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专题二 儿童学习与教育发展的研究动态儿童学习与教育发展的研究动态v第一章第一章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动态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动态v第二章第二章 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动态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动态v第三章第三章 儿童学习的特点与机制研究儿童学习的特点与机制研究v第四章第四章 儿童身心发展与学前教育的本质研儿童身心发展与学前教育的本质研究究第一章第一章 儿童学习与教育发展的研究动态儿童学习与教育发展的研究动态一、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主题的发展一、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主题的发展(一)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一)社会认知发展研究 v社会认知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于儿童自然认知的研究领域,则始于六十年代末。但是这时候的社会认知发
2、展研究,不是源自皮亚杰 理论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就是源于由信息加工理论,所支配的关于成人的社会认知研究。八十年代以前,社会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婴儿期及学龄期,大量研究旨在探究婴儿社 会行为的性质、对他人行为和情绪的敏感性等(如有关依恋的内在工作模型研究),也有大量的研究探究 学龄儿童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归因的能力,有关性别角色、友谊、权威和公正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等。(二)记忆发展研究(二)记忆发展研究记忆研究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种研究将记忆视为信息加工的过程,并在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对记忆的结构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丰硕成果。认知心理学所
3、发展的研究新方法,显然也促进了儿童记忆发展研究。记忆发展研究的进展,还得益于一些研究者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特点,设计出许多机智灵敏的实验方法,从而解决了不少记忆发展(特别是早期发展)的评估难题。u关于学龄儿童记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记忆策略、知识的影响、元记忆和记忆容量(memorycalparcity)的发展等几个方面。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储存和提取策略的产生、发展模式、相互关系和发展原因,儿童的知识经验如何影响其学习和记忆,儿童建构性记忆的性质与发展,儿童元记忆知识、自我监测与调节的作用与发展,以及记忆容量在儿童记忆发展中的影响u不过,迄今仍有大量的争端、难题和研究问题困扰着研究记忆发
4、展的学者。例如策略的界定是否必须包含有意性?关于策略的元认知和策略本身存在怎样的差别?经验在策略发展中有何作用?等等,这些问题仍有待研究者们进行不懈的探究。(三)语言发展研究(三)语言发展研究六十年代以来,Chomsky等众多学者的研究,使我们 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习得与发展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八十年代后,语言发展研究有了新进展,尤其表现于语用研究,语言环境的影响研究,对心理学和语言学之关系的再思考,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上的进步等方面语用研究:前言语交流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情绪表达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不同年龄阶段交流能力的发展、以及元交流的发展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v语言环境的影响:模仿、强化或模仿和
5、强化的结合、父母的活动(如与婴儿的前言语对话、儿向语言的使用、对儿童语言的反应)以及儿童的自主性等因素的作用v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关系:根据认知理论来说明儿童的语言发展,并且出现了竞争模型(Competition Mode1)、语义和语法之间相互的扣襻作用(Boostrap ing)等研究,试图以认知研究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习得问题。v研究方法和技术:多学科融合、协同攻关的研究倾向,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四)(四)应用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应用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传统的发展心理学长久以来致力于揭示发展的“普遍”性质。而相对忽视情境的影响。与此不同,应用发展心理学研究强调关于发展的认识离不开关于发展所
6、赖以发生的情境的认识,致力于考察个体所处情境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关注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并促进贯穿个体毕生的发展。强调三方面特性:强调三方面特性:v应用性反映了研究对个人、家庭、社会和政策的直接影响;v发展性反映了贯穿毕生的人类系统内所发生的系统连续变化,强调应认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物理和文化环境中所出现的正常和异常过程的重要性;v科学性强调应利用多种方法以收集可靠、客观的信息,来检验理论和应用的效度,要求以某种跨学科的视角,来整 合来自生态学、生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信息和技术,意味着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五)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遗传学研究(五)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遗传学
7、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旨在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其各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各种认知活动。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中最主要的进展来自两个方面:v其一,利用功能性神经成像(functional neuroimaging)技术,进行 认知发展研究;v其二,涉及引起大脑发展的分子和细胞水平的事件,以及积极或消极生活经验影响大脑及其功能发展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毫无疑问,在研究中充分考虑引导和影响儿童发展的神经生理机制。可能获得重要的关于认知、行为发展的新知识;遗传与环境影响的关系遗传与环境影响的关系:五六十年代,随着认知主义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流,许多学者开
8、始重新审视遗传对认知行为发展的影响问题,认知行为遗传学成为行为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认知行为发展的遗传学研究在七十年代便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现代遗传学研究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受“定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etics)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中不断出现的新 发现、新技术和新项目所促动,认知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认知行为发展的遗传影响研究中二、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方法的革新二、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方法的革新(一)婴儿认知发展研究的进展与影响(一)婴儿认知发展研究的进展与影响v知觉偏爱和习惯化
9、去习惯化:即从他们的非言语行为,如吮吸、转头、注视以及生理反应中推断他们的知觉情况,为我们了解婴儿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u在婴儿知觉偏爱的实验中,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各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在各次实验中,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系统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就说明婴儿对这一对象表现出了“偏好”。u习惯化去习惯化方法的实验程序为:当出现一个新异刺激时,婴儿最初是一个强烈的反应,然后刺激重复出现,婴儿对之逐渐熟悉,不再新异时,他们的兴趣下降,反应减少,即为习惯化;当刺激发生了改变,再次变得新异时,婴儿兴趣重新出现,即为去习惯化。(二)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生态学取向(二)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生
10、态学取向生态学是19世纪末在生物科学中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其目的是探索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规律和机制,其特点是重视系统论的观点,强调环境的作用,提倡现象学方法,侧重描述性分析。v 认知发展研究的生态学运动(The ecological movement)在方法论上对传统心理学做出了改进,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生态学倾向主要体现在,应该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问题,强调环境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在真实的学校、真实的家庭和真实的环境中对真实的儿童进行研究,获得的实验结果才能指导教育和实践。(三)微观发生法的应用(三)微观发生法的应用
11、v儿童新的认知策略是如何获得的,以及儿童获得了这些新的认知策略以后如何概化、迁移和运用。v微观发生法可以提供关于儿童认知变化过程的许多精细信息,包括变化的路线(the path of change)、变化的速度(the rate of change)、变化的幅度(the breadth of change)、变化的多样性(the variability of change patterns)以及变化的原因(the source of change)等多个方面v微观发生法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新的方法,它能够通过分析与儿童认知发展有关的详细资料(数据),有效探讨儿童认知变化的具体过程。v微观发
12、生法最典型的特征是,它囊括了从某种认知策略和技能的最初使用到一致使用以及对一系列的质和量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整个时间段。它不仅仅记录策略变化的最终结果,还要对儿童认知策略和技能变化的整个动态进程进行记录、观察和分析。这种方法要求对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反复评估,因此,它有助于详细分析儿童如何根据自身经验和教师指导改变和提高他们的认知策略和认知技能。三、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选题与设计三、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选题与设计(一)探讨学习对对儿童认知发展变化过程的影响,(一)探讨学习对对儿童认知发展变化过程的影响,揭示认知发展变化的机制揭示认知发展变化的机制儿童为什么发展和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多是探讨儿童在什么样
13、的年龄阶段具有某种认知能力,以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这种认知能力是所表现的年龄特征,而很少研究认知策略从最初使用到概化迁移的发展变化的机制。v以后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学习过程中的策略的改变和迁移,以及不同类型的学习,例如,清晰反馈和内隐反馈学习对儿童的认知变化的影响,从而揭示儿童认知发展变化的机制以及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促进儿童早期认知发展。(二)采用精细记录分析儿童认知发展变化过程的(二)采用精细记录分析儿童认知发展变化过程的微观发生法研究儿童学习和发展微观发生法研究儿童学习和发展早期儿童学习与认知发展的研究更多的是采用标准的横断或纵向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很难精细记录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策略的改变和
14、转换。u 微观发生法是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精细研究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微观发生法最典型的特征是,它包括分析从某种认知策略和技能的最初使用到一致使用这样一个时间段以及对一系列的质和量的变化进行观察。u微观发生法在对儿童认知发展变化的研究方面具有4个优点。首先,微观发生法直接观察认知变化的发生。第二,微观发生法能测量儿童认知变化的不同的方面。第三,微观发生法能发现行为上的可变性。第四,微观发生法是灵活的。(三)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上将注重认知发展(三)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上将注重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整合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整合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仅仅概括年龄或阶段性特征是不能真实的反映
15、儿童认知发展变化的过程的。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能够体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而且也要体现儿童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在未来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上,在考虑到儿童学习的重要作用时,应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整合在一个新的框架中,既能揭示儿童认知发展变化的机制,也能对儿童整个认知发展变化过程进行预测。第二章第二章 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动态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动态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主题的发展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主题的发展(一)当代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背景(一)当代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背景v人本主义思潮改变了成人的儿童观念儿童从一出生就被赋予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获得同样的人格
16、尊严。v科技发展、社会剧变带来的社会适应问题u现代社会的多元、多变和不确定,要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具有更强的适应性。面对丰富的刺激和多样化的选择,人们无所适从,自我放逐,产生适应角色的危机u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变化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从大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青少年问题日益突出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u苏霍姆林斯基:“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式地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二)当代心理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二)当代心理学研究视野的拓展u毕生发展观点毕生发展观点v毕生发展(lifespan development)是考察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
17、展的变化过程和稳定模式。v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不存在一个特定、单一的生命阶段掌控着个体的全部发展,相反,每一个生命阶段的发展都包含着成长和衰退,而这种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将会贯穿个体整个一生。u综合整体观点综合整体观点 生理发展强调大脑(开发右脑的帽子)、神经系统、肌肉、感觉能力、饮食和睡眠需求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发展强调智能的发展,包括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强调个体独有的持久特质,以及生命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u生态学观点生态学观点 强调研究的外部效度,心理学研究的自然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研究是不可取的。流浪儿童和问题少年。u儿童社会性发展观儿童社会性发展
18、观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的力量决定了个体的人格和行为 性驱力发展理论性驱力发展理论性驱力成为人生发展的动力口欲期(0-1岁)过于依赖;猜疑,退缩,缺乏安全感肛欲期(1-3岁)便溺训练。低自尊感,吝啬、顽固、不洁,形成对身体的控制并控制别人。性器期(3-6岁)产生性别观念,恋父恋母情结,性别社会化问题潜伏期(6-11岁)利比多冲动暂时潜伏下来,学习、同伴、兴趣爱好占据其注意中心生殖期(11、12岁始)青春期,关注同龄异性,要求独立化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v本我(id)是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代表了与饥饿、性、攻击和非
19、理性冲动有关的原始内驱力,遵循快乐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满足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v自我(ego)是人格中理性与理智的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其机能是抑制本能的冲动以维持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到社会中去。v超我(superego)是代表个人良知和价值判断。遵循道德原则,大约从5、6岁起从父母、教师及重要他人那里习得。2 2.埃理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理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儿童发展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婴儿期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获得基本信任感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进食、生存的需要幼儿期幼儿期(18个月到3、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
20、羞怯和怀疑爬行站立行走,活动范围扩大学前期学前期(3岁到6岁左右)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游戏是发展自我的功能,与陌生人打交道v学龄期(学龄期(6岁到12岁)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学校、同伴,学习活动v青春期青春期(12岁到18岁)获得同一感(identity)和克服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身份认同和人生责任v成年早期成年早期(18到30岁)获得亲密感和克服孤独感、爱与家庭v壮年期壮年期(30岁到50岁)获得创造力感和克服自我专注事业与成就感v老年期老年期获得完善感和克服失望感对死亡是否恐惧u行为主义发展观行为主义发展观 通过研究可观测的行为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可以理
21、解发展;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信号的学习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通过强化而获得行为学习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通过模仿而学习行为u认知主义发展观认知主义发展观强调人们认识、理解和思考世界方式的变化以及成长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图式表征行为和动作的有组织的心理模式,同化和顺应2.信息加工理论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3.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将历史观点引入心理学研究中。儿童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发展语言符号系统
22、的中介作用。u人本主义发展观人本主义发展观 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们就会寻求达到积极的社会目标。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 罗杰斯的自我完善的人u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的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的研究 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和变化;性别角色的分化;儿童道德的发展;儿童成就动机与成就行为的发展;儿童交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u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 家庭家庭 家庭结构、家庭规模、性别、出生顺序、同胞关系、
23、母亲就业等因素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家庭影响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作用尤为突出。学校学校 在学校(包括幼儿园)儿童开始减少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依赖,获得许多前所未有的经验。教师对幼儿积极的社会强化促进幼儿获得各种新技能。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支持 和关爱会对儿童的良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对学生过于严厉的控制和训诫则不利于儿童对学校生活的顺利适应,这一 结论基本上得到了研究的普遍支持。同伴关系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各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首先,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所具有的团体归属感的需要,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其次,儿
24、童成就感的需要同样可以通过发展同伴关系得到满足。儿童正是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与别人沟通和合作、如何理解与宽容别人、如何关心与帮助别人,这些都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方法的革新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方法的革新(一)收集资料的技术(一)收集资料的技术 1 1.自然观察自然观察u 自然观察的概念与意义 概念:就是通过对儿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情景真实,所以儿童的行为表现也就更真实。这种研究方法所得的结果生态效度高;同时观察法还可以读儿童发展进行描述,弥补了实验室研究只有数
25、据没有“人”的不足,能看到研究中活生生的人。2 2.个案个案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可以使用追踪观察和回溯调查的手段。日记法和传记法是研究儿童个案最常用的方法。3 3.调查访谈法调查访谈法调查访谈法是通过谈话的途径来了解研究问题获得资料的方法。4 4.测量法测量法测量法就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测验材料一般采用标准化表,也可使用自编测量工具。5 5.实验法实验法严格的实验法是实验室进行的,通常严格控制各种变量,操纵自变量,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制条件,考察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三、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选题与设计
26、三、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选题与设计(一)婴儿(一)婴儿(0-30-3岁)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究岁)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究u关于婴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方面的探讨则更加有限u0-3岁婴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究仍然是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二)情绪情感社会化(二)情绪情感社会化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究究u在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究内容中,对情绪情感社会化的忽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u在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的研究中,甚至对于社会性发展是否应包含情绪情感发展,或者说情绪情感是否属于社会性内容尚存在分歧。u婴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问题应成为我国儿童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婴儿
27、社会性情绪情感发展及其教育的研究尚少有人涉及。一、幼儿学习观一、幼儿学习观(一)学习观的演变(二)现代学习观第三章第三章 儿童学习的特点与机制研究儿童学习的特点与机制研究(一)学习观的演变(一)学习观的演变1.行为主义的学习观2.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习观3.信息加工学说的学习观4.认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5.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1.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的学习观u学习是一种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u强化u训练u矫正u机械性2 2.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习观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习观u学习是对理解的探索u整体的u完形的u多通道的3 3.信息加工学说的学习观信息加工学说的学习观u学习是信息的加工过程u登录u编
28、码u加工u提取u解码4 4.认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u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意义的制定u个体性u客观性u同化与顺应5 5.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u学习是社会的协商与建构u建构性u社会协商性u共同体的实践u复杂性u合法的边缘参与(二)现代学习观(二)现代学习观1.幼儿的学习应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2.幼儿的学习不应是“独学”而是“群学”。3.幼儿的学习应是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1 1.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u发现与接受u“为学而教”还是“为了发展而教”?2 2.幼儿的学习不应是幼儿的学习
29、不应是“独学独学”而是而是“群学群学”u“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u学习是在“实践场”中实现的“合法的边缘参与”。u群学与头脑风暴。u共同体的智慧与精神。3 3.幼儿的学习应是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幼儿的学习应是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u学习是幼儿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但不是幼儿的主导活动u 幼儿学习的价值判断不是以掌握事实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标准;u 幼儿的学习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结合;二、幼儿的学习机制二、幼儿的学习机制(一)幼儿学习的生理基础(二)学习引发的变化(一)幼儿学习的生理基础(一)幼儿学习的生理基础 幼儿学习的脑机能定位幼儿学习的脑机能定位
30、幼儿脑额叶前皮质的主要功能幼儿脑额叶前皮质的主要功能u前额皮质具有组织广泛的认知与运动活动的高级功能。前额皮质具有形成有目的的或有目标的暂时行为结构的高级功能,它构造目标导向的功能。u前额皮质的基本功能是预见和实现未来事件。u前额皮质是有计划行动的驱动力量,它导源于唤醒系统的神经能量。u前额皮质的关键作用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是对行为进行时间上的组织。u此区域受损的一个显著结果是缺乏抑制性控制,个体表现为没有规律的行为和冲动行为。(二)学习引发的变化(二)学习引发的变化 三、幼儿的学习策略三、幼儿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二)元认知策略(三)幼儿学习策略的模型(一)认知策略(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
31、2.分类策略3.联想策略4.精加工策略(二)元认知策略(二)元认知策略1.幼儿的一般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检查、评价。2.幼儿的特殊元认知策略:求助、时间管理、情感、环境资源、意志策略等。(1)计划u幼儿计划的内涵 幼儿计划是幼儿对活动进程、活动结果的安排和预期。幼儿计划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幼儿言语调节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戴斯等人的研究认为,4岁或5岁以前的幼儿是不能产生计划行为的。u幼儿计划的类型 幼儿的计划根据其计划时所涉及到的活动的范围分为整体计划(全程计划)和局部计划,幼儿一般进行的是局部的计划。根据计划的细致程度又可分为详细计划和笼统的计划,对于幼儿而言,其多为笼统计划,
32、表现为计划只是涉及其最感兴趣的部分,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多变或无法执行等。u 幼儿计划的表现 留白留白 在表现梳子时,翟羽佳先画的是水滴是花的梳子,先呈现的是符号,后又在下面画了图画。在画第二个时,冰箱中的冷气是食物的梳子,梳着食物的头发时,先画了一个冰箱,后又在旁边画一把梳子,梳着食物的头发。且她画了三种食物,空间是类似领奖台的方式,中间一个画的时候朝上,给下面画头发预留了空间。幼儿这样来解释其留白策略,她说“边想边画,后面想到的就不好画了,我上次画画的时候事先没想好,结果画了身子以后,脚就没地方画了”。幼儿已从自身的经验中总结出了计划的重要性。思考(停顿)思考(停顿)幼儿在认知活动前和认知活
33、动中的计划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停顿,一种进入思考的状态,一种犹豫不决。大部分幼儿都表示在绘画中要“先想好再画”。在仿编儿歌梳子时,陈浩宇说:“你先编吧,我要先想一想”。这也就表明幼儿意识到了考虑不成熟对其解决问题的成功可能发生影响。还有一些幼儿对认知活动过程中的计划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如然然在绘画时,解释道:“这个是先没有,是把这些都画好了,再看着这幅图来把这个画下,把说的过程画下。”“因为这个是,先把这个画好,然后再画这个,为什么要先画这个再画这个呢,就是告诉你我是怎么想的”幼儿计划的内容幼儿计划的内容 幼儿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准备干什么,怎么干,在哪干,和谁一起等。在幼儿说出自己的计划时,如果
34、幼儿计划的内容不全,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追问,促使幼儿对自己的计划加以具体化,以便于计划的执行。如一个幼儿说,“我要做一个三块的拼图”,那么教师则要追问:用什么方法,横线法、竖线法、十字线法还是格子线法?选择哪种材料,白纸、蜡光纸还是废旧图书?到哪一组,和谁一起等。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幼儿制定完备周全的计划。幼儿计划的形式幼儿计划的形式 作手势,如幼儿用手指一下他们想去的活动区,想要用的材料及想在一起玩的同伴,或者朝那个方向点一下头或眼睛朝那个方向看一下。有的时候幼儿会在成人提问后直接跑到活动区将要用的材料拿来给老师看,嘴里一个字也不说。有的幼儿会直接用言语告诉老师他今天要干什么。如我想和某某玩娃娃
35、家的游戏,或我想做一个3块的拼图等。幼儿的言语表达有时并不完整地说明其计划,这就需要教师的进一步追问。幼儿计划的功能幼儿计划的功能 形成预期 增强自信 自我指导 进行评价 幼儿计划的特点幼儿计划的特点v 多为局部计划,很不完善 幼儿还不能对活动的全局进行计划,往往是针对一些活动的局部有一些自发的局部计划。其计划难以产生,产生了也难以执行,年龄越小越表现为无计划性和局部性。v 具有生成性 幼儿很难自始至终坚持计划,计划往往是在活动中逐渐生成,具有阶段性。年龄越大其执行计划的意识越强,制定计划的可行性也越好。v 5岁左右开始发展 幼儿的计划能力发展得相对较晚,5岁左右促进幼儿计划的脑神经基础才逐渐
36、成熟,鲁利亚研究发现,前额皮质是计划的重要器官。前额皮质的基本功能便是预见和实现未来事件,是计划行动的驱动力量,能够对行为进行时间上的组织。2 2.幼儿的特殊元认知策略幼儿的特殊元认知策略(1)求助(2)时间管理(3)情感(4)环境资源(5)意志策略 (三)幼儿学习策略的模型(三)幼儿学习策略的模型1.三个理论假设2.儿童在解决给定的问题时使用多种思维策略和方式,而不是单一的3.不同的思维策略和方式在长期内并存,并不仅是短期内的过渡4.经验将改变儿童原有的思维策略和方式,使儿童获得更多更先进的方法;第四章第四章 儿童身心发展与学前教育本质研究儿童身心发展与学前教育本质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儿童
37、心理的发展特点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1、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从零乱到成体系一、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一、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u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u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u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
38、远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u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u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天发展的基础,而后天的发展是先天发展的结果;u二是指心理的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高一级的水平所整合和包容。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u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u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
39、征,称之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u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注意:注意:特征与年龄相对应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皮 亚 杰 以认知发展为标准 弗洛伊德以情欲投射为标准 艾里克森以主要矛盾为标准(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不相同;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速度不同 1.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不同年龄阶 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2.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
40、不同。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u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危机期 关键期(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1 1)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 u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u关键期的最基本特
41、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u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u 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v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
42、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u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02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 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2)危机期)危机期u危机期: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43、。u两个逆反期u有人认为3岁、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u发展的速度u发展的优势领域u发展的最终水平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般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一)从简单到复杂(一)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
44、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二)从具体到抽象(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三)从被动到主动(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1邓赐平,桑标,缪小春.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前沿与动向J.心
45、理科学,2001(24)2杜燕红.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新进展J.天中学刊,2005(6)3王海梅.儿童社会发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4陈文,郑淮.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学观J.现代教育论丛,2002(4)5钱立英.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2(4)6佟秀丽,莫雷.国外儿童认知发展与学习的最新研究述评.2006(3)7李润洲.教育本质研究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2010(5)8田娟.我国30年教育本质研究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9戴晶斌,邓赐平.儿童运动社会化中的社会学习机制J.1998(5)10胥兴春,刘电芝.幼儿学习策略的萌芽于发展J.1999(5)11叶岚.经历学习:回归幼儿学习的本真J.学前教育研究,2008(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