快的语调表现“乐甚”的情感,声音要高一些;读到后面,声音应该低沉一些,因为那美人在遥远的天边,可望而不可即,这句话也喻指作者谪居江湖之远,远离朝廷,不受重用,心情应该是低落的。当洞箫之声响起时,“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几句应该怎样诵读?点拨在此情此景中,听到如此悲凉的箫声应该会使作者的内心极为感伤,所以应该读得低徊、沉重些。第三段从开头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点拨这几句
9、是回忆历史英雄,书写赤壁之景,应该读得有气势,声音要高亢。从“方其破荆州”到“而今安在哉?”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点拨这几句写曹操的丰功伟业,应该读得豪放些;“而今安在哉?”一句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叹功业易逝,应读出转折的意味,声音应该低沉而有力。“哀吾生之须臾”几句在语气、节奏上有何变化?点拨这几句感叹人生苦短,希望破灭,悲哀之情跃然纸上,应该读得低沉、缓慢。3.“乎”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字,对照字典中“乎”字的主要义项,将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乎”的用法和意思填到对应的横线上。乎(1)介相当于“于”。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介绍依凭
10、的条件。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2)助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3)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答案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知不可乎骤得答案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4)相与枕藉乎舟中答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任务活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一)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1.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
11、样的?答案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脉络是“乐悲喜”。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答案“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3.从第二、三段的内容看,客人之悲从何而来?答案从歌声中来(仕途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4.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答案(1)对第一个问题可以有两
12、种理解。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即以子虚与乌有先生的对话来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所以,赤壁赋的核心内容虽是“主客问答”,却不宜将“客”之言理解成杨道士的言语。这是艺术处理上的虚托的方法。这也如同本文中所说的赤壁,并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对此,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写到“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客”引曹孟德之诗,阐述人生之失意
13、,也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而苏子却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所以,“主客”我们都不妨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作者故意设置这么一个议论的对立面,“客”之疑问和“主”之超脱,正是作者个人思想矛盾的表现。(2)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是对“主”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二)品味语言,赏析手法5.结合全文理解,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14、答案(1)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2)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6.文章的第二段,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案(1)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2)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
15、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7.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1)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见念奴娇赤壁怀古(2)对苏轼的评价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16、“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一个整体。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学习资源附:资源与积累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
17、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康震百家讲坛2.背景探寻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
18、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3.文体知识赋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4.名家点评(1)赤壁前
19、后赋者,苏公之所作也。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宋晁补之续离骚序(2)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3)闲闲叙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约某客。“乐”字伏后。仍用“风”“月”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纯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
20、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说悲则公自言矣。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5.作者拓展苏东坡突围(节选)余秋雨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个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多喝,怕醉后失言。他
21、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后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
22、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失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23、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有删改)【美点点击】苏轼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对人生的不断反思。苏轼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了人格的成熟,而流于笔端,终成美文。本文语言多用修辞。运用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运用排比句式,使气势磅礴,语势强劲,节奏铿锵。一、字词句知识1.通假举要积累卡片词语例句解析冯冯虚御风同“凭”,乘2.古今异义词语例句解析斗牛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
24、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白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茫然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解析望七月既望农历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向远处看歌扣舷而歌之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然其声呜呜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属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劝人饮酒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愿天下有情人
25、终成眷属亲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4.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西、东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西,向西;东,向东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下、东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下,攻占;东,向东进军舞、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舞,使起舞;泣,使哭泣正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破方其破荆州形容词用作动词,占领5.虚词辨析词语例句解析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顺承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顺承之月出于东山之上
26、助词,的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用于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宾语“何”前置于介词“为”之前而今安在哉?宾语“安”前置于动词“在”之前而又何羡乎!宾语“何”前置于动词“羡”之前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固一世之雄也。“也”表判断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于”表被动状语后置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
27、渚之上。状语“于江渚之上”后置于“渔樵”之后二、文化常识1.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为望)之后,即农历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2.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返 回任务活动一语言积累与梳理(一)诵读全文,读懂文意1.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颜色字词的解释。(第1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
28、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登泰山记山的南面山南面谷中的水在那,代指阳谷和阴谷(第2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29、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在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界限,这里指城墙石级顺着不到一半像门坎一样的山崖语气助词几乎背照停着(第3段)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0、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第6段)桐城姚鼐记。阴历每月的末一天五更天边同“彩”朱砂有的大红白杂驼背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磨灭缺失偏僻同“圆”裂缝2.重点诵读,读准重音下列句子诵读时重音应放在哪些词上?为什么?(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拨“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应读得顿挫有力。(2)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点拨“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
31、登泰山的浓厚游兴。(3)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点拨“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4)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点拨“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点拨“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点拨“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
32、,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7)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点拨“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8)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点拨“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
33、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二)重点探究3.词典中“望”字的释义,有“向远处看”之意,也有“傍,临近”之意,例如:“望晚”。对于“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一般释为“远看、远望”;但也有人认为释为“临近、接近”更合乎古代汉语的用法,更切合当时的情景。请你依据这个思路,尝试将“望晚”释为临近晚上,并结合语境,进行解说。答案若把“望”字释为“远看、远望”,就要把“晚”和“日”组合为复合词“晚日”,表示“傍晚的太阳”这个概念;但古汉语中通常用“夕阳”或“落日”等词语来表达这个概念。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
34、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若把“望”字释为“临近、接近”,则“望”可与“晚”组成表示时间的合成词“望晚”,意思是“临近(接近)晚上”,即“傍晚”,那么,后面描写的城、山、水、雾皆是傍晚景色,语意也更加连贯。任务活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一)深读文意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请仔细阅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以及写景特点。答案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再写:山麓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2.第三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
35、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答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风、雪、云)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形、色、光)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色彩点染绚丽壮美3.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二)赏析特色4.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
36、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答案(第一段)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第二段)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5.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答案(1)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而且描写泰山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2)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3)考证(考据)方面
37、,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6.从下列两个语段中任选一个,参照相关的视频或图片,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描写这些景观,再与原文的表达进行对照,体会文言表达的特点。(1)苍山负雪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2)泰山日出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答案(示例)(1)苍山负雪图:登顶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如
38、带缠绕于山腰。(2)泰山日出图: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变为绚丽的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托着太阳慢慢从海中升起。刹那间,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文言表达的特点:文言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古今差异,文言表达更简洁,风格典雅。1.作者简介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提倡义理、
39、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他的议论文如学习资源附:资源与积累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2.文学常识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
40、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
41、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3.泰山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霞元君祠等。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
42、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4.名家点评(1)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清刘大櫆朱子颍诗集序(2)典要凝括。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3)惜抱先生文,以神韵为宗,虽受文法于海峰、南青,而独有心得因望溪之义法,而不失之悫;取海峰之品藻,而不失
43、之滑耀而浮。经术根柢不及望溪,才思奇纵不及海峰,而超卓之识,精诣之力,则又过之,盖深于文事者也。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一、字词句知识1.词类活用积累卡片词语例句解析西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东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限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坎一样烛明烛天南名词用作动词,照耀2.多义实词词语例句解析限越长城之限名词,界限,文中指城墙崖限当道者名词,名词作状语,像门坎一样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动词,阻隔皆不可限以时月动词,限制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名词,限度道道皆砌石为磴名词,路道少半动词,走,走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道义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名词,原因,道理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万
44、户侯岂足道哉动词,说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连词,和及既上介词,等到皆不及往动词,赶得上乘自京师乘风雪动词,冒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乘坐于是乘其厉声以呵介词,趁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极极天云一线异色名词,尽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尽兴初极狭,才通人副词,非常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名词,最困苦的地步南极潇湘动词,望尽屋极有窗以达气名词,顶点或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许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有人3.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者,也”表示判断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副词“皆
45、”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省略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省略句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二、文化常识1.阳与阴: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北为阳,河之南为阴。2.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3.五鼓:五更,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用鼓打更报时。五更,拂晓时分。返 回贰XU
46、E XI REN WU ER ZHENG HE YU TAN JIU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整合与探究一、梳理建构:词类活用名词活用1.词类活用是学习文言文时常遇到的现象,在赤壁赋登泰山记中也存在不少词类活用现象,请对下列句中加颜色的名词的活用情况作一梳理、分类,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并说明活用规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侣鱼虾而友麋鹿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济水东流汶水西流明烛天南崖限当道者(1)名词用作状语:_释义向西;向东;向东;向西;像门坎一样。规律用作状语的名词,它的位置都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因此,一般来说,凡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名词如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
47、作状语了。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侣鱼虾而友麋鹿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济水东流汶水西流明烛天南崖限当道者(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_释义渔,打鱼;樵,砍柴;攻占;向东进军;照耀。规律a.补语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位于补语之前,且句中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便作动词用。如。b.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他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便作动词用。如。c.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侣鱼虾而友麋鹿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济水东
48、流汶水西流明烛天南崖限当道者(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_释义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规律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二、深度探究2.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答案观点一:是消极的。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
49、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观点二:是积极的。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作者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3.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登泰山记在取材和表现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简洁的文风“言有物”的有力注脚,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答案历来的大家都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扣题,文章高手总是为突出题“目”而或收或放。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这个“目”,本文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做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点。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文却发现,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无非在取材上较为自由罢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现方法上,也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没有议论。故本文取材和表现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简洁的文风“言有物”的有力注脚。返 回本课结束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