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何公差 3.1 3.1 概述概述 3.2 3.2 形状公差形状公差 3.3 3.3 方向公差方向公差 3.4 3.4 位置公差位置公差 3.5 3.5 跳动公差跳动公差 3.6 3.6 公差原则公差原则 3.7 3.7 公差原则公差原则 3.8 3.8 几何公差的选择几何公差的选择 思考题与习题3.1 概 述 由于机床夹具、刀具及工艺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经过机械加工后,零件的尺寸、形状及表面质量均不能做到完全理想而出现的加工误差,归纳起来除了有尺寸误差外,还会出现形状误差、位置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等。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形状和位置误差(简称形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形位误差不仅会影响机械产品的质
2、量(如工作精度、联结强度、运动平稳性、密封性、耐磨性、噪声和使用寿命等),还会影响零件的互换性。例如,圆柱表面的形状误差,在间隙配合中会使间隙大小分布不均,造成局部磨损加快,从而降低零件的使用寿命;平面的形状误差,会减少配合零件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大单位面积压力,从而增加变形。再如,轴承盖上螺钉孔的位置不正确(属位置误差),会使螺钉装配不上;在齿轮传动中,两轴承孔的轴线平行度误差(也属位置误差)过大,会降低轮齿的接触精度,影响使用寿命。为了满足零件的使用要求,保证零件的互换性和制造的经济性,设计时不仅要控制尺寸误差,还必须合理控制零件的形位误差,即对零件规定形状和位置公差。根据GB/T 1182
3、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形位公差已改为新术语几何公差。广义上讲,GPS标准中的“几何公差”包含尺寸公差、形状与位置公差和表面结构3部分内容。但本章所涉及的GPS标准将“几何公差”限定在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的范围内,即以前的“形状与位置公差”。因此这里的“几何公差”均指“形状与位置公差(简称“形位公差”)”。我国根据ISO 1101制定了有关形位公差的国家标准有以下几个。GB/T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代替GB/T 11821996)。GB/T 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GB/
4、T 4249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公差原则(代替GB/T 42491996)。GB/T166712009形状和位置公差 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代替GB/T 166711996)。GB/T 17851200X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基准和基准体系。3.1.1 几何要素及其分类几何要素及其分类 任何零件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就是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统称为几何要素,简称要素。图3-1所示的零件,可以分解成球面、球心、中心线、圆锥面、端平面、圆柱面、圆锥顶点(锥顶)、素线、轴线等要素。图 3-1 几何要素 1.组成要素与导出要素组成
5、要素与导出要素 (1)组成要素。是实有定义的面或面上的线。实质是构成零件几何外形,能直接被人们所感觉到的线、面。组成要素可以是理想的或非理想的几何要素,在新标准中,用组成要素取代了旧标准中的“轮廓要素”。如图3-3所示圆柱面、端平面、素线。(3)导出要素。由一个或几个组成要素得到的中心点、中心线或中心面。实质是组成要素对称中心所表示的点、线、面。导出要素是对组成要素进行一系列操作而得到的要素,它不是工件实体上的要素。在新标准中用导出要素取代了旧标准中的“中心要素”。如图3-1所示球心、轴线。2.公称组成要素与公称导出要素公称组成要素与公称导出要素 (1)公称组成要素。由技术制图或其他方法确定的
6、理论正确组成要素,如图3-2(a)所示。(2)公称导出要素。由一个或几个公称组成要素导出的中心点、轴线或中心平面,如图3-2(a)所示。3工件实际表面和实际(组成)要素工件实际表面和实际(组成)要素 (1)工件实际表面。实际存在并将整个工件与周围介质分隔的一组要素。(2)实际(组成)要素。由接近实际(组成)要素所限定的工件实际表面的组成要素部分。如图3-2(b)所示。实际(组成)要素是实际存在并将整个工件与周围介质分隔的要素。它由无数个连续点构成,为非理想要素。图3-2几何要素定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4.提取组成要素与提取导出要素提取组成要素与提取导出要素 (1)提取组成要素。按规定方法,由实际(
7、组成)要素提取有限数目的点所形成的实际(组成)要素的近似替代,如图3-2(c)所示。(2)提取导出要素。由一个或几个提取组成要素得到的中心点、中心线或中心面,如图3-2(c)所示。提取(组成、导出)要素是根据特定的规则,通过对非理想要素提取有限数目的点得到的近似替代要素,为非理想要素非理想要素。提取时的替代(方法)由要素所要求的功能确定。每个实际(组成)要素可以有几个这种替代。5.拟合组成要素与拟合导出要素拟合组成要素与拟合导出要素(1)拟合组成要素。按规定方法由提取组成要素形成的并具有理想形状的组成要素,如图3-2(d)。(2)拟合导出要素。由一个或几个拟合组成要素导出的中心点、轴线或中心平
8、面,如图3-2(d)所示。拟合(组成、导出)要素是按照特定规则,以理想要素尽可能地逼近非理想要素而形成的替代要素,拟合要素为理想要素。在新标准中用拟合要素为旧标准中的“理想要素理想要素”。6.单一要素与关联要素单一要素与关联要素(1)单一要素。在设计图样上仅对其本身给出形状公差的要素,也就是只研究确定其形状误差的要素,称为单一要素。如图3-3所示零件的外圆为单一要素,研究圆度误差。(2)关联要素:对其他要素有功能关系的要素,或在设计图样上给出了位置公差的要素,也就是研究确定其位置误差的要素,称为关联要素。如图3-3所示零件的右端面作为关联要素研究其对左端面的平行度误差。图3-3 单一要素与关联
9、要素 7.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1)被测要素:实际图样上给出了形状或(和)位置公差的要素,也就是需要研究确定其形状或(和)位置误差要素,称为被测要素。(2)基准要素:用来确定理想被测要素的方向或(和)位置的要素,称为基准要素。通常,基准要素由设计者在图样上标注。图3-3 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2.1.2几何公差项目及符号几何公差项目及符号为控制机器零件的形位误差,提高机器的精度和延长使用寿命,保证互换性生产,国家标准GB/T 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相应规定了几何公差项目。其名称和符号如表3-1所列。3-13.1.3 几何公差的标
10、注方法几何公差的标注方法 按形位公差国家标准的规定,在图样上标注几何(形位)公差时,一般采用代号标注。无法采用代号标注时,允许在技术条件中用文字加以说明。几何公差项目的符号、框格、指引线、公差数值、基准符号以及其他有关符号构成了几何公差的代号。1形位公差框格与指引线形位公差框格与指引线 几何(形位)公差框格由25五格组成。形状公差框格一般为两格,方向、位置、跳动公差框格为两格至五格,示例如图3-4所示。第一格填写几何(形位)公差项目符号;第2格填写公差值和有关符号;第3、4、5格填写代表基准的字母和有关符号。图3-4形位公差框格 公差框格中填写的公差值必须以mm为单位,当公差带形状为圆、圆柱和
11、球形时,应分别在公差值前面加注“”和“S”。标注时,指引线可由公差框格的一端引出,并与框格端线垂直,为了制图方便,也允许自框格的侧边引出,如图3-5所示。指引线箭头指向被测要素,箭头的方向是公差带宽度方向或直径方向,如图3-6所示。只引线可以曲折,但一般不超过两次。图3-5指引线与公差框格 3-6指引线箭头方向 2.被测要素被测要素 当被测要素为组成要素(轮廓要素)时,公差框格指引线箭头应指在轮廓线或其延长线上,并应与尺寸线明显地错开;当被测要素为导出要素(中心要素)时,指引线箭头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或直接标注在轴线上,如图3-7所示。图3-7指引线箭头指向被测要素位置 3.基准要素基准要素
12、 基准符号与基准代号如图3-8所示。基准代号的字母采用大写拉丁字母,为避免混淆,标准规定不采用 E、I、J、M、O、P、L、R、F 等字母。无论基准符号在图样上的方向如何,方框与字母要水平书写。方框为ISO 1101标准中的基准代号。基准的顺序在公差框格中是固定的,第三格填写第一基准代号,之后依次填写第二、第三基准代号,当两个要素组成公共基准时,用横线隔开两个大写字母,并将其标在第三格内。与被测要素的公差框格指引线位置同理,当基准要素为轮廓要素时,基准符号应在轮廓线或其延长线上,并应与尺寸线明显地错开,如图3-9所示;当基准要素为中心要素时,基准符号一定要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如图3-10所示
13、。图3-8基准符号结构 图3-9 基准要素为轮廓要素图 3-10 基准为中心要素 若基准要素或被测要素为视图上的局部表面时,可将基准符号(公差框格)标注在带圆点的参考线上,圆点标于基准面(被测面)上,如图3-11所示。图3-11局部表面基准标注 4.几何公差标注的简化几何公差标注的简化 在不影响读图或引起误解的前提下,可采用简化标注方法:(1)当同一要素有多个公差要求时,只要被测部位和标注表达方法相同,可将框格重叠,并共用一根指引线.如图3-12所示。图3-12多个公差要求作用同一要素的简化标注 (2)一个公差框格可以用于具有相同几何特征和公差值的若干个分离要素,如图3-13所示。(3)当结构
14、尺寸相同的几个要素有相同的形位公差要求时,可只对其中的一个要素标注出,并在框格上方标明。如8个要素,则注明“8”或“8槽”等,如图3-14所示。图3-13多个要素同一公差要求的简化标注图3-14相同要素同一公差要求的简化标注 5.特殊标注特殊标注 (1)当几何公差特征项目,如线(面)轮廓度的被测要素适用于横截面内的整个外轮廓线(面)时,应采用全周符号,如图3-15所示。图3-15全周符号标注 (2)以螺纹轴线为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时,默认为螺纹中径圆柱的轴线,否则应另有说明,例如用“MD”表示大径,用“LD”表示小径,分别如图3-16、图3-17所示。图3-16 螺纹大径为被测要素 图3-17螺
15、纹小径为基准要素 图 3-18 任一局部范围内的公差要求标注图(3)如果对被测要素任一局部范围内提出进一步限制的公差要求,则应将该局部范围的尺寸(长度、边长或直径)标注在形位公差值的后面,用斜线相隔,如图3-18所示。(3)如果仅对要素的某一部分提出公差要求,则用粗点画线表示其范围,并加注尺寸,如图3-19所示。同理,如果要求要素的某一部分作为基准,该部分也应用粗点画线表示,并加注尺寸。图3-19限定局部范围内的公差要求标注3.1.4 几何公差带的特点几何公差带的特点 几何公差带是限制实际被测要素变动的区域,其大小是由几何公差值确定的。只要被测实际要素被包含在公差带内,则被测要素合格。几何公差
16、带体现了被测要素的设计要求,也是加工和检验的根据。尺寸公差带是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这个“带”的长度可任意绘出。几何公差带控制的不是两点之间的距离,而是点(平面、空间)、线(素线、轴线、曲线)、面(平面、曲面)、圆(平面、空间、整体圆柱)等区域,所以它不仅有大小,而且还具有形状、方向、位置共4个要素。1.形状形状 几何公差带的形状随实际被测要素的结构特征、所处的空间以及要求控制方向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形位公差带的形状有9种,见图3-20。图 3-20 形位公差带的形状 2.大小大小 几何公差带的大小有两种情况,即公差带区域的宽度(距离)t 或直径 ,它表示了形位精度要求的高低。
17、tSt 3.方向方向 几何公差带的方向理论上应与图样上形位公差框格指引线箭头所指的方向垂直。4.位置位置 几何公差带的位置分为浮动和固定。形状公差带只具有大小和形状,而其方向和位置是浮动的;方向公差带只具有大小、形状和方向,而其位置是浮动的;位置和跳动公差带则除了具有大小、形状、方向外,其位置是固定的。3.2 形状公差3.2.1形状误差和形状公差形状误差和形状公差 形状误差是指单一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形状公差是指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相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形状公差是为了限制误差而设置的,它等于限制误差的最大值。国标规定的形状公差项目有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线轮廓度、面轮
18、廓度六项,其中,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其有无基准情况或属于形状或位置或属于跳动公差。3.2.2 形状公差带形状公差带 形状公差带是限制被测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该区域大小是由几何(形位)公差值确定的。只要被测实际要素被包含在公差带内,就表明被测要素合格;反之,被测要素不合格。1.直线度直线度 直线度公差是指被测实际直线对其理想直线的允许变动量,用来控制平面内的直线、圆柱体的素线、轴线的形状误差,其公差值见表3-3。它包括给定平面内、给定方向上和任意方向的直线度。(1)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公差带是指距离为公差值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标注如图 3-24(a)所示。被测表面的素线必须位
19、于平行于图样所示投影面,且距离为公差值0.1 mm的两平行直线内,如图3-24(b)所示。图3-22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公差带 (2)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公差带是指距离为公差值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23(a)所示。被测圆柱面的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2 mm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如图3-23(b)所示。图3-23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公差带 (3)任意方向的直线度。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公差带(在公差值前加注),则公差带是直径为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标注如图3-24(a)所示。被测圆柱面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4 mm的圆柱面内,如图3-24(b)所示。图3-24任意方向的直线
20、度公差带 2.平面度平面度 平面度公差是被测实际要素对理想平面的允许变动全量。它用来控制被测实际平面的形状误差。平面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的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如图 3-25所示,实际平面必须位于间距为公差值 0.1的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内。图 3-25 平面度公差带直线度直线度/平面度公差值表见平面度公差值表见3-3所示所示.3-3 3.圆度圆度 圆度公差是被测实际要素对理想圆的允许变动全量。它用来控制回转体表面(如圆柱面、圆锥面、球面等)正截面轮廓的形状误差。圆度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 t 的两同心圆间的区域。如图3-26所示,被测圆柱面任一正截面的轮廓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
21、差值 0.02 的两同心圆间的区域内。圆度公差也可以标注在圆锥面上,框格指引线必须垂直于轴线。图 3-26 圆度公差带 4.圆柱度圆柱度 圆柱度公差是被测实际要素对理想圆柱所允许的变动全量。它用来控制被测实际圆柱面的形状误差。圆柱度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 t 的两同轴圆柱面间的区域。如图 3-27 所示,被测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 0.05 两同轴圆柱面间的区域内。图 3-27 圆柱度公差带 圆度/圆柱度公差表见3-4所示。3-4 5.线轮廓度(形状公差)线轮廓度(形状公差)线轮廓度公差是指被测实际轮廓线相对于理想轮廓线所允许的变动量。它用来控制平面曲线或曲面的截面轮廓的几何(形位)误差
22、。形状公差的线轮廓度、方向公差的线轮廓度和位置公差的线轮廓度。理论正确尺寸(角度)是指确定被测要素的理想形状、理想方向或理想位置的尺寸(角度)。该尺寸(角度)不带公差,标注在方框中,如图3-28(a)、(b)所示的R35、R10。5.线轮廓度线轮廓度 当线轮廓度公差未标注基准时,属于形状公差。此时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各圆的圆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线上,标注如图3-28(a)所示。在平行于图样所示投影面的任一截面内,被测轮廓线必须位于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0.04 mm 的圆,且圆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线上的两包络线之间。理想轮廓线由尺寸R35、
23、2R10和30确定,如图3-28(b)所示。图 3-28 线轮廓度公差带 6.面轮廓度(形状公差)面轮廓度(形状公差)面轮廓度公差是指被测实际轮廓面相对于理想轮廓面所允许的变动量。它用来控制空间曲面的几何(形状)误差。面轮廓度包括:形状公差的面轮廓度、方向公差的面轮廓度和位置公差的面轮廓度。面轮廓度是一项综合公差,它既控制面轮廓度误差,又可控制曲面上任一截面轮廓的线轮廓度误差。当面轮廓度公差未标注基准时,属于形状公差。此时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球的两包络面之间的区域,各球的球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面上,标注如图3-29(a)所示,被测轮廓面必须位于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mm的
24、球,且球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面上的两包络面之间。理想轮廓面由SR确定,如图3-29(b)所示。图 3-29 面轮廓度公差带3.3 方向公差 3.3.1 方向误差和方向公差方向误差和方向公差 方向误差是指关联被测实际要素的方向对其理想要素的方向的变动量。方向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具有确定方向的理想要素所允许的变动量。它用来控制线或面的方向误差。理想要素的方向由基准及理论正确角度确定,公差带相对于基准有确定的方向。方向公差是为了限制限制方向误差而设置的,它等于限制误差的最大值。3.3.3 方向公差带方向公差带 国标规定的方向公差项目包括: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5
25、项。平行度: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夹角的理论正确角度为0;垂直度: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夹角的理论正确角度为90;倾斜度: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夹角的理论正确角度为任意角度。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公差值见表3-5。3-5 1.平行度平行度平行度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基准在平行方向上所允许的变动量。它用来控制线或面的平行度误差。平行度公差带包括面对面、线对线、面对线、线对面的平行度。(1)面对面的平行度。面对面(一个方向)的平行度公差带是指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30(a)所示。实际平面必须位于间距为公差值0.05 mm、且平行于基准面A的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内
26、,如图3-30(b)所示。图3-30面对面的平行度公差带 (2)线对线的平行度。线对线的平行度是指被测要素(孔/轴)的轴线相对基准要素(孔/轴)的轴线有平行度的要求。它包括一个方向、两个方向和任意方向的3种平行度。线对线(一个方向)的平行度公差带是指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标注及公差带如图3-31(a)所示。实际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2 mm、且平行于基准轴线A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内。线对线(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平行度公差带是指两对互相垂直的距离分别为公差值t1和t2、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标注及公差带如图3-31(b)所示。实际被
27、测轴线必须位于互相垂直的距离分别为公差值0.2 mm和0.1 mm、且平行于基准轴线B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内。线对线(任意方向)的平行度公差带是指直径为t、且轴线平行于基准轴线的圆柱面内的区域(注意公差值前应加注),标注及公差带如图3-31(c)所示。实际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 mm、且轴线平行于基准轴线C的圆柱面内。图3-31线对线的平行度公差带 (3)面对线的平行度。面对线的平行度公差带是指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32(a)所示。实际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 mm、且平行于基准轴线A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如图3-32(
28、b)所示。图3-32面对线平行度公差带 (4)线对面的平行度。线对面的平行度公差带是指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33(a)所示。实际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 mm、且平行于基准面A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内,如图3-33(b)所示。图3-33线对面平行度公差带 2.垂直度垂直度 垂直度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基准在垂直方向上所允许的变动量。它用来控制线或面的垂直度误差。垂直度公差包括面对面、线对线、面对线、线对面的垂直度。(1)面对面的垂直度公差带为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的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34(a)所示。实际平面必须
29、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 mm、且垂直于基准面A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内,如图3-34(b)所示。图3-34面对面的垂直度公差带 2.垂直度垂直度 (2)面对线的垂直度公差带为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的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35(a)所示。实际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 mm、且垂直于基准轴线A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内,如图3-35(b)所示。图3-35面对线的垂直度公差带 3.倾斜度倾斜度 倾斜度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基准在倾斜方向上所允许的变动量。与平行度公差和垂直度公差同理,倾斜度公差用来控制线或面的倾斜度误差,只是将理论正确角度从0或90变为任意角度。图样标
30、注时,应将角度值用理论正确角度标出。倾斜度公差包括面对面、面对线、线对线、线对面的倾斜度。图3-36倾斜度公差带(1)面对面的倾斜度公差带为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面夹角为理论正确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36(a)所示。实际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 mm、且与基准面A夹角为理论正确角度45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内,如图3-36(b)所示。(2)面对线的倾斜度:公差带为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轴线夹角为理论正确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37(a)所示。实际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 mm、且与基准轴线 B夹角为理论正确角度60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内,
31、如图3-37(b)所示。图3-37面对线的倾斜度公差带 图3-38线轮廓度公差带4线轮廓度(方向公差)线轮廓度(方向公差)当线轮廓度公差注出方向参考基准时,属于方向公差。理想轮廓线由R35、2R10和30确定,而其方向由基准A与理论正确尺寸30确定,如图3-38所示。5面轮廓度(方向公差)面轮廓度(方向公差)当面轮廓度公差注出方向参考基准时,属于方向公差。理想轮廓线由SR确定,而其方向由基准A和理论正确尺寸确定,如图3-39所示。图3-39线轮廓度公差带 6方向公差应用说明(1)方向公差用来控制被测要素相对于基准的方向误差。(3)方向公差带具有综合控制方向误差和形状误差的能力。因此,在保证功能
32、要求的前提下,对同一被测要素给出方向公差后,不须再给出形状公差。如果需要对形状精度提出进一步要求,可同时给出,但形状公差值必须小于方向公差值,如图3-40所示。图3-40方向公差标注 3.4 位 置 公 差3.4.1位置误差与位置公差位置误差与位置公差 位置误差为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具有确定位置的公称(理想)要素的变动量。位置公差为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具有确定位置的公称(理想)要素允许的变动量。它用来控制点、线或面的位置误差。公称要素的位置由基准及理论正确尺寸(角度)确定。公差带相对于基准有确定位置。位置公差是为了限制位置误差而设置的,它等于限制误差的最大值。3.4.2 位置公差带位置公差
33、带 位置公差项目有位置度、同心度、同轴度、对称度、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1同心度同心度 同心度(用于中心点)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被测中心点相对于基准中心点所允许的变动量。同心度公差带是直径为t、且轴线与基准轴线重合的圆柱面内的区域(注意公差值前应加注),标注如图 3.41(a)所示。实际被测外圆的圆心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mm、且与基准圆圆心A同心的圆内,如图3-41(b)所示。图3-41 同心度公差带 2同轴度同轴度 同轴度(用于轴线)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被测轴线相对于基准轴线所允许的变动量。同轴度公差用来控制轴线或中心点的同轴度误差。轴线的同轴度公差带是指直径为t、且轴线与基准轴线重合的圆柱面内的
34、区域(注意公差值前应加注),标注如图3-42(a)所示。实际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1 mm、且与基准轴线A重合的圆柱面内,如图3-42(b)所示。图3-44同轴度公差带 3对称度对称度 对称度公差是指关联被测实际要素的对称中心平面(中心线)相对于基准对称中心平面(中心线)所允许的变动量。对称度公差用来控制对称中心平面(中心线)的对称度误差。(1)面对面的对称度公差带是指距离为公差值t、且被测实际要素的对称中心平面与基准中心平面重合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43(a)所示。槽的实际中心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 mm、且中心平面与基准中心平面AB重合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35、内,如图3-43(b)所示。图3-43面对面的对称度公差带()面对线的对称度面对线的对称度 面对线的对称度公差带是指距离为公差值t、且被测实际要素的对称中心平面与基准中心线重合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标注如图3-44(a)所示。键槽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 mm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内,而且该平面对称配置在通过基准轴线的辅助平面两侧,如图3-44(b)所示。图3-44面对线的对称度公差带 4.位置度公差位置度公差 位置度公差用于控制被测点、线、面的实际位置相对于其理想位置的位置度误差。理想要素的位置由基准及理论正确尺寸确定。位置度公差可分为点的位置度公差、线的位置度公差、面的位置度
36、公差以及成组要素的位置度公差,其公差值按表3-7位置度数系选取。3-7 位置度公差具有极为广泛的控制功能。原则上,位置度公差可以代替各种形状公差、定向公差和定位公差所表达的设计要求,但在实际设计和检测中,还是应该使用最能表达特征的项目。(1)点的位置度公差。点的位置度公差带是指直径为公差值t(平面点)或St(空间点)、且以点的理想位置为中心的圆或球面内的区域,标注如图3-45(a)所示。实际点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3 mm、且圆心在相对于基准A、B距离分别为理论正确尺寸40和30的理想位置上的圆内,如图3-45(b)所示。图3-45(c)所示为球心点的位置度公差带。实际点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37、S0.08 mm,且圆心在相对于基准A重合、与B距离为理论正确尺寸的理想位置上的圆球内。图 3-45 点的位置度公差带 2)线的位置度公差 任意方向上的线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轴线在线的理想位置上的圆柱面内的区域。如图4-46所示,D 孔的实际轴线必须位于直径0.1,轴线位于由基准 A、B、C 和理论正确尺寸 、所确定的理想位置的圆柱面区域内。90 3040图3-46 线的位置度公差带 3)成组要素的位置度公差 位置度公差不仅适用于零件的单个要素,而且适用于零件的成组要素。例如一组孔的轴线位置度公差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GB 133192003形状和位置公差位置度公差(P
38、102)规定了形状和位置公差中位置度公差的标注方法及其公差带。位置度公差带对理想被测要素的位置是对称分布的。确定一组理想被测要素之间和(或)它们与基准之间正确几何关系的图形,称为成组要素的几何图框几何图框。它是借用一个由理论正确尺寸或图样上表示的正确位置关系如“均布”构成的理想框架,来表达或说明位置要求。几何图框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在标注时无基准,其几何图框仅确定本组理想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对本组外其他要素的位置是浮动的;另一种形式是在标注时有基准,其几何图框是确定本组理想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和它们与基准之间的几何关系,对本组外的其他要素(基准)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图3-47所示,表示给出对基准
39、轴线 A、基准中心平面 B 的位置度公差t 的沿圆周均布的4 D 四孔孔组轴线的几何图框。图中 同样未标出。此位置度公差已标注基准,因此,其几何图框对其它要素的位置是固定的。90图 3-47 成组要素的公差带1 如图3-48(a)所示,位置度限制4个孔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限制了整个孔组对基准A、B、C之间的正确几何关系。图3-48(b)是它的几何图框,表示给出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轴线在与基准A垂直,与基准B、C保证正确理论尺寸的4D孔组轴线上的4个圆柱面内的区域。此位置度公差已标注基准,因此其几何图框对其他要素的位置是固定的。图 3-48 成组要素的公差带 25线轮廓度(位置公
40、差)线轮廓度(位置公差)当线轮廓度公差注出位置参考基准时,属于位置公差。理想轮廓线由理论正确尺寸确定,而其位置由基准与理论正确尺寸确定。6面轮廓度(位置公差)当面轮廓度公差注出位置参考基准时,属于位置公差。理想轮廓面由 SR 确定,而其位置由基准和理论正确尺寸确定(图略)。图 3-49 线轮廓度(位置公差)7.位置公差应用说明:位置公差应用说明:(1)位置公差用来控制被测要素相对基准的定位误差。(2)位置公差带具有综合控制定位误差、定向误差和形状误差的能力。因此,在保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同一被测要素给出定位公差后,不再给出定向和形状公差。除非对它的形状或(和)方向提出进一步要求,可再给出形状
41、公差或(和)定向公差。但此时必须使定向公差大于形状公差而小于定位公差。如图3-50所示,对同一被测平面,平行度公差值大于平面度公差值而小于位置度公差值。图 3-50 定位公差标注示例3.5 跳动公差跳动公差 跳动公差为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绕基准轴线回转一周或连续回转时所允许的最大变动量。它可用来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跳动公差是针对特定的测量方式而规定的公差项目。跳动误差就是指示表指针在给定方向上指示的最大与最小读数之差。跳动公差有圆跳动公差和全跳动公差。1.圆跳动公差圆跳动公差 圆跳动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理想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其理想圆的圆心在基准轴线上。测量时实际被测要
42、素绕基准轴线回转一周,指示表测量头无轴向移动。根据允许变动的方向,圆跳动公差可分为径向圆跳动公差、端面圆跳动公差和斜向圆跳动公差三种。1)径向圆跳动公差 径向圆跳动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圆跳动公差值 t,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如图3-51所示,d 轴在任一垂直于基准轴线A 的测量平面内,其实际轮廓必须位于半径差为 0.05、圆心在基准轴线 A上的两同心圆的区域内。图 3-51 径向圆跳动公差带 2)端面圆跳动公差 端面圆跳动公差带是在以基准轴线为轴线的任一直径的测量圆柱面上、沿其母线方向宽度为圆跳动公差值 t的圆柱面区域。如图3-52所示,右端面的实
43、际轮廓必须位于圆心在基准轴线 A上的、沿母线方向宽度为 0.05 的圆柱面区域内。图 3-52 端面圆跳动公差带 3)斜向圆跳动公差 斜向圆跳动公差带是在以基准轴线为轴线的任一测量圆锥面上、沿其母线方向宽度为圆跳动公差值 t的圆锥面区域。如图3-53所示,被测圆锥面的实际轮廓必须位于圆心在基准轴线上、沿测量圆锥面素线方向宽度为 0.05 的圆锥面内。注意:除特殊规定外,斜向圆跳动误差的测量方向是被测面的法向方向。图 3-54 斜向圆跳动公差带 2.全跳动公差全跳动公差 全跳动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理想回转面所允许的变动全量。当理想回转面是以基准轴线为轴线的圆柱面时,称为径向全跳动;当理
44、想回转面是与基准轴线垂直的平面时,称为端面全跳动。1)径向全跳动公差 径向全跳动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以基准轴线为轴线的两同轴圆柱面内的区域。如图 3 54 所示,轴的实际轮廓必须位于半径差为 0.2、以公共基准轴线 AB 为轴线的两同轴圆柱面的区域内。图 3-54 径向全跳动公差带 径向全跳动误差是被测表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的连续回转时,指示表沿平行于基准轴线的方向作直线移动的整个过程中指示表的最大读数差。注意:径向全跳动公差带与圆柱度公差带形状是相同的,但由于径向全跳动测量简便,一般可用它来控制圆柱度误差,即代替圆柱度公差。2)端面全跳动公差 端面全跳动公差带是距离为全跳动公差值
45、t、且与基准轴线垂直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如图 3-55 所示,右端面的实际轮廓必须位于距离为 0.05、垂直于基准轴线 A的两平行平面的区域内。图 3-55 端面全跳动公差带 端面全跳动误差是被测表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的连续回转的同时,指示表做垂直于基准轴线的直线移动的整个测量过程中指示表的最大读数差。注意:端面全跳动的公差带与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公差带是相同的,两者控制位置误差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对于规定了端面全跳动的表面,不再规定垂直度公差。径向圆跳动公差带和圆度公差带虽然都是半径差等于公差值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但前者的圆心必须在基准轴线上,而后者的圆心位置可以浮动;径向全跳动公差带
46、和圆柱度公差带虽然都是半径差等于公差值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但前者的轴线必须在基准轴线上,而后者的轴线位置可以浮动;端面全跳动公差带和平面度公差带虽然都是宽度等于公差值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但前者必须垂直于基准轴线,而后者的方向和位置都可以浮动。由此可知,公差带形状相同的各形位公差项目,其设计要求不一定都相同。只有公差带的四项特征完全相同的形位公差项目,才具有完全相同的设计要求。3.跳动公差带应用说明:跳动公差带应用说明:(1)跳动公差用来控制被测要素相对于基准轴线的跳动误差。(2)跳动公差带具有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形状、方向和位置的作用。例如,端面全跳动公差既可以控制端面对回转轴线的垂直
47、度误差,又可控制该端面的平面度误差;径向全跳动公差既可以控制圆柱表面的圆度、圆柱度、素线和轴线的直线度等形状误差,又可以控制轴线的同轴度误差。但并不等于跳动公差可以完全代替前面的项目。3.6 几何(形位)误差检测 3.6.1 几何(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几何(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1.与理想要素比较原则与理想要素比较原则 与理想要素比较原则是将被测实际要素与其理想要素相比较,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测出其形位误差值。在实际测量中,理想要素用模拟方法来体现,例如,以平板、小平面、光线扫描平面作为理想平面;以刀口尺、拉紧的钢丝等作为理想的直线。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大多数形位误差的检测都应用这个原则。2.测量坐
48、标值测量坐标值原则原则 测量坐标值原则。测量坐标值原则是测量被测要素的坐标值,并经过数据处理获得形位误差值。3.测量特征参数测量特征参数原则原则 测量特征参数原则是测量被测实际要素上有代表性的参数,并以此来表示形位误差值。如用两点法测量圆度误差值。该原则检测简单,车间条件下尤为适用。4.测量跳动测量跳动原则原则 测量跳动原则是将被测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回转,沿给定方向测量其对某参考点或线的变动量。这一变动量就是跳动误差值。如用指示表测量径向圆跳动误差。5.控制实效边界控制实效边界原则原则 控制实效边界原则一般用综合量规来检验被测实际要素是否超出实效边界,以判断合格与否。该原则适用于图样上标注最大
49、实体原则的场合,即几何公差框格中标注 的场合。如用综合量规测量两孔轴线的同轴度。3.6.2 形状误差的检测形状误差的检测 1.形位误差的评定原则形位误差的评定原则 形状误差是指被测提取要素(实际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理想要素)的变动量,拟合要素应符合最小条件。最小条件是指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最小条件不仅是形状误差,也是方向误差、位置误差、跳动误差评定的基本原则。最小条件的拟合要素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于提取组成要素(线、面轮廓度除外),其拟合要素位于实体之外且与被测提取组成要素接触,并使被测提取组成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最大变动量最小,符合最小条件,如图3-59(a)所示
50、。另一种情况是:对于提取导出要素(中心线、中心面等),原则。图3-59 最小条件和最小区域 其拟合要素位于被测提取导出要素之中,如图3-59(b)所示。可以由无数个理想圆柱面包容提取中心线,但必然存在一个直径最小的理想圆柱面,该最小理想圆柱面的轴线就是符合最小条件的拟合要素。2.形状误差检测形状误差检测 形状误差包括直线度误差、圆度误差、平面度误差、圆柱度误差、线轮廓度及面轮廓度误差。(1).直线度误差检测直线度误差检测 1)检具:平尺(或样板直尺)、塞尺 检测方法说明:1将平尺或样板直尺与被测素线直接接触,并使两者之间的最大间隙为最小,此时的最大间隙即为该条被测素线的直线度误差。误差的大小应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